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笔法墨法
- 格式:doc
- 大小:450.00 KB
- 文档页数:3
山水画笔法技法全解析!一、关于笔法基本概念的诠释魏晋南北朝的谢赫在被称为中国画基本定义的“六法”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骨法用笔”的概念,唐代张彦远更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气。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的著名论断,由之,历代中国画家们莫不将用笔当作中国画技法的第一要义。
有着深厚基本功底的王颂余先生的山水画以其用笔的考究而著称,特别是由于他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因此以书法入画法,以书理印证画理就构成了他的一个主要艺术风格。
众所周知,书法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笔法,精研书法的王颂余先生在绘画实践中自然地将书法应用于画法,从而完成了在技法层面上的书画合璧。
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他在技法教学中尤重笔法的锻炼。
这里我们打算从三个侧面来理解笔法的基本构成。
1.提按由于毛笔的材质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讲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能够自如地进行提按。
所谓“提”“按”,就是指在运笔过程中通过腕力的上提和下按动作而使笔锋的表现产生变化。
一般来讲,腕力下压力量的大小和所形成的点线轨迹的粗细成正比,所施加的压力越大,形成的点线就越粗。
不过正如王颂余先生在范图中提示的那样,我们“可以用腕力的一张一弛来体会微妙的提按动作,因为小的提按动作是不易察觉的”。
他在图中用一条曲折线条的变化,向我们揭示了提按对线条的线性与线形的变化关系。
在其中依据其线条变化轨迹,从起始之处可以看出他是以“按”——“快提”——“渐按”——“快提”——“重按”——“稍提”——再“重按”——“渐提”——“按”——“渐提”,这样一个动作过程来完成的,由于在提按过程中他能够完全控制住笔锋,所以其完成的线条变化显得非常自然到位。
在这里王颂余先生向我们展示了起笔之按、运动过程中的渐提渐按、快提快按、收笔之提等动作。
此外,还可以有起笔之提、收笔之按等动作。
如果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掌握住这些动作,无疑会大大提高我们笔墨表现力。
“提”“按”既是运动的过程也是运动的结果,在线条的运行当中如果完全没有提按,或者过多地不恰当地使用提按,不仅会使线条显得乏味,也会大大影响其塑造形体的表现力,这其中有一个适度和适当的问题。
国画山水画的笔法技法
国画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分支,其笔法技法与其他中国画不同。
以下是国画山水画的笔法技法:
1. 落笔为重:国画山水画以落笔为重,即一笔到底,不可反复涂改。
所以在画之前必须深思熟虑,轻重有度,把握好每一笔。
2. 用笔须工:国画山水画讲究用笔工整,不可有污染、断、滑、叉等毛病,用笔要有力度,但又不能过分硬挺。
用笔时要求气贯长虹,自然畅达。
3. 用色要淡:国画山水画的色调以淡雅为主,不可使用红、蓝、绿等鲜艳的颜色,以墨、淡红、淡蓝、淡绿为主。
颜色的运用应该与画面的整体构图协调一致,不能过于突兀。
4. 造型要真实:国画山水画的造型要求真实自然,不能太过生硬。
画家应该通过观察大自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将其更好地表现在画面上。
5. 技法要协调:国画山水画的不同技法,如悬挂、点染、泼墨、写意等要协调使用,使画面效果更加协调和谐。
以上就是国画山水画的笔法技法,细节之处还需画家自行研究,深入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思想,才能画出优美的国画山水作品。
- 1 -。
教你秒懂中国⼭⽔画的五种笔法中国画包括花鸟、⼈物和⼭⽔三种主要的题材内容,其中⼭⽔画因其表现的景物较多,层次感强,笔法、墨法⼗分丰富⽽⽐较耗时,难度较⼤。
由于⼭⽔画本⾝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完成⼀幅⼭⽔作品通常要经过数轮的创作和润⾊、调整,可以说⼯作量很⼤。
⼭⽔画的表现对象主要是树、⽯、云、⽔,所⽤到的笔法可以概括为勾、皴、点、染、擦五种。
第⼀步⾸先是“勾”,即⽤⽑笔勾勒出⼭⽯或树的轮廓。
勾画时按照先近景后远景,先主体景物后衬托景物的顺序。
以下是⼀幅初步临摹勾画好的作品。
接下来就是⽤皴和擦的⽅法画上⼭⽯的纹理,使其⽴体感更强,层次更丰富。
皴法有很多种,本次⽤的是较常见的披⿇皴。
擦跟皴得作⽤类似,不同之处是擦得时候需要将⽑笔的笔锋打撒,擦通常⽤⼒较轻。
皴和擦都是⽤淡墨完成。
以下是皴、擦以后的效果,有没有看出来跟上⾯的不同来呢?接下来是染,既将表⽰陆地的地⽅⽤饱含⽔分的刚能看出来效果的淡墨染上颜⾊。
注意在边界线的地⽅再⽤⽑笔蘸清⽔洇⼀下,让灰⽩交接的地⽅看起来更⾃然避免产⽣明显的边界线。
下⾯是染过以后的效果,出现⼤⽚⿊灰⾊区域,代表泥⼟的颜⾊。
染过以后画⾯看起来更饱满,层次感更强了,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呢?由于是⽤含有⼤量⽔分的淡墨染的,因此染过后画⾯湿哒哒的,要等宣纸完全⼲透以后再在上⾯点点。
点的作⽤⼀⽅⾯是丰富画⾯,营造意境,另⼀⽅⾯也可以遮盖⼀些画的不是很满意的地⽅。
点的时候要顺着⼭⽯的轮廓线⾛向进⾏。
点过以后画⾯变成这个样⼦的,变化还挺⼤呢!原图是这个样⼦的,请⾃⾏寻找差距,哈哈。
⽐较有意思的是本来是⽔的地⽅被我不⼩⼼染过以后变成⼀条路了,发现这个以后突然觉得画画挺有意思的,有时可以调⽪⼀下来个偷梁换柱,这样⽣活才有乐趣啊。
以上的勾、皴、点、染、擦五种笔法不知道你领会到了么?。
了解一下:山水画的15种常用笔法1.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指毛笔垂直于纸面,笔锋始终保持在所画线条的中心位置。
其特别是所画线条刚健劲挺、圆润饱满,适用于勾画树木、房屋、人物、舟船等对象的结构。
2.侧锋(1)侧锋行笔侧锋行笔是指毛笔的笔锋朝向所画线条的一侧。
其特点是所画线条参差不齐,线条前后的干湿润燥反差较大,适于表现变化丰富而又苍劲的山石、地面等物象。
(2)侧锋横扫侧锋横扫是指毛笔在侧锋状态下,从一端快速扫向另一端的过程。
特点是所画线条前浓后淡,形成自然的浓淡参差变化,适用于表现山石和地面。
(3)侧锋横擦侧锋横擦是指用含水分比较少的侧锋,从一端快速蹭向另一端的动作。
特点是墨迹干枯苍茫、空灵缥缈,犹如一阵狂风吹过,适用于树木和山石的皴擦。
3.散锋点厾散锋点厾在彩墨山水画中适用于表现树木枝叶和苔草植被。
特点是疏密浓淡、自然生动。
4.散侧锋勾皴散侧锋勾皴是指笔在散侧锋状态下进行勾勒皴擦的过程。
特点是所画出的墨迹苍劲生动,不加雕饰,自成妙趣,在彩墨山水画中最适于勾皴山石和树木的纹理结构。
5.扁侧锋扁侧锋是指笔锋在扁锋的情况下,笔杆与纸面形成倾斜的角度。
特点是墨迹中既能形成线,又能形成面,而且形成自然的干湿浓淡,适用于对山石进行勾皴。
6.乱锋乱锋是指整个笔头毫无规则,胡乱搅在一起的状态。
乱锋画出的线条苍劲生动、变化丰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控性。
在彩墨山水画中适用于对山石、地面和树木枝叶的处理,但要慎用。
7.拖笔拖笔是指用手指轻轻控制笔杆,使笔头在纸上被拖行的过程。
特点是墨迹自然渗透、转折舒缓,在彩墨山水画中可应用于对山区地面和梯田纹理的处理。
8.顿挫顿挫是指在行笔过程中做很短时间的向下用力,停止后又迅速抬笔向前的过程。
特点是线条看上去更刚劲有力,且富有节奏感,适用于所有画出的线条。
9.戗笔戗笔是指逆着笔杆的方向,轻松快速地将笔锋向前推进的动作。
特点是轻快刚硬、富有弹力,适用于树木树干和有斜度山石的勾勒。
10.逆锋逆锋是指逆着笔锋的方向,将笔逐渐向前推进的用笔方法。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勾、皴、擦、点、染:这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也是画家表现山石树木等自然景观的主要手段。
勾是勾勒山石的轮廓,皴是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擦是用来表现山石的暗部和阴影,点是用来点苔表现山石的细节和质感,染是用来表现山水的整体氛围和空间感。
2. 留白: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技巧之一,通过留出空白来表现云雾、水面、天空等元素,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3. 笔墨浓淡:笔墨的浓淡变化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墨色的深浅和笔触的轻重来表现山水的层次和质感。
4. 干湿结合:干湿结合是指将干燥和湿润的笔触结合使用,以表现山水的干湿变化和质感。
5. 疏密结合:疏密结合是指将密集和稀疏的笔触结合使用,以表现山水的疏密变化和层次感。
6. 繁简结合:繁简结合是指将繁复和简单的笔触结合使用,以表现山水的繁简变化和节奏感。
7. 透视法:透视法是中国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技巧,通过透视和比例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和空间感。
8. 墨色变化:墨色变化是指将不同浓淡的墨色结合使用,以表现山水的明暗和质感。
9. 线条美:线条美是指通过优美的线条来表现山水的轮廓和质感。
以上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笔墨技法,但不同的画家可能会有不同的风格和技巧,因此在学习和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山水画技法及墨法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类型,其主题是展示自然景色,是表现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
要想创作出精美的山水画,需要熟练掌握一定的山水画技法和墨法。
首先,山水画的构图极为重要,常常采用“重心对称”的构图方式,即将画面分成上下左右四部分,使画面左右两侧对称,上下两部分居中。
其次,山水画的画面要注重“气韵生动”,要表现出自然景
色的灵动和生机。
为此,可以使用“造境”、“含蓄”等手法,例如在画面中加入云雾、山石、水流等元素,使画面更加有趣。
在使用墨法方面,山水画要求墨色厚重,线条流畅自然。
可以使用“皴法”、“点染法”、“拂墨法”等多种墨法,使山水画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同时,在使用墨色的时候要注意调配色调,使画面更加和谐。
总之,要想创作出一幅精美的山水画,需要掌握一定的山水画技法和墨法,同时还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自然灵动和审美感受。
- 1 -。
山水画的20种笔墨技法在读本文之前,我们有必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何为山水画?一、山水画,简称“山水”。
中国画的一种。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
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
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百度百科说了这么多,其实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个文化概念中国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原始的宗教。
对山灵的崇拜,对水神的敬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亲和,是山水画的基础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在搞清楚了以上问题之后,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中国山水画的种类和表现技法20例二、中国山水画种类划分:中国山水画分为1、水墨山水画水墨山水画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为表现形式;2、设色山水画。
设色山水画设色山水一般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施以淡彩或重彩,可分浅绛山水和青绿山水。
亦有淋漓尽致的泼彩山水和没骨山水。
三、中国山水画技法:笔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无不融汇在山水画中,可谓集中画技法之大成。
所以学习山水画应该从基本方法入手,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不求索。
摹、写生、创作的反复实践,就能画出有既有传统又富有个性山水画,使“情与景会,意与相通”。
1、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实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用笔、用墨和设色的问题。
山水画的用笔多种多样。
这是由毛笔的性能决定的。
它可以勾线、点苔、涂面、可皴、可擦、可染;笔锋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湿。
山水画创作说明山水画的创作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构图、笔法、墨法和其他相关技巧。
1.构图:构图是山水画创作的首要步骤,也是决定作品品质的关键环节。
中国画的结构图,或称之为“章法”、“布局”,被广泛应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在山水画中,构图的形式必须与内容相互协调,以体现出主次、虚实、疏密、远近、大小、聚散等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样可以使画作看起来更具美感和艺术性。
比如,中国南北宋的“以大观小”和“以小观大”的构图方法,就是应用三远法进行构图创作,很多画作都充分表现出了画作的内容和山水的气势。
此外,还有用英文字母来融入构图的创作形式,如S形、V形、C形等。
山水画创作者应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要表达的内容来灵活运用,更要对构图形式进行创新,使作品保持新颖。
2.笔法:笔法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步骤。
自古以来,用笔讲求“笔意”、“笔理”、“笔法”、“笔趣”,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拆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
好的用笔要求平、留、圆、重、变。
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
3.墨法:墨法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也非常重要。
要点有五:第一遍干后再加第二遍;第二遍要墨迹未干时加点水,造成变化;第三遍干后用浓墨染;第四遍全染,第五遍将笔全部打散,点上去叫作点苔。
4.其他相关技巧: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技巧和方法也需要创作者掌握和运用。
比如在色彩运用方面,要学会运用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关系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在画面处理方面,要注重虚实结合、主次分明,突出主题;在细节处理方面,要注重刻画细节,如树枝、水波等,以增强画面的生动性和细腻感。
总的来说,山水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有全面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需要创作者对自然景观有深入的观察和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新水墨山水画常用笔法和技法介绍,创作必用(建议收藏)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
笔墨非常重要
笔是支撑整个画面的需要
墨是水墨铺排效果的需要
历代书画大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
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其基本笔墨技法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今天小瀚就带大家
着重了解一些在绘画实践中
常用的笔法和技法
•积墨、积色
用积墨法画
首先把颜色调匀,平涂
它的技巧在于第一层铺底色
等到干了以后再一层一层的加
如果是潮的状态,则会产生渗透
无法达到“积”的状态
•色破墨
用颜色破墨色
是一种大块面的水墨渗透
首先用墨勾画出外形
在其未干时用颜色进行叠加渲染
在墨与色的结合中
充分发挥色彩在水墨画中的视觉魅力
丰富了表达的手法
使水墨画有了繁华的景象
更富感染力
•浓破淡、淡破浓
也即是以墨破墨
是在画山水画和花鸟画里面常用的技法浓淡相破,使得局部性产生模糊感
水墨自然氤氲成湿润感
这类技法常见于
书画家的即兴发挥
大笔挥豪随后破墨。
山水画写生中的笔墨[ 1 ]家有墨香,必富贵![ 2 ]天下第一易错字,题跋小心写错。
[ 3 ]当代写意国画,都是这样死的。
[ 4 ]油画中的绝美女神,美醉世界![ 5 ]104集芥子园视频教程+高清电子画谱![ 6 ]68讲山水画教学视频精选合集!文字来源于网络;插图:赵春秋写生作品。
山水画写生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基本功。
陆俨少在《山水画的变法》中说:“山水画传统技法,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观察提炼而成,不是靠某一个人而是积累多少人的智慧和创造实践,才有今天这样丰富的传统技法。
我们不能靠一个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所以必须学习传统。
”在山水画写生中,所有的笔墨语言都是来自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探索,他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照、体悟后将其精准提炼出来。
例如郭熙自创了卷云皴与蟹爪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的作品《早春图》中千岩层叠,云气磅礴,画中早春景色千姿百态,虽繁复却井然有序。
还有巨然的长披麻皴、董源的短披麻皴、沈周的小钉头皴、倪云林的折带皴、米芾的米点皴等都是对大自然语言的概括。
这些笔墨语言并不是自然中真实的笔墨语言,而是古人通过写生探索概括出来的,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这也正说明了传统的笔墨语言是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是与自然物象结合后呈现出来的,同时也体现了师法自然之道。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特征,也是关于物象和传情达意的绘画艺术技巧。
各时期的绘画其时代气息是不相同的,笔墨风格也是各异的。
画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通过笔墨技巧的运用能彰显画家的功力技巧、思想情怀、精神气质、风格样式与文化修养。
传统笔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例如笔法分为尖锋、中锋、侧锋、顺锋、逆锋、露锋、藏锋、勾皴擦点染等,其中以中锋用笔为主。
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
用墨法分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焦墨法、淡墨法等。
这些笔墨技巧是古代画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智慧结晶。
因而我们要尊重传统,研习传统。
中国山水画常用墨法(1)破墨法——唐代王维、张燥等人的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当时称为“破墨山水”。
后世说的破墨法,是专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
破墨法又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点。
王维《长江积雪图》泼墨法——泼墨法创始于唐代王洽(又名王墨、王默),《唐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
王洽喜豪饮,醉后解衣磅礴,激清迸发,用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
后世所谓泼墨法,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
行此法,毛笔要大一些。
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
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
张大千《林壑幽居图》积墨法——积墨,即层层加墨。
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
元方从义东晋风流图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
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
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
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描绘山水形象的用笔方法山水画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
中锋运笔,笔管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
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侧锋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画出的笔线粗壮而毛辣,此法多用于山石的皴擦。
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藏锋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
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便是露锋运笔。
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可运于树干、山石的勾勒、皴擦中。
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
中国画家十分重视运笔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总结了前人经验,提出“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
”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
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
所谓“变”,一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
二是指运笔要相互呼应,古人比之为“担夫争道”,对此黄宾虹的解释是:“盖担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数十担夫相遇于途,或让左,或让右,虽彼此来此往,前趋后继,不致相碰。
此用笔之妙契也。
”此外,运笔还要注意气势的连贯,前人提出要“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这些都是重要的经验之谈。
【图文教程】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技法1、笔法基础:笔法包括运笔恣势、运笔方法、工具方法、绘画方法四大部份内容。
不同的笔法画出的效果天差地别,当认真练习与摸索。
单执笔法双执笔法,分染常用,一支墨笔涂墨,一支清水笔染运笔恣势包括正锋法:执笔成90度,笔尖向下,笔杆垂直,多用于勾线、点苔、线皴之类。
斜锋法:执笔成45度,笔尖向左下,笔杆倾斜,多用于面皴之类。
侧锋法:执笔成15度,笔尖向左,笔杆倾斜,多用于米点皴,飞白皴檫之类。
顺锋法:运笔由左向右,或由上而下顺手而行。
逆锋法:运笔由右向左,或由下而上逆手而行。
运笔方法包括勾肋法:用聚锋笔式勾画,常用于勾线等。
皴擦法:笔上沾少许墨、色在山石上擦画,此法曰皴擦,常用于多种皴。
点簇法:用正锋或斜锋笔式点簇,常用于点簇写意树叶、点苔藓等。
塗抹法:用墨、色涂抹,常用于渲染,或大写意画法。
扫刷法:用散锋笔沾少许墨、色扫刷,常用于披麻皴、发丝皴等。
工具方法包括聚锋法:将笔毛刮成尖锋曰聚锋,常用于勾线、点苔、线皴之类。
散锋法:将笔毛散开或刮成扁锋,常用于披麻皴、发丝皴等,散锋也称破笔。
秃笔法:将笔毛剪去半截,只留禿头,常用于细点皴等。
刀笔法:将笔毛削成手术刀片状,常用于点画树丛或发丝皴等。
钝笔法:将笔毛剪去一点,形成钝锋,常用于勾画粗线条和点簇树叶、苔藓等。
绘画方法包括干画法:不将纸喷湿,直接在干纸上勾画,笔痕清晰。
湿画法:将纸喷湿再画,笔痕模糊。
湿笔法:笔上蘸墨色较多,常用于染画类。
枯笔法:笔上蘸墨色极少,常用于皴擦点画。
泼撒法:将墨色直接泼撒在绢纸上作画。
以上笔法通常是综合交错运用,并不是一幅画只用一种笔法画成,那样就会显得呆板没有变化,所以以上各种笔法都要熟练掌握。
笔者就笔法总结为硬、枯、散、变、活五字硬:指用笔毛较硬的狼毫,画出的线性较有骨力,羊毫兔毫太软难胜任。
枯:指笔上沾墨要少,除泼墨法外,大小写意画法尤用枯笔多留白为佳。
散:指用散锋用笔,山水画重点是皴擦,而山石树木皴擦均宜散锋用笔。
书画考级丨国画山水的墨法(配高清图集)在山水画创作中,往往是几种墨法交替使用,时而泼墨时而破墨。
黄宾虹先生说:“七法齐用,谓之法备,不满三种不能成画。
”但多种墨法在一幅画中出现时,要注意不能平均使用,应有主次之分。
笔蘸墨,然后墨于宣纸上到底如何处理,关乎画这个动作,即是墨法。
历代优秀山水画的表现技巧基本上都是以一种墨法为主,其他墨法为辅,在统一、整体中求变化。
一、破墨破墨是在墨湿的状态,以浓破淡,或以淡破浓。
在半干湿的状态下加入了另一种墨的元素或者水的元素,形成这样一种墨迹形态。
由于它是在墨色未干的状态下,使前笔和后笔之间,前一个痕迹与后一个痕迹之间,结合在一起,使笔墨具有温润性。
二、泼墨泼墨很多时候是跟破墨结合在一起的。
泼墨也有不同,有大笔泼墨,还有一种是不用笔的,泼墨是大块面的水墨淋漓的墨法。
三、积墨积墨,就是一层一层地积累。
龚贤积墨用得很好,黄宾虹的很多作品都是积墨的代表,黄宾虹的积墨不是很大面积的,是在那一个地方笔墨的深厚性。
李可染的积墨法,有的时候是趁湿积,有的时候是在墨干了以后再把纸打湿。
四、色破墨色破墨,即适当掌握好墨色干湿之时,及时用色笔进行点破。
此法最好用厚色、或矿物色。
就是先用墨先画山水之形态,然后在墨色未干透时,用色笔破墨色,使色与墨相互渗化融成一体。
五、墨泼色墨泼色,即先以色笔画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然后以墨笔进行勾画,这样可以形成动感,而且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较为丰富,也可以充分展示出笔的力度和动感。
墨破色用得好,其变化多端,掌握好此方法,可以产生出变化无穷的效果,此方法关键在于水分的把握,使用时候,根据所绘对象处于的环境而进行。
如云,描绘纹路时,色稿要湿,墨破要及时,使其在水色墨相互渗透中,形成朦胧毛绒感。
山水画创作中,除了用笔、用墨还要注意用水。
扬州八怪中的李鱓曾言:“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及凝于神”,“笔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
中国画自古以来,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对于用水都有过深入的研究。
中国画山水画入门——笔墨技法篇笔墨是中国画的特征和精化所在,没有笔墨不能称其为中国画。
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指利用笔墨所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狭义的笔墨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
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中,笔法是由点、线、面构成,其中主要是线条的运用,其次是墨法,既利用水作用于宣纸上所的产生浓、淡、干、湿、深、浅的变化。
墨法中还包含色彩技法。
1.笔法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
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
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
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
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皴法主要有: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云头皴等。
披麻皴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
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皴,笔线短的称短披麻皴,这种皴法常用作来表现土质山或质地疏松的岩石。
董源多用披麻皴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
代表作有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用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打斧劈。
代表作有马远的《踏歌图》。
《踏歌图》雨点皴为长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主要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
代表作有范宽的《雪山萧寺图》。
《雪山萧寺图》云头皴笔多曲折迂回,向中心环抱。
代表作有郭熙《窠石平远图》。
《窠石平远图》荷叶皴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
山水画的笔墨技巧笔墨为中国画主要表现手段,古云“无笔无墨不成画”。
只有墨而无笔立不起来,宜软、平、灰、肉。
反之,有笔而无墨也缺乏表现力。
在运笔的同时也就在运墨了。
墨的效果是靠笔运出来的,笔之轻重也是靠墨来呈现的,因此笔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宋韩拙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纯全集》)。
运笔一要勾出造型,二是表达质感。
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段,中国画之“线”。
是具有生生活力的有生命的线,运动的线,是寄寓作者的人格与性灵的线。
下面谈谈中国画笔墨技法中的有关问题。
关于笔线的内含有硬毫、软毫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兼毫三大类。
硬毫笔主要用狼毫制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猪鬃做的笔,性刚,劲健。
常用的有“小红毛”、“衣纹笔”?“叶筋笔”、“书画笔”(大、中、小)、“兰竹”(大、中、小),以及大的?“狼毫提笔”等。
软毫笔主要用羊毫制成,也有用鸟类羽毛制造的,性质柔软,有大小、长短各种型号。
兼毫笔是用羊毫与狼毫相配,或羊毫与兔毫相配制成,性质在刚柔之间,属中性。
如大、中、小号的“白云笔”,“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笔。
学画用笔不要太讲究,初学时也不一定全部齐备,最初有大中小几枝就可以了。
要从难要求,这对基本功的训练大有好处。
待画熟练了,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多准备一些笔,选用好笔。
每次作完画,一定要用清水把毛笔清洗干净,防止宿墨和余色滞留笔根,破坏笔的性能。
洗笔不要用开水,因为开水会使笔毛变硬、变脆。
一般保存笔的方法是洗净之后放在笔筒里,也可以把笔吊挂起来。
外出作画时可以买个细竹丝编成的小帘子,叫笔帘,把笔卷在笔帘里,携带很方便,能保护笔毛不受损害(1)有力:胡小石曰:“好的笔线如钟表里的发条,不好的笔线如同煮烂了的面条。
”可见一根好的线条不仅从外部看不轻飘,有份量,俗称“有劲”。
而且应有无尽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非物质力量。
它“内含筋骨”,是从内部发生出来的有生命力的力量。
凝聚着过去运动的力量。
山水画技法积墨法、破墨法和泼墨法全面讲解早期的中国绘画,多是以重彩来表现,如唐宋的大批人物画和山水画。
元明以来,随着纸的出现带来了水墨技法的演变。
同时文人画形式的出现,使绘画逐步发展成了以水墨为主,以色为辅的面貌。
墨在中国画色彩中不只是一种“黑”颜色,而是作为一种调理画面关系的“色彩”存在。
中国传统画论中有“墨分无色”的理论,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墨为色的观念。
历来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很多,如“泼墨”、“破墨”、“积墨”、“焦墨”、“宿墨”等,但山水画主要用的是“积墨”和“破墨”两种方法,其它墨法间或穿插使用。
另外,“泼墨”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吴大恺精品焦墨山水画作品《飞泉隔山又一山》一、积墨法积墨法自古为山水画家的主要表现手段,五代董源、宋代范宽、李唐等留下的真迹,无不是积墨法的杰作。
特别是元代以后,黄公望、王蒙的作品中,墨的层次愈见丰富、深厚。
清代的龚贤又把积墨方法发展运用到新的高度。
至近代黄宾虹先生,在积墨上用尽一生功夫,集积墨之大成,达到了“浑厚华滋”的炉火纯青的境界。
“积墨”是山水画家的看家本领,不会积墨,难作山水,“积墨”也可以说是学习山水画的一道关口。
吴大恺四尺竖幅山水画作品《秋空山霁含烟雨》有的山水画家只对画加了几道墨之后,就不敢再动,所谓见好就收,舍弃了“宁可坏画,不要平常”的追求,结果四平八稳,不痛不痒。
何以如此?因为多积下去确有难处,积不好反而不可收拾,画面会很难看,容易出现“板”、“乱”、“脏”、“死”等弊病,费力不讨好。
所以有的人为了保留几笔清淡滋润的墨味,以轻描淡写草草了事。
岂不知即使清淡透明的画,也非一挥而就,也需积染递加,形成淡而不薄、轻而不浮的佳境。
积墨虽难也有规律,其要点有三:1、第一遍干定之后,再递加第二遍,否则两遍渗化一起,不但不觉深厚,反而臃肿浮涨。
2、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画复线,加的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错综而复杂”犹如印刷之套网纹。
昌乐外国语学校学校课程备课
、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
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
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
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
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笔法由行笔构成,那么,行笔包括哪几个步骤?(起笔、行笔和收笔)
、笔锋包括哪几种?(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哪几种?(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