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电气设备安装专业72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机械基础》是电气设备安装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1、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中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常用机构、机械零件和公差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2、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高机电方面知识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全面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机械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观念,运用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机械方面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水平,掌握一些典型的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学习基本的机械设计概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机械方面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在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本课程教学应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方面(1)对理论性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懂得机械设计概论和公差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
(2)掌握平面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的基本工作原理、类型和它们的特点,了解联接中常见的结构。
(3)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的结构特点和他们中的一些计算方法,要学会设计简单的传动结构。
(4)对轴系方面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包括轴、轴承和联轴器及离合器等。
2、能力方面(1)熟练掌握好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懂得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机械方面问题,能运用公差和测量方面的知识,掌握其中公差、粗糙度及测量等方面的计算。
(2)掌握平面机构、凸轮机构及间歇运动机构的设计方法,能够按给定的要求进行机械结构系统的简单设计。
(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带传动、齿轮传动等传动结构的原始数据设计和对系统的安装和维护,了解轴、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懂得计算设计轴承部件中所需要注意的疲劳强度计算和轴系刚度调整措施,最后还需要懂得对轴系的维护和修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本模块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论1、内容:(1)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2、要求: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348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1ofMechanica1Engineering课程学分数:2.5课程学时数:40(32+实验8)授课对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工实习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工科非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为热工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为日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创造条件。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课程的重点、难点:本课程在热工专业技术工作的作用;初步建立机械工程慨念与意识;学习本课程方法。
课程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机器的组成,掌握机械在工程中作用。
第1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在本章节中要讲清楚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并有机地串成运动副、运动链、机构和机器等基本概念,进而由常见传动方式导入机械传动分类,为后面几章进行铺垫。
掌握机构分析的基本方法、自由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运动副、机构的理解,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平面机构概念,掌握运动副及其类型、构件等表达方法,达到能绘制简单机器的运动简图,并能对一般复杂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第2章平面连杆机构课程教学内容:从分析平面机构入手,介绍连杆机构在生产、生活的运用开始,带入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的讲解,分析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基本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课程教学要求: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性,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方法第3章凸轮机构课程教学内容:凸轮机构组成特点、应用和类型、分析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及选用。
《机械设计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268111课程名称:机械设计综合实验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Test for Machine Design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16/1 (讲课学时:4实验学时:12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综合实验》是与《机械设计》课程的配套的单独设立的实验课程。
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传动试验台的组成及常用设备和测试手段,学习机械传动一般实验方法。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机械设计、测试技术等。
后续课程有:机械系统设计、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
三、课程教学目标1. 通过对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传动装置的传动性能测试,了解机械传动实验台的组成及常用设备和测试手段;掌握机械传动的一般实验方法(4.2, 4.3, 5.1, 5.3)2. 通过减速器的拆装,使学生了解减速器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内容中功能原理设计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具有初步开发、研究新型机械产品的能力(3.1, 9.1, 9.2)3. 通过对机械传动实验台的组建、安装、调试、实验方案的制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掌握全面的实验技能(3.1,4.2,5.2, 9.1, 9.2)。
四、实验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其他教学环节无六、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实际操作、课后练习、总结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成绩考核包括四个方面:1. 出勤情况:10%。
考察出勤率;2. 机械传动实验方案设计:20%。
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对机械技术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机械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机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机械技术基础概述–机械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机械技术的发展历程–机械技术的应用领域2.机械性能与材料力学–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力学基础知识–材料力学基础知识3.机械元件与机械零件–机械元件的分类和功能–机械零件的分类和选用4.机械制图与CAD/CAM技术–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和方法–CAD/CAM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5.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及其特点6.机械测量与质量控制–机械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机械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7.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则–机械设计中的考虑因素8.机械工程实践与创新–机械工程实践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机械工程创新的原则和实践案例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传授机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学习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研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考核方式1.期中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机械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机械设计项目,并进行设计报告和现场展示,考核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4.平时表现: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学习等。
六、参考教材1.《机械技术基础教程》- 夏广仁,机械工业出版社2.《机械技术基础课程教程》- 李志彬,清华大学出版社3.《机械技术基础学习指南》- 张亚民,高等教育出版社七、教学资源1.机械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引言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3. 能够运用机械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机械零件的设计和制造;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其机械设计和制造的综合素质;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机械制造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1. 力学基础(1)力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刚体力学;(3)运动学基础;(4)动力学基础。
2. 材料力学(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2)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3)材料的断裂和疲劳。
3. 机械设计(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2)零件的设计与计算;(3)轴系设计;(4)传动装置设计。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1)CAD/CAM技术概述;(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3)三维建模与工程图形学。
5. 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实验;(2)作业与设计任务: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和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授课,讲解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践操作:开展实验教学和设计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与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于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机械基础学科的掌握情况。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性质和内容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今后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内容主要包括: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常用轴系零件等知识。
1、机械传动摩擦轮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轮系2、常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变速机构3、轴系零件常用连接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2、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内容以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分析解决机械类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掌握力学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及应用等问题,能对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和螺纹联结进行功能分析及简易计算,会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选用标准件。
在学习机械基础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运用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专业工种中的具体实例,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具有涉及面广、联系实际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现场实际、教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不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讲情基本理论、简化理论力学的推导、突出结构特性及其应用,切忌抽象的做理论推导,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条理性和简明性。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教学要求:熟悉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的传动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
掌握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的传动比、包角和带长的计算,了解带的新标准及其选用方法、带传动机构的装配。
熟悉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教学内容:§1—1摩擦轮传动一、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和传动比二、摩擦轮传动的特点三、摩擦轮传动的类型和应用场合§1—2带传动一、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传动比二、平带传动的形式、主要参数、类型和接头方式三、带传动的结构和类型四、普通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用要点和正确使用五、平带传动和带传动的特点六、带传动的张紧装置第二章螺旋传动教学要求:了解常用螺纹的种类、应用场合及装配,掌握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及普通螺纹、管螺纹和梯形螺纹的标记识别。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3. 熟悉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3. 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讨论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课件:机械制造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步骤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金属切削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金属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熟悉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1. 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的规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数值分析法:计算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实验设备:刀具、工件和切削实验机。
3. 课件:金属切削过程的动画和图表。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金属切削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刀具与工件相互作用实验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2. 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熟悉刀具的类型、结构和选用原则。
教学内容: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2. 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刀具的类型、结构和选用原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综合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方法和选用原则。
2、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3、掌握常用轴系零部件(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4、了解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3、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2、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四)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2、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五)机械的效率和自锁1、机械的效率计算。
2、机械的自锁条件。
(六)机械的平衡1、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和实验。
2、平面机构的平衡。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1、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2、机械零件的强度。
3、机械零件的耐磨性。
4、机械制造常用材料及其选择。
5、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八)连接1、螺纹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42 实验总学时:10 课程编号:0102172 实验总学时:6 一、制定实验大纲的依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筹)机械工程系2004年5月制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二、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及作用机械设计基础是培养非机类学生所需的一门以机械设计为主的综合性的技术基础课。
其主要内容包机械工程常用零件、部件及机构的工作原理、理论计算和设计方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和机械学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机械结构的使用、维护、分析和设计能力。
其作用是增加非机类(管理类等)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是其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利于学生就业选择。
三、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是通过实验课使学生获得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事物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巩固、深化和验证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机械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文件学时分配:课程编号为0102142的课程,课时为60学时,实验环节为10学时。
课程编号为0102172的课程,课时为40学时,实验环节为6学时。
教学文件:王科社,韩凤莲编﹒机械设计实验任务书与指导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印制,19971.实验成绩按10﹪记入期末机械设计基础课总成绩,实验成绩不及格或缺做1/3以上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的试卷中应有2~10分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题目。
2.实验成绩有实验指导教师从五方面综合评定:实验预习;实验能力;实验态度;回答问题;实验报告。
3.实验指导教师在每次实验中均应填写实验日志及考核记录,期末考试前两周,实验指导老师将实验成绩交认课教师,由认课教师把实验成绩按10﹪记入期末机械设计基础课总成绩。
执笔:王科社审核:姚文席。
机械基础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本大纲主撰人:赵晴、陶烨
实验课程名称: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实验室名称:机械基础实验室
实验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
开设实验数目: 9个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要求:
机械基础综合实验是学习了机械类技术基础课以后,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所开实验中,学生可选作5个实验。
通过这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验主要配套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缝纫机头10只
机构方案创意设计模型12套
曲柄滑块机构综合性能分析实验台4个
自行车10辆
万能实验机4台
电测正应力实验装置4台
电子拉伸自动测定仪1套
立式光学比较仪:5件
双管显微镜:5套
摩擦因数的测定仪4台
科氏加速度实验演示装置
4台
备注:1.各实验根据学生的实验准备、实验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质量分别评定成绩。
所有实验完成后,综合评定是否通过。
2. 1、2、3、4四个实验中选作10学时实验,5、6、7、8四个实验中选作8学时实验。
实验9必作。
四、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机械原理》孙桓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濮良贵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杨柯桢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机械基础实验室
《材料力学》刘鸿文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力学实验》程中易,高建和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廖念钊主编,计量出版社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