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2)
- 格式:ppt
- 大小:147.02 KB
- 文档页数:23
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
(2分)(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
(1分)(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
2018—2020年《论语》高考真题作者:来源:《大学·课外阅读》2021年第01期一、古诗文默写【2018年全国卷Ⅰ】《论语·为政》中“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分)【2018年江苏卷】浴乎沂,,咏而归。
(《论语·先进》)(1分)【2018年浙江卷】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论语》)(2分)【2019年全国卷Ⅲ】《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2分)【2019年江苏卷】道之以德,,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1分)【2019年浙江卷】其身正,;其身不正,。
(《论语》)(2分)【2020年全国卷Ⅲ】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 ,”。
(2分)【2020年新高考卷Ⅰ】《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2分)【2020年浙江卷】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论语》)(2分)二、阅读题【2018年北京卷】1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共5分)《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 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21-22题。
(共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 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
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论语》真题训练营北京·高考真题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
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参考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高考真题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阳货》)(注)言:德。
1、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高考题二:参考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论语》题详注详释详解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部分试题如下:(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6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分)(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4分)一.本试题的总体评述。
2020年北京试卷中《论语》整本书阅读题,较以往试题有较大变化:1.分值设置。
自2018年起,《论语》以“名著阅读”板块进入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以来,其分值一直并不固定,2018年为5分,2019年为7分,2020年为6分,看起来只是一分的波动,但是,这个波动却体现出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人对《论语》在试卷整体格局中的权重意识的差异。
2.题型变化。
2018年,《论语》初入试卷,命题者将着眼点在于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上,三则材料围绕“闻”与“行”间的关系,要求考生能够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首度进入高考试卷的《论语》试题,其考查的仍是“孔子的思想”,只是将这一思想置于具体的材料中,第一问只是为了完成“孔1/ 9子思想”而搭的台阶。
相比2018年试题,2019年试卷中《论语》板块的试题,更“像”一道语文题。
一者,命题人将语言特别是文言语言现象作为命题的主体,体现出语文试题的“语文”属性。
“其道”指什么?这本身是阅读中必得解决的问题,而基于“道”的理解基础上的“孔子的思想”就更具体化。
而第二问设计更具有语言探索的意味:“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句,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论语高考题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论语选读》模拟题2八、周而不比(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参考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参考答案: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
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十一、诲人不倦(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参考答案: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论语>选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三)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1分)2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
试举例分析。
(3分)
答案:
2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如: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
22.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