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英文
- 格式:docx
- 大小:37.35 KB
- 文档页数:3
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回复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Enzyme ImmunoHistoChemistry, E-IHC)是一种常用于组织学研究和病理诊断的方法。
该技术基于免疫学原理,采用酶标标记抗体和细胞色素底物,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检测组织中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与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相关的问题。
第一步:样本处理样本处理是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重要步骤,它的目的是保持组织结构和细胞膜完整性,同时保留目标抗原的免疫原性。
1. 固定化:将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化处理有助于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结构。
最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甲醛和乙醇。
甲醛能够形成甲醛-蛋白质交联,从而固定并保持组织中的抗原。
乙醇可以用于去除水分和酮糖,提高抗体的渗透性。
2. 残胶和抗原修复:许多抗原在标本固定过程中会损失其免疫原性,需要进行抗原修复。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热处理、酶消化和酸碱处理等。
热处理通常使用高温蒸煮或压力加热,可使蛋白质水平解离,恢复抗原性。
酸碱处理则通过改变组织的PH值,使抗原解离。
第二步:抗体选择抗体是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核心。
选择合适的抗体对于获得可靠的结果至关重要。
1. 一抗和二抗: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般采用间接法。
首先,使用一抗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
随后,使用标记有酶的二抗来识别和结合一抗,从而可视化目标抗原。
常用的二抗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
2. 选择合适的抗体:选择抗体需要考虑目标抗原的特异性和抗体的亲和性。
在选择抗体时,可以参考文献报道、试剂公司提供的抗体说明书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建议。
第三步:酶标标记酶标标记是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酶标标记抗体在靶抗原区域内催化底物,从而产生特定的染色反应。
1. 酶标物质的选择:常用的酶标物质有HRP和AP。
HRPHRP常用于DAB法(diaminobenzidine)和AEC法(aminoethyl carbazole)等反应体系中,可产生棕色至棕黑色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能将形态研究与功能、代谢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显著特点,所以,这门新技术从一诞生起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方法经不断改进和发展已日趋成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目前已有近十种技术方法及几百种标记抗体,技术方法逐步规范化,标记抗体逐步商品化,现今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目录CONTENTS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第五节第六节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主要因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免疫标记电镜技术亲和组织化学技术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过程1抗原的提取与纯化2制备特异性抗体3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4标本的处理与制备基本过程5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以及标记物呈色反应6观察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类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标记电镜组织化学技术标记物不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亲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0104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应用酶标抗体(抗原)与组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催化底物产生显色反应,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中抗原(抗体)的分布位置和性质,也可通过图像分析技术达到定量的目的。
标本类型:组织切片、组织印片和细胞涂片等。
分类酶桥法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 )法双桥PAP 法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 )法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化技术酶标记抗体免疫组化技术直接法间接法直接法间接法优点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检测敏感性高制备一种酶标二抗可用于检测多种抗原或抗体缺点敏感性低制备的抗体种类有限特异性不如直接法操作较为繁琐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桥法:抗酶抗体作为第三抗体,通过桥抗体(第二抗体),将特异性识别组织抗原的第一抗体与第三抗体连接起来,形成酶联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底物显色(图12-1)。
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是在酶桥法基础上加以改良。
PAP法首先将酶桥法的第三抗体(抗酶抗体)与酶组成可溶性复合物(PAP复合物,图12-2)。
该复合物由2个抗酶抗体和3个过氧化物酶分子组成,呈五角形结构,非常稳定。
通过桥抗体(第二抗体),将特异性识别组织抗原的第一抗体与PAP复合物的抗酶抗体连接起来,此时要求特异性第一抗体与第三抗体的动物种属相同(图12-3)。
2024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第二部分)49、荧光:荧光物质在吸收激发光的能量后,使原来处于基态的电子跃迁到激发态,当其回复至基态时,激发态的电子以发射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种发射光称为荧光。
so、荧光免疫试验:是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通过与相应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也绪合反应,以此对待测物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检测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和直观性。
5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试验:以系元素标记杭原或抗体,并与时间分辨测定技术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非放射性微量分析技术。
52、Stokes位移:选择荧光物质作为标记物时,必须考虑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波长差,即Stokes位移。
53、荧光偏振免疫试验:是利用抗原抗体竞争反应原理,根据荧光素标记抗原与荧光素抗原-抗体复合物之间荧光偏振程度的差异测定体液中小分子抗原物质的含量。
54、荧光效率:荧光物质分子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荧光的百分率称为荧光效率。
55、荧光滓灭:荧光物质在某些理化因素(如紫外线照射、高温、苯胺、硝基苯、酚、I-等)作用下,发射荧光减弱甚至消退的现象称为荧光滓灭。
56、酶免疫试验:是继荧光免疫试验和放射免疫试验之后的三大经典免疫标记技术之一,它以酶标记抗体(抗原)作为主要试剂,将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免疫检测技术。
57、包被:将抗原或抗体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称为包被。
58、封闭:由千包被液蛋臼浓度很低,造成包被后固相载体表面会剩余少量未结合位寺,可非特异性吸附标本中的蛋白质和酶结合物,形成非特异性结合导致本底增高。
为消除干扰,包被后的微孔板或膜等还需用1%~5%牛血清白蛋白(BSA),5% ~ 20%小牛血清或2%脱脂乳等再包被一次,此过程称为封闭。
59、均相酶免疫试验:是利用酶标记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标记酶的活性会发生改变的原理,可以在不将结合酶标记物和游离酶标记物分离的清况下,通过测定标记酶活性的改变(酶活性增强或减弱),从而确定待测物的含量。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也称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是由免疫学和传统的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发展形成的研究方法,能定位、定性或定量检测组织切片上的特殊蛋白质、多肽、核酸、酶、激素、磷脂、多糖、受体、病原体等。
利用抗原与抗体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组织或细胞中的特定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带有标记物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过普通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标记物,从而证明这些抗体或抗原物质在组织细胞内的分布。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分为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及铁蛋白标记技术等。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和代谢结合起来,既保持了传统形态学对组织和细胞的客观、细致形态观察的优点,又克服了生物化学、免疫学反应只能定性和定量不能定位的缺点,已成为生物医学各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
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和诊断中日以显出巨大的实用价值,尤其在肿瘤病理学中已成为常规的诊断方法。
标记在抗体上的荧光素
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IgG (间接荧光抗体)
兔抗人角蛋白的IgG(特异性抗体)
人组织细胞中的抗原(如角蛋白)
直接法间接法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示意图
组织切片的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培养细胞的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染色
(兰色为细胞核,红色为角蛋白) (兰色为细胞核,绿色为上皮膜抗原)。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英文
Enzyme immunohistochemistry (EIH) is a widely used technique to localize and visualize specific molecules in tissue sections. This technique involves the use of enzymatic reactions to generate colorimetric or fluorescent signals
that can be detected by microscopy.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walk through the steps involved in EIH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research.
Step 1: Sample Preparation
Before undertaking EIH, the tissue samples need to be appropriately prepared. This involves the fixation of the tissue in a suitable fixative, such as formalin, followed by embedding in paraffin. After this, the tissue blocks are
sliced into thin sections (3-5 μm thick) and mounted onto glass slides.
Step 2: Antigen Retrieval
Antigen retrieval is a crucial step in EIH where the epitope
of the target protein is exposed to the antibody. This is achieved by using heat or enzymatic treatment. Heat-induced antigen retrieval (HIAR) is commonly used, where the tissue slides are heated in a retrieval buffer, such as citrate or Tris-EDTA, in a pressure cooker or microwave oven. Alternatively, proteolytic enzymes, such as pepsin or trypsin, can be used to digest the tissue sections.
Step 3: Blocking of Non-specific Binding
To avoid non-specific binding of the primary antibody to the tissue, non-specific binding sites on the slide are blocked. This can be done by incubating the tissue sections with a
blocking agent, such as serum or bovine serum albumin.
Step 4: Primary Antibody Incubation
In this step, the tissue sections are incubated with the primary antibody that recognizes the target antigen. The antibody can be either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d can be supplied as a conjugate, such as peroxidase or alkaline phosphatase. The antibody is incubated with the tissue sections for a specific time at a suitable temperature.
Step 5: Secondary Antibody Incubation
After washing the tissue sections to remove any unbound primary antibody, a secondary antibody is added. The secondary antibody is conjugated to an enzyme, such as horseradish peroxidase, which will amplify the signal generated by the primary antibody.
Step 6: Enzyme Substrate Incubation
After washing the tissue sections again to remove any unbound secondary antibody, an enzyme substrate is added to the sections. The substrate will react with the enzyme, generating a visible signal.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ubstrates for EIH include diaminobenzidine (DAB)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substrate (AP).
Step 7: Counterstaining and Mounting
To visualize the tissue structure, a counterstain can be added after the signal has been generated. Hematoxylin is commonly used as a counterstain to highlight the nuclei of cells. After counterstaining, the tissue sections are dehydrated and mounted under a coverslip.
Applications of EIH
EIH has numerous applications in research, including the detection of specific antigens in pathological tissu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cell typ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changes
in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This technique is widely used in cancer research to identify specific cancer markers or mutations in tumor tissues. EIH is also used in neuroscience to identify neurotransmitters and receptor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conclusion, EIH is a powerful technique that allows for the visu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specific molecules in tissue sections. With its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research, it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researchers studying complex tissues and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