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知识:腹外疝的分类及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1
腹外疝
腹外疝
(1)疝的基本概念及临床类型(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
窄性疝)。
(2)腹股沟区解剖。
腹股沟管:①外环;②内环(腹环);③前壁;
④后壁。
直疝三角:外侧边:腹壁下动脉;内侧边:腹直肌外缘;底边:腹股沟韧带。
直疝在此由后向前突出。
(3)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直疝和斜疝,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直
疝绝不进入阴囊,极少嵌顿。
(4)腹股沟疝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加强前壁,加强后壁,Mc vay法,Halsted法。
(5)嵌顿性疝的处理原则:紧急手术。
(6)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紧急手术,手术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
物的生命。
【注意事项】
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
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
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
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
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
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腹外疝病因和基础知识
腹外疝病因及基础知识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须了解的内容, 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 希望给予大家帮助!疝: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原来的位置, 通过人体内的正常或不正常的薄弱点、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腹外疝的两大基本病因:
1 腹壁的强度减低:常见与老年人。
2 腹内压升高:常见于年轻人。
腹外疝的基本病理解剖:好象一双手抱一个气球
1 吹气孔(疝环)
2 球内气体(疝内容物)
3 气球(疝囊)
4 手(疝外被盖)
临床类型:
两对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都是一种疾病的不同的病理过程病人出现腹外疝后, 大多数情况下首先出现了在腹内压
力增高时腹内脏器突出, 休息的时候能够恢复, 即易复性。
如果这时没有引起了病人的注意没有手术, 那可能就会因为:
1 腹外疝内容物体反复突出, 囊颈受到了摩擦而损伤产生粘连, 内容物不能回纳。
2 腹壁损伤越来越大, 腹内容物越来越多, 再也不能抵抗内容
物。
3 内容不断进入疝囊时产生的下坠力量将囊颈上方的腹膜逐渐推向疝囊尤其是髂窝区后腹膜, 以至盲肠(包括阑尾)乙壮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 形成滑脱腹外疝。
这些即难复性。
同样是内容物突出, 但是由于疝环较小, 囊颈的弹性收缩使的静脉回流受阻, 肠壁淤血水肿, 又加强收缩, 恶性循环。
腹外疝(External abdominal hernia)腹外疝——腹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腹内疝——腹内脏器或组织不正常地进入原有的or因病变or手术而形成的腹内孔隙腹外疝种类——腹沟疝90%以上,股疝2-5%,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病因】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临床分类】易复性(能自由进出);难复性(粘连、巨大疝、滑动性疝);嵌顿性(疝内容物被卡住,不能还纳);绞窄性(嵌顿性疝进一步发展,出现动脉血运障碍);特殊类型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腹股沟区——下界-腹股沟韧带;内界-腹直肌外侧缘;上界-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侧缘;【分类】斜疝(由内环突出,占90%);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占10%)【解剖】1.腹股沟区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2.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斜疝——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股沟管外环,可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很少进入阴囊【发病机制】先天性斜疝——睾丸下降后,未闭锁的鞘突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后天性斜疝和直疝——与腹股沟区解剖薄弱or缺损、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发育不全、弓状下缘位置偏高有关【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隐睾、急性肠梗阻【治疗】非手术治疗(注射硬化剂治疗疝;疝气带)手术治疗(最有效的手段)——疝囊高位结扎(适合婴幼儿斜疝,绞窄性疝);传统疝修补术(临床应用最广泛Bassini法);无张力疝修补术(创伤小,复发率低,疼痛感小,现已经广泛应用)腹腔镜手术——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APP、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Ø 原则上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均需紧急手术Ø 如嵌顿时间短,年老体弱,估计肠管尚未坏死,可先行手法复位Ø 如肠管已坏死,则应切除该段肠管并行一期吻合Ø 如患者情况不允许,则可暂作肠外置,7~14天后再行肠切除吻合手术注意事项Ø 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可能Ø 切勿把活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Ø 必须仔细探查肠管,以免遗漏坏死肠袢于腹腔内Ø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患者,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腹外疝护理常规一、概述腹外疝是指腹腔内组织器官经腹壁或盆壁的薄弱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包块。
【临床表现】临床类型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
易复性疝在腹股沟区突出,偶有胀痛,开始时只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平卧后肿块可自行回纳或消失。
如果疝块突然增大,胀痛触痛明显,肿块不能回纳,提示有嵌顿,当发展为绞窄性疝时,全身症状加重,可有毒血症的表现。
【治疗要点】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二、术前护理1、消除腹内压增高因素:如咳嗽、排尿困难、便秘,应戒烟、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2、按规定范围备皮,防止术后切口感染。
腹股沟与会阴部皮肤皱褶多,应剔除阴毛。
不能损伤皮肤。
3、绞窄性、嵌顿性疝或合并肠梗阻病人入院后给予积极术前准备。
4、其它同外科围手术期的术前护理。
三、术后护理(一)护理诊断1、疼痛与手术创伤、耐受力下降有关。
2、潜在并发症:术后疝复发、局部血肿,肠管坏死、出血。
(二)护理措施1、同外科围手术期术后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
阴囊松弛、位置低,渗血易积聚于此。
为了避免阴囊内积血和促进淋巴回流,可用丁字带或小枕托高阴囊。
切口置lkg砂袋压迫或置负压管引流,防止出血及水肿形成。
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治疗肠管坏死、梗阻、穿孔等并发症。
3、体位平卧,胭窝垫一软枕,髋关节微屈。
减轻伤口张力,利于伤口愈合,减轻疼痛。
4、活动与休息术后3~5天坐起。
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预防腹内压增高。
术后注意保暖、继续保持大便通畅。
咳嗽时用双手按压伤口两侧,并及时应用药物治疗。
5、健康教育(1)适当活动,3个月内避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
(2)继续预防增加腹内压。
1、腹外疝的临床分类
①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腹内压增⾼时进⼊疝囊,平卧休息或⽤⼿轻推即纳⼊腹腔。
②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到腹腔。
③嵌顿性疝:疝环较狭⼩,在腹内压突然增⾼时,疝内容物强⾏通过疝环进⼊疝囊,由于疝囊颈的弹性收缩使疝内容物不能回纳腹腔,称嵌顿性疝。
考试⼤站收集此时,疝内容物因静脉回流受阻⽽淤⾎和⽔肿。
④绞窄性疝:嵌顿性疝如不及时解除,疝内容物⾎液循环障碍加重,以⾄最后完全阻断,称绞窄性疝。
此时,疝内容物因缺⾎⽽坏死。
2、处理原则
腹外疝⼀般均需⼿术治疗。
但1周岁以内的婴⼉,随着⽣长发育,腹壁肌⾁增强,有⾃愈可能,可暂缓⼿术;妊娠后期的腹外疝,在分娩后可⾃⾏消失,不必⼿术;对嵌顿性疝,除⾮适合⼿法复位,否则应紧急⼿术;绞窄性疝,必须紧急⼿术,术前应积极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按疝的内容物分类腹外疝
按疝内容物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腹外疝可分为下列类型,即按疝的内容物能否回纳分可复性疝、难复性疝;按疝的内容物有无血循环障碍可分为嵌顿性疝、绞窄性疝。
1.可复性疝:凡疝内容很容易回入腹腔的,称为可复性疝。
一般说来,在腹外疝早期,腹内容物仅在病人站立、行走、奔跑、劳动以及咳嗽、排便等一时性腹内压骤然升高时疝出;而在平卧时自然地或用手轻推即可回纳入腹腔。
有的腹股沟疝的疝囊位于腹股沟管内,肠内容物疝出时,视诊还不能看到,称为隐匿性疝,很易自然回纳,也属可复性疝。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入腹腔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的,称为难复性疝。
常因疝内容物(多数是大网膜,也有小肠)反复疝出,表面受摩擦而损伤,与疝囊发生粘连所致;也有些病程冗长的巨型疝,疝门十分宽大,其周围组织已萎缩变薄,或已消失成缺损,毫无抗力、大量疝内容物随着重力下坠而久留在疝囊内、腹腔容积相应变小,无法再予容纳,也可逐渐变成难复性疝。
腹腔后位的脏器,在疝的形成过程中,可随后腹膜壁层而被下牵,也滑经疝门,遂构成疝囊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常见脏器右侧为盲肠,左侧为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前位是膀胱。
由于滑动过程容易发生粘连,滑动性疝通常也属难复性疝,滑动性疝的病理学特点是和疝囊相连的组织内含有供应盲肠等脏器的主要血管、损伤切断后可使其失去活力。
护理学基础知识:腹外疝的分类及特点
事业单位考试进行的如火如荼。
腹外疝是各护理考试中的常考和重点内容。
常考的方面有腹外疝的分类,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区别。
腹外疝的分类及特点:
分类
1.易复性疝:最常见,痛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称为易复性疝。
腹外疝在病人站立、行走、咳嗽等所致腹内压增高时突出,于平卧、休息或用手将疝内容物向腹腔推送时可回纳入腹腔。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称难复性疝。
3.嵌顿性疝:疝环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痛内容物可强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回缩而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称为嵌顿性疝。
4.绞窄性疝:嵌顿如不能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实际上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临床上很难截然区分。
外科中最常见的就是腹股沟疝。
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见。
通常将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2种。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
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痛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人阴囊,称为腹股沟直疝。
下面用表格来区别一下直疝和斜疝,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