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临床疗效评定方法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143.17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估肩周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
其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运动障碍,影响生活和工作。
肩周炎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长时间的单侧重复工作、运动不当、年龄、肌肉疲劳等因素。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是通过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病人开始选择中医针灸来治疗肩周炎,那么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如何呢?接下来笔者将依据相关研究论文进行评估。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炎早已有文献记载,而且针灸在治疗肩周炎方面也有的是十分优异的疗效。
但是,仅使用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结合中西医治疗是更完整的治疗方案。
目前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的效果要比传统的药物治疗好,且不会产生大量的副作用。
小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能显著改善病情,可作为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针灸与物理治疗并用效果更佳除了中西医结合之外,针灸与物理治疗的并用也是一种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案。
物理治疗可以缓解炎症和肌肉紧张,而针灸可以通过激活神经系统的自愈机制来促进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新陈代谢,从而恢复肩关节的活动性。
研究表明,针灸结合物理治疗的疗效更好,特别是在改善疼痛和缩短治疗时间方面更加明显。
小结:针灸结合物理治疗的治疗效果更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缓解疼痛,并恢复肩关节的活动性。
三、不同针灸方案疗效差别不大在针灸治疗方案方面,也有研究对比不同的方案进行了疗效评估。
但是研究表明,不同的针灸方案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别。
常见的针灸方案有经络针灸、悬灸针、温针等,虽然它们的操作方法和刺激部位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是相当的。
小结:不同的针灸方案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效果差别不大,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四、针灸治疗仍需更多的研究支持虽然针灸治疗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但是,仍有许多现象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释。
目前尚未完全理解针灸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各方面的影响机制,也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针灸治疗方案。
针灸推拿疗法辅助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推拿疗法辅助治疗肩周炎临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研究中入选的86例肩周炎患者入选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选择随机数字表方法将86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各组均分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波进行治疗,观察组与此同时通过针灸推拿方法进行辅助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6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72%,前者高于后者,数据间比较后统计学意义产生,P<0.05。
结论:肩周炎患者采用针灸推拿辅助方法进行治疗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针灸推拿疗法;肩周炎;临床效果肩周炎的形成和肩部受凉、慢性劳损以及劳累等存在关系,按照发病因素,症状先后的表现和年龄特点等,具有肩凝、漏肩风以及五十肩等称呼[1]。
此次研究主要探讨针灸推拿疗法辅助治疗肩周炎临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如下叙述: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入选的86例肩周炎患者入选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选择随机数字表方法将86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各组均分43例。
对照组是由27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40-66岁,(52.6±3.8)岁为平均年龄,均病程时间为(10.6±2.3)个月;观察组是由25例男性患者和18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42-68岁,(53.9±4.2)岁为平均年龄,均病程时间为(10.8±2.6)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组间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数据间的比较性有所加强。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选择超短波进行治疗,频率设置为40.7Mhz,最大输出功率设置为300W,微热量为10分钟,同时患者每日需要进行功能锻炼,时间为30分钟。
饭后服用炎痛喜康,每日服用1次,每次服用20mg,持续治疗10日。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选择针灸推拿辅助治疗,方法大致为:①针灸。
肩关节周围炎的评定内容一、疼痛评定疼痛是肩关节周围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准确评定是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疼痛评定方法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和疼痛问卷调查表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部位和特点,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疼痛评定方法。
医生在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cm的直线,0cm端表示无痛,10cm端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患者根据自己疼痛的程度,在直线上标记相应的位置,医生根据标记的位置评分。
2.数字评分法(NRS)数字评分法是一种将疼痛程度用数字量化的方法。
患者用0-10的数字代表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选择相应的数字。
3.疼痛问卷调查表疼痛问卷调查表是一种系统性的疼痛评定方法,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等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功能评定肩关节周围炎会导致肩关节功能受限,因此功能评定是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环节。
功能评定方法包括肩关节活动范围测量、肌力评定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
1.肩关节活动范围测量肩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是评估肩关节运动功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测量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和内旋等方向的活动范围,医生可以了解肩关节的功能状况,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2.肌力评定肌力评定是评估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方法。
通过测量等张肌力和等长肌力,可以了解肌肉的功能状态,判断炎症对肌肉的影响和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肌力评定方法有手法肌力测试和等速肌力测试等。
3.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是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或观察评估患者穿衣、梳头、刷牙、洗脸、举高和抓握等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情况,医生可以了解肩关节周围炎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判断治疗效果。
三、影像学评定影像学评定是借助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肩关节周围炎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方法。
探析肩周炎临床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肩周炎病人均为本院推拿科病房的住院病人,均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具有肩部疼痛和(或)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等主要临床症状,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肩痛等病变,均为单肩发病。
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44~61岁,平均(47.5±8.6)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39.5±10.8)月;病变为左肩23例,右肩27例。
治疗方法为中医推拿、中药烫疗、微波理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6次(星期天不给予治疗),小针刀疗法每周1次,共治疗2-4周。
疗效评定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制定发行,1997年第三辑)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显效:肩部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
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1.2 护理(1)心理护理:接待病人时使用体贴安慰的语言,循序渐进开导患者,使病人的紧张、焦虑得到解除。
对过分紧张、疼痛的病人,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分散紧张疼痛的心理,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耐心讲解并安慰患者,说明经积极的治疗会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针对惧怕推拿手法及小针刀治疗的患者,尤其要进行心理疏导,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2)中医推拿疗法的护理:手法一定要轻柔,以免症状加重。
对初期疼痛较敏感者,手法尤其要轻柔;后期患者,可用较重手法,并配合关节被动运动。
对于肩关节活动障碍严重的患者,在手法治疗时要先告知患者:手法治疗时疼痛加剧,所以操作者尤其要小心和耐心,才能使患者有信心配合治疗;当手法掰开后,肩关节的疼痛可能加剧,持续约2~3天,此外,手法治疗时要循序渐进,一次予以适当的治疗量,使患者能承受,让患者有信心继续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中药烫疗的护理:当局部皮肤有伤口时应禁用中药烫疗。
烫疗室内应保持温暖无风;烫包的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防止患者烫伤及晕厥,对皮肤知觉迟钝及年老体弱者尤要注意;药熨后应静卧休息一段时间,注意避风和保暖。
肩周炎的评定技术
1. 临床症状评定:医师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方法,评定肩部疼痛的部位、程度、范围等症状,以及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2. 影像学评定:通过X线、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
肩关节组织的结构、形态、病变程度等情况,确定病因和疗效。
3. 功能评定:采用特定的肩部功能评定量表,如常用的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ASES)、Constant-Murley评定量表等,评估肩
关节的功能状态,包括活动度、力量、稳定性等方面。
4. 生活质量评定: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如肩部健康状况问卷(Shoulder-Specific Health Status Questionnaire,SHQ)、短形式
健康调查问卷(SF-36)等,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方面。
5. 疼痛评定:采用疼痛评定量表,如视觉模拟评分(VAS)、疼
痛程度评分(scale)等,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变化,对疼痛进
行量化和分类,便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疗效的监控。
肩周炎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功能锻炼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肩周炎患者开展针刺结合功能锻炼治疗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选择2022年8月-2023年2月我院治疗的肩周炎患者76例,单双数法随机分为结合组与对照组,结合组进行针刺结合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进行功能锻炼治疗,对比两组肩部功能活动受限评分与临床疗效。
结果:结合组治疗后肩部功能活动受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9±1.34)VS(3.42±1.60)];结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74%VS73.68%);两项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肩周炎患者开展针刺结合功能锻炼治疗对改善肩部活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肩周炎;针刺;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活动受限肩周炎是中老年人群易发的骨性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与软组织退行病变、长期过度劳损、肩部急性挫伤等原因有关[1]。
发病时以肩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患者具有较大痛苦感,所以为保证疾病治疗效果,提升患者舒适度,临床治疗方案更需精益求精。
本文将针刺与功能锻炼相结合,进行疗效分析研究,具体内容有: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2022年8月-2023年2月我院治疗的肩周炎患者76例,单双数法随机分为结合组与对照组,结合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42-58(52.26±3.21)岁,病程1-5(2.52±0.72)年;对照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42-57(52.53±3.73)岁病程1-4(2.39±0.52)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结合组进行针刺结合功能锻炼治疗,(1)功能锻炼:①摇肩训练:患者侧肩部以环状运动为单位,速度由慢变快,幅度由小变大。
②爬墙训练:患者贴于墙面,保持垂直,患肢慢慢沿墙上举,尽量以最大幅度伸展上肢,每次坚持3min。
肩周炎的评定技术一、概述(一)定义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膜及关节囊等病变而引起的肩关节痛疼和运动功能障碍综合症。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以50岁左右多见,与退行性病变有明显关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一部分患者有自愈趋势,仅遗留有轻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
(二)病因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软组织退行性变、肩关节损伤、肩关节的活动减少、颈椎疾患、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姿势失调有关。
1、软组织退行性变如冈上肌腱炎、肱三头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关节囊炎,这些慢性炎症和损伤,均可波及关节囊和周围的软组织,引起关节囊的慢性炎症和粘连。
2、肩关节损伤肩部挫伤、肱骨外科颈骨折和肩关节脱位等损伤,由于局部出现炎性渗出,疼痛及肌肉痉挛,会导致肩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粘连,而发生肩关节的冻结。
3、肩关节活动减少肩关节脱位、上肢骨折、外科手术固定时间过长或脑外伤、脑卒中后瘫痪侧肢体肩关节所处的状态,使肩关节活动减少,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淋巴回流受阻,炎性渗出淤积,日久纤维素沉着,粘连形成,导致关节囊挛缩和周围软组织粘连。
4、颈椎源性肩周炎是由于颈椎病源引起的肩周炎。
其特点是先有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而后发生肩周炎的症状,它是颈椎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或者说是一种临床类型,而不是肩关节与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的结果。
5、其他疾病诱发如冠心病、精神心理因素、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
肩周炎的病理过程可分为早期、中期(粘连)和恢复期。
早期表现为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膜、韧带及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后随着病情发展,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受累,发生慢性炎症,造成关节内外粘连,进入冻结期;再后,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疼痛自然缓解,肩关节功能逐渐好转,进入恢复期。
(完整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1.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
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
(4)X线摄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 治疗方法2.1 针刺患者取坐位,先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靳氏肩三针(肩、肩前、后各约2寸)相应穴位,针以泻法为主。
先针肩穴,针刺前先用拇指重按此穴,使患者肩部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余两穴针刺方法相同。
再根据症状配穴,肩内侧痛配尺泽、曲泽;肩前侧痛配手三里、足三里,肩外侧痛配外关、阳陵泉;肩后侧痛配后溪、天宗;肩臂肌肉萎缩配血海、三阴交。
诸穴留针30min,留针时肩三针及局部穴位运用电针(疏密波)。
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5天。
2.2 穴位注射患者取坐位,医者先采用、按、揉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主要放松肩关节周围及三角肌,约3~5min。
然后对肩井、肩、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天宗等穴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约1min。
再用弹拨法针对粘连点,进行弹拨,弹拨后轻轻按摩肌肉,以缓解疼痛。
接着医者立于患者侧后方,采用前弓后箭步,双手紧紧夹持住肩关节,用运肩法前后运动肩关节。
运用摇肩法活动肩关节数圈,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对肩周炎后期粘连较重者使用扳法:(1)上方扳法:医者站于患者侧前方,双手握住患者前臂远端,缓缓向上拔起;(2)内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患肢搭另一肩,医者固定其搭肩手,一手托其肘部,用力向上推之;(3)外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以右侧为例,左手肘点压其肩井穴,右手握患者二、三、四指,将患肢向上抬起的同时,左肘用力下压;(4)后伸扳法:以右侧为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方,将患肢背伸,右手拉患者右手,向左牵拉的同时,并上抬旋转患肩,左手托其左肩,以防患者由于疼痛发生摔伤。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 探索肩关节周围炎价廉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治疗组运用穴位注射、手法复位、功能锻炼,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缓释片和功能锻炼。
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照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拟订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穴位注射:患者坐位松衣露患肩,医者用拇指尖端按压配合患肩被动活动寻找压痛最明显部位。
常见部位有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处、肩峰下、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等部位。
在压痛点明显的部位2%碘酒和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用7号针直刺入压痛点,病人感到酸胀感(得气)后,注入1%利多卡因5ml和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0mg的混合药液,拔针后用75%酒精棉球压迫针口止血。
其他压痛点以依施治。
治疗1次最多3~4个部位,7天1次,2~3次即可。
穿刺部位及其周围有感染者、心脏病、有出血因素者为禁忌症。
进针深度靠针感到达病变部位,在组织间隙病人无感觉,在正常肌肉内病人可诉疼痛,碰到神经病人诉麻木、触电感,到达炎症病变区病人诉酸胀感。
1.3.1.2 手法复位:①揉:患者坐位,医者右手扶患肩,以左手小鱼际置于肩胛冈上斜方肌部位,反复旋转揉动。
然后右手拇指在肩前,余指在肩后,捏定肩部反复旋转揉动。
②弹:术者以双手拇指或中指、食指横向弹拨肌束,弹拨的重点可在肱二头肌肌腱、胸大肌肌腱、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等拘挛、僵硬的肌束。
③疏:术者用右手由肩往下轻轻捏拿疏导患肢。
④摇:采用臂带肩方法,术者立于患肩外侧后方,左手固定肩关节处,以防代偿活动;右手握患肢前臂,由内向外旋转摇动,并使患肩逐渐向后转,活动的角度由小到大,每次以稍微过力为宜。
此法包括上举、内收、外展等多方活动。
每7天1次,连续2~3次。
骨质疏松、年龄较大和肿瘤患者忌手法复位。
复位随时询问患者反应,以调整或停止操作,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1.3.1.3 功能锻炼:患者站立,弯腰垂臂,患肢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划圈动作,用臂的甩动带动肩关节的活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每次训练以稍微过力为宜,进行时间以1分钟左右为宜,每日3次,连续1个月。
推拿配合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高发年龄在40~60 岁,是由急、慢性损伤或其他原因所致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变,以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疾病。
通常认为肩周炎有自愈倾向,但自然病程长达6 个月至3 年,甚至更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不便[1].笔者采用以推拿按摩为主,配合针刀治疗肩周炎60 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 例患者其中男24 例,女36 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2 岁,病程最长2 年,最短1 个月。
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肩部周围疼痛及不同程度肩关节活动受限等主要临床表现。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X 线检查排除肩关节脱位、骨折、骨结核、骨肿瘤及严重骨质疏松[2] 。
2、治疗方法2.1 推拿手法[3] 主要运用滚、按、揉、摇、扳、抖、搓法以恢复肩关节功能。
患者取坐位,用滚法、按揉法在肩部、三角肌、上臂至肘往返治疗,同时患肢配合做外展,后伸活动,时间约5分钟,将患肩上举到最大幅度,分别在肩前部、胸大肌、肱二头肌短头肌腱处和肩后部、大圆肌、小圆肌及冈下肌处按揉、弹拨约3 分钟,肩关节被动后伸及后伸旋内3~5 次,幅度由小到大;在肩关节周围施按揉法,约1 分钟;从肩关节至前臂用搓法往返3~5 次,肩外展约60°做抖肩法约1 分钟。
上述手法治疗1 次/天,10 天为一疗程。
2.2 针刀治疗患者取坐位,每次选取肩部3~4 个主要痛点作为治疗点,一般为喙突,结节间沟、肱骨大结节外下部小圆肌止点冈上窝最外缘内上肌腱腹结合部、肩胛下肌小结止点、肱骨大结节顶部冈上肌止点、肱骨大结节后部冈下肌止点等。
选择4 号针刀,采用四部进刀法: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针刀穿过皮肤到达粘连部位先纵行疏通剥离法而后进行横行剥离法,患者有酸痛、胀痛感,术者以刀下阻力感、滞刀感为度。
2013年肩周炎分析、疗效、总结肩周炎,是一组表现为肩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症候群[1],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袖破裂、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炎、喙突炎、冻结肩、肩锁关节病变等等多种疾患[2]。
临床上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常用的有针灸、推拿、关节松动术等,评价其疗效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针对其两大主症:疼痛和功能障碍。
1 疼痛评定1疼痛为肩周炎的两大主症之一,因此在疗效评定中,评价疼痛的改善情况必不可少。
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症状,定量的评定较为困难,且疼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对于痛觉的体验也不同,因此疼痛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4]。
目前用于评定肩周炎疼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1 视觉模拟评分法线性视觉模拟尺为一条10cm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0-10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强[5]。
1.2 简式疼痛量表 MPQ 是众所周知的全面评估疼痛的多维测量工具,它是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国际知名的疼痛学者Melzack等人根据标准MPQ改制出的评痛方法[10]。
既评估疼痛的情感及感觉方面,又评估疼痛的部位、强度、时间特性等,具有评价全面、灵敏可靠、简便易行、有量化标准、可进行统计学处理等优点[11]。
MPQ由11个感觉类(跳痛、放射痛、刺痛、锐痛、夹痛、咬痛、烧灼痛、创伤痛、剧烈痛、触痛、割裂痛)和4个情感类(疲劳耗竭感、不适感、恐惧感、受折磨感)对疼痛描述词以及现时疼痛强度和VAS组成。
所有描述词可根据个人感受选择“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分。
评定指标包括感觉类分、情感类分和两者相加所得疼痛总分;1.3 口述分级评分法VRS由一系列用于描述疼痛的形容词组成,也称为言语评定量表,描述词以疼痛从最轻到最强的顺序排列。
有四级评分法、五级评分法等,如将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极重度痛”表示[12]。
肩周炎症状诊断疗效标准本标准给出了肩周炎各期的临床症状、体征、辨证论治、手法治疗、功能锻炼、预防调摄及疗效评定的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
中医推拿科、康复科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XXXXX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75卜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ZY/T00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诊断与鉴别诊断3.1 病理分期及诊断要点参照《肩关节周围炎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特点》制定。
3.1-1 急性期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
夜间痛剧,压痛范围广泛,喙突、喙肱韧带、肩峰下、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腱、四边孔等部位均可出现压痛。
X线检查一般阴性。
急性期可持续2~3周。
3.1.2慢性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相对减轻,但压痛仍较广泛,关节功能受限发展到关节挛障碍,此时关节僵硬,梳头、穿衣、举臂托物均感动作困难。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
关节造影可55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见腔内压力增高,容量减少至5~15ml(正常人20,--30mi),肩胛下肌下滑囊闭锁,关节容积缩小,腔内可见纤维条索及漂浮碎屑。
本期可持续数月乃至一年以上。
3.I.3功能恢复期:盂肱关节、肩周滑囊、腱鞘的炎症逐渐吸收,血供恢复正常,粘连吸收,关节容积逐渐恢复正常,在运动功能逐步恢复过程中,肌肉的血供及神经营养功能得到改善,大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3.2鉴别诊断:本病须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冈上肌腱炎和冈上肌腱钙化、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肩撞击综合症、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症等疾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