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常用注射给药法
- 格式:pps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6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李小寒尚少梅主编目录(分十八章)第一章绪论一、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二、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三、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第二章环境第一节环境与健康一、环境概述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医院环境一、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分类二、医院环境的调控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第一节患者入院的护理一、入院程序二、患者进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三、患者床单位的准备四、分级护理第二节患者的卧位一、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二、卧位的分类三、常用卧位四、变换卧位法第三节运送患者法一、轮椅运送法二、平车运送法第四节患者出院的护理一、患者出院前的护理二、患者出院当日的护理第五节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一、常用的力学原理二、人体力学的应用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一节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的概念与分类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一、消毒灭菌的方法二、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第三节手卫生一、概述二、洗手三、卫生手消毒四、外科手消毒第四节无菌技术一、概述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第五节隔离技术第五节隔离技术一、概述二、隔离种类及措施三、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第五章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第一节患者的安全一、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二、患者安全需要的评估三、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四、保护患者安全的措施第二节护士的职业防护-一、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二、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四、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第六章患者的清洁卫生第一节口腔护理一、评估二、口腔的清洁护理第二节头发护理一、评估二、头发的清洁护理第三节皮肤护理一、评估二、皮肤的清洁护理三、压疮的预防与护理第四节会阴部护理一、评估二、会阴部的清洁护理第五节晨晚间护理一、晨间护理二、晚间护理第七章休息与活动第一节休息与睡眠一、休息概述二、睡眠第二节活动一、概述二、患者活动的评估三、协助患者活动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第一节体温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三、体温的测量第二节脉搏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三、脉搏的测量第三节血压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二、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三、血压的测量第四节呼吸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呼吸及生理变化二、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三、呼吸的测量四、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第九章冷、热疗法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冷、热疗法的效应三、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第二节冷、热疗法的应用一、冷疗法二、热疗法第十章饮食与营养第一节概述一、人体对营养的需要二、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三、饮食、营养与疾病的关系第二节医院饮食一、基本饮食二、治疗饮食三、试验饮食第三节营养状况的评估一、影响因素的评估二、饮食状况的评估三、身体状况的评估四、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评估第四节患者的一般饮食护理一、病区的饮食管理二、患者的饮食护理第五节特殊饮食护理一、胃肠内营养二、胃肠外营养第十一章排泄第一节排尿护理一、与排尿有关的解剖与生理二、排尿的评估三、排尿异常的护理四、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技术第二节排便护理一、与排便有关的解剖与生理二、排便的评估三、排便异常的护理四、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第十二章给药第一节给药的基本知识一、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二、给药的原则三、给药的途径四、给药的次数与时间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第二节口服给药法一、口服给药的优缺点二、口服给药的目的三、口服给药的操作过程四、口服给药的注意事项五、口服给药过程中的健康教育第三节注射给药法一、注射原则二、注射前准备三、常用注射法第四节雾化吸入法一、超声波雾化吸入法二、氧气雾化吸入法三、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法第五节药物过敏试验法一、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二、链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三、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及脱敏注射法四、普鲁卡因与碘过敏试验五、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六、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法第六节局部给药一、滴药法二、插入法三、皮肤给药四、舌下用药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第一节静脉输液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二、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及作用三、静脉输液的原则四、常用输液部位五、常用静脉输液法六、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第二节静脉输血一、静脉输血的目的及原则二、血液制品的种类三、静脉输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四、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五、静脉输血的方法六、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七、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第十四章标本采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各种标本的采集一、标本采集的意义二、标本采集的原则一、血液标本的采集二、尿液标本的采集三、粪便标本的采集四、痰标本的采集五、咽拭子标本采集第十五章疼痛患者的护理第一节疼痛概述一、疼痛的概念二、疼痛的原因及发生机制三、疼痛的分类四、疼痛对个体的影响第二节影响疼痛的因素一、客观因素二、主观因素第三节疼痛的护理一、疼痛的护理评估二、疼痛的护理原则三、疼痛的护理措施第十六章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管理第一节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概念及意义二、护士应具备的条件三、病情观察的方法四、病情观察的内容第二节危重症患者的管理一、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抢救设备管理二、危重患者的护理第三节常用急救技术一、心肺复苏技术二、氧气吸入法(详见第八章)三、吸痰法(详见第八章)四、洗胃法五、人工呼吸器第十七章临终护理第一节临终关怀一、临终关怀的概念和意义二、临终关怀的发展三、临终关怀的研究内容四、临终关怀的理念和组织形式五、临终关怀机构的基本服务项目第二节濒死与死亡一、濒死与死亡的定义二、死亡的标准三、死亡过程的分期第三节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护理一、临终患者的生理评估及护理二、临终患者的心理评估及护理三、临终家属的护理第四节死亡后护理一、尸体护理二、居丧期的护理第十八章医疗与护理文件第一节医疗与护理文件的记录和管理一、医疗与护理文件的记录二、医疗与护理文件的管理第二节医疗与护理文件的书写一、体温单二、医嘱单三、出入液量记录单四、特别护理记录单五、病室交班报告六、护理病历。
眼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泰安市中心医院第1章眼部给药法第一节眼药水滴用方法【适应证】1. 眼病患者需滴用药物进行治疗时。
2. 眼科检査需滴用表面麻醉药或散瞳药等药物时。
【禁忌证】有明确的相关药物过敏史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1. 嘱患者头稍后仰或平卧,眼向上注视。
2. 滴药者用手指牵开下睑。
3. 将药液滴人下穹隆部,一般每次1-2滴。
4. 轻提上睑使药液充分弥散。
5. 滴药后嘱患者轻轻闭合眼睑数分钟。
【注意事项】1. 滴药前应核对所滴的药液标签。
2. 滴药时滴管或瓶口避免接触眼睑或睫毛。
‘3. 药液避免直接滴于角膜上。
4. 对于溢出眼部的药液应及时拭去,以免患者不适或流入口腔内被吸收。
5. 某些药物,如散瞳药、β受体阻滞药,滴药后及时压迫泪囊区3min,可减少药液经泪道进入鼻黏膜吸收。
6. 滴用多种药物时,前后药物之间应间隔10min。
第二节涂眼膏法【适应证】眼病患者需涂用眼膏进行治疗时。
【禁忌证】无。
【操作方法及程序】1. 嘱患者头稍后仰或平卧,眼向上注视。
2. 涂药者用手指牵开下睑。
3. 将消毒玻璃棒一端蘸眼膏少许,与睑裂平行,自颞侧涂人下穹隆部。
4. 嘱患者轻轻闭眼,再抽出玻璃棒。
【注意事项】1. 涂药前应核对所用的药膏。
2. 如不用玻璃棒,也可以类似的消毒器具替代,或直接将眼膏挤入结膜囊内。
但注意涂药时瓶口不能接触眼睑或睫毛。
第三节注射给药法一、结膜下注射【适应证】需要结膜下给药时。
【禁忌证】1. 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2. 眼球有明显穿通伤口,并未进行缝合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1. 嘱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2. 眼部滴用表面麻醉药。
3. 以手指牵开眼睑。
4. 常用注射部位为颞下方近穹隆部。
5. 注射针头应与角膜缘平行刺人结膜下,缓缓地注入药液。
6. 拔出针头,滴抗菌药物滴眼液。
【注意事项】1. 结膜下注射时谨防针头穿通眼球壁。
2. 除颞下方结膜下为常用的注射部位外,其他部位也可作为注射部位。
3. 多次注射时,可不断地变换注射部位。
第八章注射法注射法是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人体内的一种给药方法。
常用的注射法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
注射给药的突出特点是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迅速升高,吸收的量也较准确。
在执行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注射原则。
第一节皮内注射法皮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通常选择毛发、色素较少,皮肤较薄的部位,药物过敏试验常用前臂中段内侧;预防接种也可选在上臂三角肌下缘。
【用物】10%1.基础治疗盘:无菌治疗巾、无菌持物钳、无菌纱布、碘伏、70%乙醇、砂轮、棉签、弯盘。
2.注射盘:70%乙醇、棉签、弯盘,做过敏试验时另备抢救盒(0.1%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各1支,1ml、2ml一次性注射器)。
3.其他:1ml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单及药液。
【操作程序】75%1.核对床号、姓名,评估病人,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向病人做好解释,以取得病人配合。
42.洗手,戴口罩。
备齐用物。
33.在治疗室备药(1)取无菌治疗巾按半铺半盖法铺于治疗盘内。
3(2)按注射单取药,查对药名、浓度、剂量、有效期,检查药液质量。
3(3)弹下安碚颈部药液,用70%乙醇棉签消毒安碚颈部,用砂轮在安碚颈部锯一痕迹。
3(4)用70%乙醇棉签擦去锯痕处屑沫,用无菌纱布包裹安倍并折断,检查药液内有无碎屑。
3(5)检查一次性注射器有效期,包装是否完好。
(6)核对药物无误,将针头斜面朝下置入安倍内的药液中,按无菌操作原则吸取药液。
5(7)抽吸完毕,排尽空气,再次核对药物无误,将空安碚套住针梗,置于预先备好的无菌巾内。
54.整理治疗台 25.携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床号、姓名,做好解释。
46.选择注射部位,用70%乙醇消毒皮肤。
37.再次核对。
排尽注射器内空气,调整针尖斜面。
38.左手绷紧前臂内侧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
59.待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
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推注入药液0.1ml,使局部形成一皮丘,迅速拔出针头。
第三节常用注射给药法
一、注射原则
1.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4.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5.排除空气
6.检查回血
7.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
8.减轻病人的不适与疼痛
二、常用注射给药法
(一)皮内注射法
1.定义: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表皮和
真皮之间的方法。
2.部位:药物过敏试验常用前臂中
段内侧;预防接种也可选
在上臂三角肌下缘。
3.目的:常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
防注射或作为局部麻醉的
起始步骤。
(二)皮下注射法
1.定义: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2.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
大腿前侧、外侧
两侧腹壁
3.目的:常用于不宜经口服给药,或要求较口服给药产生作用迅速而又较肌内或静脉注射吸收为慢的情况。
(三)肌内注射法
1.定义: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
2.部位: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3.目的:
(1)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采用口服给药。
(2)要求药物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要采用静脉注射。
(3)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
(四)静脉注射法
1.定义:为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2.部位:四肢浅静脉、小儿头皮静脉、股静脉。
3.目的:
(1)需迅速发挥药效,尤其在治疗急重症时。
(2)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只适宜经静脉给药。
(3)注入药物作某些诊断检查。
(五)动脉注射法
1.定义:是将药液加压注入动脉的方法。
2.部位:股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桡动脉。
3.目的:
(1)抢救重度休克
(2)用于施行某些特殊检查
(3)用于区域性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