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代计时工具介绍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770.00 KB
- 文档页数:14
古人的计时方法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计时方法的发展历程,理解古人如何利用自然现象和天体运动来计时。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计时方法及其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古人如何利用自然现象和天体运动来制作计时仪器。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教学PPT、教学视频、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料,学生需要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课程开始: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计时吗?”然后介绍本课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古代计时方法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人如何利用自然现象和天体运动来计时。
”3.课程进行:重点一:讲解古代计时方法的发展历程。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代计时方法,如日晷、滴漏、焚香计时等。
重点二:讲解古人如何利用自然现象和天体运动来制作计时仪器。
通过模型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日晷、滴漏等古代计时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重点三:探讨古代计时方法在当时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古代计时方法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问题导入法、讲解法、演示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本次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PPT、教学视频、图片、模型等多种手段,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简要概括古代计时方法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深入了解古代某一时期的计时方法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太阳钟教学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八章“时间与历法”第三节“古代计时器具”,详细内容围绕太阳钟的历史、原理与应用进行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钟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太阳钟的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太阳钟的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重点:太阳钟的历史背景、制作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钟模型、投影仪、教学PPT。
学具:每组一套太阳钟制作材料(包括纸板、指南针、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时期的计时工具,引导学生关注太阳钟,提出问题:“太阳钟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太阳钟的历史、原理及其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3. 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太阳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例题,讲解太阳钟在实际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小组内讨论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成果展示。
教师对各组制作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钟2. 内容:①太阳钟的起源与发展②太阳钟的原理③太阳钟的制作与使用④太阳钟在实际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太阳钟的原理。
(2)举例说明太阳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太阳钟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答案:(1)太阳钟的原理: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确定时间。
(2)太阳钟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日晷、影钟等。
(3)问题及解决方法:如纸板刻度不准确,可通过调整刻度尺位置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太阳钟的制作兴趣浓厚,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存在一定难度。
今后教学过程中,可增加实践环节的指导。
大班科学教案古代时钟一、引言大班科学教案古代时钟,是一堂旨在让幼儿了解古代计时工具的科学课程。
通过引导幼儿探索古代时钟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拓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
本篇教案将以“古代时钟”为主题,探讨古代时钟的种类、作用、构造原理以及制作方法,以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古代时钟的种类古代时钟是人类在没有现代钟表和电子设备的年代所创造的计时工具。
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存的实物,古代时钟可分为水钟、日晷和蜡烛钟等多种种类。
1. 水钟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计时的古代时钟。
它的构造原理是通过水的流动和溢出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古代的水钟一般由一个大的水缸和一个附加的漏斗组成。
当水从漏斗中流入水缸时,水面就会逐渐上升,通过标尺可以读取时间。
水钟的计时精度不高,但在古代曾是重要的计时工具。
2. 日晷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照射角度计时的古代时钟。
它的基本构造是一个在平面上倾斜的棍子,棍子上标有刻度。
当太阳光照射到棍子上时,阴影的位置可以反映出时间的变化。
通过测量阴影的位置和长度,人们可以知道当前的时间。
日晷是古代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广泛用于农耕、导航和观测等领域。
3. 蜡烛钟蜡烛钟是一种利用燃烧蜡烛的时间计时的古代时钟。
它的构造非常简单,由一个蜡烛和一个带有刻度的蜡烛盘组成。
当蜡烛燃烧并滴落蜡油时,蜡油会集中在蜡烛盘上形成一个圆锥形的堆积物。
通过测量蜡油的高度,人们可以判断时间的流逝。
蜡烛钟在古代常用于测量时间、标记工作时间和照明等用途。
三、古代时钟的构造原理古代时钟的构造原理基于物理和自然现象的规律。
这些原理能够帮助人们感知时间的流逝并进行粗略的测量。
1. 水钟的构造原理水钟利用水的流动和溢出来计算时间。
通过一个漏斗连通水缸,水从漏斗流入水缸,当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会从漏斗的另一端溢出。
人们可以根据水流入和溢出的速度和量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水钟的原理基于液体流动的规律,即容器中的液体通过一个洞口流出的时间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这样就可以根据液体的深度推算出时间。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第2讲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3课时)教案苏教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主要计时方法:特定称谓计时法、十二地支计时法、五更计时法、时、刻、字、秒、忽计时等;2、知道古代最基本的计时工具(日晷、漏)及使用方法;3、掌握十二地支计时法、五更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4、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一、特定称谓计时法1、古代人们根据寒暑的变化现象,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不同的时段。
比如春季就分为孟春、仲春、季春。
孟春就是初春或早春,仲春就是春天中间的一段时间,季春就是暮春或晚春。
夏秋冬三个季节同样如此。
2、古人还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
晦就是月终;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3、古代人们又根据日夜的轮换,把一天分为若干时段。
比如按照太阳的出没,分为日出、日中、日入。
日出也称为旦、早、朝、晨;日入称为夕、暮、晚、昏,也称为日夕。
古时候人们每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称为“食时”;晚饭在日入以前,称为“哺时”(现在还有不少地方保持这一日两餐的习惯和传统)。
日入以后先是“黄昏”,然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即半夜)。
接着是“鸡鸣”,也称为“昧旦”或“昧爽”,就是天将明的时候。
鸡鸣以后是“平旦”,也称为“平明”,是指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二、十二地支计时法到西汉时期,人们便开始把一昼夜的名称固定下来,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时辰,并且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标明,又以十二生肖作代。
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代计时法和现代计时法教案古代计时法和现代计时法的教案如下:【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计时法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2. 掌握现代计时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 能够比较古代和现代计时法的差异和优缺点;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古代计时法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2. 现代计时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 古代和现代计时法的差异和优缺点比较。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5分钟)1. 通过团队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计时?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讲解古代计时法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2. 讲解现代计时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 比较古代和现代计时法的差异和优缺点。
三、实验操作(40分钟)1. 分配实验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2.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记录实验数据;3.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计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2. 引导学生了解计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
五、课后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课程收获和感受;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教学重点】1. 现代计时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1. 古代计时法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2. 古代和现代计时法的差异和优缺点比较。
【教学方式】1. 讲授式;2. 实验操作;3. 互动式。
【教学工具】1. 多媒体设备;2. 实验用具;3. 板书。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2. 学生的课堂表现;3. 教师的总结和评价。
古老的计时方式——太阳钟教学目的: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太阳钟的原理及用途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一天当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及规律。
教学目标:1、影子的产生2、学习影子在一天当中的变化规律3、制作太阳钟且使用太阳钟4、简单了解太阳钟的计时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影子是如何产生的,并掌握影子在一天当中的变化规律。
2、制作太阳钟并掌握太阳钟的计时方法教学难点:1、影子的产生及一天当中的变化规律。
2、太阳钟的计时方法。
教学用具:教师用具:无学生用具:太阳钟表盘一个/人,底座一个/人,指针一根/人,双面胶一卷/俩人(自备)课时安排:80分钟课堂流程:一:情景导入:(15分)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来看时间呢?生:学生自由发言(手表,钟表,手机,电脑等)师:好,你们说的很好。
那你们知道在古代人们是用什么工具来记时间呢?也是手表吗?生:学生回答。
(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老师要挑正确的进行表扬。
)(沙漏)师:对,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老师此时要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沙漏的计时方的法。
)二:课程讲解(20分)师:其实啊,在古代人们除了用沙漏计时间,还有一种工具人们也用来计时间——太阳钟。
你们谁知道太阳钟是什么样的?是靠什么来计时间的吗?生:学生自由回答师:太阳钟听名字我们就知道它和什么有关系?生:太阳。
师:那它和太阳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迷你小实验师:阳光明媚的时候,我们站在太阳底下,会看到脚下有什么呢?生:影子。
师:不错,我们能看到影子。
那么,假如我们一直站在太阳底下,那么会发现影子在一天当中有变化吗?生:有变化。
师:那是怎样的变化呢?生:自由回答。
总结:一天当中影子变化是有规律的:太阳是自东向西移动,物体的影子是由西向东移动的,太阳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成的。
三:动手实践制作流程:带领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30分)1、发放太阳钟表盘并让学生仔细观察表盘上正反两面的内容。
2、发放支架并让学生观察支架上的内容。
古代计时工具日晷教案教案标题:古代计时工具日晷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计时工具日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 掌握使用日晷进行时间观测和测算的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和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内容:1. 日晷的起源和原理2. 日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3. 使用日晷进行时间的观测和测算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并与学生分享一些关于日晷的有趣事实,激发学生对日晷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日晷的起源和原理,包括太阳位置对时间的测算和阴影投射原理等。
2. 介绍日晷的结构,包括日规、时针等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步骤三:操作演示(20分钟)1. 展示一架真实的日晷,并详细说明其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安放日晷,并调整角度来观测时间。
2. 指导学生使用日晷观测当前时间,并与实际时间进行比对。
步骤四:实践练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架日晷。
2.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时间和位置信息,使用日晷进行测算,确定当地时间。
3. 学生通过比对实际时间和使用日晷测算的时间,进行准确性评估,并进行集体讨论。
步骤五:总结回顾(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强调日晷在古代计时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思考日晷的优缺点,并与现代计时工具进行对比。
步骤六:拓展延伸(5分钟)1. 分享其他古代计时工具(如水漏器、沙漏等)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2. 鼓励学生对古代计时工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教学资源:1. 真实的日晷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计时工具比对图表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操作演示和实践练习中的学习表现。
2. 学生完成一份填空或选择题的练习,以检测对日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参与集体讨论,展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计时工具日晷的起源、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测算,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时间的感知,还能培养时间管理的意识。
计时工具的演变教案幼儿园
【教学目标】
1.了解计时工具的演变历史;
2.学习计时的基本方法;
3.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出示几个计时工具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是否知道它们的
名称和用途,了解幼儿对计时工具的既有认识。
2.引入本课的话题:“小朋友们都带手表起来了吗?手表能帮我
们计时,我们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吗?”
二、讲授(15分钟)
1.讲述计时工具的演变史,包括日晷、水钟、沙漏、秤、日历、钟、手表等,从人类早期的自然日光计算、水测量到近代机械式计时
工具的制造,使幼儿知道计时工具的来源和发展细节;
2.教学计时方法,包括倒数、记时、计秒等,让幼儿明白计时工
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三、活动(30分钟)
1.教师将各种计时工具的图片放在大屏幕上,让幼儿自行选择制
作对象。
2.幼儿用彩纸、卡纸等材料,制作手表、日历、钟表、沙漏、水
钟等计时工具,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注:每个制作过程需要20分钟。
3.幼儿进行展示、交流,自由选择计时工具演练计时方法。
四、总结(5分钟)
1.幼儿通过动手制作计时工具的体验,对计时工具的构成、用途
等有了更深的认识;
2.回顾本次课授课内容和制作过程,让幼儿对计时工具的演变和计时
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反思】
此课时的活动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以体验式教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有助于幼儿对计时工具的更深层次认识。
同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素质,适当引导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保证教学效果。
幼儿园古代计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计时器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古代计时器的使用方法;3.培养幼儿观察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古代计时器;2.古代计时器的种类及使用方法;3.小游戏 - 制作古代计时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启发幼儿园老师拿出一只沙漏计时器向学生展示,耐心地等待学生发现,然后询问:“大家看到这是什么?”引导学生发表观察结果,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东西有什么用途呢?”2. 讲解古代计时器老师介绍:在古代,人们使用各种工具来计算时间。
其中常见的有海上走航用的日晷,室内使用的漏刻,和沙漏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计时工具也越来越精确。
3. 演示古代计时器的使用方法老师拿出展示用的古代计时器,例如沙漏,带领孩子们逐一观察,再讲解如何使用这些计时器并进行演示。
4. 制作古代计时器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古代计时器。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准备工作准备一个有底的透明塑料杯,黏纸,干净的沙,和一根短粗直的竹签。
步骤2:粘贴黏纸用黏纸把直径比杯口小的一端封住。
步骤3:倒入沙子把沙子倒进杯子里,并把竹签插入杯子中央。
步骤4:完成计时器制作完成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自己制作的古代计时器。
5. 计时比赛老师现场组织幼儿进行计时比赛,每个孩子可以尝试用自己的古代计时器来计算时间,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古代计时器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为他们增长了见识。
在制作古代计时器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整个课程互动性强,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很愉悦地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课堂。
古老的计时器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老的计时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掌握古老的计时器的种类和原理;3.学会使用古老的计时器进行简单的时间测量;4.培养学生对时间概念和测量方法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古老的计时器简介–计时器的定义和作用–古代人类对时间概念的认识–古代计时器的种类和使用场景2.水钟–水钟原理及制作方法–水钟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3.日晷–日晷原理及使用方法–日晷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4.沙漏–沙漏原理及制作方法–沙漏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5.灯烛计时器–灯烛计时器原理及制作方法–灯烛计时器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通过展示现代计时器,引起学生对时间概念和测量方法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种古老的计时器,了解其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
3.案例分析:通过介绍古代社会中计时器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计时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4.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简单的时间测量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5.总结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古老计时器在时间测量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四、评价方式1.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记录他们对古老计时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理解程度。
2.问答评价: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老计时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观念。
3.实际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时间测量问题。
4.小组报告评价: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个简单的古老计时器模型,并向全班展示并解释其原理和使用方法,评估小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导入引导(10分钟)1.展示现代计时器,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概念和测量方法。
2.提出问题:你知道在古代人们是如何测量时间的吗?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探究(30分钟)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种古老的计时器(水钟、日晷、沙漏、灯烛计时器)。
初中日晷教学的教案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晷的定义、原理和制作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计时工具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日晷的定义及原理: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线投射影子来判断时间的古代计时工具。
通过日晷上的刻度,可以测量出太阳的高度角,从而得知当前的时间。
2. 日晷的制作方法: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了解日晷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3. 日晷的实际应用:学生学会使用日晷,掌握利用日晷判断时间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日晷的定义、原理和制作方法,学会使用日晷判断时间。
2. 难点:日晷原理的理解和日晷的制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日晷的相关资料,准备制作日晷所需的材料。
2. 学生准备:带一把直尺、一把剪刀、一支笔、一张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日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原理制成的?有什么作用?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日晷的定义、原理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日晷。
3. 动手制作: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讲解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
4. 实践操作:学生学会使用自己制作的日晷,掌握利用日晷判断时间的方法。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日晷的制作过程和判断时间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晷在古代为什么能够准确判断时间?现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日晷的制作方法和判断时间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一个更准确的日晷,并观察它的运行规律。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日晷在古代的应用和地位,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日晷的制作方法和判断时间的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计时工具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太阳钟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太阳影子活动的记录图,产生联想,2、能制作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二、教学时间:一教时三、教学准备:各种日晷的图片、文字资料。
四、教学重难点:知道人们是用太阳投影的变化规律来推断时间的。
五、教学过程:1、观察自己所绘画的太阳影子活动规律图,联想到它象什么?(种面),2、介绍几种日晷的资料,3、分组体会手掌日晷的感受(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服务),4、交流所知道的日晷信息,5、根据学生提出古代夜间的计时联想与日晷的关系,联想现在种表的发明,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的步的,但其发展的根源来扑充人们对大自然规律的观察和运用,6、指导制作晷:材料准备:指南针,种表面,硬纸皮,胶水等。
参考:1.冬半年(从秋分到第二年的春分)用盘的南面看。
2.夏半年(从春分到第二年的秋分)用盘的北面看。
昼夜交替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1、知道昼夜的成因,2、知道哥白尼和托勤密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的模拟实验,2、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二、教学时间:一教时。
三、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知道产生昼夜的成因,2、知道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每大组一个地球仪。
五、教学过程:1、通过观察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说说昼夜的成因和昼夜的变化,人们在在于什么,白天和昼夜的现象,2、提出为什么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日的是懂得正确的使用地球仪)。
(地球是由东向西转,太阳从东边升起)3、昼夜成因的实际应用:观察三星仪,在交流中明理,象科学家一样的由探究昼夜闪替成因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使这思维得到煅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