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高考专题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19 KB
- 文档页数:7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子曰:“,德之贼也.”(1)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1分)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3分)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仁者如何真正地做到“好人”和“恶人”?(2分)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孔子认为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但是“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这句话是现在很多人的处世原则,他们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对此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2分)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不见得就是好的,这至少说明自己在为人处事上没有原则和标准。
应该做到把握住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去处理事情或与人的关系,而应以善恶是非为标准,做一个有是非原则、有智慧有正义的人。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②《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③《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主题训练:持中庸之道,做有为青年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尚书》中提到,要培养人,必须先陶冶性情。
所谓“直而温,宽而栗”,意思是正直者加以温和,宽厚者辅以严肃。
而傅雷先生勉励他的儿子,要做这样的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
可见,良好的性情也许是相反相成的。
对于当代青年修身养性,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以中庸之道书大写“人”字修身者,当刚柔并济,方圆共举,既打磨出圆润明光,亦不失其天性之锋芒。
行中庸之道,以相反之性情共成人之修养,立一大写的“人”字端行于天地。
(观点宜大不宜小,宜远不宜近,宜概括不宜具体。
小则立意太狭隘,太近则容易功利,具体则容易语言生硬。
)良好的性情,本就应二元兼具,相反相成。
单独的温和与宽厚终难免软弱可欺、沦落无底线退让的境地,单独的刚正率直亦难免莽撞冲动又冷酷而不近人情。
唯有将二者结合,以温和调和正直,给宽厚辅以严肃,才能让人格之天平回归平衡,两臂端正,成就良好的性情。
(阐释材料可以是具体解释,可以深度挖掘本质,也可以是像这样讲点道理)在网络盛行的当下,我们时常看到所谓刚直、率性、高傲的性情之“方”过分显露,而那些性情之“圆”却遭驱逐。
乘客在公交车上目击女学生被骚扰拍下证据保存,却被网友指责没有当面阻止就是“帮凶”;女生由于疫情封控委托外卖员辗转颠簸给聋障父亲送物资,却被网络暴力辱骂给的报酬太少。
当性情之“方”被过度放大,人性的阴暗面便会悄然展现。
然而,一味强调温和、宽厚、恬静等性情之“圆”亦绝非正道。
拍下照片的乘客最终因害怕被指责而未将宝贵的证据公之于众,托送物资的女生因无法忍受网络暴力选择跳楼结束生命。
我们鼓吹、宣扬温和是多么完满的性情,却忘记了温和的终途不过软弱,任何一条路走到尽头都必定再无出路。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就无法说话。
】B.其斯之谓与?【他说的不正是这个意思吗】C.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为人)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D.闻斯行诸?【听到了就要去做吗?】2,恶徼以为知者,,。
3,阅读下面一文,完成:刘翔一句话给了全社会一耳光佚名“我已决定不再当众唱歌,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是一名运动员,不想做一名歌手”――在笔者看来,刘翔这句话的完美可以和他在雅典奥运会上震撼世界的表现媲美。
刘翔是在拒绝央视春节晚会“卖唱”要求时说这番话的。
据报道,按原定计划,刘翔将出现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但由于组织者一直要求他届时唱首歌,刘翔准备推掉这个约会。
他和教练都表示,作为嘉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露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一定要唱歌,那么他们将放弃这次机会,至于演小品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刘翔只想以一名运动员的身份让大家记住他。
好一个“我是一名运动员”,这句洋溢着一种严谨职业精神和高贵气质的话狠狠地抽了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给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名利面前的职业软骨病”和“自我角色认知混乱”以公然的蔑视和沉重的鞭挞。
我是一名运动员――无论过去做过什么,但这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表明脱去浮躁、洗尽铅华后的刘翔对自己已经有了清醒的角色定位,有了自豪的职业认同和与之对应的职业精神,有了不可逾越的职业原则:在其位,谋其政,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为某项事业的从事者,尽可能做自己职业份内的事和与职业精神相吻合的事,并把自己的人格融进职业生命,对“我是一名×××”存敬畏之心――当一种“行为要求”越过这个边界时,无论能给自己带来多么绚丽的名,带来多么丰厚的利,都毫不口软地断然拒绝。
这种清醒的角色认知和严谨的职业原则是当下我们社会最可贵最缺少的品质,很多职业里的人缺少“我是一名运动员”式的反躬和自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一种非常轻浮的态度,名利的诱惑之下很容易犯“职业软骨病”,放弃职业尊严,不顾职业荣耀,扔掉职业精神。
《论语》新考题10——中庸之道相关语句及练习(十)中庸之道——深刻的哲学智慧[内涵解读](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①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
孔子认为中道的标准应该是仁义之道。
②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③强调温和处事。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的,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之道。
④强调“权”的重要性。
“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语篇摘译]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调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调和。
”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到达 B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适:亲近 C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由:遵循,遵从 D .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解析 A 项至:达到极点。
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必也狂狷乎.君子亦有恶乎.B.⎩⎨⎧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狷者.有所不为也 C.⎩⎨⎧ 恶勇而.无礼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D.⎩⎨⎧师与商也.孰贤子曰:“未可也.。
” 解析 B 项均为代词,“……的人”;A 项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词,表疑问;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D 项助词,表停顿/语气词,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 .无适也,无莫也B .乡原,德之贼也C .然则师愈与D .不得中行而与之解析 A 项中“莫”通“漠”;B 项中“原”通“愿”;C 项中“与”通“欤”。
4.下列加点的字都属词类活用,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B)A.博.我以文B.孰能为之大.C.曾皙后.D.风.乎舞雩解析B项与题干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狂狷:狂放的人,狷介的人。
大:大司仪。
A项博:形容词用作动词,丰富。
C项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D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5.名句填空。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中庸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2. 《中庸》一书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什么?A. 物质享受B. 精神满足C. 道德修养D. 权力地位答案:C二、填空题1.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的________。
答案:中和之道2.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内心的平和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中寻求平衡。
答案:情与理三、简答题1. 简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体现在追求和谐社会、平衡发展、个人修养等方面。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之道提倡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在社会治理中,强调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在个人修养上,倡导内心平和、道德自律。
2. 根据《中庸》,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答案:《中庸》中提到“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人不仅要有正确的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现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答案: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平衡,避免极端情绪的影响;其次,它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再次,它倡导中和之道,即在情与理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的生活方式;最后,它提倡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B2.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仁B. 义C. 礼D. 中和答案:D3. 中庸认为哪种品质是人的最高境界?A. 勇敢B. 智慧C. 仁爱D. 节制答案:C4. 中庸提倡的“中”指的是什么?A. 中间B. 平衡C. 极端D. 偏颇答案:B5. 中庸中“不偏不倚”的意思是?A. 极端B. 平衡C. 偏颇D. 无动于衷答案:B二、填空题6. 中庸主张“________”,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答案:中庸之道7.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________”,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答案:中和8. “________”是中庸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
答案:天人合一9. 中庸提倡在处理事情时,要“________”,即不急不躁,恰到好处。
答案:从容中道10. 中庸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答案:刚强柔弱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庸的“三纲领”是什么?答案:中庸的“三纲领”指的是“中和”、“诚敬”和“明德”。
其中,“中和”是指在各种事物和行为中寻求平衡和谐;“诚敬”是指对待事物和他人要有真诚和尊重的态度;“明德”则是指明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12. 中庸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答案:中庸认为“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提倡的平衡和谐的理念可以指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其次,中庸的“诚敬”精神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再次,中庸的“明德”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庸思想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性、平和的生活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庸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2.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经典中?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3. 中庸之道强调的“过犹不及”意味着什么?A. 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B. 只有过度才是不好的C. 只有不足才是不好的D. 过度和不足都是好的4. 以下哪项不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行为?A. 避免极端B. 追求完美C. 保持中立D. 适度行事5.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上主张什么?A. 放纵自我B. 追求名利C. 内心平和D. 过度竞争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中庸之道认为,处理事情应该_________,不偏不倚。
7. 《中庸》中提到,君子之道,_________,其至矣乎。
8.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9. 中庸之道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寻求和谐。
10. 中庸之道提倡的“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保持_________的同时,尊重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12. 请解释中庸之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3. 论述中庸之道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15. 以中庸之道为指导,谈谈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共10分)16.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快速增长,忽视了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环境,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和公司声誉受损。
请运用中庸之道分析此案例,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结束语通过本次考试,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本试卷仅为示例,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中庸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激进主义D. 无为而治2. 《中庸》一书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 中庸思想强调的“中”字,其含义是?A. 中间B. 极端C. 平衡D. 无为4. 下列哪项不是中庸思想的特点?A. 适度B. 调和C. 极端D. 恒常5. 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什么?A. 以牙还牙B. 以德报怨C. 以暴制暴D. 以直报怨6. 中庸思想在政治治理中的作用是?A. 强化权威B. 强调法治C. 促进和谐D. 强调人治7. 中庸之道与下列哪项儒家思想最为接近?A. 仁B. 义C. 礼D. 智8. 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中强调什么?A. 自私自利B. 无私奉献C. 自我中心D. 自我克制9. 中庸之道在面对困难时,提倡的态度是?A. 逃避现实B. 积极面对C. 消极等待D. 盲目乐观10.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在?A. 个人主义B. 集体主义C. 极端主义D. 平衡和谐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庸之道强调的“______”是其核心理念之一。
2.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______。
”3. 中庸思想认为,人应当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寻求平衡。
4. 中庸之道在处理问题时,主张“______”,即不过分也不不足。
5. 中庸思想认为,人应当在______和______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6. 中庸之道在教育中强调“______”,即教育应当因材施教。
7. 中庸思想在艺术创作中提倡“______”,即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8. 中庸之道在社会治理中强调“______”,即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9. 中庸思想在个人行为中提倡“______”,即行为应当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
10. 中庸之道在国际关系中主张“______”,即各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合作。
(广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7分)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论语选读《中庸之道》课文练习(含答案详解)班级:姓名:三、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民鲜.(xiǎn)久矣必也狂狷.乎(juān)B.恶称人之恶.(wù)者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C.恶果敢而窒.(zhì)者恶徼.以为知者(jiāo)D.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jiē)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A.师也过,商也不及..狂者(比不上)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B.有所不行..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不可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C.恶居下流..直者(把…当作)..而讪上者(卑鄙无耻)恶讦以为D.恶果敢..(懂得道理)..而窒者(果断而勇敢)人不学,不知道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然则师愈.与(严重)B.过犹.(如同)不及无适.(亲近)也,无莫也C.义之与比.(靠近)小大由.(遵从)之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中庸之.为德也/ 君子之.于天下也B.乡原,德之.贼也/ 其不善者恶之.C.恶称人之.恶者 / 礼之.用,和为贵D.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知和而.和B.君子和而.不同C.恶勇而.无礼者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师与商也.孰贤B.狷者有所不为也.C.亦不可行也.D.乡原,德之贼也.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既不亲近哪个,也不冷淡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为求和睦而允许保留各自不同的意见,小人意见相同却不能和睦相处。
】C.乡原,德之贼也。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就是道德的败坏者。
十、中庸之道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 恶果敢而窒者。
”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1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30字)(2分)
2 .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3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J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J
1 .⑴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2分)
⑵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2分)
2017届《论语<选读>》复习练习
(四)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3分)
三、阅读以下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
1.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
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
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
(2分)
2.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
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
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4分)
四、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6分)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J 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J
(《论语》)
乙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
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
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
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
(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 猫爸爸》)
23.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
24.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4分)
2017届《论语<选读>》复习练习(四)
十、中庸之道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
子日:“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日:“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40字)(2分)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3分)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1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
(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
(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1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1.⑴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2分)
(2)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2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
种表现。
2.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3分)
23. (1)不偏不倚不瘟不火不即不离(2分)
(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2分)
24.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
把握。
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
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3分)
三、阅读以下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日:“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子贡问日:“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
1.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
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
(2分)
2.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
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4分)
1.轻。
(1分)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1分)
2.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1分)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
(2分)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1分)
四、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6分)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论语》)乙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
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
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
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
(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 猫爸爸》)
23.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
24.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4分)
23:因材施教,中庸之道
24: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说虎妈和猫爸
互换方法,他们还会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实行“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有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已,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
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