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母亲的恩情》课堂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25.46 KB
- 文档页数:6
9.《母亲的恩情》课堂实录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第一课时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9母亲的恩情苏教版(2014)一音乐导入,拨动情弦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师:跳跃的火焰下,母亲坐在木桌前,低着头缝补着衣裳,一针针,一线线,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感情,倾泻在一针一线上。
儿子已睡着了,母亲望着睡熟的儿子,眼里流露出丝丝离愁的目光,但,她依旧在缝补着、缝补着……这就是孟郊的母亲。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文本,感悟真情师:诗人孟郊他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指名一生读。
师: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学生读找句子。
交流句子:师:哪句话感动了你?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出示句子,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
生2: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凑在油灯下眯着眼慢慢地缝着。
生3:我好像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几根。
师:是啊,夜已深了,可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就是爱。
谁来读出母亲对孟郊的爱?生1生2读。
师:母亲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
孟妈妈所有的牵挂都在这密密的针脚中,同学们请看图,这针脚密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密密地缝吗?生1:可能是很爱孟郊吧。
师:这里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
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儿子早日归来。
师:那“母亲缝着衣服她会想些什么?”生: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师:“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后面是什么符号?生:省略号。
《母亲的恩情》实录《母亲的恩情》实录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教学难点: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一:师述:跳跃的火焰下,母亲坐在木桌前,低着头缝补着衣裳,一针针,一线线,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感情,倾泻在一针一线上。
儿子已睡着了,母亲望着睡熟的儿子,眼里流露出丝丝离愁的光,但,她依旧在缝补着、缝补着……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幅浑然天成的母爱剪影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手指课题:母亲的恩情。
二、细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示图二,图上画了什么?(母亲在送孟郊)课文是怎样描写的?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出示第一句。
母亲送了一程又一么有生命力呀!这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生机勃勃”,读好这个词,连起来读好这个句子。
路边的小草怎么会这样生机勃勃的?4、看到太阳和小草,孟郊不禁想起了穿在身上的衣服,想起了他的母亲,他是怎么做的?这里面有两个动词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是哪两个动词?(抚摸、注视)师:谁会抚摸?指名一生表演。
师:看了他的表演,你说说抚摸就是怎样摸?生:轻轻地摸。
学生同座之间互相抚摸。
师:平常有谁喜欢抚摸你呢?生:妈妈。
爸爸。
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师:在他们抚摸你时,你感受到什么?生:他们很爱我。
生: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
师:孟郊又为什么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生:因为这是母亲做的衣服。
生:这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起来的。
生:这衣服里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母亲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可是母亲的爱却永远陪伴着孩子。
师:“注视”,谁也来“注视”一下?师:你觉得孟郊会怎样注视这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衣服?生:他深情地注视着。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慈祥的脸,一边注视。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缝补衣服的情景,耳边好像还有妈妈说的话,一边注视着的。
---------------------------------------------------------------范文最新推荐------------------------------------------------------《母亲的恩情》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包诗形式的课文的一般学法,即通过诵读故事理解古诗内容。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1 / 10理解体会课文第3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动情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歌者饱含觉悟的演唱,镜头中白发苍苍,身体佝偻的母亲,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1、以插图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母亲吗?(生:孟郊的母亲。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追寻着这位母亲,体会她对孟郊深深的情感,来,齐读课题(生齐读)再深情些(生再读)2、诵读最后一段引出古诗,生自由朗读《游子吟》---------------------------------------------------------------范文最新推荐------------------------------------------------------这篇文章,除了这首小诗,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哪一段最令你感动。
(师参与活动中)生自由练读3、明确学习目标及学法。
4、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感悟文中情感。
(1)自由朗读故事,选择最喜欢的一段默读、圈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想一想让自己感动的原因。
(2)小组交流,师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情。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第9课《母亲的恩情》|苏教版第一课时一、古诗导入:师:同学们一定积存了许多的古诗,谁来展现一下?生:背古诗,师:你们真了不得,背了这么多古诗。
老师那个地点也有一首古诗,一起来读读。
你明白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简介诗人师:孟郊写的这首歌颂母爱的诗,真挚感人、流传千古,在这首诗背后还有一个母子情深的感人故事,想明白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母亲的恩情》这一课,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师:打开书,读读《母亲的恩情》这一课。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词,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点多读几遍。
(点评:上课伊始交流积存的古诗,将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自然的结合起来,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
)二、初读生:读课文师:认识了生字就能更好的明白得课文,这些生字谁都认识了?生:指名读、开火车读、师:去掉拼音谁还认识它们?生:齐读师评判:这么短的时刻就认识生字了,同学们真聪慧!师: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谁情愿起来读给大伙儿听一听?指名读,生:序读课文师: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内心跟着默默地再读一遍,读完课文,你明白了什么?生:读课文师:读完课文,你明白了什么?生:这篇课文是写孟郊的;孟郊写的游子吟;孟郊的母亲专门爱他;这篇课文写了母亲的恩情(点评:初读课文之后简单谈一下自己明白了什么,从内容入手,了解文章大意,如此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
高效的前提是科学,虽说教无定法,但学习语言是有规律的,整体-部分-整体是学生感悟文本的规律。
)[来源:学#科#网]三、细读感悟师:你从文中哪些地点体会到了母亲的恩情?生:读课文师: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正忙着干什么?从图上你还看明白了什么?生:母亲专门爱孟郊;母亲缝得专门认真;师: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来?生: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师:自己读读这句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母亲缝得专门细心;母亲缝得专门用心;母亲缝的时刻专门长师:母亲把深厚的爱都融入到这一针一线中去了,把母亲着深厚的爱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拨动情弦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师:跳跃的火焰下,母亲坐在木桌前,低着头缝补着衣裳,一针针,一线线,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感情,倾泻在一针一线上。
儿子已睡着了,母亲望着睡熟的儿子,眼里流露出丝丝离愁的目光,但,她依旧在缝补着、缝补着……这就是孟郊的母亲。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学生齐读课题。
【上课的铃声响过后,一曲动人的音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爱的氛围,为下文情感的体验做下铺垫。
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感受课文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品读文本,感悟真情师:诗人孟郊他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指名一生读。
【把古诗提到课文前出现,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同时也让学生产生疑惑:孟郊50岁了,还写下这首诗给母亲,可见他多么爱自己的母亲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此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师: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学生读找句子。
交流句子:师:哪句话感动了你?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出示句子,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
生2: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凑在油灯下眯着眼慢慢地缝着。
生3:我好像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几根。
师:是啊,夜已深了,可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就是爱。
谁来读出母亲对孟郊的爱?生1生2读。
师:母亲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
孟妈妈所有的牵挂都在这密密的针脚中,同学们请看图,这针脚密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密密地缝吗?生1:可能是很爱孟郊吧。
2019年二年级语文下《母亲的恩情》(实录)这是一节下午的语文课,虽然天气阴冷,但琅琅的读书声却使教室里充满了温暖,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起在学习一个文包诗故事――《母亲的恩情》。
读通,读顺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小节,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
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觉得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让我感动,古时候没有缝纫机,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妈妈在晚上帮他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密吗?哇学生开始感叹。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
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得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
孟郊的母亲真是意恐――生:意恐迟迟归。
师:好,自己再把这句话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学生读起来了,我在学生的座位边转了一圈,看看他们有的摇头晃脑地读着,有的拿起笔圈了词语,心里非常高兴,可这时,一个不和谐的情景出现了,面前的一个小孩正拿着铅笔,在第一小节上面的图上,旁若无人地涂着。
他先给图上的针脚又添了些,觉得还不够,再添几笔,自我欣赏觉得不错,然后在孟郊母亲的眼睛下面画了几滴眼泪,长长的,都拖到了地上,接下来,又开始给她眯得很小的眼睛上画圆圈。
虽然这些我都可以理解,孩子就是喜欢在书上插图乱涂乱画,而且他给图上的针脚画密些,很明显,刚才还是认真听讲的。
可上课时间,哪个老师看到都会生气。
不要生气,不要生气。
我先克制住自己不发火,然后开始想办法,一百个鸡蛋里面,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芸芸众生,尽管个性差异很大,还是各有各的长处,教师的眼睛,就不能被浮云所遮盖,否则学生的亮点也就不能发出光辉,只有发现了闪光点,才能运用闪光点去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尽管这个学生他不在认真的读书,但是如果这时我去当场批评他的话,可能当时他会注意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讲,但是过后也许会起到反作用,也许他会因此对语文产生厌倦。
母亲的恩情对母亲的爱,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的阅历太浅,很难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每一位母亲,无论身份的贵贱、职位的高低,相貌的美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孩子无私、博大的爱。
《母亲的恩情》讲述的就是一件小事,但却从小中见大。
于是本节课我从细节入手,激活、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
1.从“忙着”体会情:生:孟郊要出远门了,妈妈在抓紧时间给他缝补衣裳,她害怕孟郊在外面受冻,生病。
生:母亲想赶快把衣服做好,好让孟郊出门时多带些衣服。
生:孟郊的母亲想赶快把衣服做好,她在缝补时手有时都会被针扎流血。
但她还是不停地缝着。
生:我感受到孟郊的母亲非常关心孟郊。
2.从“油灯”体会情:生:那时的油灯不像我们现在用的灯那么亮,孟郊的母亲年纪已经大了,夜又深了,她的眼睛根本就看不清楚,但她还是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非常辛苦,非常用心。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情:师:大家来做作缝补衣服的动作。
明天孟郊就要出远门了,衣服还没有作好,你着急吗?生:着急。
师:那母亲为什么要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生:她想把衣服缝的结实些,这样就不容易破了。
师:她缝进去的仅仅是针,是线吗?生:我觉得这一针针一线线,是孟郊的母亲想把自己的爱都缝进衣服里。
生:缝进去的是母亲的慈爱。
生:母亲对孩子的爱就像大海一样深,情深似海。
4.从“……”体会情:师:母亲还会担心些什么?生:孩儿,你一个人在外面,万一生病了,怎么办?生:孩儿,你远在他乡,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好,睡好。
生:孩儿,你要出远门了,路上遇到坏人怎么办?师:母亲的担心太多,太多,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生:母亲爱自己的孩子。
5.从“村外”体会情:生:从“送到村外”我知道了孟郊的母亲已经把他送的很远了。
生:我从“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感受到,孟郊的母亲非常舍不得孟郊,想多看他几眼,多和他待一会儿。
生: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家在新密,每星期我来上学时,妈妈都说,她可想把我送到学校,但爸爸的车还要送行长,时间来不及,我走时,妈妈总是可舍不得我走,抱了又抱。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包诗”形式的课文的一般学法,即通过诵读故事理解古诗内容。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课文第3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两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拨动情弦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师:跳跃的火焰下,母亲坐在木桌前,低着头缝补着衣裳,一针针,一线线,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感情,倾泻在一针一线上。
儿子已睡着了,母亲望着睡熟的儿子,眼里流露出丝丝离愁的目光,但,她依旧在缝补着、缝补着……这就是孟郊的母亲。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文本,感悟真情师:诗人孟郊他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指名一生读。
师: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学生读找句子。
交流句子:师:哪句话感动了你?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出示句子,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
生2: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凑在油灯下眯着眼慢慢地缝着。
生3:我好像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几根。
师:是啊,夜已深了,可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就是爱。
谁来读出母亲对孟郊的爱?生1生2读。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通用17篇)《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通用17篇)《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篇1师:夜深了,说明了什么?生:时间已经很晚很晚了。
生:说明时间很长。
生:母亲很辛苦,已经很晚了,还在为我操劳。
师:是啊!夜深了,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什么?生:母亲对我爱。
生: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生: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生:母亲的无怨无悔。
生:我还能从母亲一边缝着一边想着,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那种强烈的爱。
师:谁能读这一句?(生读)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出了母亲疼爱孟郊的语气。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母亲的担忧。
师:说得好。
因为疼爱所担忧。
母亲担忧什么呢?生: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回来。
师:仅此而已吗?生:不是。
还有很多,课文中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是啊,面对即将远行的儿子,母亲怎能不忧心忡忡、思绪万千,她还会想些什么呢?生:儿子出门在外安全吗?生:儿子生病了怎么办?有人照顾吗?生:儿子吃什么呢?会挨饿吗?生:儿子又睡在哪儿?睡得舒服吗?生:此次一别,还能再相见吗?师:母亲千头万绪,数不尽对儿子的担忧,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母亲之所以有如此的担忧,使因为?生:疼爱儿子。
生:关爱儿子。
生:牵挂儿子。
师:是啊,母亲把这份浓浓的爱融入到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中。
不知不觉天亮了,母亲依依不舍地将儿子送到村外,望着儿子说________ 生: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师:此时,母亲应该怎样说?生:满还深情地说。
生:恋恋不舍地说。
生:噙满泪水说。
这是一种离别的泪、伤心的泪。
生:千叮咛,万嘱咐地说。
师:带着你的感悟,你的理解,自己读读这一句话。
师:听了母亲的话,孟郊一个劲儿地点头。
望着母亲的白发,孟郊的眼眶湿润了,他的眼眶问什么会湿润呢?生:他想起了就要远离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生:他想起母亲一直为自己操劳,而自己却不能留在母亲身边侍奉她。
生:他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真是恩重如山,永远也报答不了。
二年级语文《母亲的恩情》课堂实录
导读:二年级语文《母亲的恩情》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包诗”形式的课文的一般学法,即通过诵读故事理解古诗内容。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课文第3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动情——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
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歌者饱含觉悟的演唱,镜头中白发苍苍,身体佝偻的母亲,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
1、以插图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母亲吗?(生:孟郊的母亲。
)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追寻着这位母亲,体会她对孟郊深深的情感,来,齐读课题(生齐读)再深情些(生再读)
2、诵读最后一段引出古诗,生自由朗读《游子吟》
这篇文章,除了这首小诗,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哪一段最令你感动。
(师参与活动中)生自由练读
3、明确学习目标及学法。
4、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感悟文中情感。
(1)自由朗读故事,选择最喜欢的一段默读、圈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想一想让自己感动的原因。
(2)小组交流,师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情。
(3)集体交流,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进而理解古诗。
读完的同学默读你最喜欢的自然段,一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好后再把你最感动的句子读给你的伙伴们听听。
,没读完的继续读。
出示“沐浴……恩情,小草……生机勃勃”
师:你觉得小草长得好不好?(生高兴地说:好!)
师:从哪里看得出来?生:“生机勃勃”这个词写出了小草在阳光的沐浴下长得很茂盛。
师:你理解得真好!(相机画了个太阳:)
师: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把“生机勃勃”这个词,读好行吗?(生齐读)
师:如果没有太阳,小草会怎样?(生:没有太阳,小草就会枯
萎。
)
师:所以说……(生接说:沐浴着……恩情)齐读上一句话
师:看着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孟郊想了什么?做了什么?
生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母亲的慈爱,不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生自由读以下两句,想一想有什么区别?
师:你从这两句话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要语气加重,强调了……
生:第一句是陈述句,第二句是反问句,比第一句感情强烈。
生:……
师:同学们真聪明,理解真深刻,让我们再一起读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师:如果说母亲的慈爱象太阳的光辉,那小草指什么呢?
出示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恩情啊!
孩子无论怎样…………恩情!
师:你体会到了哪句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该怎样读,看看书,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师: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个自然段,站起来读
指名读,师相机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哪一句最令你感动。
生:读“夜深了,母亲……着”这一句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为了孩儿出门能穿上又好又暖的衣服而熬眼,她太疼爱自己的孩子。
生:我读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表。
生:我读出了母亲的辛苦。
……
师出示母亲缝衣服的画面
师引:真是:慈母手……就这样天不知不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她有太多太多的不愿意,太多太多的话对儿子说,说什么?师引导读第2自然段。
齐读
师:有喜欢这一自然段的吗?(生举手,指名读)
师:你最喜欢哪个句子?生读后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师:千言万语只化作一个声音,那就是:郊儿,娘天天挂念着你,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生连读三遍后,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读出来吗?(担心、挂念、难过、着急、爱护)
师:让我们带着你的感觉再一次读这句话。
你体会到哪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师相机指导)
师:让我们再看一看这首诗吧,此时此刻孟郊就站在这儿他会怎么读?(指生读)
师:你读古诗,我就知道你读懂了。
师:我还想听听你们最动听的声音(指生读)
师:你能让老师知道最震撼我的是什么吗?(指生读)
师:骨肉相亲……恩重如山(相机出示画面让生配乐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师:小草尚且知道用长得更加生机勃勃来报答太阳的恩情,作为儿女应该如何报答母亲的恩情呢?(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实践作业,送给妈妈一片爱)
生:我们要好好学习
生:我要帮妈妈做家务
生:我以后一定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不再给父母添麻烦
生:……
作业设计
必做:1、读《语文补充阅读》中《妈妈的爱》一文。
2、收集有关母爱的古诗、名言、歌曲、散文等,准备下节课交流。
选做:找伙伴表演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
恩情
孩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