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论语》的中考高考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14.09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26. (2020年丰台一模)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②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③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
【2】居:居心,存心。
(1)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
(4分)(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
(3分)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②重点词汇: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
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无乃……乎——恐怕……吧然——正确③解析:注意第一问问的是孔子评价的内涵,“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可以”,表示肯定;一种是“还可以”,表示不是十分赞同。
第二问是通过描述概括仲弓的形象,每一句都要分析到。
④答案:(1)示例一:简,简要。
(1分)可:可以,好。
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
孔子肯定了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82.阅读《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一)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1)根据语录内容,下列对加点“文”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 B.文章典籍 C.礼乐制度 D.礼节仪式(2)一些大学、书院立有“斯文在兹”的石刻,请解说“斯文在兹”的寓意。
(3)“斯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语义与之相关的词语,如“斯文扫地”“有辱斯文”“斯文一脉”“斯斯文文”。
请从中任选一个词语,解释其意思。
(二)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③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4)从以上语录中任选三则,根据其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概述你的思考领悟。
(1)C(2)示例一:指有着丰厚内蕴和不朽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在这里传承。
示例二:指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责任的文人雅士聚集于此。
示例三:指文明儒雅之风传承于此。
(3)斯文扫地:指文人或文化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有辱斯文:说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话,或是做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事情。
斯文一脉: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
斯斯文文:形容举止文雅有礼。
(4)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成人之美”。
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
而“成人之美”践行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这种“成人之美”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起来并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就能够做到。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答案: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②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③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④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⑤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为政》)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公冶长》)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答: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1. (2018年北京卷)《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
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②重点词汇: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如之何——怎么;怎么办惑——糊涂③解析:所谓回答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另外,注意《论语》微言大义,要充分考虑其隐含的意味,这里面说的事情肯定指符合道义的事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④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2019届通州期中)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论语的中考试题及答案1. 《论语》的作者是谁?答:《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但其中也包含了他的弟子及后人的言论。
2. 孔子认为什么是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答:孔子认为“仁”是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提倡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以及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3. 孔子对教育有何看法?答:孔子认为教育是重要的,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念。
他强调教育要注重个体的全面素质培养,包括品德、学识、礼仪等方面。
4. 孔子强调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答: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不断的实践。
孔子认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取得成就,并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
5. 孔子的弟子中最有名的是谁?他有什么特点?答:孔子的最有名的弟子是孟子。
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尤其是对待人性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发扬人性的美德。
6. 孔子对君主有何建议?为什么?答:孔子主张君主要以德治国。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及对人民的关心与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国家,使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7. 孔子认为什么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答: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他强调通过实践仁爱之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使他人受益。
8. 孔子对知识的态度是什么?答:孔子非常重视知识。
他认为通过学习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智慧,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9.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答: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品德教育和个体发展。
这对现代教育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个性发展,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0. 孔子的思想对推动社会进步有何作用?答: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
初三论语测试题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是指什么?A. 爱人B. 礼仪C. 智慧D. 勇敢答案:A解析: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强调“仁者爱人”,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里仁D. 八佾答案:A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孔子在这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的哪一位弟子说的?A. 颜回B. 子路C. 子贡D. 子夏答案:B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所说,表达了孔子“学无常师”的思想。
二、填空题1. 孔子在《论语》中说:“_________,不愠不火。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中庸之道的推崇。
答案:温故而知新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认为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的理解,体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 “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教育者的要求。
答案:温故而知新解析:这句话同样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认为只有能够温习旧知识并从中发现新知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别人的老师。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礼”的重要性。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通过礼,人们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2.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什么?请简述其核心思想。
答案: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哲学。
它主张在处理事物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稳定。
结束语:通过本次《论语》测试题的练习,我们不仅复习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也加深了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孔子的智慧至今仍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这份文档将为大家汇总一些历年中考中涉及到的论语阅读题目,并提供详细的答案解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中考。
2019年中考真题
试题
《论语》中的“不学无术”是指以下哪个人?
A. 治理国家有方案的人
B. 重义轻利的人
C. 举一反三的人
D. 不明事理的人
答案解析
这道题考查了对《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的理解。
其中,“不学无术”的意思是指不研究则没有本领,即只研究而不思考则是没有用的。
因此,根据这个意思,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为D. 不明事理的人。
2018年中考真题
试题
《论语》中,孔子对“向学而和、问而理、以孝友事长者”这种道德品质的评价是:
A. 稍长于己而无怨色,言笑晏晏
B. 克勤克俭,凡事勤于检查
C. 敬天爱人,惟礼是从
D.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答案解析
这道题考查了对《论语》中的孔子对仁德行为的评价。
其中,“向学而和、问而理、以孝友事长者”指的是符合仁德行为标准的人,这些人被认为很有道德,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是“敬天爱人,惟
礼是从”,因此答案为C.
......(以下略)。
1. 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C. 《论语》分为“论”和“语”两部分,其中“论”主要论述孔子的思想,“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
D. 《论语》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著作。
2. 下列关于《论语》中“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根本。
B.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C.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D.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基础,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3. 下列关于《论语》中“中庸之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事物的方法,是达到平衡的关键。
B.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修养的境界,是人的最高道德。
C.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D.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遵循“礼”的原则,是人的行为规范。
二、简答题4. 简述《论语》中的“仁”的思想。
5. 简述《论语》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
三、论述题6. 试论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1)思想影响:《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核心。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育影响:《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被后世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学者、教育家都以《论语》为教材,传承儒家思想,培养人才。
(3)文化影响:《论语》中的语言、成语、典故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语言、成语、典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民间传说等领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4)政治影响:《论语》中的治国理念,如“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等,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论和思想?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提到的“四书”之一?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道德经》答案:D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答案:A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哪一位弟子的教诲?A. 颜回B. 子贡C. 子路D. 子夏答案:B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爱人2.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________”,认为这是君子的重要品质。
答案:礼3. 《论语》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__的重视。
答案:学习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孝”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孝是为人之本,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更包括对父母意见的尊重和理解。
孔子强调孝道是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的基础。
2. 请解释《论语》中“君子不器”的含义。
答案:“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角色或功能,而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中庸”思想的理解和重要性。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中庸”的思想,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追求平衡和谐,避免极端和偏激。
他认为中庸是达到道德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孔子认为,中庸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论语十二则》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饮水 水:热水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辍耕之.垄上B.学而不思则.罔 则.有去国怀乡C.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真不知马也D.于.我如浮云 皆朝于.齐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
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11.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分)2)吾日三省吾身。
专题03:《论语》十二章(解析版)真题专练【1-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真题】领略了古诗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乙】(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③笃: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9.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2)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3)故旧不遗.____________(4)天下有道则见.____________10. 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12. 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9. ①替②迷惑,疑惑③遗忘④出仕做官10.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12. 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真题训练营真题一:理解性默写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3.《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7.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8.《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9.《<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10.2005 年4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11. 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
题1答案:写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8.《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9.《<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而后已;任重道远10.2005 年4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1. 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 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C. 《论语》共二十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2. 下列关于《论语》中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C.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贤人,就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 下列关于《论语》中的句子,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C.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一个有志于成为士的人,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简答题4. 请简要概括《论语》中关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5. 请结合《论语》中的句子,谈谈孔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6. 请结合《论语》中的句子,谈谈你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
四、古文默写7. 请根据《论语》中的句子,默写下列内容: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⑤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答案:一、1.C 2.C 3.C二、4. 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既要学习知识,又要思考问题,才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孔子与《论语》(上)
一、填空
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
封建社会孔子
被尊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为“,”。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属体,“论”的意思就是的意思。
南宋时,
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3.四书包括《》《》《》《》;五经包括《》《》《》《》《》。
二、积累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2.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思考
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2.程子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
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请结合程子的这段话,谈谈《论语》应怎样读?
四、综合性学习
你看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于丹(论语>心得》的讲座吗?学习了《<论语>十则》后,请你参加与《于丹<论语>心得》有关的
综合性学习活动。
1.【辩论赛】
阅读后面链接资料中的[人物介绍]及[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方观点不能来自[相关言论]中的同一句话。
每方观点不超过15字,字数大致相同。
正方:
反方:
2.【座谈会】
下面两句话均来自《论语》,请你任选一句谈谈心得体会。
(不超过30字)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选句,心得体会: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
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
目连续推出了她的《(论语>心得》讲座。
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中,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
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地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③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
动力。
孔子与《论语》(下)
一、填空
1.,不亦说乎?
2.,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
4.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6.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
7. ______,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怒惧)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是知也(通“智”,聪明)
C.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D.为人谋而不忠乎(办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2.下列对文中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译文:只知道学习而不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译文:与朋友交往是否比较诚实呢
C.士不可以不弘毅
译文: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
D.诲女知之乎
译文:(我)教给你的知识,你懂了吗
三、列举
列举你学完《<论语>十则》所积累的成语。
四、理解
“君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
“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
——荀子
请谈谈你对荀子“君子之学”“小人之学”的理解。
五、思考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
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有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你能说他没有知识吗?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
这是一个本质的差别。
知识是一个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
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识本体。
——龙应台(台湾)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素养”和“知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