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7.00 KB
- 文档页数:17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
研究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1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说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砚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逻辑学生答)那末,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引见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竹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它的人文主题是:抒发、坚定志向与心愿。
这首诗写竹即写人,学文即学志,学托物可言志,学气节和风骨。
教学目标1.品悟竹之姿、竹之志,感悟气节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结合诗人生平、拓展阅读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地读,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诗中意蕴。
2.品析关键词“咬、立、千磨万击”,理解竹之姿、竹之志。
3.对比竹、人的命运与历练,拓展阅读诗人写竹作品,感受诗人借竹写志,寓意深长。
教学基本过程一、“竹”之源,初闻君子之说课前暖场(3-5分钟)暖场内容:(梅、兰、竹、菊的古诗诵读)1. 刚才同学们温习了我们学过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句,读着读着,你读出了梅的什么品质?预设1:坚强、谦虚。
(它是是最坚韧的花。
)预设2:高洁。
(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美。
)2.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兰的什么品格?预设1:廉洁、质朴。
(它不为黑暗污垢所染。
)(它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预设2:清逸。
(它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3. 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菊的什么精神?预设:坚强。
(不畏严寒、迎霜斗雪。
)4.你们猜猜竹代表什么?(PPT出示:?)预设:生说各种答案。
生1:坚韧挺拔。
(它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生2:奋发向上。
(竹虽有节,却不止步。
)(暑尽寒来,它仍绿荫葱葱。
)生3:简约淳朴。
(素面朝天,保持本色。
)生4:高风亮节。
(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生5:刚正不阿。
(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
)生6:专心致志。
(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打,它始终“咬定青山”。
)正直:虽不粗壮、但却正直。
无私奉献:它全身上下都是宝,竹杆可以做成竹椅、凉席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第四单元革命理想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散文、演讲稿和小说,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两个要素学生都已经学过,这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出自己的“心愿”。
习作要求是“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是对学生六年来学到的表达方式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表达的初步尝试。
分类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古诗三首 2 1.会写28个字,会写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古诗三首》和《为人民服务》的第2至3自然段。
默写《竹石》。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受到革命文化教育。
4.能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2 为人民服务2金色的鱼钩1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 1 能根据场合、对象等,稍做准备,做即兴发言。
习作心愿 31.能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2.能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 1.能围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物品格的志向。
3.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朗读并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合计 13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借物言志的写法, 并通过学习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1.会写“络、锤”等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来感受。
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板书:不怕牺牲)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板书:要有骨气)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备课素材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
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
洛()锤()函()烫()
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4.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象征受到了重用,“”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
(4)诗句的意思是
(5)诗句赞美竹子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5.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
《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
但表达的情感却又不同。
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动摇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阅读能力大提升
7.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房兵曹胡马(1)解释词语:
【唐】杜甫锋棱:堪: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后四句写马的。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A.精神 B.形态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和。
其中“”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
在这两句中,是静态描写,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
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A.比喻的手法
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
思维创新大拓展
8.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
1.(1)yàn yān (2)jìn jìng
2.联络洛阳捶打锤子开凿信函焚烧烫人
3.(1)B(2)A
4.(1)B(2)何当金络脑踏清秋(3)千锤百炼(4)千万次捶打至今还非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
(5)B
5. B CA
6. (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2)C(3)要留清白在人间(4)托物言志(5)AAAD
7.(1)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甚至可以(2)B A(3)动作两耳四蹄轻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5)B
8. 在山上,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来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
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
解析:这是把《竹石》改写成一段话的训练。
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并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写成一段通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