专题四分类后处理共5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27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监视分类和决策树分类等分类方法得到的普通是初步结果,难于到达最终的应用目的。
因此,需要对初步的分类结果发展一些处理,才干得到满足需求的分类结果,这些处理过程就通常称为分类后处理。
常用分类后处理通常包括:更改分类颜色、分类统计分析、小斑点处理〔类后处理〕、栅矢转换等操作。
本课程将以几种常见的分类后处理操作为例,学习分类后处理工具。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 小斑块去除Majority 和 Minority 分析聚类处理〔Clump〕过滤处理〔Sieve〕2. 分类统计3. 分类叠加4. 分类结果转矢量5. ENVI Classic 分类后处理浏览结果局部修改更改类别颜色6. 精度评价在中,分类后处理的工具主要位于 Toolbo*/Classification/Post Classification/;三、实验设备与材料装有的计算机以 ENVI 自带数据"can_tmr.img"的分类结果"can_tmr_class.dat"为例。
数据位于"...\13数据\"。
其他数据描述:•can_tmr.img ——原始数据•can_tmr_验证.roi ——精度评价时用到的验证 ROI四、实验步骤应用监视分类或者非监视分类以及决策树分类,分类结果中不可防止地会产生一些面积很小的图斑。
无论从专题制图的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都有必要对这些小图斑发展剔除或者重新分类,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Majority/Minority 分析、聚类处理〔clump〕和过滤处理〔Sieve〕。
Majority/Minority 分析采用类似于卷积滤波的方法将较大类别中的虚假像元归到该类中,定义一个变换核尺寸,主要分析〔Majority Analysis〕用变换核中占主要地位〔像元数最多〕的像元类别代替中心像元的类别。
如果使用次要分析〔Minority Analysis〕,将用变换核中占次要地位的像元的类别代替中心像元的类别。
遥感图像分类后处理一、实验目的与要求监督分类和决策树分类等分类方法得到的一般是初步结果,难于达到最终的应用目的。
因此,需要对初步的分类结果进行一些处理,才能得到满足需求的分类结果,这些处理过程就通常称为分类后处理。
常用分类后处理通常包括:更改分类颜色、分类统计分析、小斑点处理(类后处理)、栅矢转换等操作。
本课程将以几种常见的分类后处理操作为例,学习分类后处理工具。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实验内容1.小斑块去除●Majority和Minority分析●聚类处理(Clump)●过滤处理(Sieve)2.分类统计3.分类叠加4.分类结果转矢量5.ENVI Classic分类后处理●浏览结果●局部修改●更改类别颜色6.精度评价1.实验方法在ENVI 5.x中,分类后处理的工具主要位于Toolbox/Classification/Post Classification/;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实验设备装有ENVI 5.1的计算机2.实验材料以ENVI自带数据"can_tmr.img"的分类结果"can_tmr_class.dat"为例。
数据位于"...\13数据\"。
其他数据描述:•can_tmr.img ——原始数据•can_tmr_验证.roi ——精度评价时用到的验证ROI四、实验步骤1.小斑块去除应用监督分类或者非监督分类以及决策树分类,分类结果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面积很小的图斑。
无论从专题制图的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都有必要对这些小图斑进行剔除或重新分类,目前常用的方法有Majority/Minority分析、聚类处理(clump)和过滤处理(Sieve)。
1)Majority和Minority分析Majority/Minority分析采用类似于卷积滤波的方法将较大类别中的虚假像元归到该类中,定义一个变换核尺寸,主要分析(Majority Analysis)用变换核中占主要地位(像元数最多)的像元类别代替中心像元的类别。
【技术资料】浅谈柴油机国IV后处理系统一、国IV柴油机使用后处理系统的必要性国家排放法规参照欧洲的排放标准主要对HC、CO、NOx和PM做了相关的规定,其中降低NOx和PM的排放是每个发动机厂家都重点关注的目标。
燃烧系统是排放能否达标的关键,也是排放控制首要关注的对象。
传统的排放控制理论主要是通过如下方法来达到排放标准:(1)通过降低初始燃烧温度来减少NOx;(2)通过提高燃烧速度来降低微粒物排放;(3)通过缩短扩散燃烧周期来降低微粒物排放和改善燃油经济性。
在燃烧室高温及氧气充足的情况下,PM 排放量大大减少,燃油经济性得到了改善,但N Ox却被大量地产生出来。
通过优化进气涡流及燃烧室、提高喷油器喷射压力及采用小孔径多孔喷射的方法缩短喷雾液相长度等一系列的燃烧优化手段,并在PM排放量及NOx排放量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匹配,柴油机能够满足国川及国III以下排放法规的要求。
但事实证明,仅通过机内燃烧优化的手段,而不考虑机前优化以及机外废气净化的后处理系统,柴油机的废气排放已经无法满足严格的国IV排放法规的要求。
尽管后处理系统增加了汽车的制造成本,但汽车废气排放要想满足国IV排放要求,必须将PM和NOx进行解藕。
也就是说,在保证燃油品质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后处理系统并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对PM及NOx进行分别处理,使汽车废气排放最终能满足国IV 排放要求。
二、柴油机国IV技术路线柴油机国IV技术路线实际上是基于PM 和N Ox解藕思路上的技术路线。
目前,在柴油机上广泛应用的国IV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即SCR技术路线和EGR+DPF技术路线。
SCR 技术路线先通过机内燃烧优化降低PM排放量,提高燃油经济性,然后再通过SCR后处理系统来处理柴油机废气中的NOx,从而满足国IV排放标准。
ECR+DPF技术路线对PM与NOx的处理过程与SCR技术路线恰好相反,即先通过废气再循环降低NOx的排放量,然后再用DPF处理废气中的PM。
国四后处理技术之DOCPOC详解(绝密)导言在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方面,柴油机的热效率显然要高于其他内燃机。
柴油的高热效率以及良好的机械耐久性能保证了在为新型车选择一种先进的动力设备时,柴油机应当是首选。
柴油机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很快就翻了一番。
在德国,五年内所占比例从20%上升到了40%。
近年来,柴油发动机长足发展。
西方国家逐渐淘汰了冒着黑烟的卡车,而柴油发动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型环保型旅行车。
可见黑烟的问题解决了,但小颗粒物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当研究出新的测量技术来分析这些微粒并逐渐加深它们对人类影响的了解以后,颗粒污染物就成为在车辆高度集中的城市里最大的污染源。
柴油发动机的正常排气情况是:稀燃,排气温度低。
柴油机排气情况和汽油机排气情况有很大的区别,同样,排气后处理系统不一定同时适用于汽油机和柴油机。
总的来说,对于先进的柴油机,其原始排放中HC 和CO 的含量很少,主要污染物是氮氧化物和颗粒污染物。
柴油氧化型催化器的特点是减少HC,CO ,显著降低颗粒物的排放,氮氧化物平均可以减少10%-15%。
排放法规欧洲和日本计划在2004年和2005年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
使用先进的发动机制造技术和柴油氧化型催化器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重型柴油车也有类似趋势,最困难的一步是达到US07标准。
技术要求柴油机的发展潜力远远高于专家在几年前所做的预测。
采用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不必在排气系统里安装任何其他装置就可以达到新的排放限值。
但是,同其他燃烧技术一样,如果要使排气污染物尽可能地降低为0的话,就要破坏发动机的其他性能。
比如使用高效废气再循环系统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就会降低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排气后处理技术可以减少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发动机生产商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开发更为经济的发动机。
现在,许多奇特新颖的柴油机排气控制技术都在研发之中。
目前用于商业上的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柴油颗粒捕集器(DPF/CRT),氧化型催化器以及采用上述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组成不同的模块。
垃圾分类处理方案模版____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我国垃圾处理方式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填埋和焚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废弃物处理需求,因此,垃圾分类处理成为当务之急。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项环保举措,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关系到我们的环境和未来。
为了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我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在于宣传教育,只有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教育人们正确分类垃圾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学校应该将垃圾分类纳入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从小就养成正确分类垃圾的好习惯。
二、建立完善的分类处理系统:为了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分类处理系统。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建设更多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技术水平和处理效率。
同时,我们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引导市民自觉按照规定分类垃圾,确保垃圾分类工作顺利进行。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垃圾分类处理不仅仅是一种环保举措,更是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投入垃圾分类处理领域,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监督管理:为了确保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加强监督管理。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障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全程监控,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五、强化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在于社会参与,只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
政府可以组织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导市民养成正确分类垃圾的好习惯。
环保行业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方案第一章垃圾分类概述 (2)1.1 垃圾分类的意义与目的 (2)1.2 国内外垃圾分类现状 (3)1.2.1 国内垃圾分类现状 (3)1.2.2 国外垃圾分类现状 (3)第二章垃圾分类标准与规范 (3)2.1 垃圾分类标准 (4)2.1.1 垃圾分类的定义 (4)2.1.2 垃圾分类标准的制定原则 (4)2.1.3 我国垃圾分类标准 (4)2.2 垃圾分类规范 (4)2.2.1 垃圾分类投放规范 (4)2.2.2 垃圾分类收集与运输规范 (4)2.2.3 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5)2.3 分类标识与宣传 (5)2.3.1 分类标识 (5)2.3.2 宣传方式 (5)第三章垃圾分类实施策略 (5)3.1 垃圾分类宣传与教育 (5)3.2 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6)3.3 垃圾分类监管与考核 (6)第四章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技术 (6)4.1 有害垃圾处理技术 (6)4.2 可回收垃圾处理技术 (7)4.3 有机垃圾处理技术 (7)4.4 其他垃圾处理技术 (7)第五章工业垃圾分类处理技术 (7)5.1 工业有害垃圾处理技术 (7)5.2 工业可回收垃圾处理技术 (8)5.3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8)第六章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8)6.1 垃圾处理设施规划与设计 (8)6.1.1 规划原则 (8)6.1.2 设计要点 (9)6.2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9)6.2.1 建设流程 (9)6.2.2 管理体系 (9)6.3 垃圾处理设施运行与维护 (10)6.3.1 运行管理 (10)6.3.2 维护保养 (10)第七章垃圾处理技术与设备 (10)7.1 垃圾分选技术与设备 (10)7.1.1 概述 (10)7.1.2 垃圾分选技术 (10)7.1.3 垃圾分选设备 (10)7.2 垃圾处理技术与设备 (11)7.2.1 概述 (11)7.2.2 垃圾处理技术 (11)7.2.3 垃圾处理设备 (11)7.3 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 (11)7.3.1 概述 (11)7.3.2 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 (11)7.3.3 垃圾资源化利用设备 (11)第八章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环保措施 (12)8.1 垃圾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12)8.2 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环保技术 (12)8.3 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监测与评价 (12)第九章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3)9.1 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现状 (13)9.2 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13)9.3 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政策 (13)第十章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14)10.1 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4)10.2 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15)10.3 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发展策略 (15)第一章垃圾分类概述1.1 垃圾分类的意义与目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迅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PIE-Basic监督分类和分类后处理1.功能概述1.1 图像分类功能概述在遥感技术的应⽤中,对资源分布、⾃然灾害、区域环境等的监测和分析依附于遥感图像分类。
⽽遥感图像分类是进⾏图像信息提取的有效⼿段。
随着遥感技术的的不断改进,各领域对遥感图像分类⽅法的要求越来越⾼,主要表现在以下⼏个⽅⾯:分类结果的精确性:各领域对分类结果的精度要求越来越⾼。
分类速度的时效性:随着近年来遥感数据的快速增长,项⽬中往往需要进⾏海量遥感数据的快速处理。
遥感图像分类属于⼤规模机器学习,数据量⼤导致运算量很⼤。
另外,⼈们在追求⾼精度的同时,计算复杂度也随之增加,这对遥感应⽤的时效性提出了很⾼的要求。
分类⽅法使⽤的便捷性:解译⼈员对分类算法的分类⾏为难以理解,⽆法准确了解参数设置与分类结果之间的关联性,需要将分类器的⾏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符号规则,把遥感影像的内在特征和规律显⽰出来。
1.2 监督分类功能特点遥感图像分类实现的主要⽅法包括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
其中监督分类作为⼀种先学习后分类的机器学习策略,利⽤像元光谱特征的相似性进⾏分类,具有较⾼的分类精度,是对遥感图像进⾏信息提取的主要⼿段。
监督分类功能特点包括:充分利⽤分类地区的先验知识,有⽬的的选择分类类别;通过对样本的反复检验和训练,提⾼分类成果的可靠性,出现严重错误的⼏率较低;分类速度相对较快,分类精度较⾼;⼈为主观性⽐较强,获取合格的样本⽐较费时费⼒。
分类⽅法优点缺点适⽤范围监督分类精确度⾼,准确性好,与实际类别吻合较好⼯作量⼤有先验知识时使⽤该⽅法⾮监督分类⼯作量⼩易于实现分类结果与实际类别相差较⼤,准确性差在没有类别先验知识时使⽤该⽅法在实际应⽤中监督分类精度要⾼于⾮监督分类,更适⽤于遥感图像的精细化分类,⾮监督分类可应⽤于分类精细化程度不⾼的快速分类的场景中。
1.3 监督分类应⽤在⽬前的遥感图像分类的应⽤中,传统模式识别的监督分类⽅法,诸如最⼩距离、最⼤似然法等,能够满⾜应⽤⼈员对⼤区域遥感影像的快速分类处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