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
- 格式:docx
- 大小:21.19 KB
- 文档页数:4
《师说》解作者:廖沫沙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4年第01期年过五十的老先生,大概总读过韩愈的《师说》。
这篇文章里很有几句话值得今天当老师和学生的想一想。
例如他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的原意,是因为自己接受了门徒,为了抵制当时舆论的非议,所以写这篇文章自解。
他的意思是说,自己虽是作了先生,并不一定样样贤于弟子,从他学的人也不一定不如他,人们不必因此而大惊小怪。
这是讲给求学的人听的。
但也可以反过来讲给“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们听。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一个真理,并不是瞎说。
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
在这门知识上老师高于学生,在另一门知识上,学生也可能高于老师;今天老师高于学生,明天学生可能高过老师。
这也是辩证法,对立面的统一。
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转换,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老师也有需要向学生学习之处。
《礼记》的《学记》有一段著名的话,意思也和这相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说命》曰:…斅‟学半。
其此之谓乎!”礼记的话着重在自反自强,不如韩愈说得彻底。
但是它所说的“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所引的“斅学半”(就是说教学各居其半,相反而成),就是在今天说来,也还是颠扑不破的。
做先生的必然同时做学生,或者首先做学生,像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个道理说来很浅显,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很不容易承认。
特别是当老师当久了的人,或者像韩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的人,就很不容易接受这个辩证法。
老师们不容易接受这个道理,倒也事出有因。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韩愈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但是在封建时代却并不通人。
正好相反,“天地君亲师”,在封建时代,老师是同“天地君亲”在一起,居高而临下,弟子哪里能同老师上下平等而又矛盾统一呢?老师毕竟是老师,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弟子毕竟是弟子,怎可以超过老师?这个观点相沿成习。
《师说》说“师”江苏省海门中学杨妙新“师”,在《师说》一文才550字,其中用到“师”的有20多处,它们有哪些解释呢?在第4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关于“师”有以下几个义项:①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泛)指军队。
②众人。
③老师。
④效法,学习。
⑤有专门特长和技艺的人。
(特)乐官,乐师。
⑥狮子。
具体的语言现象较字典义项肯定要丰富多彩,我们在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时,还要懂得具体分析,合理引申。
粗加分析,《师说》中的“师”,大致可以做如下解释:一、用作名词,解释为“老师”。
例如: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⑦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⑧圣人无常师。
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⑩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二、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老师”。
例如: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三、用作名词,解释为“有专门特长和技艺的人。
(特)乐官,乐师”。
例如: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用作动词,解释为“学习”。
例如: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五、用作动词,要解释为“从师学习(求学)”。
例如: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⑤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中的“师”,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有许多不同之处。
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往往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学生的听课和记忆能力,而“师”则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下面就师说中的“师”和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区别,做详细的阐述。
“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在师说中,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可以看出,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探索未知领域。
与此相比,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则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师”注重的是学生的人格塑造。
在师说中,韩愈说“师者,所以德行俱备,言传身教也。
”可以看出,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与此相比,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则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发展。
“师”注重的是学生的终身学习。
在师说中,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必须以德为本。
”可以看出,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与此相比,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则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师”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师说中,韩愈说“师者,所以能开其玄扉,引其入深处,启其发扬之源也。
”可以看出,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与此相比,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则往往只是以课本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说中的“师”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有着很大的区别。
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人格塑造、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
这也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成为真正的“师”。
师说《师说》是一篇论说文。
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反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错误观念,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
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
文章中第二段的对比手法及“师”道”的观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3、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
虚心求教的美德.教学方法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解题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师说读后感(8篇)师说读后感(8篇)师说读后感1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
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
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
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
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
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
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
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
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所以为了避免问题的积攒,要做到平常不耻下问,把问题分散的解决。
这样量的积累后就会有质的飞越,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确,三个人行走必定有一个会是我的老师。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耻学相师。
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了。
《师说》这篇文章蕴含着许多从师问学的道理。
作者韩愈想借此激励后人不耻下问的努力学习,同时也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希望后人能够有所启发。
师说读后感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之师与今之师有太多的差别。
古人尊师那种真挚、心无杂念的纯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
早课前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也是极其虔诚的,那种九十度的鞠躬礼叫你不真诚都不行。
古之师是既严肃又严厉的,绝不像我的教师那么和蔼可亲。
读《师说》赏析韩愈倡导的从师学习态度【原文】师说古之学者必存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答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愚无惑?有情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疑惑矣。
生乎吾前,其言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言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言其年之先后出生吾乎?就是故无贵无贱,起辰无少,道之所存有,师之所存有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就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顾存有先后,术业存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大致是可信的。
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
但他早已有名。
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
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
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
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
师说的经典名句
以下是 8 条关于“师说”的经典名句及例子:
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比如说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讲解知识,回答我们的各种疑问,不就像黑暗中的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嘛,这就是真正的师者啊!
2.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想想看,不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只要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人就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呀,像身边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不也能教给我们东西吗?
3.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可不是嘛,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总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这多神奇啊!比如小红的细致,小明的勇敢,这不都是我要学习的嘛。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就像我们和老师之间,我们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呀,可能我们的新想法会让老师都眼前一亮呢,难道不是吗?
5.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每个人接触知识的时间不同,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就好像学音乐的和学绘画的,都有各自拿手的呀,不能拿这个和那个比呀。
6. “古之学者必有师。
”哎呀呀,自古以来学习的人肯定都有老师呀,那些历史上的大学问家们,不也都有自己的恩师吗?
7.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老师严格要求了,知识才会被尊重,大家才会真正重视学习呀。
就好比在课堂上,老师严格一点,我们对待学习不就更认真了吗?
8. “择师不可不慎也。
”找老师可不能不慎重呀!要是找个不靠谱的老师,那不是把自己给耽误了嘛,所以一定要仔细挑选呀!
我的观点是:老师在我们的成长和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每一位老师,从他们身上汲取知识和智慧,让自己不断进步。
《师说演讲稿》各位,9月10日教师节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回去看看以前的老师,有没有给现在的老师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是一声祝福呢。
教师,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也是陪伴我们探索学习之路的坚实后盾,那是不是只有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只有手握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做我们的老师呢。
就像《师说》里韩愈曾说过的一样:“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无论年纪几何,在漫漫人生路上,谁懂的道理更多,谁就是老师。
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过杭城街道上一名普通的清洁工人,并没有提前设置好的台本,只是刚好看到,一时兴起,所以问了这位清洁工人几个问题,这位清洁工人很年轻,但她说自己在分区十多个清洁工人里的劳动模范,当记者问到故乡庭院里扫不清的落叶怎么处理时,这位清洁工人很熟练的拿起扫把做了几个动作,刚巧看见这一段采访的我下意识地记住了这几个动作,在家里做清洁的时候用了一下,发现对于大面积的垃圾来说,这些动作确实更省力更快捷,看来在清洁方面,这位清洁工人堪当很多人的老师了吧。
说到这里,我想起曾经发生的公园驱赶农民工,农民工蹲坐地铁等事件,虽然如今提倡人人平等,可还是有很多人凭借经济情况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把农民工归入了下等,可是实际上呢。
一名从事建筑工作三十多年的建筑工人所掌握的建筑知识甚至超过重点大学建筑系毕业的精英,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经验并没有被他们的学历和经济状况所限制,在建造领域,投资的老板、买房的客户,都可以以他们为师。
而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组织中,资历和年纪并不能决定你的职位,更多的要看你的能力,在不同的领域,由你的本领决定了你是教人的老师,还是被教的徒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当今社会,没有贵贱尊卑,年少成名的天才大有人在,无论年龄、地位或是财富,知识永无止尽,只要在某一领域比我更优秀就是我的老师。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第二篇。
《师说》演讲稿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
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
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
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
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
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
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 苌(cháng) 聃(dān) 郯(tán)
欤(yú)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
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
(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
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
四、下列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
例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
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
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
例如: 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 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 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
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
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
“寒门”。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