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
- 格式:docx
- 大小:13.18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一词最早出自哪什么时候开始指国家2021-09-05 13:15:36“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
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
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
中国一词最早出自哪什么时候开始指国家1中国一词最早出自哪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在历史上中国一词使用广泛。
但真正作为国家的正式名称是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官方第一次用“中国”代表国家,此时中国已经超过了朝代而成为自古至今的国家的名称。
以后官方的更广泛的使用“中国”一词,但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才作为国号存在。
《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中国卫星地形图,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
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2中国一词什么时候开始频繁使用“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
《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
”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
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
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中国”一词在文献上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或指一国的都城京师,或指处于一国中土的位置。
2000年前的《诗经》有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大雅•民劳》);“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小雅•六月序》)。
从历史文献中,“中国”这一称谓大抵有十种含义:1、指国中;2、指京师;3、指帝王都城之地;4、指华夏族;5、指诸夏(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国);6、指中华;7、指春秋时的齐、宋地;8、指赤县神州;9、指战国时关东六国的总称;10、指三国时魏国。
“中国”一词在古代文化意义最甚,民族意义较少,国体意义尚无。
18世纪的欧洲人记载:“欧洲人称这一帝国为China,这一名字的来源难以有确切的解释,中国人自己并不用此名,他们实则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名。
”“秦”、“汉土”、“唐家”等这些文化最发达时期的称谓总是最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据说,北宋末年以后,政府曾屡次力图谋使诸番废唐称宋,皆无实效,这说明文化的烙印是最深刻的。
国体意义上的“中国”一词,最初正式出现于中外签订的外交文件上,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界约》开首即是:“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圆……”但当时并没有汉文本,只有拉丁文、满文和俄文本。
直到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才在汉文原本上出现了“中国”一词。
“中国”一词在国体意义上的启用,是对数千年专制皇朝以一家一姓的喜好称谓国家的“家天下”的冲击,也是对“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的自大心理的冲击。
China有一音译是“支那”,曾一度成为中国的别名。
首先是古代印度人称中国支那,亦作脂那、至那等。
《大唐西域记》中,印度的戒日王问:“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玄奘答:“当此东北数万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又曰:“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
”日本人从古代一直到明治中叶(清),都称中国为“唐”,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前后,开始用轻视的态度对待中国人,用“支那”一词指称中国。
龙源期刊网 “中国”一词的由来与含义作者:邸永君来源:《甘肃教育》2011年第18期“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
《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
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
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苌注曰:“中国,京师也。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如,诸葛亮曾对吴主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
如,《史记·东越列传》有云:“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四是指内地。
如,《史记·武帝本纪》有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华夏)民族居住的地方或所建立的政权。
如,《论语集解》有云:“诸夏,中国也。
”自汉代起,人们习惯于将汉族在中原地区所建立的政权称为“中国”,而其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也多以“中国”自居。
如,鲜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把南朝则称做“岛夷”;南朝虽在南方地区建立政权,但仍以“中国”自居,把北魏称做“魏虏”。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扩大。
《尚书》中提到“中国”一词时,其所指范围仅仅局限于关中、河洛一带;至春秋战国时,其所指范围已包括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以后,一些不属于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治范围之内的地区皆被称为“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其所指范围则包括了隶属我国版图之内的全部领土。
“中国”一词的出现和应用虽有近3000年的历史,但严格地说,其仅仅是一个地域或文化概念。
从夏、商、周直至清末,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至此,“中国”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意义上的正式名称。
中国为何称之为中国?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这个国家,并为之感到自豪。
然而你真的了解这个国家吗?中国为何称之为中国?今天就让我们从了解祖国的名字开始,重新了解中国。
“中国”这个名字并不是现代才有的。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曾作:“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梁启超曾作《中国少年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然而,古代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概念。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
1963年,一个被命名为“何尊”的青铜器在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出土,“何尊”铸造于周朝早期,尊内铭文记述了: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意思是武王克商后,在庙廷祭告上天曰:我要住在中国(天下的中央,由此统治民众。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出现的年代。
《诗经》、《孟子》、《左传》等先秦著作也多次提到“中国”一词。
何尊照片最早的时候,“中国”的含义是中央之城,即天子居住的京师。
《诗经》中提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古代有明确记载:'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而上面提到的欧阳修的诗句“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中的中国则是中原的意思,与中土的意思相似。
中国古代的华夏民族主要生活于黄河中下游,自以为生活在天下的中央,所以称这片区域为中原,或者是中国。
如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地区的周、卫、齐、鲁、晋、宋、郑等国家统称为“中国”,而秦、楚、吴等中原之外的国家则称之为“蛮夷”。
春秋时期国家分布秦灭六国之后,将秦朝统治的区域称为“中国”。
东西两汉时期则以汉朝统治的区域称为中国。
秦汉虽是大统一时期,然而此时的“中国”,仍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有文化上的含义,即“以我为中心”的政治概念。
除此之外,人们也常常把汉族建立的政权称为“中国”。
即使是大统一时期,“中国”也只是地域和文化上的概念,因为古代的政权只有“国号”,是朝代的名称,而没有国名。
中国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坐落在东亚,与四十多个郭嘉接壤,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13亿,全世界人口为68亿,意味着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华人,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总人数的92%,中国由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中国官方倡导无神论,但是收到传统的儒家,佛家及道教思想影响,穆斯林教在中国也有很好的发展历史方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的文明利是,于公园1912年进入近代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现代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中国长城很长,超过4000公里,相当于往返伦敦到巴黎30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由毛泽东等领导的中国共产党,1949年宣布新中国的成立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中国如今崭新的面貌前进着,百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兴起,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出境游普及化语言方面,一些喜庆的中文,被世界其它国家广泛使用,普通话和粤语是中国人交流的主要语言,汉字是象形文字演化而来,韩语有4万汉字,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拥有6千中文词汇,掌握3千词汇可以到达读写程度中国农历,中国有12种由动物代表的属相,今年是兔年,中国传统纯洁是对中国人意义最为重要的节日,贴窗花——种手工剪纸艺术,蕴含着:吉祥、富贵、长寿的意义,出席之夜,全家团员吃晚餐,在凌成放鞭炮,第二天早上孩子们要拜见父母,说上几句吉祥话,之后孩子会得到压岁钱,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它象征着兴旺,吉祥中国的外出打工人员数量庞大,大约1.5亿到2亿的打工者,承担着家属的主要经济收入年轻一代,现在很多家庭都贯彻着,1979年颁布的独生子女的政策,将减少3亿出生率,该政策衍生出一个新的现象——小皇帝,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产生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导致严峻的竞争,考试定终身大型其道,这样的教育模式让中国学子,拥有强大的记忆力,部分批判与怀疑的精神,和较少的创新意识,中国人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未来中国将面临男女比例失调,120个男孩比100个女孩,到了2020年,男性人数将超出3百万人经济方面吗1978年新的改个开放政策出台至201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翻了90倍,作为世界上发展经济最快的国家之一,2011-2015年GDP增长将到达9.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世界排名第二的商品进口国,眼下,中国成为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中国的名词解释中国,一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国家,这个名词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含义。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指代一个具体的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概念,指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历史名词,代表了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和灿烂的历史。
1. 地理概念中国,位于亚洲东部的一个国家,地理辽阔,地形复杂多样。
东临大海,北连蒙古和俄罗斯,西部与中亚国家接壤,南部与东南亚国家接壤。
中国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它的气候多样,山川河流交错,地貌各异,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2. 民族概念中国这个词语还代表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民族群体。
中国人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和融合的民族,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但又共同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
中国人民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礼仪等方面。
孔子的儒家文化、老子的道家思想、释迦牟尼的佛教教义等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历史概念中国这个名词还代表了一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形成、封建制度的建立、科技文化的繁荣等诸多重要事件。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记录了中国历代的兴衰和发展。
中国的历史也有着众多的英雄人物和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黄帝、尧舜到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墨子、孟子、屈原、曹操等,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贡献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总结起来,中国这个名词具有丰富多样的含义。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指代一个独特的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概念,代表了庞大的中华民族。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历史名词,代表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无论是在地理上、民族上还是历史上,中国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东方古国。
什么是“中国”?它的含义比你想象中丰富得多如果有人问你:中国是什么?大概都会被认为是傻子。
中国,当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可是,如果把“中国”这个词放在历史时空,那么,你就会发现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中国”一词的含义要比你想象中丰富得多。
“中”,最早出现在甲骨文:甲骨文里的“中”商代甲骨文的卜辞中有五方的说法。
五方就是东南西北中,这其中的“中商”,有学者认为和“中国”有关。
而从甲骨文字形上,“中”又像是旗帜,旁边几横代表的是就是随风飘扬的流苏。
商朝时期,旗帜代表着很强的军事作用,代表的意思就是军事中心。
“中”字出现虽早,但“中国”一词出现要稍晚。
“中国”,最早出现不是在书中,也不是在典籍中,而是出现在一个古老青铜器上。
1963年8月,陕西省宝鸡县贾村村民陈堆夫妇,在院子后面的土崖上挖出了一件青铜器。
当时的夫妇俩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件青铜器的内底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帮助它在十多年后赢得了“镇国之宝”的美誉。
这件青铜器,就是大名鼎鼎的何尊。
西周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这是一件用来盛酒的青铜尊,花纹非常漂亮。
但其最有价值的地方,普通观众根本看不见!这是因为最大的亮点被藏在了酒尊里面:内底的122字铭文:何尊铭文拓片,可以看到“宅兹中或(国)”四个字“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大意就是武王克商后祭告老天爷,说:“我将居住在中国,自此治理民政。
”当然,周武王口中的“中国”含义肯定不同于现在代表我们祖国的“中国”。
在整个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都在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远不像今天这样,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含义。
这时“中国”大概率指的是首都,天子居住的城池,也就是西周的首都镐京。
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是诸侯王的大宗,拥有绝对的指挥权,所以居住的地方就是就被称为是中国。
《诗经·大雅·民劳》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这是对“中国”概念最早的文献记载,与何尊中“中国”的概念大体也是相同的,仅仅指的是一个狭小的地域概念。
我国的概念我国的概念是指中国国家的概念。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我国的概念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国土、人民、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
首先,我国的概念与国土息息相关。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境内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
中国境内包括了广袤的平原、壮丽的山脉、广袤的河流和湖泊。
这片土地承载着我国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
国土的大地沐浴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我国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国的概念与人民息息相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14亿多的人口。
中国人民是我国概念的主体,他们构成了我国的社会基础和国家力量的源泉。
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创造力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我国的概念与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如诗词、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和技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也是我国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战争和和平演变、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都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我国的概念与经济发展还有政治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产业和市场。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以中国共产的领导为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
政治制度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我国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国的社会也是我国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结构、民生福祉、社会公平正义、文化教育等方面。
总之,我国的概念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概念,包括国土、人民、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资源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我国的概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繁荣昌盛的象征。
我的国家,我自豪。
中国在古文中的意思
中国”一词在古代文献里出现很早,但含义却很不一样。
文献中记载“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
一、指京师,即首都。
毛传解释道:“中国,京师也。
”
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意思是说先爱护京都的百姓,再安抚四方百姓,这的“中国”指的是帝王所在的国都。
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
三、指中原地区。
上古时代将我国划分为三大部分,长江以南称南国,中原地区称中国,中原地区以北称北国。
如《列子·汤问》“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
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
四、指国内、内地。
如《谷梁・昭公三十传》中记载:“中国不存公,即季孙不让鲁昭公在国内存身。
注释云:中国,犹国中也。
”就是到了清代,也还有称内地作“中国”的。
清末人们常把内地十八省叫做“中国”,与边睡相对称。
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为什么这么说
呢?这源于华夏族与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以此为天下之中,又以此不断扩张,因而黄河中下游一带先后就有了中国、中土、中华、中州、中厦、中原等称谓。
其他地方则称为四方,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中国”自上古(不晚于周朝建国时期)就是华夏国家总体的代称。
中国,中华,九州,赤县,中原为什么都称中国?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古代文献看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
”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如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2019高考天津卷满分高分作文:
何为中国
★一考生
何为中国?身为中华儿女,每当被人问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愣住,低头沉吟许久方才抬起头来,自豪地答道:
这是中国,是长城,是大河,是挺拔的脊梁,是一次又一次国难来临时中华儿女的宁折不弯。
还记得吗?那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刻,历史的车轮悠悠而转,终于在甲午年迷失了方向,九州舆图,风雨飘摇,沧桑的巨龙流下了浑浊的泪滴。
但是,堂堂中华儿女,绝非久居人下之辈。
那是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