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认识古代计时工具
- 格式:pptx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8
圭表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
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
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编者按: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圭表、各种日晷、以滴水多寡来计时的各种水钟,还有沙钟、火钟、蜡烛钟、辊弹漏刻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日 晷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
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水钟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
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
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
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沙钟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
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
通过充满了上面的玻璃球的沙子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
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小时。
火钟火钟是利用燃烧预定的燃料的速度来计时的,预定的燃料一样多,燃烧的速度一样快,所用的时间就一样长。
有一种火钟叫“定时蜡”,蜡烛本身的“燃料”数量已经确定,在燃烧时,只要周围环境变化不大,蜡烛燃烧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么烧完一支蜡烛的时间也就大体一样。
如在蜡烛上刻上相应的记号,就可以用它来计量时间间隔了。
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在康熙八年开始制造,历经四年于康熙十二年完成,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等组成。
中国计时工具发展史.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计时工具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最早的日晷到现代的石英钟,中国的计时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介绍中国计时工具的发展史,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日晷日晷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工具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
在古代,人们利用太阳光线的变化来指示时间,将太阳投影在特制的日晷盘上,根据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
日晷不仅可以用于计时,还可以用于确定方向和年历。
2.水钟.水钟是中国传统计时工具之一,其设计原理基于滴水计时。
最常用的水钟是“香炉钟”,其特点是利用烧香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达到计时的作用。
此外,水钟还可以用于建筑装饰和园林景观。
3.火钟.火钟是-种基于燃烧时间的计时工具,其设计原理与水钟相似。
火钟的使用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寺庙、皇宫、书院等。
人们通过燃烧特定的物质,根据燃烧的时间来判断时间。
4.铜壶滴漏铜壶滴漏是中国传统计时工具之一,起源于古代宫廷。
铜壶滴漏的设计原理是利用滴水来控制时间,从而达到计时的作用。
此外,铜壶滴漏还可以用于医疗、哲学和艺术等领域。
5.香炉钟香炉钟是--种基于香燃烧时间的计时工具,其设计原理与铜壶滴漏相似。
香炉钟的使用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寺庙、皇宫、书院等。
人们通过燃烧特定的香料,根据香燃烧的时间来判断时间。
6.机械钟机械钟是中国传统计时工具之一,起源于明朝中期。
机械钟的设计原理是利用机械振动来计时,从而达到计时的作用。
此外,机械钟还可以用于天文台、医院、学校等场合。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钟的精度和稳定性逐渐提高,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计时工具之一。
7.石英钟石英钟是一种基于石英晶体振荡的计时工具,其设计原理是利用石英晶体振荡的原理.来计时,从而达到更加准确和可靠计时的目的。
此外,石英钟还可以用于更加准确和可靠计时、天文台、医院、学校等场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石英钟的技术和精度不断提高,成为现代社会最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
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计时工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从最早的日晷、水钟到现代的电子表、计时器,人类对于时间的测量和记录方式不断进步和改变。
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古代计时工具古代人类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日晷。
日晷利用太阳的影子来进行时间测量,通过悬挂在一根柱子上的横杆,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得出时间。
在古代文明中,日晷被广泛使用,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
古代还出现了水钟,利用水流的速度来测量时间。
水钟通过固定的装置使水从一处流向另一处,然后通过刻度来测量水的消耗量从而确定时间。
水钟在古代文明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计时工具如沙漏、机械钟、怀表等相继出现。
沙漏利用流动的沙粒来进行时间测量,机械钟利用机械装置来显示时间,怀表则是一种携带方便的手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电气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时工具的进步。
原子钟的发明使时间测量更加精确,计时器的出现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测量工具。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计时工具变得更加精密和多样化。
电子表、手机计时功能、计算机软件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智能设备获取准确的时间,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时间测量。
计时工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安排生活。
总结: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简单日晷到现代的智能电子表,人类对时间的测量和记录方式不断创新和改进。
通过对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重要性,也让我们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计时工具,合理安排时间,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篇示例: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计时工具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们在各个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时工具也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改进。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古人在计时方面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和工具。
以下是一些古人常用的计时方法和工具。
1.水钟(水漏):水钟又称漏壶,是古代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水从壶中流出的速度来计算时间的流逝。
古人通常使用漏壶来计算较短的时间段,如一刻钟、半个时辰等。
2.钟鼓:钟鼓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它是利用鼓声和钟声来记录时间的流逝。
在古代社会中,钟鼓常被用来表示每天的时辰。
3.日晷: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工具。
古代人利用倾斜的杆和影子的长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在古代中国,日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时间日程的安排。
4.阴阳历:古代人还使用阴阳历来计算时间。
阴阳历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轨迹来制定的,它将一年分成了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特定的天数。
古代人通常使用阴阳历来安排农事活动和节日庆典。
5.沙漏:沙漏是一种利用流动的沙子来计时的工具。
它由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圆锥形容器组成,上面装有细砂。
当沙子从一个容器流到另一个容器时,时间也就过去了。
古代人经常使用沙漏来计量短暂的时间段。
6.钟表:钟表是一种用于测量时间的机械设备。
在古代,钟表主要是利用机械装置来驱动指针的运转,从而指示时间的流逝。
古代的钟表通常由机械师制作,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7.十二时辰:古代中国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大约等于两个现代小时。
这种方法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大致范围,而不是精确的时间。
8.古代算盘:算盘是古代一种计算工具,用来做简单的算术计算。
尽管算盘不能直接测量时间,但它在计时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古代人通常使用算盘来计算时间的分割点,以及表示时间的数量和顺序。
以上是古人常用的一些计时方法和工具。
尽管它们在准确度和精确性上不能与现代的计时工具相比,但它们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组织生活和工作,并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古代计量器具1、商代骨尺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
今传世的几支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古尺,其长度在16-17厘米之间,约略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
尺上划分成10等分为“寸”。
有的尺在寸格中更细分为10个等分即“分”。
2、古代计时器--漏刻漏刻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
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由漏壶水面的高低,通过箭刻的标度来标示时间。
漏刻的历史不仅古老,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几乎始于新石器后期一直应用至清代。
至今保存最早的漏刻,是西汉时制造的。
据史籍记载,漏刻的发展大致为,由单壶到多级壶,由沉箭法到浮箭法。
东汉时,张衡改单壶为双壶,改沉箭为浮箭。
为了尽量保持漏壶水量基本不变,水滴受水壶速度均匀,从而提高计时的准确性,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漏壶多至三级、四级,以三级漏使用最为广泛。
中国的漏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器。
经考证大约在西汉中期,中国漏刻的计时精确度比14世纪欧洲的机械钟还高。
东汉以后,漏刻的日误差大多在20秒以内。
欧洲直到18世纪机械钟的精确度才开始超过漏刻。
图1:西汉漏壶刻铭文“千章铜漏一,重三十二斤”“和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造”图2:元延佑三年(1316)造四级式漏刻,由日壶、月壶、星壶和受水壶组成3、古代计时器--圭表圭(guī)表是中国最古老、结构最简单的一种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由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表)和一把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两部分相互垂直组成。
根据正午时测量表影的长度可以推定二十四节气,从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确定一年的天数。
古人很早就观察到直立的标杆,影长不断随着太阳的位置不同而变化。
观察日影方位的变化,就可以逆推太阳的空间方位,从而得知相应的时刻。
用杆影测定中午的时刻其精度很高,是古代用来校准漏刻记时的主要方法。
据记载,西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造铜表,表高八尺,圭长一丈三尺。
后世多称八尺高表。
古代的计时工具及其计时原理1.圭表由两个部件组成,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原理是通过观察记录直杆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时间的变化。
2.日晷又称“日规”。
通常由铜制的晷针和石制的晷面组成。
晷针垂直穿过圆盘中心,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南高北低,平行于天赤道面。
晷针的上端指向北天极,下端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刻有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分为时初、时正,就是24小时。
日晷主要分为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
3.定时蜡蜡烛本身的燃料数量确定,在燃烧时,周围环境变化不大,蜡烛燃烧的速度基本相同,烧完一支蜡烛的时间就大体一样。
在蜡烛上刻上相应的记号,就可以用来计量时间。
4.香漏又称“香篆”,将香做成篆文形状,标上时间刻度,点燃以后,根据香的遗留部分判断时间。
5.定时炉是香漏的一种。
主体为香炉,炉中伸出12支管子代表12时,炉中设有机关,并焚以香束。
每当到达某一时辰,相应的小管就往外冒烟。
6.火闹钟也是香漏的一种。
火闹钟是在香漏的特定位置用细线挂一些金属小球,下方放置一个金属盘子,当燃烧到某一特定的部位时,金属球就会落在金属盘里,发出清脆的响声来报时。
7.漏刻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
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
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壶孔流出,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
8.沙漏也叫做沙钟。
与西方沙漏不同,中国沙漏是因为漏刻在冬天容易结冰,所以用沙代替水。
与漏刻在原理上没有很大区别。
9.水运浑象仪东汉张衡发明的天文仪器。
其上附有计时装置,并与“瑞轮蓂荚"装置连在一起,通过蓂荚的开合向人们显示具体的日期。
10.水运浑天仪唐代曾一行与梁令瓒共同设计制造的,是世界上最早能自动报时的仪器。
仪器设有两个木人,用齿轮带动,一个木人每刻自动击鼓,一个木人每辰自动撞钟。
古代计时工具有哪些
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有:
1.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2.圭表。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3.漏刻。
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4.浑仪。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
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
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
5.天体仪。
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
的仪器。
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
6.水运仪。
水运仪象台是在北宋时代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仪器,是苏颂、韩公廉等人在开封设计制造的。
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
中国古代计时工具中国古代计时工具一、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超味语文(55)故宫的日晷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超味语文漏刻示意图唐吕才漏刻图,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延祐滴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漏刻,于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属于多级补偿式浮箭漏。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古人计时工具和方法
古代的计时工具和方法有:
1. 日晷:日晷是古代最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
它利用太阳的位置和日影的长度来确定时间。
日晷的原理是:设置一个直杆在水平面上,通过日晷的标线和太阳射线的角度变化,可以得出时间的变化。
2. 漏刻:漏刻是一种利用水流量计时的工具。
漏刻的原理是:将水透过一个小孔的速度计算出来,用一个容器去接这个水,然后根据容器中水的容量来估算时间的流逝。
3. 水钟:水钟是利用水的重量和流动速度来计时的一种工具。
水钟的原理是:通过将一定量的水流入容器来推动一块浮子,等到浮子到达设定刻度时即为计时结束。
4. 等时蜡烛:等时蜡烛是利用蜡烛燃烧的时间来计时的方法。
等时蜡烛的原理是:将一根蜡烛分成相等的部分,然后将每一部分点燃,这样燃烧完全蜡烛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来。
5. 黄纸时图:黄纸时图是一种利用月相变化来计算时间的方法。
黄纸时图的原理是:将月相变化记录在黄纸上,通过黄纸时图可以测算月相变化的时间及节气变化的日期。
6. 动物骨骼:在古代,人们还用动物的骨骼来计算时间。
通过对鸟群和昆虫群的迁徙、繁殖期以及动物骨骼中年轮的形成情况等来测算时间。
古人计时的方法和工具
古代人们面对计时这个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和工具千差万别。
从史前
时期及其之后的三千多年,可以看出古代人付出了一定的劳动,开发出了
一些计时工具,并采用多种方法来计时。
一般而言,古代人们以日、月、星辰的变化而计时。
由于古代尚未发
明太阳钟,当时计算时间的方法仅靠对日蚀和月食的观察,如太阳的出现、月亮的升起和对星辰的观察。
此外,他们还会标记每一年的季节变化,用
来计算日子的数量。
古代也有一些可以帮助计时的具体工具,例如古代的沙漏。
这是古代
最常用的持久计时工具,它主要用于衡量时间的长短,而且可以把时间拆
分成秒、分、时、天等,便于记录。
此外,古代的日晷是另一种时间计算
工具,它主要用于在阳光下有效地计算时间。
有一种叫做“滑月”的日晷,可以通过滚动滑轮来指出月亮当时的位置,这种工具实际上是日历的原形。
此外,古代的计时工具还有其他多种,如钟鼓、漏斗等,它们可以根
据不同的钟鼓声及所需时间来划分时刻。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一种叫读秒
盘的计时工具,可以记录一分钟的时间,用来衡量时间的长短。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古代计时已做出了很多努力。
古代人常见的计时方法
在古代,人们常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时。
以下是一些古代常见的计时方法:
1.日晷: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利用太阳的光线投射来显示时间。
通过太阳的位置和阴影的角度,可以确定时间的大致范围。
2.水钟: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来测量时间的装置。
通常使用一个容器装满水,然后通过一个小孔或管道让水以固定速率流出。
当水流完或水位到达特定标记时,就表示经过了一定的时间。
3.漏壶:漏壶是一种利用流体流动来计时的工具。
漏壶通常由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和一个底部小孔组成。
当水逐渐流出时,可以根据流出的速率和容器的容量来推算时间的流逝。
4.香炉:在古代,人们有时会使用香炉来计时。
他们点燃一根香,并根据香燃烧的速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通常香花或香杆被分成等长的段落,每段表示一定的时间。
5.沙漏:沙漏是一种装有沙子的玻璃器皿,通常有两个上下连接的圆锥形容器。
将沙子放在上部容器,当沙子从上部到下部完全流过时,时间就过去了一段固定的时长。
6.钟鼓:古代宫廷和庙宇常常使用钟鼓来报时。
钟是使用机械装置蓄力,通过撞击钟体产生声音来表示特定的时间间隔。
鼓则是通过敲击鼓面来产生节奏。
根据钟鼓的声音和次数,人们可以判断时间的流逝。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一般来说,古代计时方法最常见的如下: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大概是古代大多数人的计时方法。
2、漏刻,这种计时工具,是由一个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尺子组成,不仅仅用于古代,
还被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文明的古国家使用
3、说到香,你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说到一炷香的时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
大
部分比赛往往用一炷香来计时,所以烧香也是古人常用的计时方法
4、说起打更来,相信大家都见过更夫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古人也有“子夜”之说。
守夜人也是古人夜间计时的重要方法。
白天太阳在西边升起和落下来估计时间。
圭表的计时方法和原理圭表,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计时工具,它的出现对我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圭表的计时方法和原理,带领大家领略古代计时工具的智慧。
一、圭表的概述圭表是我国古代一种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工具,主要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
圭是平放的尺,表是垂直于圭的标竿。
通过观察表在圭上投下的影子,可以判断出当时的时刻。
二、圭表的计时方法1.昼影法:白天,观察表在圭上投下的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可以判断出当时的时辰。
古人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2.夜影法:夜间,通过观察天上星辰的位置和移动,结合圭表的影子,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时刻。
三、圭表的计时原理1.昼影原理: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从而使得表在圭上投下的影子长度和方向发生变化。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与时间的关系,制作出圭表。
2.夜影原理:夜晚,星辰的位置和移动可以作为时间的参照物。
通过观察星辰与圭表影子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时刻。
四、圭表的优缺点1.优点:圭表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便于普及;计时准确,不受天气影响较小。
2.缺点:圭表的计时精度受地理位置、季节和天气等因素影响;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天文知识。
五、圭表的历史意义圭表的出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天文观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后来的机械钟表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外,圭表还促进了古代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总结:圭表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计时工具,其计时方法和原理展示了古人对时间认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