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5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能将形态研究与功能、代谢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显著特点,所以,这门新技术从一诞生起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方法经不断改进和发展已日趋成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目前已有近十种技术方法及几百种标记抗体,技术方法逐步规范化,标记抗体逐步商品化,现今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酶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
酶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的蛋白质分子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抗原-抗体反应:将待检测的组织切片或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并用抗原与其结合。
抗原可以是特定蛋白质、多肽或小分子化合物。
然后,在组织或细胞中加入适当浓度的抗体,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2. 二抗结合: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加入与抗体来源物种不同的第二抗体,称为二抗。
二抗通常是兔抗小鼠或小鼠抗兔等,可以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形成二抗-一抗-抗原三者的复合物。
3. 酶标记:二抗中一般会标记某种酶,例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
这些酶可以与特定底物发生反应,产生可见的颜色变化或荧光信号。
4. 底物反应:将特定酶标记的二抗加入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中,并加入适当的底物。
酶与底物反应后,会产生染色或荧光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或在酶标仪等设备中测量。
信号的强度可用来反映待检测的蛋白质分子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含量或分布情况。
通过以上步骤,酶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对待检测的蛋白质分子进行高灵敏度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名词解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应用于组织学研究和病理诊断中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抗原在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了免疫学和组织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得我们能够在组织切片中检测到特定抗原,并通过染色的方式将其可视化。
1. 免疫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核心是免疫染色。
免疫染色是通过将特异性的抗体与待检测物质结合,并标记上染色物质,从而实现对抗原的检测和定位。
常用的染色物质包括标记着色剂如酶、荧光物质和金颗粒等。
2. 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抗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或者是其他小分子化合物。
通过特异性的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来实现对抗原的检测和定位。
3. 抗体:抗体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分子。
抗体能够与特定抗原结合,并通过诱导免疫反应来清除抗原。
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通过标记抗体对待检测抗原进行检测和定位。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是一种检测并定位抗原的方法。
根据标记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酶标法、免疫荧光染色法和免疫金染色法等。
其中,酶标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将酶标记的抗体与待检测抗原结合,然后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染色物质可视化。
5.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包括多个实验步骤,一般包括组织固定、切片、抗原恢复、阻断、一抗和二抗结合、洗涤、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
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的操作和控制条件,以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6. 免疫组织化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病理诊断中。
在医学研究领域,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评估药物的疗效等。
在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用于帮助确定肿瘤类型、检测特定蛋白的异常表达以及判断预后等。
7.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实现对细胞和组织水平上抗原的定量和定位。
免疫酶组化法?
答:免疫酶组化法是一种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的技术。
根据酶标记的部位不同,免疫酶组化法可以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免疫酶组化法在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检测细胞中的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生物大分子,以及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
同时,这种技术也可以用于诊断和病原体鉴定等领域。
总之,免疫酶组化法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酶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酶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常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表达和定位的方法。
它基于酶-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蛋白质结合,再通过酶标标记的二抗或直接与待检测蛋白质结合的酶标标记的抗体,使该抗原蛋白质的位置可见并产生可检测的信号。
酶免疫组化技术主要有两大类:间接法和直接法。
间接法是最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
它将第一抗体与待检测的抗原蛋白结合,第一抗体作为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接着,在未结合的抗体被洗去后,再加入与第一抗体相应动物种类的二抗,该二抗被标记有酶的特异性抗体与第一抗体结合,进一步放大免疫信号。
最后,通过酶的底物掺入颜色发生反应,形成染色物质,并用显微镜观察。
直接法使用直接带有酶标记的第一抗体,或者是直接以酶为标记的第一抗体与待检测的抗原免疫反应。
直接法避免了二次抗体的结合步骤,缩短了实验时间。
直接法成像的后处理步骤也相对简单。
酶免疫组化技术原理的关键是酶标记和信号放大。
酶通常被选择为标记因为它们在催化底物的转化中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产生的产物可以形成显著的颜色染色或荧光信号。
酶標最常使用的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它们都能够提供高度灵敏的信号放大。
酶标记的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通常是通过多克隆抗体制备,以保证其对目标抗原的高度亲和力。
当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酶标记的抗体可以结合到第一抗体上形成免疫复合物。
酶免疫组化技术利用这种免疫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在细胞或组织中精确定位待检测的蛋白质。
信号放大是酶免疫组化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通过底物的反应转化,酶催化底物的转化反应可以放大信号,形成可见的染色或荧光信号。
常用的底物通常是染色底物,如3,3'-二氨基联苯(DAB)等,在酶催化下会产生棕色的产物。
一旦形成了可见的染色信号,可以使用显微镜或图像分析系统对待检测的蛋白质进行可视化和定量分析。
总之,酶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表达和定位研究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酶标法
免疫组织化学酶标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于检测
组织或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或抗原。
该方法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
或细胞中的抗原结合,然后通过酶促反应产生可检测的信号。
免疫组织化学酶标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 组织或细胞的制备:将组织或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切
片或细胞涂片。
2. 抗原的暴露:通过抗原修复或抗原暴露技术,使抗原在组织或
细胞中暴露出来。
3. 抗体孵育:将酶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与组织或细胞孵育,使抗体
与抗原结合。
4. 信号检测:通过酶促反应产生可检测的信号,例如颜色变化或
荧光信号。
5. 结果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或细胞中的信号分布和强度,
进行结果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酶标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重复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诊断和治疗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