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丰富他们的内涵、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注重审美教育的引导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
学校在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艺术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接触、感受各种艺术形式。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安排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学习欣赏各种音乐风格;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和艺术作品欣赏。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和创造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学校和社会可以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如音乐会、话剧表演、美术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体验。
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各种艺术俱乐部和社团,提供学生进行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培训,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艺术之美。
三、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探究传统的学科教学是相对独立孤立的,而开展跨学科教学探究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跨领域思维的培养。
通过将不同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寻找联系和共同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历史课堂上探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对于培养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活观察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对美的敏感和感知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来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例如,对一幅画作进行详细观察,学生可以通过描述其中的色彩、构图、线条等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于这幅画作的感受和理解。
五、推动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媒介。
学校可以引入数字化技术,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接触到更多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方法与策略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感知能力、培养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是培养他们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组织参观艺术展览、举办艺术角逐比赛、邀请艺术家来校进行交流等。
这些活动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二、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为学生创造接触不同艺术形式的机会。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与表演,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通过实际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基础。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包括艺术知识、艺术历史、艺术欣赏等方面。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艺术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艺术品,了解艺术的发展历史。
同时,鼓励学生多读艺术类书籍、参阅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四、开展创造性的艺术活动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如绘画、摄影、雕塑等。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与素材,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展现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与表达能力。
通过实际创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艺术的内涵,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
五、加强跨学科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而是可以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效结合。
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加强跨学科的艺术教育,通过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文学等学科的结合,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与感知艺术的多面性。
跨学科的艺术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与策略。
如何帮助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帮助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一、多角度引导观察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体验。
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们多角度观察事物,注重细节,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光。
比如,在校园中教育孩子们观察树木的变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博物馆中引导孩子们观察艺术品,欣赏艺术家的创作;在书店中选购绘本,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体验艺术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比如,举办绘画比赛、音乐会、话剧表演等,让孩子们在艺术活动中体验美的力量,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注重审美教育课程学校应加强审美教育课程的设置,让审美教育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音乐、美术、文学等课程,让孩子们接触到不同艺术门类,培养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教师应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如数学中的几何形状、语文中的古代诗词等,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敏感和热爱。
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和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意。
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共同合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美。
比如组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个人的艺术作品。
五、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可以使学习更加有趣和生动。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视觉辨识的游戏、音乐选择的游戏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各类艺术形式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选择一些专为小学生设计的有趣的艺术类软件或应用程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欣赏和创作。
六、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学习环境,家长的积极参与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案。
一、加强艺术教育艺术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丰富课程设置,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艺术活动。
二、拓宽文化视野学生的审美能力受限于个人的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文化场所,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注重美育课程美育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注重美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美育课程可以包括绘画、音乐、戏剧等内容,同时结合理论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的魅力。
四、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校应加强阅读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经典、艺术评论、审美理论等书籍,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
五、开展美术、音乐、舞蹈比赛比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途径。
学校可以开展美术、音乐、舞蹈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审美能力。
通过比赛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还能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六、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提高他们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引导他们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
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七、组织艺术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如音乐会、舞蹈表演、美术展览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欣赏他人才华的舞台。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学期工作计划三篇《篇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制定了这份学期工作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
本学期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设艺术欣赏课程:为学生开设艺术欣赏课程,通过讲解不同艺术流派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组织艺术展览参观:组织学生参观一些艺术展览和博物馆,让他们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并培养他们的审美眼光。
3.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雕塑等,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规划:1.在每个星期的艺术欣赏课程中,安排一节理论课和一节实践课,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学期中期,组织学生参观一次大型艺术展览,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3.在学期末,组织一次艺术创作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工作的设想:通过本学期的工作,我希望能够达到以下设想:1.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不同艺术流派和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2.学生通过参观艺术展览和博物馆,能够拓宽视野,增强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3.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具体的工作计划如下:1.第一周:讲解艺术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概念。
2.第二周:介绍绘画艺术,讲解不同绘画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第三周:组织学生参观一次绘画艺术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
4.第四周:讲解雕塑艺术,介绍不同雕塑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5.第五周:组织学生参观一次雕塑艺术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雕塑的魅力。
6.第六周:组织学生进行雕塑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7.第七周:讲解摄影艺术,介绍不同摄影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认知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文化修养以及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艺术氛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需要创设浓厚的艺术氛围。
学校可以在校园中设置艺术展示区,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如音乐会、舞台剧演出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开设艺术课程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艺术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等,为学生提供学习艺术的机会。
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帮助他们培养对美的认识和感悟。
三、多元化的艺术体验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多元化的艺术体验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会、戏剧院等文化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与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写作、音乐演奏等,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评论或书法比赛,要求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艺术流派、风格,学习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能够提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五、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需要跨学科的融合。
学校可以将艺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发现美的存在,比如在文学课程中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或者在科学课程中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等。
通过跨学科融合,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感知和理解美的内涵。
六、家校合作家庭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艺术发展,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鼓励。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参与艺术活动,如去美术馆、音乐厅等进行亲身体验,或者一起制作手工艺品、观赏音乐会等。
美育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当今的教育中,美育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感知艺术作品的形式、色彩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美的能力。
那么,美育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一、提供多样化的艺术素材在美育教育中,提供多样化的艺术素材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建立艺术作品展览馆,定期举办艺术节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各种艺术形式的机会。
艺术品可以包括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多个门类,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深入学习。
通过观看、欣赏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提升对美的敏感度。
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是美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美术、音乐等课程或者举办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学习绘画技巧、色彩搭配等,并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
音乐课上,学生可以学习乐理知识、乐器演奏等,通过欣赏音乐来培养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这些课程和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三、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除了欣赏和感知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也是美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摄影、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艺术创作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眼光。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艺术比赛和展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加深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美的能力,还应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学生可以学习一些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通过分析绘画、音乐等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和表达方式,加深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在当今社会,审美能力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素养。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提供多元化的艺术体验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首先要提供多元化的艺术体验。
学校可以组织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此外,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画廊等场所,观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艺术品味。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学校应该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
通过美术课、音乐课等专业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并且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如设计课、摄影课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实践艺术创作。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除了接触和欣赏艺术作品,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
可以组织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绘画、音乐、舞蹈等作品。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技巧,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也包括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学校可以提供艺术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且提供合理的批评和建议。
通过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音乐教室、美术室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艺术。
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交流和合作,互相分享艺术经验和感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动力。
六、与社会资源紧密联系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学校应该与社会资源紧密联系。
可以邀请艺术家、艺术教育专家等人士到校进行讲座和培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创设艺术氛围、提供美的体验和引导学生的审美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提供一些实践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艺术氛围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艺术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室可以布置一些艺术品或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出来,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一些艺术素材,如插图、图片和视频等,提供视觉上的美感。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应该符合艺术的要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他们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审美的力量。
二、提供美的体验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美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放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
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观赏名家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美的创作体验,如写一篇诗歌、绘一幅画或演一出戏剧,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艺术的奥妙。
三、引导审美思维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审美思维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在文学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一篇诗歌的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戏剧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艺术氛围、提供美的体验和引导学生的审美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教育思维,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精心设计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美的教学环境中得以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艺术素养和审美眼光的新一代学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忽视了艺术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生群体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为了使学生们具备更好的审美能力,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第一,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艺术的教育,如视觉艺术、音乐等。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艺术专业的选修课程,来帮助学生在艺术方面更多地学习和接触。
此外,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如文化艺术节、艺术竞赛等等,可以激发学生们的艺术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第二,鼓励学生欣赏艺术作品。
孩子们往往缺乏对艺术作品的兴趣,因此学校应该鼓励他们去欣赏名著、电影、音乐等优秀作品,在欣赏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地观摩、展览、博物馆等活动,以丰富他们的艺术品位和经验。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品位。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对某些艺术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该重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艺术素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只有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建设美好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鼓励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素养。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能够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享受艺术的美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
怎样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胡晓莲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41期
摘要: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以优美的音色、明快的节奏、动听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构成美的形象,创设意境的和谐,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们去感知、体验、参与,从而感受到美的熏陶,对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把现实生活音乐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注重培养
对任何艺术来说,物质媒介是十分重要的。
任何艺术特征,都是由它的物质媒介的性质所决定的。
这就决定了它诉说人的听觉。
因此,音乐的欣赏活动是凭借声音媒介,通过人的听觉,使欣赏者激起美感,情操得到陶冶。
音乐欣赏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音乐课堂。
实际上,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要比音乐课堂里多得多。
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某些音乐的商品化倾向,使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纷繁复杂的情况。
课堂音乐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给学生的家庭及社会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那么就难以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目的。
音乐不具有绘画、文学那样直接描绘现实对象的能力,他所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即作曲者)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反映和心理体验。
即使在有歌词的音乐作品中,音乐的作用也主要是对歌词内容进行感情概括,感情是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
音乐表现情感有自己的特点,它是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及声音运动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弛来表现相应感情的。
所以,欣赏音乐中所直接感知到的既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也不是某种思想的概念。
而是音乐音响以及与其相伴随的某种情感情绪。
这种情感情绪的体验在音乐欣赏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构成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
音乐的这种注重情感的审美特征,要求音乐欣赏都必带着情感去欣赏,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琵琶行》,欣赏者通过用感情去欣赏会想到一个画面:“大弦嘈嘈如急鱼,小弦切切如丝鱼。
雨声,珠落玉盘声,鹰歌水响,瓶破水流,刀枪碰撞”,仿佛也听到了琵琶女演奏似的,获得了极大的美感。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广泛运动于课堂教学,音乐学科也是如此,在教学设计中,在首先发展听觉感受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发展视觉感受、触觉感受和肢体语言感受,以帮助听觉感受,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例如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先创设音乐情景,通过播放大屏幕,教师进行对乐曲的讲解,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音乐,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
学生熟悉乐曲后,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如语音表达、肢体表达、文字表达等。
整节课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即欣赏乐曲又体会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欢乐,使孩子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提高孩子们的审美素养。
审美需要良好的心境,体验的前提是注意力的集中。
教师同学生在一起聆听音乐不仅有益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也有益于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倾听与了解,更重要的事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调整了师生的关系,和谐了教学的氛围。
审美是离不开这些因素。
更加立体、全面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修养。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和谐和发展。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以优美的音色、明快的节奏、动听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构成美的形象,创设意境的和谐,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们去感知、体验、参与,从而感受到美的熏陶,对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现代的教育特征是充分展示人的主体性。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音乐教材着眼于人的发展,即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参与音乐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进行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感受音乐,从而分辨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把枯燥的音乐知识变成了一种音乐文化学习。
审美需要良好的心境,体验的前提是注意力集中。
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
把现实生活音乐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