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格式:docx
- 大小:25.18 KB
- 文档页数:15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和作用;2.理解善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性;3.学习善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善养浩然之气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内容1.浩然之气的定义与作用;2.善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性;3.善养浩然之气的多种方法;4.案例分析:成功人士是如何善养浩然之气的。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和作用,以诗经《大序》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2.以苏轼的《东篱乐府》为例,带领学生感受浩然之气的力量;3.借助学生们身边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浩然之气的作用。
正式学习1.善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性:它是一种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可以让人具有自信、坚毅、正义、忠诚等优良品质,在人生的道路上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2.善养浩然之气的多种方法:包括融入自然、修行养性、尚贤爱士、塑造良好品质等方面。
具体的方法可以结合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物进行分析和探讨;3.案例分析:通过对成功人士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善养浩然之气对成功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结和展望1.总结:通过深入学习浩然之气的内涵、善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德素质。
2.展望: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养成善养浩然之气的习惯和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自信、坚韧、正直、诚实,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青年人。
小结本次教案以浩然之气为核心概念,通过梳理其内涵、理解其作用,探讨其培养方法,分析其成功案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培养高尚品质、拥有崇高情操,做一个具有智慧、修养和品位的人。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和美好;(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观点;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庄子》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3.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5. 思考与辩证: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6. 总结与拓展: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拓展思考;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详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主要观点,如“浩然之气”的定义、培养方法等;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3. 探讨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对当代的启示。
七、教学步骤1.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通过分析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人生哲理的理解;4. 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交流对文章的启示和感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内容第二章:理解“浩然之气”2.1 气的概念2.2 浩然之气的含义2.3 浩然之气的价值2.4 思考与讨论第三章:养气的方法3.1 养气的基本原则3.2 养气的具体方法3.3 养气的实践案例3.4 思考与讨论第四章:浩然之气的表现4.1 浩然之气的内在表现4.2 浩然之气的外在表现4.3 浩然之气的应用4.4 思考与讨论第五章:培养浩然之气的意义5.1 个体层面的意义5.2 社会层面的意义5.3 国家层面的意义5.4 思考与讨论第六章:生活中的养气实践6.1 日常生活中的养气6.2 情绪管理与养气6.3 身体健康与养气6.4 思考与讨论第七章:家庭中的浩然之气7.1 家庭氛围与浩然之气7.2 家庭教育与浩然之气7.3 家庭关系与浩然之气7.4 思考与讨论第八章:职场中的浩然之气8.1 职业道德与浩然之气8.2 职场沟通与浩然之气8.3 职场压力与浩然之气8.4 思考与讨论第九章:社会中的浩然之气9.1 社会责任与浩然之气9.2 社会公正与浩然之气9.3 社会和谐与浩然之气9.4 思考与讨论10.1 课程回顾10.2 学生感悟10.3 教学反思10.4 思考与讨论至此,整套《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完成。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对您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气的概念补充和说明:气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万物运行和变化的基本要素。
气无形而有质,无象而有象,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气可以表现为气息、气机、气态等多种形式,是连接物质和精神的中介。
在教学中,应重点阐述气的哲学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浩然之气的含义补充和说明: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宇宙的正气,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
它具有正义、刚直、豪迈等特质,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历案一、学习主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二、学习目标1、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
2、探究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途径。
3、思考浩然之气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三、学习资源1、《孟子》相关章节的原文及注释。
2、关于“浩然之气”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
3、体现浩然之气的人物事迹和影视作品。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正气”“骨气”这样的词汇,它们都蕴含着一种强大而正直的力量。
而在古代,孟子提出了“浩然之气”的概念,这是一种令人敬仰和追求的精神境界。
那么,究竟什么是浩然之气?我们又该如何培养这种浩然之气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知识讲解1、浩然之气的内涵孟子说:“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浩然之气是一种浩大刚正的精神力量,它需要与正义和道德相配合,否则就会萎缩。
浩然之气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长期的修养和积累形成的。
2、养浩然之气的方法(1)存心养性孟子认为,要培养浩然之气,首先要存心养性。
保持善良的本心,发扬人性中的善端,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通过不断地反省和自我约束,使内心保持纯正和坚定。
(2)寡欲过多的欲望会使人迷失方向,消耗精力。
减少不必要的欲望,能够让心灵更加纯净,专注于培养浩然之气。
(3)积善成德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积累善行。
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让浩然之气在心中逐渐生长壮大。
(4)勇于担当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勇气承担责任,不退缩、不逃避。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案例分析1、古代名人的浩然之气(1)岳飞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精忠报国,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屡建战功。
尽管遭受奸臣陷害,但他始终坚守正义,其浩然之气令人钦佩。
(2)文天祥文天祥在南宋末年,面对元军的入侵,坚决抵抗。
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展现了浩然正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篇范例)第一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
4领悟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
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1.作者图片2.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家喻户晓。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3.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
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2)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2)学会分析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提高文言文翻译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浩然正气;(2)学会面对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心态;(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3.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理解文章大意,体会孟子的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翻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浩然正气。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 收集其他先秦诸子的名言警句,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认识到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掌握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文中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浩然之气”的含义,阐述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观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本。
2. 课件:相关图片、案例及讨论题目。
3. 教学视频:用以辅助讲解和激发学生思考的视频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关注“浩然之气”。
2. 讲解:详细讲解“浩然之气”的含义,阐述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观点。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浩然之气”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文中观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2. 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其中的人物如何通过行为表现出浩然之气。
3. 思考如何将“浩然之气”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学生就“培养浩然之气是否重要”这一主题展开辩论。
2. 邀请有关专家或社会人士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关于培养浩然之气的经验和见解。
3. 开展“浩然之气”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有,如何改进。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任课教师:二、授课班级:高三年(5班)三、授课时间:2013-10-29四、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
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
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
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
(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
(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1、记字音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4、辨活用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惊动,使……坚韧)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5、析句式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三、以点带面,温故知新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本课是一篇古文,讲述了孟子培养学生养成浩然正气的方法和过程。
文章通过孟子与学生的对话,阐述了培养浩然正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浩然正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浩然正气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难点:理解浩然正气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浩然正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个关于浩然正气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本课课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浩然正气的含义。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观点。
5. 实践练习: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论养气学生讨论修身养性实践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浩然正气”的含义。
(2)谈谈你如何在生活中培养浩然正气。
2. 答案:(1)浩然正气:指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如正义、勇敢、诚实等。
(2)在生活中培养浩然正气的方法: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浩然正气”的含义,认识到培养和保持正气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品德素质。
3. 引导学生将浩然正气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浩然正气”的内涵。
2. 学会如何培养和保持浩然正气。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将浩然正气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2.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浩然正气”的定义、意义和培养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浩然正气的重要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锻炼。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讲解“浩然正气”的定义和意义。
2. 第二节: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浩然正气的重要性。
3. 第三节:讲解如何培养和保持浩然正气。
4. 第四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孟子关于浩然正气的名言,引发学生对浩然正气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浩然正气的定义和意义,使学生明白浩然正气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3. 案例分析:分析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浩然正气的重要性。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浩然正气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观察: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能够将浩然正气融入到实际行动中。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学习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和相关信息。
3. 视频资源:播放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浩然正气的意义。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浩然正气。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浩然之气”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对“浩然之气”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篇文章的深入理解。
2. 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3. 教学PPT或其他展示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出本课的主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Step 2: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Step 3: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和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Step 4: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加深对“浩然之气”的理解。
Step 5: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
Step 6: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浩然之气”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感悟文章。
2. 推荐一本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书籍,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变化,看是否符合“浩然之气”的要求。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加深对“浩然之气”的理解。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名言的含义和背景,掌握了相关的诗句和诗歌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智者的聪明和智慧,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名言的含义和背景,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解和感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深入思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单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话题,让学生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名言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习(1)讲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名言的含义和背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相关的诗句和诗歌。
(2)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展开深入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并做简短的汇报。
3.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一个自己保持浩然之气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浩然之气的重要性。
(2)通过游戏或小活动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感受古代智者的智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理解和感悟,或者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展示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名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培养了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多形式和内容来拓展学生对这句名言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引言:“吾浩然之气,不可留也”是孟子所言。
它也是通过我们自己的锤炼和涵养而不断变得优化、成长,获得圆满的社会性。
高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此时他们的人生观念、人生态度及个性特点的形成有着最合适的时机。
在高中阶段,建立尊重人生的态度,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增强人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帮助学生逐渐适应称职的学习和生活,并将其正斯总结,裨益日后的人生。
一、课程目标本次教学通过“吾浩然之气”这个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以追求卓越为准,则获得人生的成功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修养上,的确这是形成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石。
各个方面的磨练和涵养不但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身体,而且增强心理和身体方面的素质、拥有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成为性格普适且有思维力与判断力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内容1.培养善良的品质“善养吾浩然之气”,首要的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品行,低调、谦虚、友好、不倚仗权势、不妥协犯错。
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可以采用师生座谈、小组讨论、茶话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接触与体验资源教育的特殊魅力,以是强化他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修养。
注重先生德性的建设,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弘扬优秀文化中国有着丰富博大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道德修养、文化情操、礼仪发展、音乐舞蹈、戏曲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方面。
学生要体验、欣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否则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他们的自身修养宗旨是很重要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逐步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奥秘,增强了其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自然的美、人生的美和心灵的美。
3.提升自信和信念自信心和信念是成功和魅力的象征,若是没有信念和自信的支撑,就不可能在人生的舞台中获得成功。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价值自信,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要学会积极向上的心态,遇到难题时要从容面对、相信自已,经常看到事物的美好之处,避免失落和悲观情绪,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理解文言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含义;(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了解儒家思想中“浩然之气”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学会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2.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 体会儒家思想中“浩然之气”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2. 儒家思想中“浩然之气”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背景知识、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4. 实例分析(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浩然之气”的体现;(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5. 课堂小结(2)强调在生活中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意义;(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吸收;(3)学生课堂参与度如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浩然正气”的概念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感悟浩然正气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介绍“浩然正气”的定义和来源。
分析“浩然正气”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讲解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浩然正气。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浩然正气”的概念和内涵。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人物或事例中体现的浩然正气。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第二章:浩然正气的来源与内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浩然正气的来源,理解其内涵。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2 教学内容讲解浩然正气的来源,如《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文献。
分析浩然正气的内涵,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要素。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浩然正气的来源和内涵。
采用举例法,引用经典文献中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浩然正气的内涵。
第三章:浩然正气与个人修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浩然正气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通过培养浩然正气,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3.2 教学内容分析浩然正气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如增强道德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
讲解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养浩然正气。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浩然正气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人物如何通过培养浩然正气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第四章:培养浩然正气的方法与途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培养浩然正气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引导学生将浩然正气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4.2 教学内容讲解培养浩然正气的方法和途径,如阅读经典文献、践行道德规范等。
分析如何在不同的场合(如家庭、学校、社会)中培养浩然正气。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培养浩然正气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采用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将浩然正气付诸实践。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浩然正气的内涵和意义。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浩然之气2.掌握善养浩然之气的方法3.认识不良情绪对浩然之气的影响4.培养学生具备高质量的浩然之气和积极阳光的态度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境界,指人的心境开广,志气旺盛,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领袖气质。
一般来说,浩然之气是指一个人在思想、行为和言语上具有一种高超的精神状态,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2. 善养浩然之气的方法(1)保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身体的养分和充足的休息,能够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健,也可以更好地调节心情,从而善养我们的浩然之气。
(2)多做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增强我们的心理免疫力,让我们更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善养浩然之气的一个好方法。
(3)保持志趣高尚: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应当时刻保持一颗高尚博大的心灵与理想,寻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形象、知识与技能,在充满勇气地面对人生挫折时不气馁,而是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也是善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方法。
3. 不良情绪对浩然之气的影响不良情绪是人生常常会出现的负面情绪,如沮丧、愤怒、焦虑、害怕、无助等,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浩然之气。
它们不仅能够破坏我们的心理平衡,还会导致我们体内的各种激素失调,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承受更大的压力,进而影响我们的表现和发挥,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
4. 培养学生高质量的浩然之气和积极阳光的态度浩然之气是对人生观、人格、品格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保持一份平和、沉稳、持续、坚韧的心态,同时也具有一种坚强的生命力,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和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保持一种积极阳光的态度。
因此,培养学生高质量的浩然之气和积极阳光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方法1.采用讲述、演示、分组探讨、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善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技巧;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小组演讲、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3.通过阅读、朗诵和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善养浩然之气的能力和技巧。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能够自主翻译课文;(3)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
二、教学重点1. “浩然之气”的含义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2. 孟子的道德观及其现实意义;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及课文翻译。
三、教学难点1. “浩然之气”的内涵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 孟子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3. 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及其《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浩然之气”的含义等;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问;5.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浩然之气”的理解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2. 学生对孟子道德观的认识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启示;3.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思维批判性等;5.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思考题的回答、课文翻译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浩然之气”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深入理解孟子思想;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任课教师:二、授课班级:高三年(5班)三、授课时间:2013-10-29四、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
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
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
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
(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
(检查预习f通晓文意f具体研习f深入探究f吟咏背诵f课堂小结)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1、记字音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4、辨活用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 受累,使.... 挨饿,使.... 受穷,使 ... 混乱,使.... 惊动,使.... 坚韧)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5、析句式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三、以点带面,温故知新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充: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第三人称不知将军狂之至此之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之二又何如指示代词,这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之,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之,用在时间伺候动词后面,舒缓语气协调音节作用, 不译四、对话探究,研读文本1指名朗读前两则,全班齐读第三则2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话题是“浩然之气”3学习第一则《孟子•公孙丑上》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1)、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
生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2)何为“道义”师补充: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
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
第二,“配义与道”。
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
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
所谓“义”,即正义。
《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
”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
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
(新浪博客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提升:浩,从水,气,无形。
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3、探究: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生答:“集义”。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明•杨继盛)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赠与朋友。
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哪些人具有这种浩然之气并值得我们学习呢生答:忧国忧民的屈原;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豪放旷达的苏轼;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的任长霞;以及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小岗村书记沈浩……过渡:正是靠这种浩然正气,才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4,学习第二则《孟子•滕文公下》(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学生回答“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补充:这样做了以后,在褒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藏,舍之则藏”和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了(4)历史上哪些人践行了大丈夫之道生答:比如历尽艰辛,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终日手持汉朝节而不屈的苏武…… 过渡:作为大丈夫,我们要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通过这样的磨练,我们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5、学习第五三则《孟子•告子下》(1)生齐读(2)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先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成就一番大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讨论:忧患则生,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用排比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意明确: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
(4)、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多媒体显示并解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温家宝的“多难兴邦”。
(胸存大志一孜孜以求一功到事成)“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当代作家路遥) 教师解说: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
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
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
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
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
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
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 6、小结: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精神境界。
7,结合实际,我们中学生怎样做生答:做好当下,努力学习;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做起……五、以点带面,拓展延伸1、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①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上》)“从其大体为大人。
”(《孟子•告子上》)解说: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
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经》也叫人们得向天真的儿童学习,惟有《圣像儿童拥有纯洁的心灵,才有资格进入天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②苏轼之“大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