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 生命度和有字句
- 格式:ppt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3
2021语言类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语言类专业主要是对人类语言进行研究,基于语言学基础理论对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随着语言的进步,人们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语言类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言学专业论文题目1、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音研究2、应用语言学中“语言能力”的多元性探究3、聚类分析在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4、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5、普通语言学浅析6、大数据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7、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析8、以《长恨歌》为例浅析现代语言学批评的特征9、基于档案学视角对语档语言学的探讨10、心理语言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要问题11、简析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12、语言学家时枝诚记的语言过程理论研究13、认知语言学理论中交际话语原则研究14、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15、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多义观17、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新探:复杂系统的视角18、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19、论社会关系与角色关系的跨文化差异--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20、从理性到沟通: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21、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效应值报告与解释现状研究22、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23、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24、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语言理论概说25、语言学中介词的语用功能作用研究26、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7、心理语言学视阈下的二语词汇教学28、认知语言学前沿动态--对话句法学初探29、国外应用语言学早期发展综观30、论政治语言学的根基与研究路向3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32、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33、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34、西方语言学中的科学范式及其转换35、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36、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37、社会语言学视界中的语言变体38、翻译主体性的范式转换--从语言学、文化学到生态学39、卡西尔的符号哲学转向及其语言学意义40、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41、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火星文42、索绪尔语言学革命与“文化主义范式”的奠基43、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44、普遍语言学下的语言模因研究45、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46、网络称呼语“女汉子”的社会语言学分析47、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48、法兰西社会心理学派的语言学贡献述要49、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解析50、形式与功能:西方语言学转向的二维统一日语博士论文题目1、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2、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3、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4、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5、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6、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7、司马辽太郎咱歴史小説研究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9、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10、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11、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12、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1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14、韩日禁忌语对比研究15、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16、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17、日语复句句式变化研究1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19、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20、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21、基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日语指示体系研究22、中日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研究23、日汉否定表达的对比研究24、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25、日本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报告26、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27、浅谈日语寒暄语表现28、翻译补偿视角下的《雪国》汉译研究29、川端康成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30、《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31、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32、关于日语中“猫”惯用句的研究33、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34、从语用学角度对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的研究35、从语境看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匿性表达36、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教育指导37、日语外来语的特征及其教育指导38、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39、《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40、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41、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4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广告语言对比研究4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44、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45、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产品说明书翻译46、从《探求中国的山水》汉译本看游记类文本的翻译策略47、中日色彩语「青」侦娭偡傞対照研究48、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49、关于日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研究50、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汉语言毕业论文题目1、对外汉语课教学策略探讨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3、略说汉字汉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汉语文化负载下的中国式英语5、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6、汉语言视角下的聋生心灵关怀7、汉语言的隐喻特性8、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9、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10、社会化汉语言水平测试研究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机理12、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几点研究13、英语外来语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14、从汉语言看女性的文化特征15、汉语就是意识形态--汉文化语言的学与汉语言文化的学16、基于扎根理论的品牌口号汉语言学特征研究17、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18、以历史维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19、汉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时间观20、百年来中国汉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21、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22、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3、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24、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25、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26、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27、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28、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29、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0、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31、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3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33、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4、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35、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36、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37、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38、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39、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40、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41、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42、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43、汉语言学中夸张的语义要素与运用原则44、汉语言规范化论略45、论经济机制在汉语言中的表现46、中国艺术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交织47、探求唐诗的文化传统暨汉语言特点--叶萌教授《唐诗的解读》评介48、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49、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50、论汉语言学习中的“美读”51、浅议修辞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运用52、汉语言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53、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汉语言学习环境的建构54、浅谈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55、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56、谈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57、汉语言歇后语英译方法初探58、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代汉语言的融通59、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汉语言学习环境的建构60、浅谈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61、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62、谈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63、汉语言歇后语英译方法初探64、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代汉语言的融通65、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分析66、媒体的汉语言传播--以几则实例为证67、汉语言“拿来”二题68、探讨汉语言的民族性69、浅论新时期汉语言文字的大发展70、科技写作中常见病例分析--成分的残缺和多余、图表的多余与重复71、汉英语言中的文化色彩72、从语文教学中感受音乐美73、汉语言远端教育文化圈:一个值得注意的远端教育文化构想74、浅析日常教育中的汉语言地位75、多媒体汉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76、汉语言的艺术化教育77、汉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78、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79、论汉语言对亚氏的逻辑思想的应用、阐释与发挥80、寻找汉语言的家园--论任洪渊的诗和诗论。
生命的言语与言语的生命作者:虞红敏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9期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
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
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
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浸润”在书中,感悟精神生命的言语。
求真,表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求善,体现的是道德精神,求美,注重的是审美精神。
有生命的言语能展现情、理、趣,有的清新明丽,有的蕴藉典雅;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婉约缠绵;有的睿智精深,有的飘逸豁达;有的平和宽容,有的激越昂扬……就像泰戈尔所说“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熏陶、感染、浸润,言语生命在书味的滋养抚慰下,喧嚣与动荡隔离,烦恼与不安隐去。
浮躁不再,媚俗远离,性灵净化,人格升华。
一涵泳一字一词的生命,体悟言语的思想情感。
譬如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文中提到“刘和珍生前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在这些语句中,“毅然”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词语。
涵泳这一词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追求真理的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我先提问学生:你们是否会说,我“毅然”预定了某某报刊杂志?“毅然”一词是意志坚决、刚毅的意思,在这里是否大词小用?预定期刊为什么要用“毅然”?学生纷纭之后便明晰:当时整个社会贫穷,读书订阅报刊本是艰难,这是一难;每天买份报纸是化零为整,能承受,但让你一下子拿一大笔钱预定全年,你会犹豫,就要考虑值不值得,这是二难;鲁迅编辑的进步期刊,往往要遭受反动派的查封,鲁迅自称办期刊有始无终,预定以后还要遇到收不到的可能景况,这是三难。
存现句“有”字句和“是”字句中的“有”与“是”的比较作者:陈聪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9期摘要:在“有”字存在句和“是”字存在句中,“有”和“是”在表显性存在时均在句法形式上有着各自所对应的同构关系,从而导致了二者在语义属性上同中有异,这是留学生在学习这两类句型时易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意象图式上的特点,验证、补充了它们的差异,进一步阐述了二者在表示存在时的用法。
关键词:存在句“有” “是” 语义属性意象图式1.引言在表达显性存在时,“是”字句和“有”字句是现代汉语的两种基本句型,二者的基本结构是:“NPLOC+有/是+NP”。
(1)箱子里有什么?箱子里是什么?山那边有什么?山那边是什么?(2)湖面有一艘船。
*湖面是一艘船。
袖口有个洞。
*袖口是个洞。
(3)*眼前有一望无际的稻田。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
*西安有十三朝帝王定都的地方。
西安是十三朝帝王定都的地方。
在(1)中的“有”与“是”,均可构成合法的句子。
在(2)中,“有”所构成的句子均合法,而“是”所构成的句子,在单说时一般不合法,除非联系前文,在对前文中已经出现的旧信息再次确认或者纠正时,才合法。
在(3)中,“是”所构成的句子合法,而“有”所构成的句子,单说时一般不合法。
2.“有”和“是”语义属性的比较2.1“有”的语义特征分析通过对CCL语料库中的古代汉语语料检索,我们可以发与“NP+‘有’+NP”这一结构吻合的主要有如下两类例句:(4)山有苞棣。
(诗·秦风·晨风)西有常山,南有河津。
(史记·苏秦列传)(5)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论语·尧曰)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
(书·仲虺之诰)(4)中“有”的前段部分NP具有[-生命]属性,其主要功能是显示后段宾语的存在。
(5)中“有”的前段部分具有[+生命]属性,主要是表示领属、拥有宾语。
在这种句法上的同构模式之下,“有”在表示“存在”的同时,便具有了表示“领有、拥有”的义项。
语文语法知识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 如同志、作家、父亲、主人、老李;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森林湖泊;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效率、品德、;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春天、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表示方位名称:上、下、东、西、里、前、内(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
如,走看说进行开始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
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
如,能够解决)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胖、瘦弱;表示事物性质的:红、甜、干净、清楚、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有”字句研究综述张豫峰 在现代汉语中,“有”字句是一种形式多样、表义丰富、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
从《马氏文通》开始,人们就已着手对“有”字进行分析。
1942年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一书正式提出“有”字句,首次把它作为一种句式进行研究。
其后很长时间,人们的研究多注重“有”字的用法分析和某种“有”字句式的句法描写,但对“有”字句的语义、语用诸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
五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有”字句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由于研究者们的语法体系、语法观不同,因此他们在“有”字句的范围、结构以及“有”字的性质、特点、意义等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
为了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更深入地研究“有”字句,有必要对“有”字句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有”字句的范围1.1 我国语法学界对“有”字句范围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一为狭义“有”字句,一为广义“有”字句。
狭义“有”字句是以“有”包括和“有”对立的“没有”、“没”(下文同)为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
像下面的句子属于狭义“有”字句: 玫瑰花有红的,有白的。
大门也有,小门也有。
已经是半夜了,没有月亮,只有星星。
持有这种观点的有吕叔湘(1942)、黎锦熙(1924、1957)、刘世儒(1957)等。
他们在提及“有”字句时,列举了以上例句。
范晓等(1987)明确地把“有”字句定义为“有和‘有字结构’用做谓语的句子”,易正中(1994)也说“有”字句是“有字用做动词并在句中充当谓语的句子”。
广义“有”字句是指句中含有“有”的句子,即不仅把“有”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看做“有”字句,而且把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也看做“有”字句。
例如:这些人有的拉车,有的作小买卖,有的当巡警,有的当仆人。
我们这些新兵,有的是工人,有的是社员。
持有这种观点的有詹开第,她(1981)说:“含有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没(有)’的句子都称做‘有’字句”。
1.2 吕叔湘(1942)在论述“有”字句式时,把下面的句子也称为“有”字句:户内一僧。
摘自《现代汉语使用语法分析》第三课“ 是、有“分析一、知识讲解“是、有“都是非动作动词,”是“字句多表示判断和肯定,”有“字句则多表示领属和存在等。
对于他们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不做过多讲解,本课要介绍的是“是、有”在日常交际中比较特殊的用法。
(一)“是”字句“是”字句是汉语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句子形式,一般的“是”字句很容易掌握,这里介绍几个比较特殊的“是”字句。
1. A是A,B是B强调前后部分界限分明,不能混淆,后边可以出现解释性的句子,也可以没有。
你是你、我是我、咱们不一样。
家是家、国是国。
2. 表示“虽然”前面A是A 的形式出现,后面跟着出现转折的形式。
这种用法与“A归A,但是……”一样。
这件衣服贵是贵,可质量很好。
难是难,不过我们有办法。
3. 表示全无例外这种句子中“是”常常用在句首,强调“是”后的成分,“是”有“无论什么/凡是/只要是……”的意思,后面常常有“都、就”与之搭配。
是学生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是电影他都喜欢看。
是东西他都想买。
4. 是不是……?“是不是”用在疑问句中,他的位置有三个,即句首、主谓之间和句尾。
位置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在汉语学习中,必须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所问的重点,同时注意安排好“是不是”的位置。
是不是你们在找我?你们是不是在找我?你们在找我是不是?“是不是”也可以用在普通剧中,这里需要注意到是,有的学生常常把这个“是不是”说成“如果”。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跟我们一起去。
T我不了解他们是不是北京人。
T我不知道他如果来这儿。
F5. 表示存在表示存在的“是”字句中,主语应该是表示出所得词语,便于可以是出所,也可以是其他事物,宾语常常是比较确定的,唯一的,有时候也强调多。
学校前面是邮局。
车里面都是人。
学校后边是商店。
6. 表示强调“是”作动词,除一般用法外,也可以用在谓语前起强调作用,相当于“真的、的确“。
在这样的句子这里,”是“一般应该重读,有的语法著作把”是“的这种用法解释成副词。
现代汉语十五讲题目十五讲补充关于汉语1.语言:系统里,语音、词汇、语法被看作是语言的三大要素。
2.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文字学、方言学、对比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理论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习得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新闻语言学、广告语言学、语文学、写作学、修辞学、第二语言教学学、计算语言学3.汉语的特点:1)语音上:1每个音节都有声调2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2)词汇上:1双音节词占优势2合成词占绝对优势3)语法上: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3上述两点带来的次特点:A词类与句法成分一对多的对应B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一致C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4.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5.有量词和语气词汉语研究概述20世纪汉语研究:1.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现代汉字学的建立3.现代汉字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汉字学的一个新的分支4.50年代王力开创了汉语语法的历时研究,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5.80年代开展了“语法化”即实词虚化的研究6.黎锦熙和吕叔湘是我国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者7.20世纪初,实验语音学进入萌芽阶段8.刘复《四声实验录》是我国第一部用实验方法研究汉语语音的著作9.赵元任创制了五度制标调法-国际通行的标记汉字声调的方法,《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誉为音位学创始时期的经典著作10.最早先后提出区分字和词的是章士钊和黎锦熙11.词本位的确立是现代汉语词汇学建立的前提12.“义素分析法”的引入、“词义构成成分分析法”的提出,标志着汉语词义研究逐步走向成熟13.西汉扬雄《方言》是我国最早的方言调查研究成果14.赵元任最早按《切韵》设计了《方言调查表格》15.《中国语言地图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是我国语言科学的基本建设16.陈望道《文字发凡·修辞学》真正建立起比较科学、完整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体系,明确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修辞宗旨17.50年代提出“结合现实语境、注意交际效果”的原则18.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在19世纪70年代被确认,标志是《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出版发行19.对外汉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要围绕着“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外国或外族学生尽快学习、掌握好汉语”这一基本问题全盘规划,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并进一步加强相应的教材建设。
语言形式与言语生命作者:严蓉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6年第06期“语言形式”与“言语生命”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从属关系,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学科价值观——学科知识取向与核心素养取向。
“语言形式”就是构成语言系统的静态的学科知识体系。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流的动态实践过程。
“言语生命”则是将整个学生的“言语”表现视作一个生命体,是“语言形式”与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理性精神等核心素养的有机整合。
我们可以将“言语生命”粗略地划分为四个维度:一是“言语”欲求,通俗地讲就是“我想交流”;二是“语言”形式,即“我会交流”;三是“言语”内容,即“我有交流内容”;四是“言语”品格、境界,即“我能交流透彻”。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面对新课程理念下涌现出的“泛语文”“假语文”“非语文”等各色语文,我们语文教育者在对其否定的同时,基本上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语文学科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语用能力,必然要基于“语言形式”展开教学。
事实上,学生不管对“语言形式”维度掌握与否,大多“会交流”,而真正缺欠的是“言语”欲求、内容、品格、境界等言语素养。
本文旨在从基于“语言形式”教学的形成的渊源、理论支撑、与传统语文教学实践的比照等角度剖析基于“语言形式”展开教学的缺欠,并对如何帮助学生言语生命的生长作初步的探讨。
一、基于“语言形式”教学形成的渊源(一)语文独立设科导致多元内容的“剥离”语文教育脱胎于古代传统教学中的蒙学。
随着1904年癸卯学制及其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语文“剥离”了数学、医学、农学、哲学、美术等科学、人文学科,得以独立设科,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诞生了。
但由于语文学科是人为的切割划分的结果,鲜活的、多元的、丰韵的语文教育被抽取了内容,只剩下“语言形式”的教学。
许多学科在古代传统教学中本是一体的,同时“形式和内容”也是一体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串味”,我们的许多优秀的语文课会被冠以“政治课”“历史课”“音乐课”等大帽子,而其他学科绝少出现,关键的原因在于基于“语言形式”展开教学是语文学科“剥离”了多元内容的产物。
语言文字基础之句子的分类(一)句类句类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单句类型。
1、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叫陈述句。
(1)肯定形式的陈述句。
例如:我明天出发去南方。
否定形式的陈述句。
例如:这活儿干得不太漂亮。
(3)双重否定陈述句。
例如:我不得不告诉你事情的原委。
他不会不同情我的。
本府各官无不喜悦。
(4)包含疑问代词或疑问结构的陈述句。
例如:我知道他为什么不来。
2、疑问句具有疑问句调,表示提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1)一般疑问句①是非问句。
例如:你真的决定要走了?②特指问句。
例如:你昨天晚上几点睡的③选择问句。
例如:是光我一个人呢,还是另有别人?④正反问句。
例如:这个人可靠不可靠?聪明不聪明?(2)反诘疑问句:反问句,是无疑而问,不要求回答。
例如:这不是挺好的吗?你们怎么能发表这样的文章呢?你看看这些孩子,是来读书的,还是来淋雨挨冻的呢?倒霉的事儿偏偏老让我碰到,你说怪不怪?(3)测度疑问句测度疑问句是带语气词“吧”,表示测度的疑问句。
例如:你哪里不舒服吧?不是我的错吧?3、祈使句表示要对方做或不做某事,带有祈使语气的句子。
例如:让他进来!(表命令)帮帮我的忙吧!(表请求)不许胡说!(表禁止)你们几个休息一会儿吧!(表劝阻)4、感叹句感叹句是用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带有感叹语气的句子。
常用来表达喜悦、愤怒、惊讶、悲痛、厌恶、恐惧等感情。
例如:这酒真是美极了!(表喜悦)太幼稚了!(表讥笑)你的伤多重啊!(表叹息)(二)句型根据结构关系对句子划分出来的类型是句子类型,简称句型。
1、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叫主谓句。
(1)动词谓语句: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例如:他毕业了。
会议开始了。
老师教语文。
西斜的阳光照着整条街道。
长江三峡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2)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名词一般不能作谓语,只有在以下四种条件限制下才能充当谓语:只能是肯定句,不能是否定句;只能是短句,不能是长句;只能是口语句式,不能是书面语句式;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容貌等的口语短句。
“有”字句“有”是非动作动词,不表示具体动作,用“有”做谓语动词的句子称作“有”字句。
常见类型及用法(1)表示领有。
宾语多由具体名词充当,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例:我有两台笔记本电脑。
他有很多中国朋友。
人人都有一双手。
(2)表示具有。
宾语多由抽象名词充当,可受程度副词修饰。
例:这个活动很有意义。
他很有经济头脑。
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
(3)表示存在。
主语多是处所词、时间词。
例:教室里有几名学生。
桌子上有几本书。
唐代有很多著名诗人。
(4)表示发生、出现。
宾语多由双音节动词充当。
例:他们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父母的观念终于有了转变。
(5)表示包括、列举。
宾语多是主语所指事物的总数。
例:一年有四个季节。
这里的植物有百余种。
车厢里的乘客有聊天儿的,还有打盹儿的。
(6)表示达到、多用于估计,宾语多是数量词或形容词,形容词多是正向形容词且不能单独做“有”的宾语。
例:他有三十来岁吧。
今天有二十几岁吧。
这条路有多宽?(7)表示比较。
表示主语达到了某一标准,多用于一般疑问句或反问句。
例:他有你打吗?他哪有我大呀!他没有我大。
注意:(1)名词前有领属意义的定语时,不能同时用“有”。
例:他在中国的有一个大学里当老师。
在中国他见到了从家乡来的有两个朋友。
去年的有一天,我见到了他。
(2)表示人体某部位不舒服时,不能用“有”。
例:昨晚没睡好,今早起来有头晕。
我感冒了,昨晚有发烧。
昨晚吃了羊肉串,今早就有肚子痛。
(3)表示存在的句子不能没有谓语动词“有”例:房子前面一个小花园,很美。
很久以前一个君主,很贤明。
桌子上几本书,我刚买的。
(4)“有”不能放在谓语动词前。
例:我明天上午有上课。
春节我有放假一周。
每个假期我都有去旅行。
(5)“有”表示估计或比较,可带名词、形容词宾语,不能带动词助词。
例:今天有了二十几度吧。
参加会议的有了八十人吧。
他有着你这么高吗?(6)“有”表示泛指,相当于“某”或“某些”,不能带动词助词。
“有”及有字句的综述“有”字句与名词系统一、以往研究汉语界侧重描写“有”的句法行为,如下( 朱德熙1982、张豫峰1999) : 1.表领属,如: 机器有近百个零件、工作有一定成绩。
2.表存在,主语指处所或时间,如: 地上有一张纸、每个时代都有很多特殊人才。
3.表度量或比较,如: 爷爷有七十岁、这个西瓜有20 斤重。
4.在一些方言用作完成体助词,如: 你有去过日本吗?汉语学者在解释方面做得不多,这就不能指出“有”的功能实质。
如,只说动词有后可加宾语,就很难说明为何“这台机器有支架”成立而“这台机器有钢材”不成立———“支架、钢材”都是具体名词,可见,“有”对所述名词有特定选择。
深层看,所谓“领属、存在”都是经验式的概括。
(张新华)“有”作为适宜动词出现在大多语法词典里,“有”与普通实义动词在所表事物存在层面上根本不同: 实义动词指事物的向外展开样式,属存在领域,“有”指事物的内在成立机制,属本体领域。
本体具有层次相对性的特征: 就自身而言,构件的内涵也是本体,而本体相对于其上层事物也是构件; 其根据在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西方学者多认为“有”( 以英语have 为代表) 有三方面特征: 1.是功能成分,只起构型作用,无题旨内涵,不能给所述名词赋格; 2.不是个简单词项,而是句法复合体; 3.并非初始语法范畴,而须归结为别的范畴,句中名词的格由后者指派。
具体方案有三种: 一,把领属范畴归结为存在范畴,have 归为介词,have = be + P。
二,have 归为表领属关系的限定成分D,have = be+ D。
三,have 归为与格,have = be + 与格。
(张新华复旦大学)因此,“有”意思是:领有、具有、拥有,带有所属关系。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应该归为方案2,如“桌子”实际成立于“桌面、桌腿”,“有”表桌子通过统摄桌面等而具体成立。
由此可引出,有的典型句式一:领属句,即[本体+“有”+ 构件]如:“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鲁迅),自行车有车轮、车轮有辐条”,两句主宾语的都是本体和构件的关系,当然如要区别,也可称“辐条”为次级构件。
语言学家的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语言内部的结构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概念语言类型学是研究语言分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语言类型学家通过比较语言的音系、词汇、句法等要素,将语言分为不同的类型。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无论是已知的语言还是濒危的语言,都可以成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
二、语言类型学的分类方法语言类型学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方法、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和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等。
1. 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方法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方法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
它将语言分为屈折语、语素语和分析语等不同类型。
屈折语是指单词内部通过词缀变化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拉丁语和俄语;语素语是指通过词序和功能词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中文和英语;分析语是指通过词序和功能词来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越南语和印尼语。
2. 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不同语言的音素和音节结构来进行分类的。
音素是语言中的最小音位单位,而音节是由音素组成的更大的音位单位。
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将语言分为辅音语言和元音语言两种类型。
辅音语言以辅音为主要特点,如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元音语言以元音为主要特点,如斯瓦希里语和泰语。
3. 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义结构来进行分类的。
语义是研究词义和词汇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词汇的意义和搭配。
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将语言分为形态语言和词序语言两种类型。
形态语言通过词缀变化来表示词义关系,如日语和芬兰语;词序语言则通过词序来表示词义关系,如英语和法语。
三、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内容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分类、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化等方面。
语言分类是语言类型学的基本任务,它通过比较语言的音系、词汇和句法等要素,将语言归类为不同类型。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汉、英、日存在句对比分析上述句式中应用最广泛、功能最齐全的句型是常式句,其次是次式句,缺少存在动词“有”;变式句缺失了存在句表示事件或空间存在的前提,是基本句型的变体形式;特式句仅包括存在主语,必须在特定环境描写中与其他类型的存在句一起出现时才能使用。
纵观四种句式,不难发现,汉语存在句中的存在主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1.2 英语存在句的结构特点在英语中,存在句是一种表示“存在”的特殊句型,用来表达人、动物、概念等的存在。
通常是由there 和be 动词的某种形式构成的。
其结构如下:There + be + 名词短语(NP)+ 地点或时间短语(Locative Expression / Temporal Expression)如:①There is a cup on the table.②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hall.英语存在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非重读there作引导词或形式主语。
第二、there在句中居于主语的位置,实义主语是后面的名词或名词词组。
第三、存在句的实义主语一般都是非确定特指,即做主语的名词或名词词组通常带有不定冠词、零冠词及其他表示非确定意义的限定词。
但是在举例或用于某种语法需要时也可以用the或专有名词等表示特指性词语。
第四、存在句的谓语动词主要是be动词的某种形式,可以是限定形式,也可以是非限定形式。
限定形式可以是be 的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式、现在完成体或过去完成体。
非限定形式是there be 和there being 结构。
1.3 日语存在句的结构特点日语存在句与英汉存在句含义类似,即都表示某地存在有某人或某物。
其基本句型为:A段+C段+B段,即,场所名词に+名词短语が+ 动词ぁる/ぃる日语存在句主要有两个存在动词———“ぁる”、“ぃる”,分别表示有生命事物(包括人)和无生命事物的存在。
如:③へゃにぉとこがいる(屋里有人).④机の上にりんごがぁる(桌子上有一个苹果).2 汉、英、日存在句异同2.1 汉、英、日存在句的相同点⑤桌子上有一本书;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テブルの上に本がぁる.从结构上讲,它们的基本句子结构中都包含了存在地点、存在动词和存在名词。
生命度与汉语句法的若干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生命度与汉语句法的若干问题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生命度概念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相关问题。
生命度,作为一个语言学概念,指的是名词短语所指称实体的生命特征的强弱程度,它对于理解句法结构、语义关系以及语言使用中的某些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生命度在汉语中的表现和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文章首先将对生命度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将通过对汉语句法的实证研究,探讨生命度对汉语句子结构的影响,包括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方面的表现。
文章还将关注生命度与汉语量词、助词等语法成分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这些成分在句子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语料库分析、实验研究等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这些研究手段,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生命度在汉语句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生命度与汉语句法的若干问题,为汉语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同时也为汉语教学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生命度理论概述生命度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句法研究和语义解析方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生命度(Animacy)指的是语言中对事物或实体的生动性或活跃性的描述。
这一概念涵盖了从完全无生命的物体到具有复杂认知和情感能力的生物体的一系列范畴。
生命度理论的核心在于区分不同生命度的实体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上的差异。
在汉语中,生命度理论的应用尤为显著。
由于汉语是一种孤立语,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在句法结构上,生命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名词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功能。
例如,高生命度的名词(如人、动物等)往往能够担任句子的主语,而低生命度的名词(如非生物、抽象概念等)则更多出现在宾语位置或作为修饰语使用。
生命度还影响着词语的选择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