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4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
能够理解并把握《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能够分析并评价《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智慧和谋略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三、教学难点:对《留侯论》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对《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引出《留侯论》的背景和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以及留侯张良的智慧。
4. 批判性思考:让学生评价《留侯论》中的观点和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包括对留侯张良的智慧的理解和评价。
要求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对《留侯论》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的文本。
2. 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
3. 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
八、教学建议:1. 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在讨论分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 在批判性思考环节,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全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文中重要的句子、词语和表达方式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的解释对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解读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学生通过推理和论证,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3.4 探究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
4.2 评价方法: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留侯论》文本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和白板。
选修语文《留侯论》教案选修语文《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1、分析*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2、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二、解题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应试求官的。
*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与评价》1-6题。
2、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读完*,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寻人刺杀秦王受书圯上老人辅佐高祖取胜说汉王忍韩信补充史实: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作者司马迁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吸收《留侯论》中的思想精华,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学生能够领悟到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留侯论》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记述了张良的生平事迹,赞扬了他的智谋和忍耐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3. 教学难点:理解张良的智谋和忍耐精神,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讲解词语: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翻译句子:学生合作翻译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课文思想的吸收和个人的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张良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中的思想精华。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将《留侯论》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课题:《留侯论》语文教研组金莹1【内容解析】这篇文章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辩专题,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论辩类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发达的文体之一。
由于唐宋八大家对散文艺术性的追求,他们的论辩文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
【目标设置】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学情分析】学生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自行阅读的基础上圈画出还没有掌握的文言知识,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帮助解决,基本解决阅读障碍。
本节课重点在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逐步深化的思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策略选择】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可以尝试整体性的把握,信息筛选,让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概括,比较不同的文本,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流程】一、导入:两组画像对照,你觉得哪幅画像更符合你心目中张良的形象,并谈谈理由。
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曾说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1※教师简介※金莹,中学一级教师,市教坛新秀,市区评优课二等奖,市优秀导学教师,校教学能手,校减负增效优秀教师。
主持研究2个市级立项课题,十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发表或获奖。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二、百家争鸣: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文章并思考: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上都具有卓越的才能,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认为张良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而本文却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独到的见解?司马迁《史记》着重在圯上老人赐给张良一本“读此,则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解读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3)学会欣赏并借鉴文章中的优秀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留侯张良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爱国情怀;(2)启发学生从留侯张良的经历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名句;(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解读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历史人物的评价;(3)如何借鉴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音乐,营造课堂氛围;(2)展示留侯张良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3)简介《留侯论》的作者苏轼及其成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历史典故;(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解读作者的观点;(3)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留侯论》与其他文章的写作特点;(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相互交流、评价。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等。
2. 知识点:(1)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2)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3)文中的主要情节及其意义;(4)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主要内容;(2)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3)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进行深入分析;(2)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表达和沟通;(3)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 实践法: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交流心得体会;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其意义;5. 表达与交流: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行写作、演讲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留侯论》教课方案指思想文言文教课最的地方在于“言”和“文”的理。
无疑,我充足重“言”,但在怎样重“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
好多人把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虚和文言象上,以才是重“言”。
自然,文言、虚和文言象需要我把它明确地“分别”出来,但除了种“分别”,我可否搞一点整体性的掌握,搞一点信息?事上,信息、整体掌握,是着机在文本上作低空旋,是“言”的充分尊敬和照。
本着一思想,我在梳理本文(教版修本《唐宋八大家散文》第四)字的基上,第一学生跟文本,通推理与想象,认识良成功原由的两种不一样的点,而比不一样的文本,“言”频频出在学生的学野。
有了种“言”的充足重,代文教课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合。
教课目、认识本文立意的造性和新性,学的治学精神。
、学本文正反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点。
、培育学生辨思和逆向思的能力。
教课要点与点、要点:在学本文立意新的基上,学生的逆向思。
、点:比不一样的文本、培育学生的辨思。
安排一教课程一、通提,解决文中字在前充足的前提下,学生自由提、共同解决字,同教者也能够在自由提的基上,适合加以充。
提与充,估更多地要波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成竹在胸。
、其所以微其意者(:通“”,表,露)是故倨傲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用法)伯肉袒羊以逆(逆:迎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誉其民矣(下:居于⋯⋯之下,地待,名活用)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任奴隶)忍小忿而就大(就:成就,达成)此固秦皇之所不可以惊,而籍之所不可以怒(惊:使⋯⋯吃惊。
怒:使⋯⋯怒。
都是使用法)当淮阴破而欲自王(王:立王,称王,名活用)犹有不忍之气,非子房其全之(全:成全)、虚匹夫辱(:被)卒然相遇于草野之(卒:通“猝”,忽然)然亦怎知其非秦之世有君子者出而之(安:怎么)当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不伊尹、太公之,而特出于、政之(特:只)句践之困于会稽(之:接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其状貌乃如人女子(乃:竟)、一多):必有人之(超,超越)而世不察,以鬼物,亦已矣()怪:其事甚怪(奇异)油但是不怪者(以⋯⋯独特,意用法)其:非子房其全之?(气副,表示反,相当于“道”)此其所以子房欤(气副,表示揣,相当于“大体”)所以:所以微其意者(用以⋯⋯的方式)夫高祖之所以,而籍之所以者(⋯⋯的原由)二、熟习文本,感知不一样点《留侯》是一篇史,属于文。
《留侯论》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
无疑,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言",但在如何重视"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样。
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上,以为这样才是重视"言"。
自然,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需要我们把它们明确地"分离"出来,但除了这种"分离",我们能否搞一点整体性的把握,搞一点信息筛选?事实上,信息筛选、整体把握,是驾着飞机在文本上作低空盘旋,是对"言"的充分尊重和照顾。
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梳理本文(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四课)字词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而比较不同的文本,让"言"反复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视野。
有了这种对"言"的充分重视,现代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结合。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补充。
提问与补充,估计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数。
1、实词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露)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逊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忍小忿而就大谋(就:成就,完成)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惊:使……受惊。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1.1.2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1.1.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的人文关怀,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价值。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1.3.3 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2.2 教学重点: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 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留侯论》的作者、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3.3.2 分析并点评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3.3 解读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4 课堂练习3.4.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3.4.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3.5.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相关文章,拓展视野。
3)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所传达的社会价值。
4.2 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用心思考。
2)按时提交,互相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分析的能力。
留侯论(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王”“惊”“怒”等词的活用情况。
2.掌握“见”“所以”的用法。
3.掌握“挟持”“所以”“可爱”“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理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课文思路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史论,是进献给皇帝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
的评论,论述在斗争中应采取“忍”的态度,善于运用策略,等待时机,以实现大的计谋。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忍字。
引出忍——正反对比,“忍”与“勇”的关系。
第2——4段,写留侯的“忍”,或者说圯上老人教“忍”。
2段留侯受书圯上老人,古事翻出新意。
①“圯上老人”是“秦之世”的“隐君子”,是对贤。
②圯上受书是“圣贤相与警诫”。
③其意不在书。
3段:圯上老人要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张良在博浪沙逞匹夫之刚,不明智的做法,因为不能忍。
4段:留侯能忍。
史实相证:
第5段写留侯用忍。
“忍”是手段,目的是实现“大谋”。
项羽“轻其用锋”
刘邦“养其全锋”
史实:
第六段:析史迁之疑,驳世俗之见。
用子房相貌如妇人女子,反对子房能忍的胸怀和非凡的大丈夫气概。
二、观点探究
“忍小忿而就大谋”
正确性:
片面性:刘邦,项羽的成败归于“忍”与“不忍”,“忍”是留侯品德节
操的主要特点,而这特点也是黄石老人一次指点而成。
三、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士有隐君子者出而伐之。
圯上老人(黄石公)非“鬼怪”,是人,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
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司马
迁及其后众多学者大多认为是张良在读了黄石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后
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之教也。
一般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助刘邦夺取天下。
四、衬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衬托,烘云托月
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加鲜明。
衬托,是在比喻的基础上,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的特征更
加突出。
一般衬托的一方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
衬托一般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同等事物从正面衬托,是正衬;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从反面陪衬,是反衬。
课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
第四段郑伯肉袒和勾践卧薪尝胆,正衬“子房之能忍”。
第四段秦皇、项籍,反衬张良能忍
第五段高祖,正衬张良能忍
第六段身材相貌和妇人一般,反衬张良能忍的胸怀
布置作业: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