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5
《师说》课文教案《师说》课文教案【学习目的】1.理解本文所阐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才能。
3.鉴赏本文运用正反比照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
4.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目的重点】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目的难点】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才能。
语言知识积累[字词积累]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施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
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前瞻预测对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与如今的用法分析^p 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一样B.②③⑤和如今的用法一样C.全都一样D.①③⑤和如今的用法一样答案:A。
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有学问之人。
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
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
小学,古义:文字学,文中指对小的方面是学习的;今义:对儿童、少年施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
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师说》全文;(2)理解《师说》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3)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师说》的论证过程;(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论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教师,热爱学习;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师说》;(2)理解《师说》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3)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论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论证过程的分析和归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2)简介《师说》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师说》,注意停顿和语气;(2)让学生自主翻译《师说》,注意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3)让学生自主思考《师说》的论证过程和论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师说》的论证过程,总结论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师说》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4. 写作练习:(2)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指导学生修改提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师说》;2. 总结《师说》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进行练习;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1. 讲解《师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如“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2. 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引证等;3. 解读《师说》中的儒家思想,如尊师重道、学习的重要性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对《师说》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解释;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师说》中的论证方法;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师说》中的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师说》教案(优秀5篇)《师说》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优秀教案《师说》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师说》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师说》优秀教案篇1《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
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
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
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
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理解《师说》的内容和结构。
3. 学习并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师说》的内容和结构。
2. 难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引入《师说》这篇文章,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讲解《师说》的背景和主题。
逐段解读《师说》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课堂总结
总结《师说》的主题和教育思想。
强调文章的重要性和对后世的影响。
4. 布置作业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师说》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学生背诵《师说》中的重要段落。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了《师说》的内容和结构,学习并体会了文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了解韩愈的其他作品,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5.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教师〞,说“从师风气〞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XX河阳〔今XX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XX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X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根底,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关于师说教案三篇师说教案篇1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
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
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一、关于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师说》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本课为第2课时,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并消除了字词对理解的障碍,且已进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把握本文文体特点。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重点学习对比的论证方法。
3.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现实思想意义。
三、教学方法1.以读促感悟品评。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2.采用问题教学法。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课文,那么这些文章从文体的角度上讲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文章都是议论类文章,“说”是其文体的标志。
那么“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呢?“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也。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xx说”可以理解为:“(作者)对xx的见解”或“说说xx的道理”。
那么韩愈在《师说》中又要表达怎样的见解呢?【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感知本文的文体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学习氛围。
㈡研习文本⒈整体感知全文学生散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师说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文观止》中的《韩愈师说》,主要讲解教材中第二篇章节《师说》的详细内容。
通过学习《师说》,让学生了解韩愈的教育观念,认识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理解《师说》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以及论证方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韩愈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师说》,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韩愈的教育观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师说》的文言文阅读题,指导解题方法和技巧。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师说》的翻译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内容:作者:韩愈主题:尊师重教结构:总分总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师说》中的一段文字。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尊师重教的认识。
2. 答案:翻译题目答案:见课后附录。
讨论题目答案:开放性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韩愈集》中的其他文章,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1. 结构分析:《师说》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师者的作用,再分述师者的品质和求学者的态度,再次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韩愈《师说》精品优质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韩愈的《师说》。
该文章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主要围绕“师”的主题展开,探讨师者的角色、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等内容。
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分析作者对师的定义、师的职能以及择师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师说》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师者的价值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3. 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师生关系,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解释作者对师的定义和职能。
3.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主要内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择师的标准3. 重点词汇、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作者提出的择师标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如《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是作者对师的定义、师的职能以及择师的标准。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师说》是中国古代名著《庄子》中的一篇小品文,作者是庄子,文中传达了“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提出了“闻思修德”、“三省吾身”等重要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高一学生深入了解《师说》的内涵与意义,培养其掌握阅读策略、提高文学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 了解《师说》的文化背景和作者庄子的生平事迹;② 理解文本主旨、情感色彩、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③ 熟悉《师说》的基本知识点和文学价值。
2. 能力目标①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②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① 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②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人格修养;③ 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本解读和鉴赏2. 文学批评和评价三、教学难点1. 渗透人性哲学和教育思想;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情景模拟法3. 互动研讨法4. 网络授课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图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庄子》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对庄子这位思想家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
(二)阅读教学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师说》全文,让学生全面、细致地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教师请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总结《师说》的主旨和情感色彩,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鉴赏教学1. 教师请学生具体分析《师说》中的语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对偶、反问等。
2.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特定段落或语句的修辞效果,锻炼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
(四)批评教学1. 教师请学生对《师说》中所抨击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通用6篇)高中语文师说教案一、教案的内容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倪焕之》十七:“她做这些事绝不随便,都运用无可加胜的心思写成精密的教案,先送与级任教师看过,得到了完全的赞许,还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后拿来实施。
”二、高中语文师说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师说教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教材分析《师说》是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
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 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 由《马说》导入2.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1. 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三、研读课文(一)第一段1. 疏通文意2.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从教师的职能作用来正面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道之有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1. 疏通文意2.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高中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师说》的主旨,认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
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师道”的内涵,认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1. 导入谈论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关注《师说》。
提问:你们对“师道”有什么理解?2. 自学学生自学《师说》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5篇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大家说的很对。
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1、解题:“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师说》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3. 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4.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
虚心求教的美德.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教学方法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出示投影: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解题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设想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学准备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制作成配合课堂讲解的演示文稿。
2、课前完成导学案的批阅,总结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的疑难知识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视频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师说》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
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
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
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
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
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
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
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
(划在课本上)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
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
例如: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
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
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
例如:①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③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
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
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人/非·生而·知之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然后解释词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
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
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
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
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①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
重点是哪一句?(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
②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
)第4句呢?(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
)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
)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闻道在先不从师则即从而师之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师道”↓“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于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
进行的步骤: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是:①“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
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
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
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
“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本段可分几层?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①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同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②“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
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③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
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
)“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②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
(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
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
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③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
(“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出于……”)“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
)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话是否也算对举(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
)作者是否仅仅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评论:“惑矣”。
)删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