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这个世界上,信息数量时刻在倍增。
各类书籍和网络上的信息汗牛充栋。
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也很多很多。
而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
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最近几年,学生的考试题越来越灵活了。
有的学生平时勤勤恳恳,可是成绩就是不理想。
为什么呢?理没弄明白。
有的学生平时小错不断。
可是理通,考试往往成绩不错。
于时我就想,学习也有不同的境界。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说改过有三重境界。
套用一下,我觉得学习也有三种境界。
从事上学,从理上学,从心上学。
第一种境界,从事上学。
枝枝而伐,叶叶而摘。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老师让背,把知识点背下来了。
背的知识与前后知识有何联系,不知道。
道理不清楚。
老师讲一道题会做一道题。
换换数字还是不会做。
这种学法只能困死在题海里。
困死在名相堆里。
第二种境界,从理上学。
厘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从更高的角度把握知识。
掌握知识的主干和系统。
学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练好一个字就会写一类字。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强调的就是举一反三的重要。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这种知一而三的学习方法。
取类比象就是古人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古人把世间所有的事物分成极为简单的类别。
通过对他们内在通性的认识,达到把握一类事物的目的。
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
都是这样的分类。
帮助我们去除表象从本质处学习和掌握事物。
第三种境界,从心上学。
在《论语》中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这里说的“闻一以知十”就不是简单的“举一反三”了。
《论语讲要》注,十非十件之意,而是周遍无遗。
全都明白了。
即所谓“了得一,万事毕”。
圣人心与道通,犹如虚空,无所有而无所不有。
通达明了世间一切的理与象。
正如孔子所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是内心清净,一门深入,得根本智的境界。
学好的三重境界
哎哟喂,说起学东西嘞三重境界,那简直是跟咱们四川的火锅一样,层层递进,麻辣鲜香,各有各的味儿!
第一重嘛,就是“入门晓得皮毛”。
这就好比你头一回吃咱们的红油火锅,光看着那红彤彤的汤面,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筷子一伸,夹块毛肚儿,嘿,烫得直吸气,味道嘛,就尝出个辣和油,其他啥子花椒香、蒜泥味,还差点儿火候。
学习也是这样,刚开始嘛,就是学个大概,知道个皮毛,不深不透。
第二重,那就是“熟能生巧,渐入佳境”。
这就跟吃多了火锅,慢慢摸出门道来了。
你会开始懂得怎么调配那个油碟儿,蒜末、香菜、葱花、蚝油,一搅和,嘿,味道巴适得很!学习上也是,多下功夫,反复琢磨,慢慢就找到门路了,知识也学得更扎实,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最后一重,那就是“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这就好比成了火锅大师,不光会吃,还会做,甚至能创新菜品,整出点新花样来。
学习上到了这个境界,那就是把书读薄了,知识在脑子里头活灵活现,随便哪个知识点一提,都能给你扯出一大片来,还能自个儿琢磨出点新东西,那就是真本事了!
所以说啊,学东西就跟吃火锅一样,得慢慢来,一口吃不成胖子,但只要你肯下功夫,总有一天能品出其中的真滋味!。
学习的三种境界
学习的三种境界可以分为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
1. 初级境界:在学习的初级境界中,学习者主要是通过被动接受信息、记忆和理解知识。
他们可能依赖老师或教材的指导,重点是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内容。
在这个境界中,学习者往往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只是简单地学习和背诵知识。
2. 中级境界:在学习的中级境界中,学习者开始有自主性地思考和探索知识。
他们尝
试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这个境界中,学习者开始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能够独立思
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高级境界:在学习的高级境界中,学习者已经具备了深度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独立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
在这个境界中,
学习者已经超越了课本知识,开始进行创新和创造,对领域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习,还能够分享和传播自己的知识,影响和启发他人。
这三种境界代表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最初的 passively 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和创新。
在不同的境界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
和思维能力,不断寻找新的知识和经验,以不断发展和成长。
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学习的三个境界:从入门到精通学习是一种持续进步的过程,它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提高技能和理解力的过程。
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还是深入研究一个领域,我们都需要经历学习的不同境界。
从入门到精通,是学习的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学习的这三个境界并提供一些有关如何有效地跃迁到下一个境界的建议。
首先是学习的入门阶段。
入门阶段通常是我们接触一个新领域或技能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对所学的事物有限的了解,可能只是在表面层面上理解一些基本概念。
我们对于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还不够清晰,对于如何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够了解。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寻找学习的切入点,并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可能包括通过阅读书籍、观看教学视频或参加入门级别的培训课程来获取基础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或者参与学习小组,以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指导和反馈。
最重要的是,不要怕犯错误,要敢于尝试并从失败中学习。
接下来是学习的进阶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地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们开始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进阶阶段,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惑。
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要想跃迁到进阶阶段,我们需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这可能包括深入阅读专业的学术论文、参加高级培训课程或进一步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解决一些真实世界的问题,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技能。
在这个阶段,自我反思和反馈将起到关键作用,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进步。
最后是学习的精通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成为所学领域的专家,能够独立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并做出创新。
我们的思维方式开始转变,我们不再仅仅学习知识,而是开始贡献和分享自己的经验。
要想达到精通的境界,我们需要持续地学习和实践。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指导他人等方式来巩固和扩展我们的知识和技能。
编程技术:从入门到精通一、起步阶段编程技术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编程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
首先,入门阶段的关键是掌握基本的编程语言和概念。
选择一门适合初学者的编程语言,比如Python或Java,这些语言通常被认为是比较容易入门的。
通过学习这些语言的基本语法和逻辑结构,可以帮助初学者建立起对编程的基本认识。
其次,要多动手实践。
编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只有不断地动手编写代码,才能够真正掌握编程的技巧。
可以通过完成一些简单的编程项目来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比如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或者实现一个小游戏。
二、提升阶段一旦掌握了基本的编程语言和概念,就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编程技能。
在这个阶段,可以尝试学习一些高级的编程技术,比如面向对象编程、数据结构和算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编程者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代码,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此外,多参与编程社区和开源项目也是提升编程技能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这些平台上,可以与其他编程者交流经验,学习他们的编程技巧,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开源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
三、精通阶段当编程者逐渐掌握了各种编程技术和工具之后,就可以逐渐迈向精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可以尝试挑战一些更加复杂和有挑战性的编程项目,比如开发一个大型的软件系统或者参与一些高级的编程竞赛。
此外,持续学习和不断提升也是精通编程技术的关键。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编程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可以通过阅读技术书籍、参加培训课程或者关注一些技术博客来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总的来说,编程技术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技能,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最终达到精通的境界。
希望每一位编程爱好者都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行,不断挑战自己,不断突破自己,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编程大师。
三种境界”汇集1.学习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把学习当作生存的一部分,认为学习是为了生存,这是一种被动式学习;第二种境界是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认为学习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一种点缀式学习;第三种境界是把学习当作生命的一部分,认为学习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这是一种主动式学习。
2.谋划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谋划个人事情,思考自己认为需要做的事情;第二种境界是谋划单位事情,思考单位需要自己做的事情;第三种境界是谋划全局事情,思考在服务全局中需要自己做的事情。
3.落实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被动应付抓落实,上级有催抓一抓,领导有问动一动;第二种境界是按部就班抓落实,贯彻上级精神照本宣科,执行上级政策生搬硬套,督促检查工作蜻蜓点水;第三种境界是主动创新抓落实,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
4.总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回顾性总结,只写过去做了什么;第二种境界是分析性总结,不仅写过去做了什么,还能分析成绩和问题在哪里;第三种境界是规律性总结,不仅有回顾、有分析,还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写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5.写作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寻门而入,文章“写不长”,写材料的新手大多处于这种境界;第二种境界是入门而迷,文章“写不短”,写材料的老手大多处于这种境界;第三种境界是破门而出,文章“可长短”,写材料的高手大多处于这种境界。
6.创新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模仿创新,对各地好的做法经过消化吸收后再创新;第二种境界是集成创新,对各地一些好的做法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系统集成创新;第三种境界是原始创新,在深入研究探索中进行具有原创性、独创性的创新。
7.突破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知难而进不言难;第二种境界是迎难而上不怕难;第三种境界是克难而胜不留难。
8.超越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奋力追赶;第二种境界是并肩奔跑;第三种境界是引领前行。
学习是一种境界一、三种学习境界1、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2、第二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3、第三层为乐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
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二、三种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1、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对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2、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学习的三个境界-体会学习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是人类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促使个体不断成长和进步。
然而,学习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和境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接受信息和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和领悟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学习有不同的境界,三个重要的境界就是:知识领悟的境界、实践经验的境界和思考创新的境界。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个学习的境界,并解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首先,知识领悟的境界是学习的第一个重要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我们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通过不断追问和思考,我们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领悟的关键在于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适用性。
通过理解和领悟,我们才能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和技能。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来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实践中,如设计和制造各种设备和工具。
只有通过知识的领悟,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因此,知识领悟的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实践经验的境界是学习的第二个重要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我们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来丰富和巩固知识。
实践经验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并通过改进和优化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通过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和挑战,并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来解决它们。
实践经验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它还包括反思和总结的过程。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试错和总结来学习驾驶技巧。
只有通过实践经验,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实践经验的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思考创新的境界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我们不仅仅是接受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和创新来改进和发展自己。
学习的三种境界、三种习惯、三个要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学习的三种境界、三种习惯、三个要点三种学习境界一、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
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三种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对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
学习的三个境界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人类不断探索和发展的源泉。
学习
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
初级境界是指学习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者主要是通过
接受外部知识和信息来获取知识。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主要是被动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主要是
通过课堂教学、书本阅读等传统方式来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
实践。
这个阶段的学习者主要是依赖外部的指导和帮助来学习,缺
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
中级境界是指学习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者开始具备了
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开始主动探索
和实践,开始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开始尝试
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开始主动寻找和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的学
习者开始逐渐摆脱对外部指导和帮助的依赖,开始独立思考和学习。
高级境界是指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
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已经能
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主动探索和实践,能够自主学习和自
我提升。
这个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挑战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总的来说,学习的境界是一个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学习者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学习者应该始终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王国维:学习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珠【蝶恋花】
刚开始接触一种知识,什么都不懂,有不知道如何开始的迷茫和慌乱,但是学了一点有了入门之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立刻有所提高,眼界高了,思路广了,看待问题也不再狭隘了。
做学之初的迷惘心态,与此诗句无比相似。
有了各方搜集来的前人资料经验,站在前人的思想结果上再学习,就是学习的起点。
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人消得伊憔悴。
-柳
永【凤栖梧】
学习也好,做学问也罢,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有一定知识做基
础,更要有一种研究通透的坚决,刻苦学习,努力磨砺钻研的志向,有许多人无论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学到一点便觉得已经学有所成,但只能在不懂的人面前吹吹牛,一旦遇到稍微懂一点的,便张口结舌。
能达到第二种境界的人,多少都会获得成功。
人云:凡成大事者都能对一事研而精,具有工匠精神。
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学习到第三种境界的,已经可谓是学有大成者,可成一家之言。
汇集了各种知识之后,通过自己融会贯通,总结琢磨,常常能悟到不同于常人的理论知识,所谓醍醐灌顶。
那是一种千辛万苦之后的甘甜。
就像一个真理,没有经过艰难的求索过程,也不可能有瞬间的领悟和理解。
三种学习境界一、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
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可想而知,一个连课都听不懂的人要想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则无从谈起。
所以,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以听课为重,提高听课水平,在预习和上课阶段,让你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利用复习,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应用能力,从而由征服一门学科到到征服所有不擅长的学科,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提高听课水平1、积极主动地听课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看法,所谓的上课就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如果真是如此,那你也不必事先预习功课了,只要把老师的讲过的内容像鹦鹉学舌那样重复几遍,不就能圆满完成任务了吗?实际上,中小学的课程(尤其是中学)并不好对付,在毫无准备(预习)的情况下听老师讲课,顶多只能懂些“鸡毛蒜皮”的东西,想要做到彻底理解,几乎不可能。
中学生的三种学习境界和三种思维习惯一、三种学习境界(一)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
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二、中学生的三种思维习惯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
作文:学习的三层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有三个同学,你是哪个?学习,就是通过‘学’,然后‘习’,然后让自己拥有新的知识或者技能。
比如,我最近在学习格斗,每次2个小时,学一个半个新动作,然后反复练习,让这个新动作和之前的动作以及我的身体融为一体。
这个过程就是学习。
孔子说,学习有三个境界,不同境界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非常不同。
所以,今天让我们跟着孔子一起检验一下我(咱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层境界:梳理知识。
对,学习的前提是了解、理解知识,不了解,不理解,就没有学习了。
比如,我在学习拳击的格斗,我就需要知道左直拳,右直拳,左勾拳,右勾拳,打拳时重心要稳,眼要看拳锋,左右勾拳时,拳锋要微微向下,打中对方后,要及时收拳,不要把打击变成推,同时腰部要配合拳的转动等等等等。
格斗的知识,要写一本书的话,估计有大几百页,几百个图。
还好,我有教练,他会带着我一个一个动作,从分解到完整。
我的学习能力还行,很快我就知道了我需要的知识。
不过,这时的我,每次做出动作,都会很痛苦,因为动作不标准,挥右直拳时,右脚跟不知道转动,从而让自己的重心不稳,或者转动了脚跟,挥拳却没跟上,让自己像个傻子。
虽然嘴里念念有词地背诵动作要点,还是很笨拙。
没几分钟,我就感觉自己很痛苦了:自己的脑子、身体像隶属于不同的部门。
第二个境界:感受美,也就是“好之”这时,教练对我说:你想一下,当你挥动右拳时,你的右脚怎么样最舒服,你的左手(拳)怎么样最安全,你的整体怎么样最稳。
你自己设计一下这个动作!我想了一下:我的左拳护住左脸,我的右脚配合右拳挥出而外转(调整重心),同时以腰部为中轴,右侧轻轻转动,这样是最舒服的,打击力度也是最大的,姿势也是最协调的。
这是我自己设计的。
教练给我竖了一个大拇指:不错,就是这样,这个姿势,是最安全,最协调的。
所以,你自己想一下,如何可以做到这个动作。
孔子:学习的三种境界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学习,是古往今来人生无可逃避的人生内容。
很多人把学习看作是苦事,“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让人对学习望而生畏,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然而,知识、学问的学习真的如此让人痛苦吗?孔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看来,学习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何苦之有?把学习当作苦差事的人,乃是因为学习的境界不够。
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勤奋好学之人,孔子指出学习也存在着不同的境界。
他向人们揭示了人生学习的不同境界或者阶段,即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知识、学问,知道、了解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又不如以它为乐。
在孔子看来,学习分为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第一是“知之”境界,即对于知识、学只是出于一种理性的知道、了解。
在这种境界阶段,人们学习、了解知识、学问,也许是为了求得利益、好处,或者是像现代教育制度让人从小学到高中一样,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来自父母家庭的压力。
这时候,知识、学问外在于人,两者只是一种理性的学习甚至是利用和被利用关系。
“知之”境界的学习很难持久,也无法真正深入进去。
传统中有所谓“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式的学习,即是如此。
孔子曾经感叹,读书三年不存在做官的念头,是很难的。
潜台词就是,人们读书时往往想着如何当官、发财。
脑子里如果总是这些思想,又哪能专心学习呢?如果人们停留“知之”的学习境界和阶段,学习就是件苦差事。
因为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学习之外的财富或者官位,其实,他们并不想学习,学习不过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当然就显得无奈而痛苦。
第二是“好之”境界,对于知识、学问的学习乃是一种兴趣和喜爱。
此时,学习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变成内在的要求;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
知识、学问在人心中激发了情感和兴趣,两者不再是冷漠的理性关系。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
”近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推动我进行科学工作的是一种想了解自然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别的感觉。
学习的“三种境界”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面临不同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将学习的境界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即“三种
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这个境界强调的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知识。
学习者在这个境界中将知识作为自己内心的财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反思,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方法。
他们不仅仅追求知识本身,还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善于总结经验,反思失败,持续不断地改进自己。
在这种境界中,学习者会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二种境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个境界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开启的,学习者在这个境界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有限,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未知领域。
他们知道自己不能停滞不前,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这种境界中,学习者具有谦虚的态度,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第三种境界则是“知行合一”。
在这个境界中,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行动力。
他们深知知识的应用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在这种境界中,学习者注重实践操作,勇于创新,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实践能力。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作出贡献。
学习的“三种境界”包括“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知行合一”。
这些境界帮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实现自我提升。
学习三境界:从入门到精通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事,但人类的认知规律并非无章可循。
如果你想学一门知识(技艺),起初,要记住大量概念或将要使用的工具的名称。
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机械记忆为主。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当你掌握了大量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后,要想解决具体问题必需研究学科内容,定性分析,定量计算。
经过实验、推理、证明后,你能解决部分具体的问题。
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逻辑推理为主。
当你积累了大量知识后,你就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
你无须逐个验证,只凭经验就能锁定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样,你可以节省时间,快速解决问题。
此时,你的学习方式以直觉为主。
“机械记忆、逻辑推理、直觉”的关系图如下,T表示时间,Q表示学习能力。
由上图可见,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以机械记忆为起始点,逻辑推理建立于机械记忆的基础上,而直觉是前两者进一步提升。
与三种学习的境界一一对应,通俗地称为“死记硬背,刨根问底,融会贯通”。
入门与机械记忆
“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屡遭置疑。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对“死记硬背”有深刻地研究。
他发现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即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过程遵循的规律。
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字母组合,即抽象符号,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 等等。
经过对自己的测试,他得到了以下图表。
虽然,机械记忆的学习效率低,但它是入门阶段必由之路。
文字与逻辑推理
文字是人类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首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类的思想代代相传,不断积累。
但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要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需要知道相关的背景或亲身的经历。
仅凭文字信息很难完全理解事实,阅读是读者根据阅读的内容结合读者自己的认识展开想象,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如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随着纸的发明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书本革命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
但书本仍有局限性。
就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描述了五柳先生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而大多数人断章取义,以“不求甚解”大做文章,甚至成为懒于学习者的托词。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读书难,写书更难。
书是传播知识和记载历史事件的工具,促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交通明显落后于现在的条件下,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著有《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等,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
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如今,用不了一年时间大概可以游历徐霞客一生走过的旅游景点。
由此可见,古人写出好书,会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足见书高档的消费品,甚至是珍宝。
对于古人,读书是既高雅又费神的学习方式。
过去,书主要以文字记录信息,只有少量“图文并茂”。
如下图,“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书信”。
而读书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但不要以为一遍就能读通。
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只适用于非专业性的文章。
反复阅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
背诵,而是展开想象力,反复思考。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见多识广。
对于学习理科知识,不仅要阅读大量信息,而且要注重实验观察到得现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