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区域视角下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特征评价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91.20 KB
- 文档页数:10
古村传统建筑的建构、形态与风貌评价探究——以哈密五堡乡博斯坦村为例喀普兰巴依·艾来提江,塞尔江·哈力克(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古村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建构价值和独特的营造方式。
本文论述了博斯坦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沿革、价值取向、形态特征和生态理念,分析了古村落整体营造格局、建构方式、建筑评价等,并总结了传统建筑风貌特征、空间建构与风貌整治策略,为今后的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博斯坦村;古村落;建筑建构;风貌评价;风貌整治[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07.17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Form and Styl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in Ancient Villages—— A Case of Bostan Village in Wubao Town, HamiKapulanbayi Ailaitijiang, SaierJiang Halike(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00, China)Abstract: Ancient villages hav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rtistic value, construction value and unique way of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value orientati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idea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of Bernstein, analyzes its overall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etc., and summariz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features, spatial construction and renovation strategy of the village, which has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Bostan village; the ancient village; building construction; style evaluation; style renovation1概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农村改造与建设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数量和风貌特色正在迅速减少。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引导策略研究 -以南武山西村为例摘要:传统村落风貌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大部分传统村落面貌存在着如何升级的问题。
本文对传统村落物质形态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并以南武山西村为例,从村落整体面貌、建筑风貌及元素、景观及重要节点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环境风貌;保护与引导1 引言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急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对传统村落而言,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大部分传统村落面貌存在着如何升级的问题,也有许多传统村落存在着传统风貌亟需修复与拯救。
传统村落传统特色实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作用下,由村落物质元素形态构成的。
山东省济宁市传统村落南武山西村是著名的曾子故里,该村极具鲁西南传统村落面貌。
本文以该村为例,从村落整体面貌、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及元素、景观及重要节点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保护策略,提出了传统村落规划建设落地途径。
2 保护理念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应该从非物质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首先是非物质文明对建筑及景观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深入村民生活,并非直白的表达在建筑构成要素上。
南武山西村是曾子故里、千年古村,作为山东最具有儒学文化的村庄,保持其乡土本色,体现并延续传统儒学特征,营造儒学文化情结,建立一种南武山的村庄文化载体,成为本次景观与建筑设计的理念。
村落风貌保护和设计上延续并强化文化、建筑、空间的关系,设计出儒学文化气息浓厚、村民生活和谐温馨的意境。
突显儒学文化,以孝为本的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景观节点,采用本地乡土材料、乡土树种、传统儒学符号、儒学汉字等元素,增强景观设计的氛围。
3 建筑风貌控制建筑风貌控制在于引导村民使用合理的建筑材料、色彩,控制整体建筑形式及建筑构元素,从而使得整个村庄风貌和谐统一,并能延续传统村落原有风貌。
3.1建筑形式控制以传统为基准,现代化生活为依据,分类型的对建筑形式控制。
辽宁省西沟村传统村落风貌特色及保护研究周静海,牛艺,周阳雪,于海洋,张亚萍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并且开始寻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这就对传统村落的遗留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都开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给予极大的关注。
本文结合西沟村案例,研究阐述辽宁省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法、措施和内容,以期为辽宁省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西沟村,风貌特色,保护1.西沟村基本概况1.1区域位置绥中县永安乡西沟村位于绥中县永安乡,东距绥中县城52公里,距山海关30公里,紧邻锥子山长城,村域面积为 50平方公里。
图1.1 西沟村区域位置(图片来源:课题组)1.2村落起源西沟村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乡,由西沟、小河口、东沟、金家沟、骆台子、立根台以及榆树湾7个自然村组成。
它们形成的原因通过地形图的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可知,长城重要的隘口和要道在西沟、小河口、东沟以及金家沟村的南侧,要穿过村落才可登上长城。
因此无论驻守烽火台还是驻守长城重要段,均要通过要道而进入,形成此区域曾为屯戍的兵丁主要的聚集点或场所。
对于长城的驻守是轮班值守以及军士家属的跟随均需要居住空间,空间的选址不仅需要相对平坦且利于居住的地形条件,更要离值守之地的距离近,因此形成了在要道下面的西沟、小河口、东沟以及金家沟自然村;而南侧立根台和骆台子自然村是居台而居,台地利于防守和瞭望,可以更好地保护其他村落的安全,并且高台上的地面较平坦利于建造房屋,面积比其他自然村略大。
可推测出骆台子以及立根台是这一带长城或长城重要段的根据地或大本营。
1.3历史沿革西沟村始建于明代,距今已经有600 余年的历史,当地百姓大多是来自于江浙一带的义乌兵后代,在明朝跟随戚继光镇守长城关口时留下在此居住,现有五大姓氏分别为叶、金、曹、王、胡。
几百年来,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风习俗。
2.西沟村村落风貌特色2.1整体格局西沟村地处山地地区,山地属燕山余脉的东延部分,形成五条山脉。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t puts forward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the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eautiful Tanwan Village.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milar traditional villages.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Tanwan village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国内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不断增多。
陈晓华的《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评述》指出,我国当前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法从专注于村落保护转向重视村落发展,从静态固化保护转向动态活化利用。
廖军华在《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一文中指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村民主体地位,发挥传统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
朱华和尹璐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多元化策略探讨》一文中,深入分析了国内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并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当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发展研究正逐步深入与细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视线锁定在未被合理开发且具有典型性的传统村落,探究其未来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这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评价及景观营造策略分析传统村落是中国独特的村落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和制定景观营造策略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旅游资源评价应从多个维度进行。
首先,要考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古建筑、古老的习俗和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都是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要考虑景观资源的自然美。
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山水之间,拥有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如山谷、溪流和田园风光,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同时,还要考虑乡村特色产品和农耕文化等因素,这些都是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补充和延伸。
在评价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制定景观营造策略成为重要的工作。
首先,需要注重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
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是景观营造的基础,要保留传统村落的原貌和特色建筑,防止过度商业化和人为破坏。
其次,需要注重景观资源的整合和提升。
传统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需要统一规划,突出优势资源,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做好设计和建设,使其成为旅游资源的集聚点。
此外,还需要注重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
通过开发乡村特色产品,挖掘传统手工艺和农耕文化等,提升村落的经济效益和吸引力,使传统村落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总之,评价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和制定景观营造策略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至关重要。
要综合考虑村落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特色产品和产业发展等多个因素,注重保护和提升村落的传统文化价值,统筹规划村落的景观资源,促进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县域视角下乡村特色风貌研究——以余庆县为例本文以县域的视角出发,从乡村风貌的引导特征、风貌要素分类及提取等方面入手,对乡村风貌构成、划分原则进行梳理,建立乡村整体风貌研究框架。
并以此为基础,对余庆县域风貌按照三大要素类型进行整合,构建余庆县域总体风貌分区评价体系,为余庆县景观风貌规划提供基础。
标签:风貌分区;风貌特征;余庆县域1、研究背景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乡村建设也初具成效,但在此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忽视历史文化、自然特征及地域特色导致风貌规划的失控,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
因此在乡村建设中如何在保护青山绿水,延续历史文脉同时彰显乡村地域风貌特色显得尤为重要[1]。
2、县域乡村风貌特征及研究方法2.1县域乡村风貌引导特征从县域的层面来说,我国乡村风貌分区主要靠“弹性引导”[2]。
首先,在引导体系中明确什么不能做,同时引导政府和居民应该怎么做。
其次,引导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区域历史和经济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2.2乡村风貌要素类型县域风貌的划分应由区域内自然、人文以及人工物质空间三大类要素共同决定[2]。
自然要素指自然生态以及农林生产景观,包括山、水、林、田等;人工物质空间要素主要包括各类居住、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空间;人文要素主要是指历史及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等。
2.3 县域乡村风貌研究方法2.3.1风貌要素提炼挖掘与提炼区域内具有地域特质的代表要素是科学、有效构建县域乡村风貌体系的先决条件。
不仅是某一单要素的体现,更是从宏观视角出发,对各类要素进行空间上的联系与梳理,研究县域乡村风貌特征在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特色产业等方面存在的聚集性、连续性及协同性[3],从而得到各类风貌在县域整体中的定位与特征。
2.3.2乡村风貌评价体系构建根据在县域范围内提炼的自然、人文以及人工物质空间要素,针对各类风貌在同质化、差异化以及系统化等方面的特征[3],构建县域乡村风貌指引体系。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的风貌保护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村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建筑遗产,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以及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文化遗产的破坏和盗窃,风貌逐渐消失。
因此,对于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研究势在必行。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村落承载着乡村文化、传统建筑和民俗风情,是乡村地区独特的风貌特征。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现代建筑的涌入导致了传统村落风貌的破坏。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修复村落的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是传统村落风貌的核心,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需要注重保护材料和建筑技术的传承,同时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确保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其次,传统村落风貌保护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和管理。
村落的整体规划应遵循村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注重保护和修复传统村落的核心区域,同时兼顾发展需求和环境保护。
村落管理应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同时加强对村落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传统村落的风貌得到有效保护。
另外,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还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
传统村落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应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传统村落应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传统农村文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双重保护。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注重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整体规划和管理以及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
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让其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的载体,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保护传统村落的风貌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维护乡村特色、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评价——以安徽省古村落西递为例第一篇范文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评价——以安徽省古村落西递为例传统村落的景观评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升乡村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安徽省古村落西递为例,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评价的方法和意义。
一、西递古村落概述西递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古村落。
建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西递村落依山傍水,布局严谨,建筑精美,保存了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的风格。
村落内有许多古建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历史遗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古村落”。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西递古村落景观评价1. 文化遗产保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递古村落景观评价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文化遗产。
通过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村落景观,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古建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历史遗迹得到有效保护。
此外,还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宣传和推广,提升西递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2. 环境品质提升西递古村落景观评价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提升乡村环境品质。
通过评价,可以对村落内的环境卫生、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整改和提升。
例如,加强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处理,改善村落环境卫生;增加绿化带和休闲设施,提升村落景观品质;优化交通布局,确保村落内外交通畅通。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3. 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评价还应关注产业发展。
通过评价,可以发掘和利用西递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例如,加强村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活动,提高村落知名度;推动村落与周边景区的合作,打造一体化旅游目的地。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4. 村落特色传承西递古村落景观评价还应关注村落特色的传承。
村庄建筑风貌调研方案村庄建筑风貌调研方案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导致许多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以及农田荒芜等问题。
然而,村庄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代表了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
因此,对于了解和保护村庄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目的与内容1.调研目的:(1)了解村庄建筑风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掌握其文化内涵和价值;(2)探讨村庄建筑风貌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为规划和保护提供参考;(3)研究村庄建筑风貌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出合理和可行的建议。
2.调研内容:(1)了解村庄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2)调查各个村庄建筑的类型和特征,如土木结构、造型风格、材料运用等;(3)研究村庄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等对建筑风貌的影响;(4)调查村庄建筑现状和保护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5)分析村庄建筑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和意义,包括旅游发展、文化传承、乡村经济等方面;(6)研究村庄建筑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如立法、补贴、宣传教育等;(7)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促进村庄建筑风貌的保护和发展。
三、调研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以及学术论文,了解村庄建筑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和相关研究成果。
2.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观察、测量、摄影等方式,了解村庄建筑的特点和现状。
3.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并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村庄建筑风貌的认知、保护意识和需求。
4.专家访谈:邀请乡村规划专家、建筑师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村庄建筑风貌的专业意见和建议。
四、调研预期成果1.调研报告:根据调研过程中的数据、实地观察和分析,撰写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总结村庄建筑风貌的历史特点、地域特色和保护现状。
2.政策建议:针对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村庄建筑保护的措施、完善相关立法、提供经济支持等。
传统古村落的评价及保护传统古村落的评价及保护——以安徽省西递宏村为例葛立傲摘要:在传统文化不断被破坏的今天,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在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其外部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古村落的评价,只有我们分析,评价完问题,才能从其遇到的问题而加强保护。
本文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研究古村落的价值,分析,评价古代村落,研究古村落的保护方法。
关键字:古村落,聚居环境,遗产价值,保护利用一:前言在城市化与商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传统古村落是保留较大历史改革,具有特色的民俗民风。
虽历史悠久,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与使用的村落。
古村落是乡村建设发展的缩景,也是传统文化的遗迹,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和建筑特色。
例:安徽的西递宏村,徽州呈坎古村落,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等均属此类二:传统古村落的价值评价传统古村落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历史悠久性,保护完整性,建筑的乡土性,环境协调性和文化传承的典型性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从而保证传统古村落的独特价值(表一)[ 1 ] (1)历史的悠久性。
对于传统古村落来讲,时间价值是最能反映遗产的珍贵性指标,西递宏村古村落的评价具有时间跨度较大的特征,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
而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但现在大部分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2)保护的完整性。
完整性要求传统古村落必须具有完整的村落形态,具有完整的时间序列和完整的人文生活三个特点。
而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3)建筑的乡土性。
聚落环境和传统居民不是刻意保护的结果,而是在人们长期生活中得以保存的空间。
传统古村落居民生活的现代化,使传统古村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之改变的就越是传统古村落及建筑形式,有的村落在变革中保存下来,成为靓丽的风景线(4)环境的协调性。
环境的协调性是传统古村落“天人合一”的重要体现,传统古村落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村落及其周边景观环境具有独特的协调性,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村落建设中去,并构架起与景观环境完全协调的村落(5)文化传承的典型性。
“四层一体”视角下传统村落地方性生产与多元主体认同研究作者:刘敏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8期摘要:基于“四层一体”分析视角,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为案例地,从自然、制度、生计、意识形态4个层面,分析城乡互动中观音殿村文化经济问题和社会关系变迁。
研究显示:城乡互动背景下,观音殿村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地方性生态景观和传统非物文化遗产情境发生再造,空间中主体呈现多元并存格局;在观音殿村乡村旅游空间改造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中多元主体基于自身行为逻辑表现出不同认同边界,其本质是多元主体的利益博弈与社会关系重构;在以旅游为媒介的空间资本化改造中,无地方性、多主体利益冲突等问题逐渐凸显,基于“四层一体”分析视角,将地方性嵌套在旅游地文化形象的生产与社会权利关系的重构之中,对于乡村的空间实践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四层一体”;传统村落;地方性生产;观音殿村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21世纪以来,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完善,吸引了外资旅游企业的进入[1]。
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传统村落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地方文化,集中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地域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空间,推动传统村落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深层次结构生产的同时,也引发了乡村空间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认同分异。
近年来,分析地方的深层次结构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传统的地理学研究側重于人地之间的关系,但忽视人地关系系统的边界空间或区域边界。
为进一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周尚意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性“四层一体”分析框架,充分凸显地方性和整体思维,并强调其对于挖掘传统乡村地方性的重要意义[2]。
“四层一体”分析框架更加侧重于地域系统中不同要素、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3],有利于深度探究传统村落复杂的人地关系与社会矛盾,对于分析传统村落地方性生产和多元主体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文章选取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层、制度层、生计层、意识形态层“四层一体”为视角,解析城乡互动背景下观音殿村地方性生产与多元主体认同倾向,对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传统村落景观形态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吕勤智;丁于容【期刊名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1【摘要】As the disappear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 which symbolizes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uilding a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an innovative task to rescue and protect village cultural legacy.Base on the execution of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e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landscape morphology as a basic medium of preservation and a cut-in point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at constructs the base and scene of village form.It also addresse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hat emphasizes integrated preservation and active inheritance by treating the landscape morpholog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s a living organism.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xecut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and build a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system of landscape morphology, explore its concepts and trajectories,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体现中国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的建立是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做出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实施,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探索,综合运用景观形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景观形态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载体,构成传统村落形态的基质和风貌,景观形态是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发展建设的切入点;把传统村落景观形态作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突出整体性活态传承保护的理念与方法;为了更好地实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需要完善和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理论体系,探索景观形态保护发展的观念与路径,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实践.【总页数】5页(P17-21)【作者】吕勤智;丁于容【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相关文献】1.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洛阳市孙都村为例 [J], 孙立;孙美玲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音寨为例 [J], 罗羚艺; 黄朝宾3.传统村落景观的原真性保护与活化发展策略 [J], 朱志民4.烟台市牟平区邹家庄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探讨 [J], 仇玉珠;于淑欣;胡贞贞5.乡村振兴过程中桂北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探究——以桂林市熊村为例 [J], 陈宇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漳州市域传统风貌村落的特点、价值及保护1、漳州市传统村镇环境典型景观特质分析近些年来, 随着乡村建设的日益发展和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 以及各地富有地域文化或民族特色村镇旅游产业的兴起, 传统聚落空间文化的价值逐渐为世人认知, 而其保护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加紧迫和严峻。
传统聚落空间是传承村落文化和村民感情的载体。
漳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每一个古村落和古街古巷, 都散发着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
通过走访调研和资料整理分析, 漳州市现有17个重点传统聚落空间分别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村) 、传统古村落等类别。
通过对漳州市传统聚落空间走访调研和资料整理分析, 总结出其若干现状共性问题。
1.1、建筑问题传统建筑是构成传统聚落空间的基本单元, 是承载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
漳州市传统民居多采用砖石、木材、生土等当地材料, 这些建材不仅容易获取、造价低廉, 还有着适应本地自然气候的优势。
因此, 传统聚落空间还在使用传统技法建造空间。
然而,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 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聚落空间正面临着质量、功能等多方面的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难点, 是当下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传统聚落空间文化的关键所在。
传统聚落空间建筑因质量差、功能落后, 大量被空置或粗犷处理。
调查漳州市村镇的传统建筑基本都是木构架支撑, 以生土夯筑或砌筑砖石作为围护墙体, 在经历长时间的环境腐蚀下, 很多传统民居虽有较好的风貌, 但质量已经很差, 甚至已成为危房, 被主人空置;另有一些民居风貌质量均尚好, 但因其采光不足或储藏空间不够等功能问题被粗犷改造, 与建筑原有风貌极不协调。
新建民居缺乏管理引导, 与传统聚落空间格格不入, 建筑文化传承无从谈起。
为提升建筑的坚实度, 改善居住条件, 漳州市在很多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村镇(一般位于交通要道或风景区周边) , 村民大多使用水泥、黏土砖和瓷砖等现代建筑材料建造房屋。
地域视野下皖西村落风貌特征识别及优化策略——以金寨某
红色小镇为例
吴运法;申程程;徐雪芳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3)1
【摘要】多角度探索乡村风貌量化识别途径对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献调研梳理我国乡村风貌阶段发展的特征,选取金寨县某红色小镇的多个村落,以类型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式,从聚落空间特征、建筑类型、色彩信息等角度分
析总结乡村建筑风貌现状特点,从肌理重构、功能空间营造以及在地性改造的角度
分析乡村的优化实践策略。
【总页数】8页(P46-53)
【作者】吴运法;申程程;徐雪芳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与
生态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皖西红色与绿色资源融合开发的经济效益研究——以金寨县为例
2.基于地域文
脉保护传承的特色小镇风貌塑造策略——以云南丽江长江第一湾石鼓特色小镇详
细规划为例3.乡村振兴背景下革命老区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以金寨大别山
红色小镇为例4.浅析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特色小镇风貌表现——以西安茯茶小镇规划设计为例5.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分析——以金寨特色小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印发版本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传统村落发展、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的一套指标体系。
它是根据传统村落的特点和现实需求,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状况和保护理念制定而成。
下面将介绍一份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的印发版本,共计1200字。
一、自然环境1.生态环境:评估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包括植被覆盖率、水源保护状况、土壤保护等情况。
2.保护区域:评估村落周边是否有自然保护区、生态重点区等,以及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效果。
二、文物保护1.建筑风貌:评估传统村落内传统建筑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包括村落的整体布局和建筑群的风貌。
2.建筑物保护:评估传统建筑的材料、结构和维修状况,以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
三、文化传承1.传统技艺:评估传统村落内的传统手工艺品、工艺品、乡土工业等的传承情况和传承人数。
2.传统活动:评估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四、社会经济1.居民生活:评估村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
2.旅游发展:评估村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接待能力,以及旅游对村民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五、管理与规划1.管理机构:评估村落的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能力,以及管理人员的背景和素质。
2.规划制度:评估村落的规划制度和规划能力,以及规划对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指导作用。
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原则1.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基于科学的分析和调研,兼顾多方面因素,具备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2.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社会经济、管理与规划等多个方面。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比性,可以对不同传统村落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评估。
4.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可持续性,能够监测和评估村落的长期发展和变化情况。
指标评价等级划分为了对传统村落进行评价和排名,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评价等级一般包括优秀、良好、一般和不达标等级。
不同等级的评价结果将作为指导传统村落发展和保护的依据,为相关政策和项目的制定提供参考。
区域视角下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特征评价研究——以丽水市传统村落为例摘要:本文聚焦区域聚落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从“村落区位”、“村落格局”和“村落环境”三方面提取风貌要素,构建整体风貌特征评价体系,其中,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可量化风貌要素,包括“交通区位”、“景区区位”、“村落建筑”和“选址格局”;引入景观生态学方法定性分析非量化风貌要素,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类型”和“产业经济”,找寻要素资源集聚特征和空间分布特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丽水市域内的150个已经成功申报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确定以风貌村落类型、总体分区结构、集成廊道组织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框架,并揭示其差异化、集群化、区域化特征。
关键词:区域视角;传统村落;风貌特征评价;丽水市the Evaluation of Overall Traditional Villages Features under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Lishui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features at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settlements Perspective, extracts feature elements from the "village location", "village structure" and "village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s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system. The quantified elements are analyz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quantitative ESDA method, including "traffic Location", "scenic location", "village architecture" and "location pattern"; and the unquantified elements are analyz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qualitative method, includ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ype" and "industrial economy", which aim at fin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takes the research case of the 150 selected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Lishui City area to build up the reg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 feature structure and reveal their differences, cluster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Regional perspective, traditional village, feature characteristic evaluation, Lishui1. 引言传统村落是指始建年代久远,经历较长历史沿革,至今仍然以农业人口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且保留着传统起居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村落[1]。
它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2]。
因此针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对于保护历史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围绕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划与建设保护,国内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
刘大均等从地理学的角度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规律进行了相关总结 [3];陶伟等从建筑学的角度采用空间句法的方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认知进行了研究[4];崔妍从景观学的角度探索地域文化要素对于传统村落景观形成的影响[5];王云才等针对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研究[6],王小明对传统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科学性进行了理性分析[7];车震宇等从旅游学的角度探讨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风貌的利弊影响[8];此外,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也颇为丰富,如郭谦等论述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应遵循的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实现方法[9]。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格局、空间形态、景观意象、价值评价、旅游开发、更新保护等方面,较少关注传统村落风貌的研究,尤其缺乏从宏观角度出发探究传统村落组群风貌关系的相关研究。
在区域环境中,传统村落组群风貌显现出自然连续性、产业协同性、文化传承性等区域群体特征[10]。
因此,本文从区域视角出发,聚焦传统村落簇群风貌之间的联系,把握传统村落局部风貌的空间集聚、产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文化习俗之间的传承脉络,为区域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协同发展和维护奠定基础。
文章结合丽水乡村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特色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2. 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特征研究方法2.1 总体思路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特征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出发探究个案村落所显现的整体风貌特征和局部村落粗群在区位环境、产业发展、自然地貌、文化类型等存在的集聚性、连续性、协同性和传承性。
通过对村落区位、村落格局、村落环境三方面提取风貌要素评价指标,构建整体风貌特征评价体系,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可量化风貌要素指标,从区域角度探寻村落风貌要素局部空间集聚特性,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定性分析非量化风貌要素指标,确定以风貌村落类型、总体分区结构、集成廊道组织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框架,了解传统村落风貌在整体所显现的差异化、集群化、区域化特征。
1| 总体思路框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2 传统村落风貌要素提炼传统村落风貌相对于城市风貌,有着许多方面的独特性,无论从自然环境、产业经济、建成设施、文化类型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为体现传统村落的风貌代表性和地域识别性,传统村落风貌的凝聚和组团有必要进行特质代表风貌要素的分析和提炼。
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来说,传统村落风貌体系的构建不仅仅依靠村落自身的风貌要素和村落周边的环境风貌,同时也受到来自区位中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道路交通的可达性、重要风景区的辐射作用、中心城区镇区的联动发展等等。
这些区位要素将在很大程度中影响到村落未来风貌格局的发展。
因此,本文统筹考虑传统村落自身风貌和区位环境风貌,将风貌类型划分为“村落区位”、“村落格局”和“村落环境”三大类,分别提取风貌要素。
其中,“村落区位”包括“交通区位”、“景区区位”两个风貌要素;“村落格局”包括“村落建筑”、“选址格局”两个风貌要素;“村落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类型”、“产业经济”三个风貌要素。
2.3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特征评价体系构建根据提炼的传统村落风貌要素,构建风貌特征评价体系。
由于部分表现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的要素无法用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本专题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将部分可量化的风貌要素进行评分,结合ESDA方法进行空间探索性研究,定量分析传统村落风貌的局部空间集聚特征,具体包括“交通区位”、“景区区位”、“村落建筑”和“村落格局”四个风貌要素。
另一些无法量化评分但2| 整体风貌特征评价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是却能反应风貌类型异质性的要素则是采用定性分析经验判断的方法,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类型”和“产业经济”三个风貌要素。
3. 丽水市传统村落风貌案例研究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
本次研究的传统村落分布在丽水市市域地区,包括莲都区,龙泉市,缙云、青田、松阳、云和、景宁、庆元、遂昌7县。
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依据丽水市历年来国家传统村落的申报情况,包括已申报成功的村落和正在申请的村落,共计150个。
3.1 风貌要素的量化评价和类型总结3.1.1 “交通区位”风貌量化评价“交通区位”是很重要的“村落区位”风貌要素评价因子。
在传统村落所处的交通区位中,整个区域的公路交通系统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五个等级,其中以高速公路的影响因子最大。
因此,在本次量化评价中,将各传统村落到最近高速出口的距离作为评分的标准。
图3是通过ARCGIS 软件处理生成的“交通区位”成本距离分配图,颜色越深,分值越高,可达性越好。
针对已有的赋分结果,利用GeoDa 软件,选用LISA 统计图分析法,即将空间单元与其相邻近的周边单元所形成的局部空间联系划分成五个等级,分别是H-H (高值被周边高值包围)、H-L (高值被周边低值包围)、L-H (低值被周边高值包围)、L-L (低值被周边低值包围)、NONE (无明显关联)[11],选取显著性结果5%的随机试验999次得到的“交通区位”风貌要素LISA统计图(图4),寻求这些传统村落中重要的局部粗群(H-H 或者L-L )或者局部空间离群值(H-L 或者L-H ),以此分析传统村落“交通区位”风貌要素的优势集聚。
由图中可以看出,“交通区位”高分集聚圈主要有四块,共同的特征除了都是位于高速公路沿线之外,其村落分布的相对密度也较高。
3.1.2 “景区区位”风貌量化评价3|“交通区位”成本距离分配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交通区位”风貌要素LISA 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和“交通区位”风貌要素一样,重要风景区的辐射作用会影响传统村落的风貌发展,因此,“景区区位”也是很重要的风貌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对丽水市域中的一些重要景区进行统计,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 软件对整个丽水市域进行“景区区位”量化赋分,生成“景区区位”直线距离赋分图(图5),颜色越深,分值越大。
图6是基于赋分图所生成的“景区区位”风貌要素LISA 统计图。
3.1.3 “村落建筑”风貌量化评价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不仅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作为承载村民生产和生活的村落本身也是历史价值颇丰的遗产之一。
传统村落自身的“村落建筑”和“选址格局”也是重要的风貌体现。
对此,本研究发放并回收的《全国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推荐统计表》1,其中主要包含“村落建筑”评分和“选址格局”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