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政治高三年级《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15 KB
- 文档页数:7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教学目标:懂得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教学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艰辛劳动,意识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现在的天空,“昨夜星辰”又添了新客。
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悠然在转动、在运行。
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河、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披绿装,沙漠变良田。
现在的海洋,下有电缆连五洲,上有轮船驶八方,海岸之间架起了桥梁,海底隧道正通行着车辆。
人们还有意识地利用天上、地面、地下的自然资源,制造了数不清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成果。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⑴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①把握事物的外部现象和本质规律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价值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②指导人们的活动人类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例如:番禺兴建了一些著名的人造旅游景点。
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①按规律改变自然物、创造新事物、创造社会关系例如:克隆羊②利用规律例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利用目前可通过利用大气海洋流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科研,通过计算机可以对此现象提前预报3—6个月,甚至1年,减少这种异常现象的破坏。
⑶精神状态(即决心、意志、干劲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第27讲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识记认识的根本任务;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及途径;明确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深化、扩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教学难点:假象与错觉的区别;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比较法,例证法。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易逝的、表面的、人的感觉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必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
因此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任何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借助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难点剖析:1、真象与假象真象是指以肯定的方式或从正面如实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指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都属于客观范畴。
透过真象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但依据假象,也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误区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2、假象和错觉的区别首先,二者的本质不同。
假象属于客观范畴,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
与真象相对,都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错觉属于主观范畴,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表面现象、个别特性的错误的主观反映,是错误的感性认识。
其次,二者的产生原因不同。
假象是由客观事物的实际条件造成的,根源于事物的本质;而错觉的产生即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
假象掩盖事物的本质,但透过假象,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依据错觉,人们就会犯错误。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含义: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019-2020年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精品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自学性。
具体要求1. 知识方面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理解:1.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2. 结合实例,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3. 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4. 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5. 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6.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7.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8. 结合基本事实,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9. 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揄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10. 结合基本事实,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意义。
运用:1. 列举实例,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2. 结合事例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3. 能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能力方面:1.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较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2.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等等,提高学生的评语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1. 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性,挖掘自身潜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 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高考政治总复习《透过现象看本质》教案◆教学目标和要求1.现象与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重点: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难点:.如何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讲解法结网法◆教学过程:◇启发引导,析考纲考场回眸,析考纲认识论部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既唯物又辩证的认识论。
主观能动性内容属于唯物论部分。
高考考查侧重考查了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等有关内容。
从高考考查的题型上看,除辨析题外,其它题型都有。
高考对本课内容的考查,多与其他各课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题目综合性比较强。
在能力要求上几乎涉及到高考考查能力要求中的所有能力。
特别是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两个知识点能力要求较高。
特别要注意认识论内容与唯物论、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特别要注意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当年时政热点问题。
近几年高考题都突出这一特点。
教材回归,建网络◇尝试指导,破考点 考点1 : 现象和本质1.(2006D )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④投掷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12、现象――3、本质――4、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2)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5、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必要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对立(2)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可能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统一(3)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6、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06文综全国卷Ⅱ)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理解:(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2、基本原理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
理解:(1)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3)以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以事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分析事物的本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结合事例,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6)结合事例,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运用:(1)运用有关原理,结合事例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举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3、方法论意义(1)坚持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能力素质要求1、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1)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及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2)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比较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4)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2、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2)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三)思想觉悟要求(1)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2)透过现象看本质,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了广阔的余地。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高三复习教案.第27讲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政治试题一、引言作为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生,政治试题考核已经成为日常学习备考的必修环节。
政治试题涵盖广泛,犹如千变万化的江湖,其中包括了各种社会现象、事件、政策和法规等等,就单单是靠学习记忆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备考中学会用更加深层次的方式去认识政治试题,读懂试题背后的逻辑和含义,才能更好地解答试题。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重要性政治试题中的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与背后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就无法真正理解试题,甚至可能产生对试题理解的偏差,从而无法获得高成绩。
因此,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成为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三、政治试题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深对政治试题的理解:1. 深入分析试题核心词汇政治试题的核心词汇是政治制度、国家治理、政治文化、政治经济等,这些词汇是政治学科的重中之重,考试中也是经常涉及的部分。
因此,在备考阶段应该对这些核心词汇进行深入学习,搞清楚这些词汇的本质含义,才能对试题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全面的回答。
2. 解密试题背后的逻辑政治试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试题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对于正确答案的选取非常关键。
例如,政治试题中常常出现“是什么导致了什么”的问题,这种题型要求我们理解前因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
3. 多方面考虑试题政治试题中往往会有多种答案,可以从多种方面考虑问题来选择适当的答案。
因此,在解答试题时,要考虑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等等,以便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种分析需要我们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各方面的因素。
四、结论通过对政治试题中现象和本质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发掘,不仅可以帮助更好地解答试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情况以及进行推断,从而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意义。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参评类别: 教学设计工作单位: 台前县职业高中作者姓名:联系电话:《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哲学与人生》【课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授课班级】:高二、幼师班【授课专业】:幼教专业【授课类型】:新授型【教材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设计特色】:本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采取授导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具体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堂课的内容有三部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这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需前后照应、突出重点。
对该内容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然后教师点拨总结,从而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堂课授课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程度参差不齐,但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情景和实例,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去,逐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目标:通过思考、讨论、体验,初步形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思维习惯,基本具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如何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教学难点: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解决措施: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具体形式,掌握学习内容。
五、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要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情景的选择要清晰简单、并能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要营造一种活跃气氛,以有趣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第八课,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第八课的内容。
该课程在本教材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学情。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程度不一。
但是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可,并且对未来的人生选择有所思考。
他们热情参与课堂活动,愿意与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然后,我们来看课程本身。
本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的地位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该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思维为基础,是一门人生指导课。
该课程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表现本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前后照应,突出重点,并通过情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然后教师点拨总结,从而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看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结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具体的情景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二是把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运用到研究、工作、生活中去,逐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思考、讨论、体验,初步形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思维惯,基本具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观念。
最后,我们来看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我采用了情景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注重教法使用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如何让学生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现象表现本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课堂上表现得不够积极,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引导;有些板书设计不够清晰,需要更加注重细节;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需要更好地掌控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参评类别: 教学设计工作单位: 台前县职业高中作者姓名:联系电话:《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哲学与人生》【课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授课班级】:高二、幼师班【授课专业】:幼教专业【授课类型】:新授型【教材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设计特色】:本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采取授导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具体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堂课的内容有三部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这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需前后照应、突出重点。
对该内容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然后教师点拨总结,从而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堂课授课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程度参差不齐,但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情景和实例,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去,逐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目标:通过思考、讨论、体验,初步形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思维习惯,基本具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如何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教学难点: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解决措施: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具体形式,掌握学习内容。
五、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要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情景的选择要清晰简单、并能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要营造一种活跃气氛,以有趣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教案高考总结与预测[考点展示]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2.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应侧重于在认识实际问题过程的运用,而不是作为知识直接进行考查。
因此,学习过程必须要加强理解和运用的训练。
直击高考考点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考点讲解]1.分析⑴含义: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⑵分析在思维中的作用:①从整体和要素、从过程和要素的关系上看,认识整体、过程,必须以认识要素为基础;不分析各要素就失去了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②从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上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⑶正确运用分析的方法①要分析每一个要素。
②要分析要素与要素间的联系。
③抓住本质性东西。
④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
2.综合⑴含义: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⑵综合在思维中的作用: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因为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只有相对它所构成的整体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原来的意义。
把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综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事物。
⑶正确运用综合的方法:①要抓住内在联系。
②要着眼于对整体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③要形成全新的认识。
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⑴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①综合离不开分析。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综合就不能深入。
②分析离不开综合。
分析以综合为目的,没有综合,就不能统观全局。
⑵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含义:①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②分析是综合相结合指导下的分析。
当进行分析的时候,不仅意味着分析的对象是整体,而且是把它作为某一整体中的部分来对待的,是把它同整体中的其他部分相关联来对待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进行分析。
第27 讲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识记认识的根本任务;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及途径;明确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深化、扩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教学难点:假象与错觉的区别;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比较法,例证法。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易逝的、表面的、人的感觉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必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
因此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任何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借助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难点剖析:1、真象与假象真象是指以肯定的方式或从正面如实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指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都属于客观范畴。
透过真象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但依据假象,也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误区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2、假象和错觉的区别首先,二者的本质不同。
假象属于客观范畴,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
与真象相对,都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错觉属于主观范畴,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表面现象、个别特性的错误的主观反映,是错误的感性认识。
其次,二者的产生原因不同。
假象是由客观事物的实际条件造成的,根源于事物的本质;而错觉的产生即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
假象掩盖事物的本质,但透过假象,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依据错觉,人们就会犯错误。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含义: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难点剖析: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解的四个误区(1)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
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主观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
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东西。
两者是反映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感性认识是不可靠、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正确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必然都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况。
因此,两者均有正误之分。
(3)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绝不是感性认识的简单、机械相加。
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
第一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前提,第二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关键。
(4)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不同,但两者都是认识,都应来源于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三、认识的根本任务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2、感性认识为什么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其次,从认识的水平和程度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更深刻;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实现飞跃的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种感性材料必须全面、真实。
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条件。
它要求我们要勇于、勤于实践。
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飞跃的关键。
它要求我们要善于、勤于思考。
所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2)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认识。
4、区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用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两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同过程。
难点剖析:关于认识的两次飞跃1、关于第一次飞跃(1)是什么飞?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
(2)为什么要飞?即为什么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为什么能飞?客观上:事物的本质一定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现象一定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践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着越来越先进的工具。
主观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定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4)怎么飞?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占有大量丰富又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第一次飞跃的前提;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关键。
2、关于第二次飞跃(1)是什么飞?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完成了认识的根本目的。
(2)为什么要飞?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和发展理性认识的需要。
(3)为什么能飞?客观上讲:理性认识根源于实践;主观上讲:人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怎么飞?理性认识(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理论)必须被实践的主体棗人民群众所掌握。
3、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联系第一次飞跃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四、认识的不断发展1、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只有在运动中去把握,而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故要反复地实践思考和总结。
(2)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3)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都是十分正确的,有的还是错误的,要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4)认识过程首先表现为两次飞跃。
只经过两次飞跃,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难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5)在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中,都是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艰苦探索的过程,轻而易举地就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种幻想。
2、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不断扩展、向从每一个具体认识、具体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
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具体的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的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
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总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完全正确认识所有事物,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
从认识目的、人的认识能力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
世界上事物发展无限、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无限发展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会无限发展下去,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前推移。
3、我们学习知识,就是要理解知识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五、本课的方法论意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不断地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认识。
棗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热点引导【背景材料】1 北京时间20XX 年10 月19 日9 时20 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科研人员运用纳米材料、等离子体、真空、机电一体化等综合技术,研究成功了可以制造多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纳米材料,并且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万能” 纳米技术。
以这种技术为中心,目前已经在甘肃省建立了第一条纳米材料生产线。
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MAS-3型磁悬浮列车,长2.63米,宽1.25米,可乘坐6人。
样车将在今年10月份第18届国际磁浮列车和线型驱动展览会上展出,与德国和日本的磁悬浮列车同台竞技。
它区别于世界上现有的德国EMS型和日本EDS型磁浮技术,被同行专家称为“另类磁浮”,具有独特的优势。
20XX年10月12日,美国太空总署(NASA)在喷射推进器实验室举行20表彰大会,授予加州理工学院华裔教授翁玉林获“杰出科学成就奖” ,以表彰他对土星及其卫星“泰坦”的理论研究成就,以及为宇宙飞船“卡西尼”的探测成功做出的重要贡献。
【分析点拨】1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以上这些科研成果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充分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 、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向前推移认识。
我国一系列科研成果和重大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3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勇于和善于不断创新。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广大的科技设计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劳作,无私奉献,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他们在贡献中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5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以上科研成就的取得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均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积极努力的结果,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6 、科学实验的作用。
科学实验是人们重要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以上科研成果的取得,对人类的发展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正体现了这一点。
7、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广大的科技设计和施工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针对训练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要认识新形势中的新矛盾和新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