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6.57 KB
- 文档页数:1
人格障碍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人格障碍(PerSOnaIitydiStUrbanCe)也称人格异常、人格变态,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及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
多数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身,无严重脑和躯体疾病,不少病例40-50岁后病情趋于缓和。
精神疾病或精神创伤后所致的人格特征偏离,称为人格改变。
【诊断提示】1.病因社会心理学因素,如家庭关系不和,不合理的教育方式,精神创伤和不幸遭遇,不良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及生物学因素所致。
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
2.常见人格障碍的类型(1)偏执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在18岁前多有品行障碍的证据。
(3)冲动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
(4)分裂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5)其他类型人格障碍:根据发病主要特征分为情感型、魔症型、强迫型、衰弱型及说谎癖、偷窃癖、纵火癖等。
【治疗措施】(1)重在预防,从幼年起注意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行,对一些不良行为及早预防纠正。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参阅本书第80章。
(2)精神病学检查和咨询及优生、优育及婚前指导。
参阅社区卫生服务篇。
(3)可应用情绪稳定剂和抗冲动药物,如抗抑郁焦虑药中多塞平、安定类药、卡马西平、普蔡洛尔等。
(4)必要时采取强制性手段,同时加强管理教育。
对人格障碍的看法
1. 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包括遗传、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出现异常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2. 人格障碍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人格障碍会导致个体出现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体自身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困扰。
3. 早期干预和治疗是必要的:由于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的心理障碍,因此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个体缓解症状,改善人际关系和工作能力。
4. 社会应该对人格障碍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比较复杂,因此很多人对人格障碍缺乏了解和认识。
社会应该加强对人格障碍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总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对人格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理解,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影响,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中的一种,表现为反复纠结一件事,不能释怀。
他们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后天受挫:
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
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自我苛求:
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
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
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处境异常:
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
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学⽣常见的⼈格障碍,你知道有哪些呢? ⼤学⽣是社会的⼀个特殊群体,⼤学⽣接受过⾼等教育的⼈,是国家培养的⾼级专业⼈才,然⽽很多我们会发现⼤学⽣存在各种各样的⼈格障碍。
⼈格障碍,顾名思义,个体的⼈格有问题了,或者说是他的⼈格表现与他所处的环境步调太不⼀致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格、什么是⼈格障碍呢? 什么是⼈格? ⼈格,是⼀个具有⾼度概括性的抽象概念,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说⼈格是指那些在个体⾝上使⼈的⾏为⽐较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
具体地说,⼈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它们决定了个体⾏为的差异、个体⾏为的跨时间的⼀致性和跨情景的⼀致性。
⼈格障碍具体指什么? ⼈格障碍它是与健康⼈格相对应的,但并不是⼀个⼈没有健康的⼈格,他就⼀定是患有⼈格障碍,所谓⼈格障碍也叫变态⼈格,是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缺陷情况下⼈格的偏离正常性已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变动范围。
⼈格障碍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是情感和意志障碍,但思维和智能并⽆异常,⼀般始于青春期。
⼆是有紊乱不定的⼼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际关系。
三是他们没有责任⼼和责任感,对别⼈造成了伤害,也能做出⾃以为是的辩护。
四是缺乏⾃知,且不能从⽣活经验中吸取教训。
⼈格障碍形成原因有哪些? ⼀是⽣物学因素,⼈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视。
⼆是⼼理发育的影响,对⼈格的发育有着重⼤的影响,是未来形成⼈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三是社会上的不良风⽓、不合理现象、拜⾦主义等都会影响。
⼤学⽣常见的⼈格障碍,你知道有哪些呢? 第⼀、⾃卑 ⾃卑感是对⾃⼰不满、鄙视、否定的情感。
进⼊⼤学后,有些⼤学⽣发现“⼭外有⼭”尤其是当学习、社交、⽂体⽅⾯显露出某些不⾜时就会陷⼊怀疑⾃⼰、否定⾃⼰之中,产⽣⾃卑⼼理。
因此,⾃卑往往是⾃尊⼼受挫的结果,没有⾃尊⼼也就不会有⾃卑感,过强的⾃卑感往往⼜以过强的⾃尊⼼表现出来。
有些⼤学⽣的敏感脆弱,经不起批评,原因即在于此。
第⼆、焦虑 此类⼈的特征是长期和全⾯地脱离社会关系。
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人格障碍的出现给患者朋友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性,为此我们大家对于人格障碍的出现一定要及时的去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耽误病情,那么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相关介绍吧: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
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发病原因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
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
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人格障碍的病理病因,人格障碍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人格障碍病因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
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
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常见如下:(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
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
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
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
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人格障碍的原因和发展背景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存在长期而稳定的偏离正常的模式,导致其与他人之间产生困难和冲突。
人格障碍的发展背景和原因多种多样,涉及遗传、环境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讨论。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背景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些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可能与家族中有类似障碍的成员有关。
遗传学研究发现,这些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即患者的近亲中也有更高的发病率。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有研究显示,早期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虐待、忽视等不良行为,以及缺乏稳定和温暖的家庭氛围,都会增加个体发展人格障碍的风险。
此外,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如贫困、暴力和社交压力等,也会对人格障碍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三、心理因素
个体的心理因素也是人格障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如性侵犯、身体伤害和情感上的虐待,可能导致个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和应对机制,从而增加了患人格障碍的风险。
此外,
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等也可能影响人格障碍的发展。
比如,孤独、内向和无自信等心理特点可能会增加个体患某些人格障碍的倾向。
总结起来,人格障碍的原因和发展背景既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包括个体的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形
成了固定而偏离正常的人格模式。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人格障碍是
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目前仍有许多未知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正文结束。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异常心理学基础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目录一、表现特征1.出世与入世2.特征定义二、形成原因1.1.低估计自己2.2.消极的自我暗示3.3.挫折的影响三、治疗方法1.1.消除自卑感2.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一、表现特征出世与入世回避佛教中有出世与入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入世则指普渡众生。
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
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特征定义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避世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怀疑自身价值,敏感,特别是遭到拒绝和反对时。
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小事的不如意,或被拒绝即表现得很委屈,感觉受到了较深的伤害。
逃避型人格障碍者从一开始就回避人际关系,要不就是无条件地接受他人意见。
他们在生活中尽管有交往的需要,但大多数人仍与周围人保持一定距离。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特别是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1、遗传因素与脑发育因素:根据对人格障碍者的家谱调查、双生子调查以及染色体调查认为遗传与人格障碍有关,而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颞叶癫痫及脑外伤等可为促发因素。
这些均提示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但可能不是主要的。
2、童年期精神创作和不合理教养:婴幼儿时期母爱的剥夺、父母离婚、家庭感情
破裂、长辈过分溺爱、不合理的教育常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而有些家长酗酒、违法乱纪、道德败坏,常给幼小心灵以严重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养也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
儿童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些不良倾向经过正常的教育可以消除,如家长听之任之不加管教,发展下去就可出现行为障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
曾发现有的母亲无意识地放任孩子说谎、做坏事,招致孩子后来人格的不稳定和混乱。
3、社会因素:人格障碍在资本主义国家较为多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家庭结构不稳定,离婚率高,弃婴私生子多,犯罪案件比比皆是,社会风气恶劣,黄色书刊及色情影视的影响。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于人格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着作用。
个体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就业及行为方式指导、人际关系调整等),人格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