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综合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194.99 KB
- 文档页数:2
《综合实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综合实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项目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实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项目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实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项目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实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项目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实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项目教学基本要求
法;掌握C02焊焊接T艺,了解影响C02焊丁艺的|刃索,掌握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保护气流量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管、夭平、漏斗、移液管、滤纸、玻璃棒、烘箱、浓度为5%的焦磷酸钠溶液、摆动式筛砂、软毛刷、蜡光纸、放大镜、偏光显微镜等。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记录自己及同组同学(不同含水量)的实验结果(含水量、紧实率、标准试样重、透气率、湿压强度),用表格表示,绘制含水量与透气率、紧实率、湿压强度的关系曲线,分析含水量与紧实率、标准样重、透气率、湿压强度的关系。
2、整理含泥量、颗粒组成、颗粒形状及表面状态等实验数据,并制定成表,评价测定的原砂质量如何,并提出适用范围。
4.要求用正规实验报告纸,书写清晰。
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课程代码:07410085学分:1学时:32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适用专业:复合材料工程教材或实验指导书:(选填)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完成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后开设的对应实验课程,旨在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先导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测试方法、表征手段与工具等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材料科学研究所需的各种微观组织表征手段,如X射线衍射仪、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设备用于表征材料的微观结构;课程目标2:掌握材料科学研究所需的各种力学和物理性能测试方法如硬度、拉伸和压缩试验、冲击韧性、摩擦磨损等力学性能测试手段和热膨胀系数、导电性等物理性能测试手段用于获得材料内在的性能参数;课程目标3:掌握利用文字报告、图表等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实验数据的表达和解析能力。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毕业要求指标点3-2. 能够在社会、环境、法律等现实约束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环境评价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毕业要求指标点4-4. 能对实验数据或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归纳总结有效的结论。
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
二、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注:1.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2.要求:指必做、选做。
《材料工艺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1A42301课程类别:集中实践课程学分: 1.0计划周时:1周课程属性:综合实验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参考资料:常钧、黄世峰、刘世权,《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化学工业出版,2007年。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材料工艺综合实验》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实践环节,该课程包含水泥、玻璃、陶瓷和混凝土实验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原材料种类、制备工艺和性能检测。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演示和现场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原材料种类、性能及其对水泥、玻璃、陶瓷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按照操作规范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对产品进行检测和对设计要求进行反馈。
熟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相关知识与政策法规。
三、教学目标1、掌握水泥、玻璃、陶瓷和混凝土的原材料与制备工艺;2、了解水泥、玻璃、陶瓷和混凝土的性能检测方法与实验原理;3、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建议周时::1周第一节:水泥熟料中游离氧化钙的测定[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游离氧化钙对水泥熟料性能的影响;熟悉游离氧化钙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掌握游离氧化钙测定的原理。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分组实验。
[场所及条件要求] 材料楼水泥实验室。
[作业要求] 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用甘油无水乙醇法所测得的氧化钙是游离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总量;试样必须充分磨细至全部通过0.08mm方孔筛;被测样品不得受潮、结块或混有其他杂质。
第二节:水泥细度检验——筛析法[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水泥细度对水泥性能的影响;了解水泥细度测定的目的和意义;熟悉水泥细度测定的方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分组实验。
[场所及条件要求] 材料楼水泥实验室。
[作业要求] 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被测样品不得受潮、结块或混有其他杂质;每次筛析完应用毛刷清理筛网。
实验教学大纲:材料学基础实验Ⅰ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学基础实验Ⅰ课程编码:05024202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课程总学时:8实验(上机)计划学时:8开课单位:材料学院一、大纲编写依据本实验教学大纲依据:我校材料类本科生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综合本专业的特点,制定本大纲,指导实践教学环节。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本实验课程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独立实验课,让学生熟悉和掌握金属材料的有关常用实验技术和方法;在学习本课程前应先学完《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普通物理》等课程,可以为后期的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三、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实验目的: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构造与掌握基本使用方法;掌握教学互动系统操作,会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某些参数进行测定。
学会最基本的晶粒度的测定(二选一)2、掌握金相显微试样的一般制备方法,独立完成金相试样的基本操作,熟练操作抛光机。
3、结合理论教学,对典型的二元合金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掌握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观察和分析,了解含碳量对铁素体、珠光体和渗碳体对组织及相对量的影响。
实验性质:操作性、观察性、验证、综合性实验。
实验任务:完成实验项目中规定的各项实验要求。
通过验证、综合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综合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结果分析,培养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正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四、实验基本要求1、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选定及其选定原则说明材料学基础实验是材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独立开设8学时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和掌握金属材料的有关常用实验技术和方法,为以后开展实验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2、每个实验项目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和具体规定第一个实验:了解金相显微镜的构造与掌握基本使用方法,学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初步认识并绘出组织示意图;掌握教学互动系统操作,会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某些参数进行测定。
《高分子材料合成综合实验》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分子材料合成综合实验课程编号:050341023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课程总学时:16实验(上机)计划学时:16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大纲编写依据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合成综合实验》理论教学大纲对实验环节的要求;3. 近年来《高聚物合成工艺学》的教学经验和现有的实验条件;4.教学计划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5.卓越工程师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1. 《高聚物合成综合实验》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2. 本实验项目是加强《高聚物合成工艺学》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3. 本实验项目是把高聚物合成工艺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验的基础;4. 本实验以《高聚物合成工艺学》为先修课;5. 本实验为后续的创新周和毕业设计奠定实践基础。
三、实验目的、任务和要求1.实验目的、任务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合成实验和合成工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高分子材料合成综合实验内容包括不同反应类型和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对有关的理论基础做简要的介绍,通过本门课程,掌握悬浮聚合,乳液聚合,溶液聚合以及逐步聚合反应的原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
(2)高分子材料合成综合实验围绕“结构与性能关系”这条主线展开,在教学层次上,包括了理论的论证,高分子材料结构的研究方法,聚合物的表征与分析以及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实验仪器包括加热恒温电动搅拌器、控温仪、常用玻璃仪器、恒温烘箱、电子天平、真空干燥箱、冰箱、水泵等。
在教学中,既有经典的、常用的基本实验,也有一些发展的新内容,根椐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加强了应用方面的实验,适当增多了分析检测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