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部外科手术的新进展

腹部外科手术的新进展

腹部外科手术的新进展

命得到挽救,但也不可避免地由于手术指征掌握不当、手术方式选择欠妥或手术粗糙、操作

失误带来一系列并发症或后遗症,甚至使再次手术成为必要。

2 由于麻醉以及围手术期监护、营养支持的进步,手术安全性与以前比较已有大幅提高

其结果是

①手术病例中老年病人的比例上升;

②某些手术,主要是肿瘤根治手术的范围有扩大化的趋势。

一些在20年前被认为无手术可能性的癌肿病人,今天已可能经大范围的切除和淋巴清扫,

甚至多个脏器的联合切除而得到治疗。至于这种大范围手术对癌肿的治疗效果,则尚有待观

察和证实。

3 上述手术范围扩大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移植外科的开展

由于手术技术、排斥反应等方面的特殊性,腹腔器官移植的起步比心脏、肾脏移植要晚,应

用也较少。

但经过近30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肝脏移植日趋成熟,胰腺移植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小

肠移植近年来也开始取得成功。器官移植为一些迄今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主要是内科

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性。

4 某些手术范围扩大的同时,各种药物和医疗器械的进步对“传统”手术产生着相应的影响

H2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导致近10年来由于溃疡病施行的胃大部切除手术数量大幅下降;生长

抑素可使大部分急性胰腺炎病人免受手术。腔镜的使用有取代一部分传统手术的趋向,典型

例子是应用腹腔镜切除阑尾和胆囊。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结石的方法虽然未臻完善,但也在临床探索中。吻合器和黏合剂正

在简化手术操作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手术中先进的检查手段使手术更精确、更安全可靠,例

如在肝、胆、胰手术中应用B型超声检查对手术中发现病灶,确认重要血管或其他解剖结构,判断胆管中结石或胰岛素瘤的存在或残留,都有很大帮助。

要预测腹部外科手术的将来,颇为困难。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会使以肿瘤为主的老年手术病人

增加;肿瘤和创伤可能将成为腹部手术的重要内容。诊断手段的发展将使疾病更早得以发现,而大范围的手术可得以减少。新的药物和体外治疗手段或许会使传统手术进一步减少。

技术进一步完善后,腔镜和内镜(腹腔镜、结肠镜、胃十二指肠镜)手术会更多地取代传统的

腹部手术。器官移植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如果细胞移植(种植)能取得成功,将来的腹腔

器官移植

腹部外科在外科以至整个人体医学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腹部外科疾病(包括创伤)是最常见的,包括人体重要器官如肝脏、胰腺、胃肠道等疾病;其次,这些重要器官疾病的病理生理牵涉

到许多外科基本问题,其手术又包含大量外科基本操作。

因此,腹部外科及其手术学是外科学的基础,是外科各专科医师完成其训练过程中不可或缺

的主要部分。

腹部外科及其手术学的重要地位,在可见的将来还不可能有重大变化,腹部手术对外科医师

心理素质、学识、经验、技术水平、临机应变的能力和责任心的要求则将越来越高。

“腹部外科是一门既成熟又年轻的学科”这一说法(黄志强教授语),同样也适用于腹部外科手术。由起步到成熟,腹部外科手术学有过一段漫长的经历。

虽然McDowell在1809年已经成功地经腹部切口切除了巨大卵巢囊肿,但是直到19世纪80

年代,腹腔对外科医师而言还几乎是禁区。

外科先驱者们在实验和临床方面的不懈努力,其中特别应该提到的是 Lembertl860年前后在

肠吻合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Heidenhain 1870年对胃生理的探索,终于使Billroth能

在1881年成功地为胃癌合并幽门梗阻病人施行第一例胃切除手术,开创了腹部外科手术的

新纪元。

19世纪80年代,Billroth的胃部分切除手术、McBumey的阑尾切除手术以及Halsted、

Bassini的疝修补手术,不但推广了腹部外科手术的应用,而且确立了沿用至今的手术技术。

以后的100多年中,尽管基本的手术操作技术没有原则性的改变,但是医学对人体生理以及

疾病病理、病理生理的认识不断深化,加之麻醉和生命支持、监护各方面的进步,已经而且

还将继续促成腹部外科及其手术学的发展和变革。今天的腹部手术在内容、范围和深度方面,都已经与Billroth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

医疗工业技术的发展更不断地为医学提供着新的手段,包括外科手术中的检查、诊断方法以

及各种简化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或减少手术创伤的器械。关于腹部外科手术的现状,我们可

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 腹部外科手术已经失去其“神秘性”而被广泛应用

以中国为例,胃部分切除、胆道手术、脾切除等手术,40年前还是城市大医院的“专利”,现时则已成为大部分区、镇级医院都能施行的手术。

约略估算,中国每年的腹部手术当在百万例以上。腹部手术的广泛开展自然使许多危重、急

症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控制,生可能会向细胞移植(肝细胞、胰岛细胞等)的方向转移。在手

术操作方面,新型器械会使操作更简化、更省时,甚至操作的电脑化也是可以想象的。但是

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腹部外科及其手术如

何发展,腹部外科医师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严密的逻辑思维、高度责任心、丰富的学识和经验

以及临机应变、冷静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始终是必要的。

妇产科新进展

腹腔镜新进展 一、腹腔镜手术方法的各种创新体现主体思想——微创伤(微创是一种概念,一种理念,始终贯穿于手术开始及手术结束。微创外科的范畴在广义上不仅包括宫、腹腔镜和各种介入治疗技术,甚至还包括各种缩小切口的外科手术。宫腔镜和腹腔镜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创伤及其带来的躯体和精神上的影响,现是微创外科的主流手术。) A.在传统手术基础上,腹腔镜手术方法上创新多 手术入径--经腹壁无气腹直接穿刺: 减少气腹的影响 缩短CO2作用时间 迅速进腹利于急诊腹腔镜 B.一种手术多种手术方法 C.对人体解剖深刻理解使手术更微创 D.其他盆底手术的临床应用 二、腹腔镜新进展 A.单孔腹腔镜(Single-Port) B。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 C.机器人腹腔镜手术(robotic laparoscopy) D.无气腹腹腔镜手术(悬吊式腹腔镜) E.窄带成像(是一种新的成像方式,即在可见光谱中选择一个窄范围的波长来成像,利用气光源产生 波长在可见光谱(415±30mm)中的蓝光来成像,可以很好的显示人粘膜毛细血管类型。由于穿透深度局限于0。15~0。3nm,使用415nm波长的光成像可以很明显很清楚的显示粘膜的浅表结构。 Narrow band imaging NBI) 三、1、手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可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在人的控制下,机械手借助计算机,施行外科手术、靶点定位、药物注入、损毁病灶等任务. 构成:控制台、机械臂平台、成像系统、显示器。 2、优点:操作者坐着完成手术,不易疲乏,可以更轻松的完成长时间高难度手术。避免了因为长期手术导致的疲倦和手腕颤抖,通过软件滤除了人手的震颤,减少粗糙操作造成的损伤.避免了人类心情、情感因素对手术的影响。三维成像系统,从而使手术变得容易,缩短学习曲线。内腕系统,灵活度接近并在某些方面超过人手,可以完成腹腔镜所不能完成的动作,甚至可以完成人手所不能到达的生理曲度.可以连续完成精密动作而不会产生失误。可以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超精密动作。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感染几率小.<0.1%结合影像学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复杂手术在术前进行模拟手术,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可以通过软件预设定手术区域,预防手术误损伤。可以通过记忆,准确返回上次操作区域和手术位置。可以通过Internet,实现远程手术.具有很强的军事意义。 缺点:没有触觉,无法分辨组织的韧度,触摸血管搏动.没有温热觉,无法分辨不同体内组织间的温度差异。对大的动作有“力反馈(force feedback)”作用,但对精细动作却不起作用。需要助手更换机械臂。控制台与机械臂之间的无线通讯易受到干扰。(手术机器人的改进方向:加入精细动作的动力回馈,并可通过软件设置和对张力数据的计算机分析,为医生提供手术提示和报警.可以在机械手上整合影像学系统,如CT、B超,从而帮助医生在不定形手术中判断组织、血管,决定手术方式。可以在软件中加入图像分析功能,帮助医生判读内镜下解剖结构,加快手术进程。机械臂自动更换。整个系统小型化,价格低廉化.) 四、腹腔镜能源的进步:经历了单极电刀、双极、等离子刀和超声刀的发展,超声刀刀头温度〈80℃,周围传播距离<5微米,极少产生烟雾、焦痂、无电火花,对机体无电生理干扰,切割精确,可凝固3-4mm的血管,止血牢固,可控性 强。Ligasure可闭合<7mm的血管,热传导仅1.5~2mm。PK等离子刀利用蒸汽脉冲原理在能源间断时产生

腹腔镜技术在普通外科应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腹腔镜技术在普通外科应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德国医师Kelling于1901年首次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动物实验。1987年3月法国的Mouret教授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于1989年在美国外科医生学会年会上介绍。而国内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于1991年由云南曲靖第二人民医院筍祖武医师独立完成。同年我国第一个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学习班在广州举行。随着腹腔镜设备、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外科医师手术操作技术与经验的积累与提高,腹腔镜技术的手术适应证与手术范围已逐步扩大,几乎涉及腹腔内所有脏器的外科手术。现就腹腔镜技术在普通外科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作如下评述。 1 腹腔镜技术在普通外科常见的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腹腔镜手术种类目前已有近百种,主要用于腹部外科,近年来腹腔镜还常用于急腹症、外伤、疝、妇产科、泌尿科等手术。 1.1 胆道外科 1.1.1 LC 经实践证明,LC是目前腹腔镜手术中手术例数最多、操作技术最为成熟与规范的手术,已成为金标准术式。其适应证也已由原来相对单一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扩大到急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萎缩性胆囊炎、亚急性胆囊炎甚至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囊疾患。其操作术式也由传统的四孔法、逐渐演变为三孔、二孔法,目前在有条件的单位已开展经脐单孔LC,从而达到腹壁无瘢痕、术后疼痛更轻、更加美观的微创效果。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目前在国内许多基层医疗单位均购置了腹腔镜设备,值得注意的是,LC的适应证具有相对性,会因设备器械条件、手术者的经验及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由此而产生的术后并发症也出现较大的差异,应积极预防。 1.1.2 胆总管结石常规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存在

腹部外科手术的新进展

腹部外科手术的新进展 命得到挽救,但也不可避免地由于手术指征掌握不当、手术方式选择欠妥或手术粗糙、操作 失误带来一系列并发症或后遗症,甚至使再次手术成为必要。 2 由于麻醉以及围手术期监护、营养支持的进步,手术安全性与以前比较已有大幅提高 其结果是 ①手术病例中老年病人的比例上升; ②某些手术,主要是肿瘤根治手术的范围有扩大化的趋势。 一些在20年前被认为无手术可能性的癌肿病人,今天已可能经大范围的切除和淋巴清扫, 甚至多个脏器的联合切除而得到治疗。至于这种大范围手术对癌肿的治疗效果,则尚有待观 察和证实。 3 上述手术范围扩大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移植外科的开展 由于手术技术、排斥反应等方面的特殊性,腹腔器官移植的起步比心脏、肾脏移植要晚,应 用也较少。 但经过近30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肝脏移植日趋成熟,胰腺移植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小 肠移植近年来也开始取得成功。器官移植为一些迄今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主要是内科 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性。 4 某些手术范围扩大的同时,各种药物和医疗器械的进步对“传统”手术产生着相应的影响 H2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导致近10年来由于溃疡病施行的胃大部切除手术数量大幅下降;生长 抑素可使大部分急性胰腺炎病人免受手术。腔镜的使用有取代一部分传统手术的趋向,典型 例子是应用腹腔镜切除阑尾和胆囊。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结石的方法虽然未臻完善,但也在临床探索中。吻合器和黏合剂正 在简化手术操作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手术中先进的检查手段使手术更精确、更安全可靠,例 如在肝、胆、胰手术中应用B型超声检查对手术中发现病灶,确认重要血管或其他解剖结构,判断胆管中结石或胰岛素瘤的存在或残留,都有很大帮助。 要预测腹部外科手术的将来,颇为困难。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会使以肿瘤为主的老年手术病人 增加;肿瘤和创伤可能将成为腹部手术的重要内容。诊断手段的发展将使疾病更早得以发现,而大范围的手术可得以减少。新的药物和体外治疗手段或许会使传统手术进一步减少。 技术进一步完善后,腔镜和内镜(腹腔镜、结肠镜、胃十二指肠镜)手术会更多地取代传统的 腹部手术。器官移植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如果细胞移植(种植)能取得成功,将来的腹腔 器官移植 腹部外科在外科以至整个人体医学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腹部外科疾病(包括创伤)是最常见的,包括人体重要器官如肝脏、胰腺、胃肠道等疾病;其次,这些重要器官疾病的病理生理牵涉 到许多外科基本问题,其手术又包含大量外科基本操作。 因此,腹部外科及其手术学是外科学的基础,是外科各专科医师完成其训练过程中不可或缺 的主要部分。 腹部外科及其手术学的重要地位,在可见的将来还不可能有重大变化,腹部手术对外科医师 心理素质、学识、经验、技术水平、临机应变的能力和责任心的要求则将越来越高。 “腹部外科是一门既成熟又年轻的学科”这一说法(黄志强教授语),同样也适用于腹部外科手术。由起步到成熟,腹部外科手术学有过一段漫长的经历。 虽然McDowell在1809年已经成功地经腹部切口切除了巨大卵巢囊肿,但是直到19世纪80 年代,腹腔对外科医师而言还几乎是禁区。 外科先驱者们在实验和临床方面的不懈努力,其中特别应该提到的是 Lembertl860年前后在 肠吻合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Heidenhain 1870年对胃生理的探索,终于使Billroth能 在1881年成功地为胃癌合并幽门梗阻病人施行第一例胃切除手术,开创了腹部外科手术的 新纪元。 19世纪80年代,Billroth的胃部分切除手术、McBumey的阑尾切除手术以及Halsted、

腹腔镜在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腹腔镜在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Fitz1886年首先正确描述本病的病史、临床 表现和病理所见,并提出阑尾切除是本病的合理治疗[1]。因此,阑尾切除术是外科医师日常 临床工作中常做的手术。而如何在最小创伤下完成阑尾的切除,解除患者病痛已倍受外科医 师及病患者的关注,这就使得微创技术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现就腹 腔镜阑尾切除术(1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综述如下。 1 腹腔镜在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安全,疗效确切,是阑尾炎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一种新选择,与传统的 开放式阑尾切除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杨林、蔡晓健[2]等对54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8例阑尾炎穿孔并腹膜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并与同期72例阑尾炎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 组无切口感染,而对照组切口感染7例(9.7%),盆腔脓肿2例(2.8%),肺部感染3例(4.1)。 而且LA组手术平均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较OA组明显缩短(P<0.01),住院费 用无明显差异(P>0.05),LA组无并发症。据此可见LA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 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等优点。腹腔镜同时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功能[3-5]。 2 腹腔镜在阑尾切除术应用中的限制 虽然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较传统手术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但目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仍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开腹手术[6-8]。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由于病变、解剖变异或技术因素等 必须改行开腹手术处理者称为中转开腹手术。术中遇到特殊情况时不必勉强,而应及时中转 开腹手术。其指征主要是[9]:(1)阑尾根部坏死穿孔,阑尾残端法进行可靠处理;(2)阑尾与邻 近肠管或其他脏器粘连严重,剖关系不清;(3)阑尾为腹膜外位或肓肠壁内异位,解剖困难;(4)阑尾恶性肿瘤;(5)发生了严重的副损伤,如损伤邻近肠管、输尿管; (6)周围脓肿形成;(7)阑尾动脉出血难以控制。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经过20余年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现已逐渐被临床外科医师认可,成 为阑尾切除术的首选方法。但其劣势是增加了手术时间,并有较高的中转开腹率。手术费用 高也影响了其推广,国内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多使用丝线套扎、腔内缝合、打结等,虽可 使费用降低,但操作需专门训练[10]。 3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比较。 3.1 开腹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对术者要求比较高。病例选择和操作有特殊的要求:由于切口小,术野范围小,显露受限,阑尾位置变异多。应遵守以下条件[11]:①术者具备传统阑尾 切除丰富经验。一般阑尾手术例数达到500例以上者方能操作自如,减少延长切口的几率。 ② 硬膜外麻醉或联合阻滞肌肉松弛。在腹肌比较紧的情况下往往不能顺利完成手术,麻醉 的效果往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③诊断明确,病史询问清楚,局部体征检查仔细,准确判断 阑尾位置。往往压痛点明显处就是阑尾位置。排除阑尾穿孔和坏疽,一旦术中发现为坏疽性 阑尾炎小切口难于切除,不要勉强,并且手术后常规引流。④局部病变严重,术前估计不足,属于异位或重症阑尾炎或粘连重时,适时扩大切口。这一点尤其重要,不能强求小切口,就 好像腹腔镜手术当中转开腹时就中转开腹一样,手术术野的清晰、手术的安全是首位问题。 3.2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安全,疗效确切,是阑尾炎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一种新选择,与 传统的开放式阑尾切除术相比,在平均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胃肠道并发症、心血管并发 症和总并发症各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传统的开腹阑尾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1]。与传 统的阑尾炎手术相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优势主要体现在[12-13]:(1)手术切口小,不留疤痕,视野宽阔,对特殊病人不需要扩大创口增加损伤;(2)手术套管隔离了切口与腹腔渗液接触, 是并发感染率的机会降低;(3)在腹腔镜下能够在直视下进行局部的冲洗腹腔,术后一般不需 要放置腹腔引流管;(4)手术过程中不需要直接暴露腹腔,腹腔的积液清除比较彻底,不需腹

关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关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摘要】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治疗腹股沟疝常用的手术术式,腹腔镜腹股 沟疝修补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先后出现了多种术式。其中,经腹膜前 补片植入法(TAPP))和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法(TEP),是目前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两 种常用术式。本文主要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做一 简要综述。 【关键词】腹腔镜;疝修补术;现状及进展;综述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使用人工合成网片材 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方法。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技术,先后出现了多种术式。本文对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 术的主要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做一简要综述,以期增加临床医生对此手术技术及 发展状况的了解。 1.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主要方式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继腹腔镜胆道、结肠、胃疾病的微创手术之后又一成功术式,具有划时代意义,并被喻为新世纪疝修补术的“里程碑”。目前主要有以下几 种方式。 1.1 腹腔内补片植入术 1991年,F itzgibbons首先在猪身体上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实验,将网片 放入腹腔,覆盖疝环口及周围区域,加强腹股区后壁。动物实验成功后,很快运 用于临床。起初,由于该术式操作简单而受到欢迎,但很快发现许多缺点,如未 结扎疝囊颈,补片没有妥善固定、容易移位,从而导致较高的肠粘连、肠梗阻发 生率等。1993年,Toy和snooty将补片植入腹腔内腹膜缺损处后,利用钉合器将 其钉合固定在腹膜、耻骨结节及Cooper韧带上,由于补片固定无移位,使病复 发率降低至1.8%,但补片、钉子与腹腔内的肠管直接接触,仍是导致术后肠粘连、肠穿孔及感染、脓肿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1.2 改良的IPOM联合透明质酸钠法 手术方法是利用腹壁缝合针行疝环口高位结扎后,将防粘连阻隔剂透明质酸 钠涂抹于补片表面,置入、固定补片在疝环口的中心,钉合枪固定补片周边,防 止补片移位。透明质酸钠能发挥物理阻隔和分子筛样作用,可以防止术后组织粘 连和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发生。李鹏胜等利用改良的IPOM联 合透明质酸钠法成功治愈了5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随访50例患者,无一例发 生疝复发、肠粘连或肠梗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远期效果尚需更长时间的随 访观察。 3.脐正中襞(或脐侧襞)覆盖网片法 内置补片完全腹膜化修补术是一种改良的IPOM。该方法在疝环口高位结扎、固定补片后,利用腹壁缝合针将自体组织脐正中襞或脐侧襞拉向外侧覆盖于补片 表面,使补片达到“完全腹膜化”。脐正中襞覆盖网片法有以下优点:(1)三重保障:疝囊高位结扎+内置补片+脐正中襞覆盖网片,可有效防止疝复发。(2)肠管不 再直接接触补片,极大地减少了肠粘连、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3)无需 像TEP、TAPP一样分离组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因 此内置补片完全腹膜化修补术是目前最理想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除此之外,还有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ransabdaninal preperitonea} TAPP )、 完全经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 TEP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脐正

2022胃癌外科治疗新动态(全文)

2022胃癌外科治疗新动态(全文) 摘要 手术是胃癌治疗的基石。在精准外科的理念下,胃癌外科治疗呈现新动态,从规范化的D2根治术到功能保留、微创手术与加速康复,在保证根治性前提下,患者的治疗创伤与生命质量逐渐得到重视与提高。同时,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拓宽了胃癌外科的边界。笔者梳理国内外相关资料,以胃癌分期为导向,详实阐述胃癌外科治疗新动态,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普通外科;胃肿瘤;外科手术;内镜切除;转化治疗;围手术期治疗;研究;进展 20世纪末,胃癌的外科治疗在手术范围(主要是淋巴结清扫)方面逐步形成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迈向精准已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着诊断、药物及内镜治疗等不断进步,进一步助力外科治疗相关细节发展。笔者梳理国内外相关资料,以胃癌分期为导向,对胃癌外科治疗的新动态进行阐述。 一、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及功能保留手术

淋巴结转移情况是早期胃癌治疗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1%的肿瘤,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已成为优选手术方式(绝对或扩大适应证)。根据术后病理学特点可对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判断是否需要追加手术治疗[1‑2]。对于临床评估无淋巴结转移而原发灶不符合内镜切除标准的早期胃癌,功能保留手术成为目前实践和研究的热点。保留幽门的远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和次全胃切除术(即保留较小残胃的远端胃切除术)已被指南推荐[1]。而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LECS)和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sentinel node navigation surgery,SNNS)等尚属探索性手术方式。LECS相关手术方式在间质瘤等黏膜下肿瘤中应用较多,其在早期胃癌中的尝试也已开始[3]。SNNS在日本、韩国等开展的单中心队列研究中,患者均获得较好预后[4‑5]。韩国一项针对SNNS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SENORITA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比较,腹腔镜SNNS的3年无病生存率并未达到预期的非劣阈值,在复发后及时行补救手术的情况下,SNNS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3年疾病特异性病死率均和标准手术类似[6]。而SNNS患者术后身体机能、临床症状和营养状态等方面均优于标准手术患者[7]。但因目前对于前哨淋巴结示踪剂的选择等技术细节仍未达成共识,尚不宜推荐SNNS为标准手术方式[8]。 二、局部进展期胃癌 (一)手术之再思考

最新:胃癌微创外科研究进展

最新:胃癌微创外科研究迸展 摘要 微创外科发展30年,胃癌外科正发生从传统开腹向微创外科的范式变迁,为把握胃癌外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笔者评述微创外科最新进展,重点介绍胃癌外科临床研究新证据、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动向。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微创手术后5年总生存远期结局的非劣效性已被C1ASS-01和K1ASS-02研究共同证实。而微创技术的升级和创新、保功能手术、新辅助治疗模式以及新科技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正在持续为胃癌微创外科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 胃肿瘤;微创外科;新辅助治疗;手术导航;人工智能 腹腔镜外科发展30年,有力推动了胃癌外科从传统开腹到腹腔镜微创的范式变迁。笔者述评近年胃癌外科领域的临床研究新证据、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动向,以期洞悉科技前沿,引领外科方向,促进胃癌新发展。 一、微创手术的远期肿瘤学疗效:C1ASS-01研究一锤定音,K1ASS-02研究遥相呼应 关于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早在2016年C1ASS-01研究的手术安全性研究结果中得到证实[11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远期肿瘤学疗效仍在持续随访中,C1ASS-01研究前期数据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

与开腹组相迥21近期的5年生存数据结果显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相当(72.6%比76.3%z P=0.19);胃癌相关死亡(HR=1.14,95%CI为0.87~1.49z P=0.34)和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HR=1.23,95%CI为0.74-2.05,P=0.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的组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0这更使胃癌腹腔镜外科的核心争议问题一锤定音。与C1ASS-O1研究结果遥相呼应的是韩国K1ASS-02研究5年随访结果,其同样揭示腹腔镜和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远期生存结局相当[4]o 二、微创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随着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技术高地被占领,胃肠外科医师也转向针对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技术瓶颈进行技术攻坚,针对减孔腹腔镜胃癌手术进行自我超越。 (-)腹腔镜全胃切除技术创新:锦上添花 虽然C1ASS-02研究(NCT03007550)已经证实早期胃癌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安全性[5]o但局部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可行性还在探索中[C1ASS-07研究(NCT04710758)]o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技术难度主要聚焦于食管空肠吻合,目前吻合方式众多,但仍无标准手术方式。因此,胃肠外科医师的技术创新主要聚焦在食管空肠吻合,不同程度上简化手术步骤、降低手术难度,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如笔者团队针对食管空肠OVeHaP吻合术中钉砧置入食管腔困难、共同开口关闭耗时长、可能形成食管〃假道〃等临床痛点,基于前期实践基础,创造性设计1种辅助食管空肠OVer1aP吻合的引导管(专利号:Z1202320839956.6;

腹腔关闭技术的应用进展

腹腔关闭技术的应用进展 本文原载于《国际外科学杂志》2016年第1期 腹腔关闭的目的是以最少的组织损伤,将切口边缘对合,同时还要提供足够的张力以防止切口裂开和切口疝形成,促进切口良好愈合。腹腔关闭是一项基本而重要的操作,但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传统性和随意性,其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为10%~23%。理想的腹腔关闭技术不仅应当简单高效,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有关腹腔关闭技术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分层缝合与全层缝合、间断缝合与连续缝合、缝合材料的选择等,适宜的选择及规范的操作不但关系到腹腔关闭的成功,更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 1分层缝合与全层缝合 腹部最常应用的腹腔关闭方式包括分层缝合与全层缝合。分层缝合即依次缝合腹膜、腹白线、皮下筋膜及皮肤。传统的观点认为,切口愈合是按照解剖结构依次完成的。以解剖层次为基础,确切而牢固的缝合腹壁各层有利于切口尽早愈合。因此,分层缝合曾被认为是标准的腹腔关闭方式。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结果提示,组织切口的愈合均为瘢痕愈合,腹膜与白线融为一层,与解剖层次无关。Albertsmeier等研究证实,全层缝合能够明显缩短腹腔关闭时间,同时又能降低切口裂开与切口疝的发病率。因此,目前多主张采用全层缝合关闭腹部切口。

2间断缝合与连续缝合 间断缝合与连续缝合也是腹腔关闭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间断缝合的优势在于可每一针独立而坚固的存在,一针的脱落不影响切口的整体闭合效果。其不足在于切口张力分布不均,两针之间容易因血供障碍而影响愈合。随着缝线技术的发展,连续缝合受到越来越多外科医师的青睐。与间断缝合相比,连续缝合打结少、省时、切口张力分布更均匀、强度更高,可有效降低切口疝的发病率。连续缝合时,第一针最为重要,其后各针的张力均依赖于第一针的强度。进针需要平行或越过切口端点,第一针完成后,助手牵引两侧筋膜适当对拢和游离,确保随后各针的有效缝合。每缝一针后,助手应适当拉紧缝线并在缝合过程中始终保持缝线的张力。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腹壁切口疝高危人群(高龄、开腹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病态肥胖BMI>27、切口疝复发等),连续缝合优势更为明显,因其可提供更高的缝线张力与强度,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发病率。 3快吸收缝线、慢吸收缝线与不吸收缝线 缝线的性质对切口愈合也会产生影响。快吸收缝线聚糖乳酸(如Vicryl快微乔)完全吸收时间为60 右,慢吸收缝线聚二氧六环酮(如PDS普迪思)吸收时间大约为180 d。在切口愈合初期,组织无任何强度,需要完全依赖缝线的强度来达到组织闭合。在后期组织胶原重塑时,切口组织可维持80%或以上的张力强度。快吸收缝线在此期已失去强度,慢吸收缝线和不吸收缝线能保持张力至此阶段。而不吸收缝线虽可保持切口缝合强度,却易导致切口炎症及增加窦道形成发病率。因此,慢吸收缝线既能维持切口张力,同时又不增加并发症发病率,是理想的腹腔关闭材料。而为了让切口张力平均分布,避免局部张力过大导致组织缺血损伤,欧洲疝协会推荐考虑使用自锁缝线(如V.10c)缝合切口。同时,Meijer等研究显示,有充分的证据表明,

微创外科,临床医学发展新趋势

微创外科,临床医学发展新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外科正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新趋势。微创外科是一种通过微小的切口和镜下操作来进行手术的方法,相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微创外科具有出血少、伤口小、恢复快的优势,已经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从微创外科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介绍微创外科在临床医学中的新趋势。 一、微创外科的定义 微创外科,又称为微创手术、腔镜手术,是一种通过微小的切口和镜下操作来进行手术的方法。相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微创外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切口小、伤口少,通常只需要在患者身上做一个小小的切口就能完成手术。这种手术方式需要借助腔镜等先进设备,通过这些设备可以直接观察患者的体内情况,进行精准的手术操作。由于微创外科的特殊操作方式,大大减少了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使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恢复快、并发症少。 微创外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应用在胸腔外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创外科迅速发展,涵盖了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领域,如腹腔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神经外科等。1990年代以后,微创外科技术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不断有新的微创技术被引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微创外科因其独特的优势被逐渐广泛应用,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1. 腹腔镜手术 在临床医学中,腹腔镜手术是微创外科中的一大应用领域。相比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术后疼痛轻、伤口小、术后恢复快。腹腔镜手术可以应用于胃肠道手术、肝胆胰手术等各种内脏器官手术,特别是在一些对美观和术后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手术中应用广泛。 2. 泌尿外科微创手术 在泌尿外科中,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手术方式。大部分泌尿外科手术都可以通过微创方式进行,如前列腺手术、膀胱手术、肾脏手术等。而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术后恢复得更加顺利。 在妇科领域,微创手术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例如腹腔镜手术在子宫肌瘤切除、卵巢囊肿切除、宫外孕治疗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微创手术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治疗也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外科手术技术的新进展

外科手术技术的新进展 外科手术是一项高度技术化的医学操作,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外科手术技术 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为医生和患者 带来了更多希望。本文将就外科手术技术的新进展进行详细讨论。 一、机器人辅助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是指由人类控制机器人进行手术操作。目前, 机器人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等多个领域。与传 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有很多优势:首先,机器人手术费用更高,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术后疼痛减轻、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是 无法估量的。其次,机器人手术的精度更高,手术时间更短,靶 点更准确,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由于机器人的手臂比人 类的手臂细小得多,因此对于手术部位的创口也更小。然而,机 器人手术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机器人手术需要配备巨型通 气机器人和它所控制的多个器具,还需要一支熟练的操作团队, 成本很高。其次,不同的手术机器人都有相应的手术情境,如果 进行多元化操作,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机器人,这对于医院和设 备公司来说是一项大工程。

二、三维打印体外手术实践 三维打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例如,遵 循由患者肝脏自行建模的三维图像进行切除支持,能够减小极小 肝脏功能丢失的速度,这种方法已经实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也 有越来越多的实践使用3D打印制作引导物体,如钉头、大小钉等。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它无需暴露患者全身,因此术前准备时间 大大缩短,且减少了手术中的大量出血。 三、激光技术 激光治疗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利用高能量激光束对病变 组织进行烧灼、切割、焊接等操作,达到消除病变组织的目的。 其优点在于:手术创伤极小,患者可以较快地恢复,手术时间也 大大缩短。 四、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具有低创伤、快速恢复等优势,如今已经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的相关设备也不断更新和改

2023年度胃肠外科工作总结:展望未来

2023年度胃肠外科工作总结:展望未来2023年度胃肠外科工作总结:展望未来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胃肠外科作为外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人们的健康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23年度,胃肠外科工作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将总结2023年度胃肠外科工作,并展望未来。 2023年度主要工作总结 一、技术更新和应用 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是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23年度,胃肠外科采用了新的技术和医疗设备进行诊断和治疗。其中包括: 1.人工智能技术在胃肠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2.纳米机器人技术在胃肠道内的精准定位和诊疗中的应用。 3.虚拟现实技术在手术前的模拟和手术中的引导中的应用。 4.智能化手术器械技术,如机器人手术。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胃肠外科工作更加精准和高效,并且减少手术风险。同时,科技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二、胃肠疾病新进展研究 在胃肠外科工作中,新进展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热点问题。2023年度,胃肠疾病新进展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其中包括: 1.消化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靶向递送药物。

2.胃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胃肠道菌群与人类生理和生物学状态的联系被逐步认识。 3.肠功能失调的研究,肠动力学观察。 这些研究的进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胃肠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三、团队建设和协作 胃肠外科的医疗工作需要良好的团队建设和协作,这对于工作效率和患者治疗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2023年度胃肠外科工作中,各医疗团队致力于促进团队建设和协作,打造更加高效的工作机制。 展望未来 尽管胃肠外科工作在2023年度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未来,我们应该努力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标准化建设 胃肠外科工作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标准化建设方案,以确保始终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工作。此外,标准化建设还能够使得工作更加高效,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 二、人才培养 在未来的胃肠外科工作中,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医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接受系统的培训,以便在未来对患者负责任。同时,胃肠外科领域也需要不断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更好地推动胃肠外科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胃肠外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胃肠外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胃肠外科作为外科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胃肠道相关疾病。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胃肠外科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本文将以胃肠外科的发展现状为基础,探讨未来胃肠外科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一、胃肠外科发展现状 1.技术的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胃肠外科手术已经发展到了微创水平。现代胃肠外科借助内窥镜和显微镜等高精度设备,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手术操作和更小的创伤。 2.手术方式的多样化:胃肠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开腹手术发展出了更多的选择,包括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这些新的手术方式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和恢复时间,还提高了手术效果和患者体验。 3.营养支持的改进:胃肠道手术后的营养支持是很重要的环节。现代胃肠外科通过静脉和肠道两种途径提供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以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和术后恢复。 4.肿瘤治疗的进展:胃肠道肿瘤是胃肠外科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肿瘤学的发展,胃肠外科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包括术前放疗、化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等。这些综合治疗方案能够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5.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代胃肠外科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和多学科融合。胃肠外科医生与放射科、内科、肿瘤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进行合作,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二、胃肠外科未来趋势分析

1.微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胃肠外科手术将更加精 准和安全。未来可能出现更先进的内窥镜和显微镜技术,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处理病变部位。 2.基因检测和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差异。在未来,胃肠外科可能会采用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和病理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3.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普及化:目前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胃肠外科领域还比较新颖,并且费用较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未来机器人辅助手术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可操作性。 4.组织工程学的应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手术切除,还需要恢复 和修复受损组织。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利用干细胞和生物材料修复受损组织。 5.信息化管理的应用: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胃肠外科也将走向信息化管理。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远程医疗平台,胃肠外科医生可以更好地与患者交流和管理,并进行远程会诊和手术指导。 总结起来,胃肠外科作为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在技术和治疗方式上取 得了显著的进展。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胃肠外科将进一步实现个体化治疗和精确化手术。但需要注意的是,胃肠外科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合理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和进展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和进展 摘要: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这种疾病的患病率比较高,发生的概率在各种急腹症当中排在了首位。目前在临床当中大多数会使用早期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这种治疗的手段能够获得一定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和进展进行梳理,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以及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腹腔镜;阑尾炎切除术;临床意义;进展 如今腹腔镜技术在普通外科的各个领域当中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而阑尾炎又是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在腹腔镜技术开展和应用的初期当中,尽管人们对于腹腔镜技术存在着很多质疑,但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腹腔镜技术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凸显,例如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和普通的开刀手术比起来它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不仅能够节约治疗的时间,患者的身体康复和受创伤程度都更小,因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接受和推广[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升,在设备器械不断完善的背景之下,一些复杂的阑尾炎已经从禁忌症变为了适应症。因此了解腹腔镜阑尾炎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和进展具有一些方面的价值。 一、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1、诊断治疗 阑尾炎本身是由于淋巴滤泡增生所导致的一种管腔阻塞和细菌入侵疾病,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疾病是急性发作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急腹症,虽然大多数能够明确对这种疾病进行诊断,但是在鉴别诊断当中所涉及到的内科和外科疾病比较多样化[2],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和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等。对于开刀手术的治疗方式来说,常常没有办法谈及或者难以明确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完全明确诊断,因此会有着比较高的误诊率和漏诊概率,但是腹腔镜阑尾炎切除手术能够观察患者整个腹部的情况[3],即使对于患者的肝脏和盆腔也能够进行清晰的探查,能够了解患者的阑尾状况以及其他的脏器和病变情况,甚至可以开展联合的手术治疗,能够尽可能减少误诊和误治的状态[4]。 2、方便对异位阑尾进行处理 阑尾在胚胎发育的过程当中,需要在腹腔内经过旋转和下移,最终达到人人右下腹部的位置,因此每个人的阑尾在位置方面的高低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一些正常高低位置,阑尾尖部位置也会出现不固定的现象,这种位置方面的随机流动现象,会给开刀手术带来一定的难度,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以充分利用传感器线在一个宽阔的视野当中找到患者的阑尾[5]。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体位方面的调整,充分使得患者的右髂窝以及右结肠旁沟进行暴露,方便人们进一步找到阑尾的位置[6]。 3、复杂阑尾炎的处理 对于阑尾坏疽和穿孔的现象,腹腔镜的手术视野比较理想。腹腔镜的手术模式之下,可以及时对脓液和坏死的组织进行清理,同时在清理方面也是比较彻底的,能够使用相关的冲洗装置进行彻底的清洗,并且及时抽吸干净[7]。这样的一种处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避免感染,出现进一步的扩散,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在手术之后出现腹腔脓肿的现象[8]。如果遇到了脓肿包裹或者急性粘连的时候,那么在相应的操作过程当中,无论是开展吸引器的操作还是使用分离器都能够得心应

2021年疝和腹壁外科相关基础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全文)

2021年疝和腹壁外科相关基础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全文) 摘要 疝和腹壁外科在近20年迅速发展,疝和腹壁外科手术方式较20世纪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尽管总体疗效满意,但术后仍存在复发和并发症等诸多问题。围绕膜解剖的深入探究并在优化现有补片的同时开发新型补片已经成为疝和腹壁外科乃至外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更好的理解膜解剖,深入探索膜解剖,结合对理想补片材料的深入探索,并将最新的理念应用于手术,是疝和腹壁外科基础研究的趋势。 回顾疝外科的发展历史,临床诊治的重要进展均与病因学、解剖学、材料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突破和成果转化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解剖科学的进展及新型材料的出现,使得基于基因组学的疝疾病早期干预、最优化的术式、“完美补片”等成为现实。本文主要对其病因学、解剖学及材料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1 病因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 疝的发生归根结底主要与腹压增加和腹壁薄弱两方面因素有关。因此,相关的基础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近年来关于病因学的基础研究主要围绕肥胖、胶原代谢异常以及遗传基因缺陷等因素展开。

1.1 肥胖肥胖可导致腹压增加。美国代谢和减重外科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etabolic and Bariatric Surgery,ASMBS)和美国疝外科学会(American Hernia Society,AHS)在2018年共同发布了关于减重手术和疝手术的共识。该共识指出,BMI ≥30时腹壁疝发生风险增加。腰围指标在评估肥胖病人疝发生风险过程中的意义尤为重要。De Raet等[1]发现75%的腰围>100 cm肠造口病人发生造口旁疝[1]。腰围的增加与疝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内脏脂肪的增加也极大增加了疝的发生率。Aquina等[2]回顾193例腹部肿瘤手术病例,发现内脏脂肪较多的中央型肥胖病人术后疝病发生率为21%[2]。 肥胖与腹壁薄弱也具有一定相关性。有研究结果显示,大鼠高脂饮食组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显著减少,并且氧化应激标记物增加。这一结果提示,高脂饮食导致皮肤伤口延迟愈合可能与炎症期延迟和氧化应激强化有关,这可能导致形态学改变并影响受损的基质重塑[3]。此外,有研究发现在肥胖症病人中血清Ⅲ型原胶原蛋白的氨基端前肽(S-PIIINP)升高,且与体脂分布相关。因此,肥胖病人的Ⅲ型胶原蛋白的比例失调可能是引起腹壁薄弱的原因[4]。肥胖病人大多数存在脂代谢紊乱并且血脂水平增高,服用药物虽然可以降低病人血脂水平,然而降脂药物同时也能抑制胶原蛋白合成,从而可能导致肥胖病人腹壁薄弱。 1.2 胶原代谢胶原代谢紊乱是导致腹壁强度降低直接因素,最终导致腹壁疝疾病发生。针对胶原代谢的基础研究一直是热点,大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