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瘦金体十种基本笔法瘦金体,又称瘦金书,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唐代,由于其笔画瘦削,线条流畅,形式婉约,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瘦金体的书写需要掌握十种基本笔法,下面我们就逐一介绍。
一、横“横”即横行笔画,是瘦金体中最简单的笔画之一。
书写时,笔尖应平放于纸面上,从左向右顺势一挥即可。
横要求笔画端平直,力度均匀,长度适当,避免过于细长或厚重。
二、竖“竖”即竖行笔画,书写时要求笔尖从上向下下垂,力度适中,需注意高低起伏的变化。
笔画要求端正直楞,歪斜等错误应力求避免。
三、撇“撇”即向上斜笔画,书写时需要先从左向右写出一笔,然后斜着向上延伸,形成一朵小花的形状。
撇的长度适中,力度轻重要均匀。
四、捺“捺”即向下斜笔画,书写时需要把笔尖自上而下斜着一晃,又随即从右向左勾过去,如同一条小鱼身折的形状。
捺的长度较短,力度要精准。
五、点“点”即小圆圈,书写时需要用细笔尖,轻轻按压纸面,笔画要求有力,大小适中,位置准确。
六、提“提”即上钩笔画,需要先写一个向右的竖,然后向上弯曲形成一个呈现朝扬的小勾。
提的大小要与字形相称,位置要准确。
七、挑“挑”即竖钩笔画,一笔两用,可以兼顾“横”和“撇”两种基本笔画。
书写时,需要先写上一竖笔画,紧接着在竖笔画的下端向左斜划,划出一个小的向上撇的形状。
挑要求规整,长度和弧度的大小要适宜。
八、吸“吸”即下劃钩笔画,需要先写出一竖,再向下弯曲形成一个呈下钩形的小勾。
吸的长度要与字形相称,位置要准确。
九、折“折”即拐角笔画,书写时需要在一条向上的撇的末端处,向右转一个直角,形成一个倒L形状。
折要求方正、清晰。
十、提纵“提纵”即上挑笔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笔画。
书写时,需要先写上一竖笔画,然后向上微微挑起,再向右横划,形成一个横折的小勾。
提纵的长度和弧度要适当,不能过分夸张。
总结瘦金体十种基本笔法,是瘦金体书写的根基,也是后续书写的基础。
掌握好这些基本笔法,可以为你的书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你的书法水平如虎添翼,进一步提升。
古人渴求的九种笔法,你会几种?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也是一个书法家最重要的功夫。
那么,学习书法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笔法呢?古人渴求掌握哪些重要的笔法以得书法之精髓和要义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九种,即:落笔、行笔、收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中锋、侧锋等。
掌握这几种笔法,对于学习书法也就基本够用,基本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了。
一、落笔落笔,也叫起笔,是书写笔画的第一步,不同的笔画落笔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笔画,其落笔的基本方法却是一致的,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就是“逆入”的方法,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会显得饱满、圆润。
落笔的动作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极为复杂而微妙的技巧,比如落笔的角度、力度、速度以及笔锋的深浅、藏露等等,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行笔行笔,也叫走笔,是指在书写笔画时,笔尖从落笔的位置移动到收笔的位置的过程。
行笔是形成笔画的主要部分,也是决定笔画质量和形态的关键环节。
行笔的基本要领是“中锋行笔”,即笔尖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心线上移动,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会均匀、流畅、有力。
当然,在实际书写中,为了表现不同的笔画形态和风格,也会采用侧锋、偏锋等行笔方式。
行笔的速度和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行笔的速度应该适中,既不过快也不过慢,以保持笔画的稳定和连贯。
同时,行笔的节奏也应该有所变化,以表现出笔画的韵律和动感。
三、收笔收笔,也叫顿笔或回笔,是指在书写笔画结束时,笔尖离开纸面的动作。
收笔是笔画的收尾部分,也是形成完整笔画的重要环节。
收笔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回锋收笔、出锋收笔、藏锋收笔等等。
不同的收笔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笔画形态和效果。
比如回锋收笔可以使笔画显得圆润、饱满;出锋收笔则可以使笔画显得尖锐、挺拔;而藏锋收笔则可以使笔画显得含蓄、内敛。
无论采用何种收笔方法,都应该注意收笔的力度和速度要适中,以免造成笔画过于生硬或浮滑。
同时,收笔的位置也要准确,以确保整个笔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22种笔法,学会你就赚了!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在三千多年的书法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书法大家的实践和揣摩,形成了几十种笔法和章法技巧,其中仅笔法一项就达二十多种。
那么,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笔法?是不是每一个笔法都必须掌握呢?本篇就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问题,欢迎师友同好关注、交流和商讨。
▲ 唐· 怀素《苦笋贴》在说明这些笔法之前,我先将这些搜集到的笔法名称罗列一下,以便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接笔、过笔、衄笔、挫笔、抢笔、顿笔、蹲笔、驻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翻笔、断笔、揭笔、打笔、战笔、蹙笔、息笔、押笔、结笔、憩笔01接笔所谓接笔,顾名思义就是两笔画相连接的意思,比如一个“单立人”旁,撇画和竖画这两个独立的笔画相接,用的就是接笔笔法。
这个接笔不是一个复杂笔画的两个动作,比如“横折”笔画的横笔和竖笔,这是一个笔画,其中的横竖相接不是这个“接笔”讲述的意思。
接笔,除极少数情况,一般是虚接,或者称为尖接,也就是说,同上一个笔画相接的笔画起笔一般出尖,虚接于其上。
清代书法家蒋和在《书法正宗·接笔法》中说:一尖接“人”;二尖接“冂”;三尖接“支”,即三笔的末锋都是尖接;四尖接“攵”;五尖接“欠”,即五笔在一处,须用五尖。
五种尖接具体字例尖接,是接笔笔法的重要技法。
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笔墨,如羚羊挂角。
这里,老朱先生用的“羚羊挂角”真是神来之笔,十分形象。
实际上,古人在实际写字时,也不一定都是尖接,这要根据不同的书体而定,比如,写颜体楷书,可能有些接笔处就用到实接。
说到接笔笔法,古人还特别说到了“行”字,称之为“两并遥尖接”。
即,“行”字的右旁,第二画不可用折,又不可紧接,只能以尖笔遥接于左旁。
并遥尖接02 过笔过笔,是行笔笔法之一,在楷书中有,在行草书中更多见。
对于“过”的理解,元朝书法大家陈铎曾在《翰林要决·血法》中有专门论述:过:十分疾过。
笔法的名词解释笔法,作为绘画和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书写或绘画的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
本文将对笔法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介绍其内涵、分类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笔法的内涵及作用1.1 笔法的定义笔法是指在书法和绘画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笔触和线条的技法和形式。
它通过不同的手法,包括运笔速度、用力、变化节奏和笔迹形状等,来表现作品的情感、构图和风格。
1.2 笔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笔法作为艺术创作中的技术手段,不仅仅是让字迹或线条变得美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精妙的笔墨运用,传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笔法能够凸显艺术家的个人风格。
每个艺术家在创作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笔法风格,这种风格既是艺术家的标志,也是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例如,梅花书法中常常使用钩勾和弯曲线条,使作品显得潇洒自由,而草书则注重快速用力的笔势,营造出一种奔放的气势。
其次,笔法能够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传递情感,通过笔法的运用,艺术家能够将内心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笔触和线条。
例如,在山水画中,利落干练的笔势可以传递出刚劲挺拔的山势,柔和流畅的线条则传达出宁静优美的水景,使人产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最后,笔法能够丰富作品的构图和艺术效果。
艺术作品的构图是创作者对物象进行有机组合和安排的过程,而笔法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形态和运用方式,使得构图更加生动有趣。
艺术家可以通过深浅变化、粗细对比、虚实错落等笔法手法,突出作品的重点和层次感,增强观赏者的审美体验。
二、笔法的分类和特点2.1 线条型笔法线条型笔法是指通过线条的形态和运用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它包括了直线、曲线、弯线、钩线等不同的线条形态。
线条的长短、粗细、明暗的变化等都可以通过笔法来表现出来。
例如,在中国画中,横、竖、撇、捺等不同的笔画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线条表现形式。
这种笔法能够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主题的轻重、动静、距离远近等要素。
国画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它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自然山水的壮丽和意境。
以下是一些国画山水常用的笔法:
1. 点染法:点染法是用点状或小块的笔触表现景物的方法,通过点的大小、间距和浓淡来描绘山川、水面、树木等细节,形成自然的纹理和层次感。
2. 勾勒法:勾勒法是通过轻重粗细的线条描绘山川轮廓,突出山峰、山脊、山谷等的形态。
勾勒法在表达山水的线条和结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拓印法:拓印法是使用毛笔斜描,以笔尖的一小部分点在纸上,形成渐变和层次感。
这种方法可以表现远近、高低、轻重等变化。
4. 泼墨法:泼墨法是将墨汁或淡墨施加到纸上,形成随机的斑点和纹理,通过控制泼墨的力度和方向,表现山川的自然纹理和氛围。
5. 淡墨重彩法:淡墨重彩法是通过先用淡墨勾勒主要轮廓,然后再使用浓墨进行涂抹、点染或晕染,以强化山川的轮廓和阴影,增添层次感。
6. 水墨渲染法:水墨渲染法是运用水墨的渐变和晕染效果,通过湿笔湿墨、湿画湿擦的技法,表现出山水的远近和空灵感。
7. 贴白法:贴白法是在已上色的画面中贴上白纸,然后在白纸上重新勾勒或点染,形成明亮而突出的效果,用以表现阳光照射下的光影。
这些笔法常常结合运用,通过变化的线条、深浅的墨色、以及空灵的构图,形成具有中国山水画特色的作品。
在学习国画山水时,不仅需要掌握这些笔法,还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独特的艺术感觉。
中国画的十二种笔法
1.立笔:画笔笔尖垂直于纸面,用于画直线、竖线、角线等。
2. 悬笔:画笔笔尖离开纸面,用于画曲线、圆弧等。
3. 落笔:画笔笔尖斜着贴在纸面上,用于画斜线、斜弧等。
4. 勾笔:画笔笔尖轻轻勾住纸面,用于勾线、勾勒轮廓等。
5. 抚笔:画笔笔尖轻轻滑过纸面,用于涂色、渲染等。
6. 按笔:画笔笔尖沉重地按在纸面上,用于描绘重物、加强阴影等。
7. 轧笔:画笔笔尖水平滑动,用于描绘平面、弯曲等。
8. 点笔:画笔笔尖轻轻点在纸面上,用于描绘小物件、细节等。
9. 撕笔:画笔笔尖斜着在纸面上拉出线条,用于描绘草木、羽毛等。
10. 抖笔:画笔笔尖快速上下抖动,用于描绘水波、云雾等。
11. 摩笔:画笔笔尖在纸面上来回摩擦,用于描绘纹理、皴擦等。
12. 擦笔:用画笔笔尖轻轻擦拭纸面,去除颜色,用于制造光影效果等。
- 1 -。
颜真卿十二种笔法
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草书为主,被誉为“颜体”。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独特,有着十二种不同的笔法,分别是:
1. 贯鱼结贯通灵动,有律有序,行云流水。
2. 枯骨碎字骨峭正,髙低相间,断裂、飞翔。
3. 随意风狂放洒脱,追求流动、模糊之美。
4. 碎金诀笔锋如金铁磨砺而成,神韵包朴含金光。
5. 千纸堆多次交际堆砌,多变、变幻、叠翠累黛。
6. 浑然峻体弯转、布卷重,似山岚幅布正嶙峋。
7. 万龙旋笔端讲究长短,粗若大龙、纤细、婀娜轻旋。
8. 叠石蟾叠石层层,登台增气势卓越。
9. 刮叶狂大气磅礴、奔放、狂野,叶痕纵横、丰收满地。
10. 沙排粟激流勇退,形象如实,谲诡、温润如玉。
11. 欔槭栀实质品格、深内在以书为。
这些十二种笔法,既表现了颜真卿的个人风格,也体现了唐代书法的特点。
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然、激情、浪漫和艺术感,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
行书的27种笔法详解行书的27种笔法详解如下:1. 点:用笔尖轻轻点按纸面,形成一个小小的圆点。
2. 横:将笔从左向右平直地拉过纸面。
3. 竖:将笔从上向下平直地拉过纸面。
4. 撇:将笔从右向左下方斜向地拉过纸面。
5. 捺:将笔从左向右上方斜向地拉过纸面。
6. 提:将笔向上提起,离开纸面。
7. 按:将笔向下按压,增加线条的粗细。
8. 挑:将笔向前上方挑起,形成一个小小的弧线。
9. 钩:将笔向左下方勾起,形成一个小的弯曲线条。
10. 弯:将笔向左或向右弯曲,形成曲线。
11. 折:将笔先向左或向右弯曲,然后再改变方向,形成折线。
12. 圈:将笔绕成一个圆圈。
13. 转:将笔在纸面上旋转,形成螺旋状线条。
14. 抹:将笔平放在纸面上,然后向前推动。
15. 推:将笔向前推动,同时增加线条的粗细。
16. 拖:将笔向后拉动,同时减少线条的粗细。
17. 扫:将笔快速地在纸面上横扫。
18. 抖:将笔快速地在纸面上抖动,形成虚线效果。
19. 颤:将笔在纸面上微微颤动,形成颤抖的效果。
20. 顿:将笔在纸面上停顿一下,然后继续书写。
21. 挫:将笔在纸面上稍微用力按压,然后迅速松开。
22. 擦:将笔在纸面上轻轻擦拭,形成模糊的效果。
23. 拍:将笔在纸面上轻轻拍打,形成点状的效果。
24. 撞:将笔在纸面上用力撞击,形成强烈的线条效果。
25. 挤:将笔在纸面上挤压,形成厚重的线条效果。
26. 拓:将笔在纸面上横向扩展,形成宽阔的线条效果。
27.收:将笔从纸面上抬起,结束书写。
以上为行书的27种笔法的详解,供参考。
笔法概述笔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笔法包括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狭义的笔法仅指用笔的方法。
此指狭义。
笔法包含笔的运行轨迹、运行速度、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锋所处的位置、笔的竖立程度和笔的转动状态等。
一、笔的运行轨迹笔的运行轨迹,指毛笔在书法表现载体(纸、绢、竹、木等)上运动、行进的路线和因此而留下的痕迹。
笔的运行轨迹因书体而异,因风格而异。
正书(含篆、隶、楷)讲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
所谓“逆入平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对笔的运行轨迹的基本要求。
在起笔和收笔的过程中,笔锋往往两次经过同一个点。
行笔过程中,笔画圆转处,笔按弧线行进;笔画平直处,笔按直线运动。
行、草书由于运笔较快,笔意连贯,正书中逆起回收的要求被淡化。
一笔之中,笔锋很少两次经过同一点(交叉除外)。
同时,行、草书变化丰富,直线条相对较少,笔多按曲线运动,连绵前行。
从书法的风格来说,方峻、内扌厌的、其转折处(指横折)先提笔上靠,再按笔向内而下,笔意内敛,笔画稍有重合。
而圆润外拓者,转折处则直接向右下按笔,圆转下行,笔意向外拓展。
二、笔的运行速度笔的运行速度,指笔运行的疾涩、快慢。
疾,快的意思。
但“疾”并非一味的快速,仍须起伏行笔,急遽有力。
涩,慢的意思,即行笔要留得住,但又并非停滞不前。
字的点画不同,行笔速度亦各异,故有“疾”、“涩”之分。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
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清蒋和《书法正宗·笔法精解·指法名目》云:“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
”一般而言,写正书的速度要慢些,但又要有行草的灵动,写行草书则要快些,但又要有正书的稳重。
笔运行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形时缓时急,交替前行。
三、笔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即笔毫与表现载体接触的最高部位。
我们可以将笔毫先分为三个部分,接近笔管的三分之一称为笔根,接近笔尖的三分之一称为笔锋,中间的三分之一称为笔腹。
书法笔法口诀共有85句,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1. 水平勾斜起,竖直顺势落。
2. 勾钩在上端,落笔要放松。
3. 点画应收尾,不可生硬结。
4. 用笔需沉稳,勾点别过猛。
5. 打结弯钩脱,运笔要有力。
6. 虚实交相间,重心不可偏。
7. 点画宜轻重,大小各有情。
8. 起笔先点头,点画都要准。
9. 尖搭捺厚扁,字形要分明。
10. 连笔要有规,顺滑不乱继。
11. 弯钩须有劲,末笔要勾起。
12. 钩尖向上翘,末笔不可乱。
13. 丝竹交相织,点画应连贯。
14. 横画略高过,竖画稍微低。
15. 点画宜从上,一气呵成才好。
16. 折钩要有弧,内外形状不可乱。
17. 横画先出头,竖画顺势走。
18. 落笔需稳重,勾结不能轻飘。
19. 钩折要分明,大小形状要清晰。
20. 平行线需平齐,斜线宜有倾斜。
21. 点画需有力,粗细宜相宜。
22. 点画要分明,重心别偏斜。
23. 运笔须稳健,不可慌乱变。
24. 勾画勾略厚,尖搭尖稍瘦。
25. 打结宜圆润,顺滑不可违。
26. 笔锋用得好,字形会更美。
27. 撇捺要有劲,挺直不可颤。
28. 折钩勾末稳,上下线平衡。
29. 提锋折勾顶,曲线不可倾。
30. 画弯应自然,形状要清晰。
31. 横画宜挺拔,不可偏斜倾。
32. 竖画要笔直,稳定不可弯。
33. 钩折应有力,大小要适宜。
34. 挑勾要顶起,线条不可跌。
35. 冲撇要有劲,方向不可歪。
36. 撇捺要顺畅,不可断裂离。
37. 折钩应分明,形状要匀称。
38. 横折需舒展,长度不可过短。
39. 点画要准确,位置不能偏。
40. 提锋要有力,字形才能立。
41. 笔势要流畅,不可僵硬慢。
42. 钩尖要翘起,末笔不可太急。
43. 丝竹相间织,点画要连贯。
44. 点画要轻重,大小各有情。
45. 运笔需稳健,勾结别过轻。
46. 弯钩要有形,内外不可乱。
47. 横画稍高过,竖画稍微低。
48. 落笔要稳重,勾结不可飘。
49. 钩折要分明,大小形状清晰。
50. 平行线要平齐,斜线需有倾斜。
一口气教你9种笔法:提笔顿笔蹲笔驻笔衄笔挫笔抢笔转笔折笔1、提笔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
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
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
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
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2、顿笔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
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而在楷书中,提顿表现是很明显的,如一横与一竖就是两头都用提顿法。
顿笔用的好,可使点画坚实有力,笔力充盈,但不要顿的太重,形成墨团。
3、蹲笔运笔方法象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
在点画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所以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
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4、驻笔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
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
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
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
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5、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
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
八大书法笔法八大书法笔法,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书法练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法。
它们包括了撇、捺、横、竖、钩、提、折、入八个笔画,下面我们来一步步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一步:撇撇是从上往下,向右斜着写的线条,代表了书法中的一种精神,即执笔有诀,创作有谋。
撇起梁上君子,传达了一个人要有志向,有卓越的追求,要不断地向前进步。
在练习撇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从练习“横撇”入手,然后逐渐提高到“斜撇”。
第二步:捺捺是从上往下斜着写的线条,代表了书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墨守成规,不断突破。
捺的运笔要求相对比较高,需要保证笔画的厚薄、顿挫等方面的平衡,同时,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运笔的速度和稳定性。
第三步:横横即横线,是从左往右写的,“横平竖直,皆得其道”是书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代表了一个人稳定、坚定的人格。
在练习横的时候,需要注意笔画粗细的平衡,并且要掌握好用力的部位,让字形呈现出平稳舒展的感觉。
第四步:竖竖即竖线,是从上往下写的,“竖起寸长笔,意在千里外”代表了书法中的人格修养和精神追求。
在练习竖的时候,要保证竖线的粗细和方向的准确性,不断地加强用力的技巧,在练习中提高笔锋的掌握。
第五步:钩钩是书法中的一个特殊笔画,即在横、竖等笔画上方加上一个弯曲的线条。
它代表了书法的一种魅力和诱惑,给人的感觉是灵巧、活泼的。
在练习钩的时候,要不断地掌握好弯曲的程度和方向,同时注意笔锋的锤炼和用力的技巧。
第六步:提提是书法中的一个复杂笔画,是横折线和竖折线的组合。
它代表了书法中的潇洒和自由,给人的感觉是自由、随性的。
在练习提的时候,需要保证笔画的顿挫感和用力感,并且逐渐提高笔画的严谨度和稳定性。
第七步:折折是书法中的一个特殊笔画,通常代表了书法中的一个小结,或者是一个小变化。
在练习折笔的时候,需要注意笔画的触顶点和触底点的落笔,同时要注意笔锋的锤炼和用力的技巧。
第八步:入入是书法中最为难练的一种笔画,也是最具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一种。
笔法在书法创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到书法作品的美感、形象和气韵。
以下是笔法在书法创作中的几个重要作用:
形象的表达:笔法是书法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变化的笔画和运用的力度来表现形象,使作品更加形象化和具象化。
线条的表现:线条是书法创作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笔法的使用可以让线条更加丰富多变,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明。
节奏的掌控:笔法的运用可以掌控书法作品的节奏感,使字形的变化更加流畅、自然,使作品更具有韵律感和动感。
情感的表达:笔法可以通过运用的力度、速度、角度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传神,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笔法是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影响作品的形象、质感、节奏和情感,也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法笔法收笔方法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笔法和收笔方法是书法艺术中的基础技法。
笔法是指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用力、用笔的方法,收笔则是指书写时收笔的方式和姿势。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书法笔法和收笔方法的相关知识。
书法笔法:1. 粗、细、浓、淡:在书写中要注意用笔轻重适度,通过用笔的轻重来控制线条的粗、细、浓、淡程度。
行草字体中的运笔属于这个范畴。
2. 收笔蘸水:在书写完一笔之后顺手在墨盒中蘸一下水,目的是防止墨汁积累在笔尖处,使下一笔不易流畅。
3. 续笔:在书写时,要注意续笔和折笔的技巧。
当断了一笔后,要先把笔抬起,再标出下一笔的起点,然后再将笔沿着线条顺次写下去。
4. 停顿:在书写时,要注意停顿的时间和位置。
停顿时间短,书写速度快,停顿位置要在线条的拐角处。
5. 连笔:在书写时,要注意连笔的技巧。
连笔即将两个或多个字连成一体,流畅自然,美观大方的书写方式。
常见的连笔方式有点连、横连、捺连等。
收笔方法:1. 半收笔:当一笔写到一半时,不要立即拔笔,而是将笔轻轻向一边转动,再抬起笔。
这样半收笔能让字形流畅,并经济地利用笔锋。
2. 举笔:当写完一笔后,将笔尖向上举起,再往下落笔。
这样做可以让下一笔有足够的空间,写出更加自然的字形。
3. 竖起笔尖收笔:在书写中,当一笔写到末尾,要收笔时,可以将笔尖竖起,然后以笔尖为轴心向外旋转,使笔尖先离开纸面,接着再将笔抬起来。
这样收笔时自然流畅。
4. 弯曲笔尖收笔:当一笔写到末尾,要收笔时,将笔尖往外侧微弯,使笔身稍稍向外倾斜,然后再将笔尖往上提。
这样做可以使得笔墨充分擦洗并在最后的时候达到美好的转折。
5. 抖笔收笔:抖笔时,要让笔尖一点点翘起,然后再抖动一下,让笔尖离开纸面。
这样能使字体线条更加流畅,达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关于书法笔法和收笔方法的相关知识介绍,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在书法中游刃有余,运笔自如,达到一定的书写水准。
在书写过程中,还要注重气质和意境的表达,以及配合墨色、布局等因素,以达到文化传承、审美享受和艺术创新的目的。
中国书法笔法
中国书法笔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藏锋:在书写时将毛笔的锋尖藏于点画之中,追求点画的浑厚圆润。
2. 露锋:与藏锋相反,锋芒毕露,给人以挺拔之感。
3. 逆锋:行笔过程中,笔锋向字的反方向推进,使笔画更加饱满。
4. 顺锋:行笔流畅,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5. 回锋:笔画收尾时,将笔锋向字的反方向带回,使笔画更加完整有力。
6. 出锋:行笔过程中,笔锋迅速推出,给人以轻盈之感。
7. 按锋:行笔时将笔锋按下,使笔画粗重有力。
8. 提锋:与按锋相反,行笔时将笔锋提起,使笔画轻盈飘逸。
9. 转锋:行笔过程中,笔锋在纸面上旋转,使笔画更加圆润。
10. 折锋:行笔过程中,突然将笔锋折回,使笔画呈现方折之态。
以上是中国书法中常用的几种笔法,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
场景。
通过掌握这些笔法,可以更好地表现书法的韵味和美感。
练习笔法、笔势的二十个方法(连载一)笔法、笔势是蕴含在点画书写中的规律性技法,是真、草、隶、篆、行各体都用的着的技法,提炼出转、折、提、按、中锋、侧锋、入笔、行笔、收笔等关键的笔法、笔势,有意识的、逐个的加以强化日常训练、或集中练习、反复练习,对于临摹字帖、创作实践、书法评鉴都很有用处,请您在是练习中,琢磨琢磨,一定有趣亦有益。
一、中锋横、竖线的练习方法训练目的中锋笔法的初步运用。
说明当笔毫在纸上落下时.笔尖指向某一方向.当笔尖的指向与线条推移的方向正好相反时,这种运笔方式称为中锋。
书写中锋线条时笔尖始终在线条中央。
步骤与要求1、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在纸上书写横画.横画与桌沿平行,笔尖按下后,让它始终指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直至线条均匀、平稳。
2、按以上要求书写竖画。
3、做以上练习时注意肩部的放松与配合。
4、比较空中运笔和实际书写手部感觉的区别。
二、藏锋的练习方法训练目的:非垂向落笔时的藏锋笔法。
说明:所谓藏锋,指笔尖落纸时留下的痕迹(尖点)隐藏在点画内部。
藏锋有两种方法,这里练习的是通过控制笔尖的指向达到藏锋的目的。
步骤与要求:1、笔杆乖直,笔尖轻轻落在纸上《轻轻地按下》,以逆时针方向绕一小圈.同时继续下按,当笔尖处于运行方向的后方时,笔锋下按亦正好达到线条宽度;笔锋右行,书写横向线条;收笔时笔杆上提,用手腕带动笔杆顺时针绕一小圈,提笔(图a)。
2、线条起、止时笔锋的绕行不应形成涨大的端部。
3、用同样的方法书写竖向线条(图b)。
三、手腕的灵活运动训练目的:手腕各个方向的灵活运动。
说明:手部所有关节的自如配合是完成复杂笔法的关键.然而以往人们(包括一些有影响的书法家)书写时碗关节通常极少活动,严重地妨碍了某些技巧(特别是转笔)的把握。
步骤与要求:1.右手执笔,不着纸,小臂不动,用手腕控制笔,在空中顺时针连续旋转;肩、肘、碗关节均放松,动作连贯、均匀(图a)。
2.同上,逆时针连续旋转(图b)。
3.按图c所示,在空中做运笔练习;手幸要有明显的旋、翻动作《旋转时手掌自然会有仰、粗的变化).各关节放松,运动轻松、连续。
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用笔基本技法是书写中处理笔锋转向时的技术措施。
笔法分为两部份,一部份为根本法,——我们在《写字,书法,及用笔》一文中已做总结;一部份就是本文所谈的基本技法。
用笔的基本技法总的来说只有三法:藏锋法、使转法、和收笔法。
我们分别述之。
一、藏锋法:藏锋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一,基本原理是通过提笔来缩小笔锋的体积。
但这并不是藏锋技法的全部。
笔锋体积缩小了,笔心的位置必发生变化。
笔心是主骨的,笔心的位置决定骨的位置,在转向时是要求前后两笔的骨必须在转向处相连接。
一旦错位,便有皮连骨断感。
因此笔锋转向后,需要重新调整笔心位置,使之与原心绝对重合。
这件工作目力不能及,全凭感觉,非经久演习不能把握。
这是用笔之难的所在之一。
调整的方法有二:1、移心法移心法在提笔缩锋时先顾及笔锋的体积,缩准后再移动笔锋将心点调至所需的位置上去。
此法适用于初学。
2、抽锋法抽锋法是先顾及心点位置,确定后再将笔锋缩小到合适的大小的方法。
这个方法酷似从剑鞘中抽出宝剑的动作,剑鞘的口部边缘好比心点位置,鞘内宝剑部分好比缩后的笔锋。
抽出宝剑时,无论存留在鞘内的剑短长多少,剑口的位置始终不变,因此称为抽锋。
抽锋法是移心法的简化。
特点是迅捷。
但需要在移心法熟练的基础上学习。
二、使转法:使转技法是转换笔锋锋面的技法。
使转有二种情形。
一种是在发笔处完成使转,运行时平拖直过,此为唐法;一种是将使转过程拉长,甚至贯穿行笔全程,此为晋法。
使转中锋面的转换有二法,即内擫和外拓。
以锋端着纸,逆时针方向摇搅笔锋,以选择合适的锋面着纸的技法,为内擫;如果顺时针方向摇笔选择锋面,则为外拓。
二者效果是不同的:内擫笔意流动且近圆,外拓笔意爽利而近方。
锋面转换的角度我们用肉眼是观察不出的。
书写中全凭手的感觉。
当毫铺时,我们总会感觉锋下有一道刀刃般的折痕,我们称为锋刃。
锋刃角度的变化我们会感知得非常清楚,感知锋面的转换是通过感知锋刃的角度变化来实现的。
一、笔法所谓“笔法”,是指书画作品中点、线运行的形态、方法。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中认为:“笔法就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划出、顿出的线和点的具体方法的简称”。
中国书画全赖以点线来表现形象,笔法是中国书画最重要的灵魂和核心,笔法之优劣是衡量书画艺术水平高下的最重要的准绳。
因此,书画的真伪是非,必然首先反映在笔法上。
前人说过:“笔端钢杵,要力透纸背”,指的便是笔法中笔端的力量,这种力量要内敛,不能显露在外边,显露在外边叫青筋暴露。
书画的快慢是次要的,主要的是用笔的轻重、疾徐、转折、顿挫,是否合乎笔法。
有人以颓笔渴墨故作飞白取势以迷惑阅者,用评画的术语来说,这叫做“剑拔弩张”,其实笔里并没东西。
鉴定大画,如高山大树以及长线条的衣纹等,更应注意笔法。
画大画必须放笔,即“请君放笔为直干”,然而放笔不是任意胡抹,不要被故作姿态的“狂华”、“客慧”所迷惑,即“始知其放本细微,不比狂华生客慧”。
鉴别细短线的工笔画,也必须看是否笔笔有力,笔笔到家。
前人常以如“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春云行空”、“流水行地”、“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写遒劲于婉媚之内”、“剑绣土花,中藏坚质,鼎仓翠绿,外耀锋芒”等来比喻笔法。
总之,笔法是书画的核心和灵魂,是打开书画真伪是非之谜的关键。
正由于中国书画从来重视笔法,每个时代对书画笔法的研究都有创新和发展,形成一种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的时代笔法特征。
所以,每个时代书画的笔法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前辈对其均有高度的概括。
在书法方面:魏晋时代,人们将书法仅仅作为一种表现笔墨技巧的艺术形式,其崇尚玄学,醉心清淡,此时的书法风格神韵潇洒,散漫轻盈。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心思上,文人学士精神豪迈,书法风格奔放,又规整严谨。
宋代城市经济发达,市民文化勃兴,社会文风特盛,书法风格平稳清丽,华美多姿、新颖精妙。
元代蒙古统治严酷,文人学士精神压抑,此时书风循规蹈矩,只能“出入羲献,牢笼古今”。
明、清科举日渐成为文人士子们的唯一入仕途径,而科场试卷,官方文书朝庭要求严格,加上不断的文字狱的迫害,因此,文人士大夫思想保守,此期书法风格以台阁体、馆阁体为盛,行款整齐,字体匀称,雍容,笔划平直光圆,结体呆滞拘谨,风格端庄秀整,稳健刚劲。
在绘画方面:晋代线条巧密纤细,如春蚕吐丝。
“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其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唐代绘画气势雄奇,宏大潇洒,色彩富丽辉煌,绘画技巧风格在山水画上同晋代差不多;然人物画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语。
宋代绘画风格与其书法一样,也是华美多姿,新颖真妙,其“笔法紧,笔触重”。
元代绘画姿纵新颖,更多诗文意境和书法情趣,诗、书、画合为一体。
明清绘画风格多样,其画派林立,气象万千。
读者可从本书第一章的概述中详细了解,如清初正统派的平稳、安闲、雍容、雅正,而野逸派的姿肆、洒脱、怪异、豪放;清末上海画家的任性挥洒、北京画家的规规矩矩等等。
书画时代特征的形成是每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的产物。
另外,影响笔法时代特征的差异与同表现笔法的工具(毛笔)的制作和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毛笔对笔法的影响,从绘画上看,清代同治、光绪以前,画山水大都用鼠须狼毫等硬笔,只在渲晕时才用软的羊毫。
晚清以来,才见到陆恢等人全用羊毫画的山水画,形成一种比较肥软的线条。
同样,由于书画家所处的时代风尚,其所具有的个性爱好,师承渊源、生活经历、修养学识、书画工具、宗教信仰等诸复杂因素能形成书画家独具个性特征的笔法,如执笔、下笔的方法,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臂、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下笔的轻重缓急等,这些反映在作品上便成为书画家的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总较时代特征鲜明突出,这也是我们进行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
另外,一个书画家的笔法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从早年到晚年,多少总有些变化,有些人甚至变化很大。
一个书画家的笔法虽有早晚的区别,但笔法其中一定有贯始终的特质,此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万变不离其宗”,因此,精明的鉴定者必须抓住这个根本而不为其它变化所惑,成功地进行鉴定。
笔法作为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还表现在笔法是书画作伪者最难逾越的一关。
综上所述,书画的笔法是书画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进行书画鉴定的首要的、关键的依据。
二、墨法和设色墨法即用墨的方法。
陈兆复先生说:“墨法包括用墨浓淡的程度和墨色黑白的变化”。
在认识墨法之前,先要注意作品笔墨的年代远近。
年代越远,笔线的粗细收缩得越显著,加上纸绢本身也收缩,当然笔线也随着收缩,因此,笔线就比初画时细一些而显得坚硬状;墨色也因年代远而显着柔和,不像新墨色那样刺眼,并且能深入到纸绢的肌里。
古今书画家,每个人有每个人用墨的习惯性方法,也正如每个书画家有自己独特的笔法一样。
所以,墨法是书画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众所周知,书画时用的墨是指磨成的水墨,书画家在使用这些水墨时,在纸绢上就显出浓、淡、干、湿、黑、白等程度不同的变化,古人称这种墨色的浓度和变化为“五墨”、“六彩”。
由于墨和色的浓淡干湿,表现了书画物象的虚实、枯润、远近及体积感、质量感,是表现物象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墨法能反映书画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韵,所以,墨法与笔法一样,蕴含着书画时代特征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墨法在鉴定书画上的重要性,还因它同笔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墨法要用笔法来施行和表现,无笔法就无所谓墨法;同样,笔法要依靠墨法来表现在纸绢上,没有墨色,笔法则无处生根,无从体现。
总之,墨法是从事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其地位和重要性要稍逊于笔法,因为,墨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画家之间有相近和相通之处,书画作伪能把墨法模仿得比较相像,而影响墨法的其它诸条件如纸、绢、墨等也易仿制。
因此,在书画鉴定中要综合其它方面,详加考察。
设色主要应用于绘画中,其在鉴定绘画中的作用同墨法完全一样,也是主要依据之一。
三、结构书画“结构”一词,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书法的结体和行款,绘画的构图和剪裁,也即徐邦达先生讲的“结构和剪裁”。
书法的结体,指每个字的笔划的疏密分布。
行款则指字与字之间的上下左右的相互联接、呼应关系以及行与行之间的排列呼应关系。
绘画构图与剪裁,是绘画的要素之一,即画的结构。
按照中国画的独特理论,中国画强调的就是结构,线条的轻重转折(笔法),水墨的浓淡变化(墨法),从塑造形象这个角度讲,其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表现物象的组织结构。
书画的结构同笔法、墨法一样,有其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是我们进行书画鉴定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书画家们的创作,都经过致密的构思,其画面上每个细小的部分,都有其用意,因此,书画家们在书画的结构方面,有着独特的习惯与构思,即结构上的个人风格,它表现了书画家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水平。
鉴定者也正是从这里对书画作品的真伪进行鉴定,因为,书画的伪作,总会留下伪作者的时代和个人结构习惯特点,而失去原作的结构特征,露出破绽而被识辩。
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一、名款通常所说的款识也叫题款,是指书画作品上作者自署的姓名字号、创作年月、绘制地点及诗词歌赋等。
款名有单款、双款之别,双款即另加上赠送对象名字。
书画家本人的名款,具有其书法的多种特征和风格,因而名款对鉴定书画作品的真伪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为历来鉴定家十分重视。
因此,认识一些书画名款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对书画鉴定是十分有益的。
名款除时代变化外,还有朝野之别,一般画院画家署款简单,而民间画家则多见长款。
名款的个人风格则是千姿百态,这种个人风格,成为我们鉴定书画的重要依据。
另外,从绘画署款的位置不同,也可断定作品的时代和真伪。
绘画款格式,一般有“平行款”、“抬头款”两种。
所谓“平行款”就是写有自己名字,题写给某某人的款字,上款第一行写到何处,第二行也应写到何处。
而抬头款的出现要晚于平行款,大约在明中期以后到清代较多使用。
所以这也是鉴定书画作品应注意的重要特征。
一般作者不懂得这些规律,而容易出现漏洞。
书画作品的名款中还存在着历史避讳,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避讳的字,也可以判定书画作品的时代。
利用书画作品中的名款对书画本身进行鉴定,则必须首先对名款本身进行鉴别。
作伪者大多采用换款、添款、接款手段进行作伪(后面章节将专门论述)。
总之,书画的名款是鉴定书画真伪与时代的辅助依据。
二、题跋一般来说,题在书画的上方或前面的诗文为题,写在书画后边的文字叫跋,总称题跋。
题跋是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一般的经验证明,凡是题跋确实可信的(不伪,不是后配,题跋者与作者关系密切,并且又是个善鉴的人),其书画本身大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当然,题跋是否可作为鉴定书画的真伪的依据,主要看其题跋本身的真伪,其次还要看题跋写的笔墨技法,词句如何,即题跋者的水平,而千万不要被大名头所吓倒。
三、印章印章,又名印鉴,即作为凭信之意。
历来书画鉴定家都很重视印章真伪的鉴定,某些时期在书画鉴定界还形成将鉴定书画作品上印章的真伪作为鉴定书画真伪的主要根据的风尚。
四、鉴藏印钤盖在自己收藏鉴赏的书画上的印章为鉴藏印,亦称收藏印。
鉴藏印对于书画鉴定能起辅助作用,尤其是年代远的书画,其本身并未署款,鉴藏印就更重要了。
五、纸、绢纸、绢是书画作品的载体。
由于各时代书画家所使用的纸绢的不同,因此,掌握了各时代纸绢的特征以及书画家个人用纸绢的习惯,对于鉴定书画的时代与真伪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纸绢鉴定书画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纸绢的年代、颜色。
纸绢在书画鉴定中不能看得太重太大,其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六、装潢装潢是书画呈现的一形式。
我们从书画的装潢形式上可以看出一些作品的时代或个人特征,其可以作为鉴定书画的一种辅助依据。
利用装裱鉴定书画真伪,要注意新画旧裱。
一些作伪者采用保留原装裱,挖出书画本身,将伪本嵌裱进去,即所谓“金蝉脱壳”的方法进行作伪。
对此,还是必须对书画的笔墨技法诸主要依据和诸辅助依据综合考察,判别真伪。
七、著录书画著录是指将历代书画家的书法、绘画作品经过鉴赏整理,编目成册。
根据书画著录书籍也可以帮助鉴别书画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