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胎次对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4
2020.4母源抗体水平对仔猪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袁军杰(山东省平度市东阁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266700)摘要:为科学评价母源抗体水平对仔猪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仔猪猪瘟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试验采用阻断ELISA 方法对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及疫苗免疫后的免疫抗体进行检测与分析。
结果显示:仔猪在21日龄时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此时免疫猪瘟疫苗后免疫抗体开始转阳和免疫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均较长。
仔猪在28日龄时母源抗体水平下降至临界值以下,但仍维持在一定水平,此时免疫猪瘟疫苗后免疫抗体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均较35日龄和42日龄免疫时所需时间长。
仔猪在35日龄和42日龄时母源抗体水平较低,此时免疫猪瘟疫苗后免疫抗体开始转阳和免疫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所需时间较短。
根据本试验结果发现,该猪场仔猪猪瘟疫苗免疫的最佳免疫时间段应为28~35日龄。
关键词:母源抗体;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免疫程序作者简介:袁军杰(1983.11-),男,山东省平度市人,大学本科,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疫监督工作。
母源抗体是一类新生儿通过胎盘、初乳等途径从母体获得的一种特殊特异性抗体,是哺乳动物胎盘和乳汁中能抵抗致病原的一类特殊蛋白质[1]。
由于新生仔猪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力和抗病力相对较弱,极易感染这种致病源而发生死亡,而从母体内获得的母源抗体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护仔猪免受各种病原体的感染,母源抗体成为仔猪抵抗各种致病源的关键,但仔猪体内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能与疫苗发生特异性中和反应,降低疫苗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失败[2.3]。
猪瘟一直以来都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主要动物传染病,多年来我国通过采取以疫苗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猪瘟的流行,但猪瘟的感染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时有发生,非典型性猪瘟仍具有一定发病率,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众多,但疫苗免疫失败或疫苗免疫效果降低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母源抗体又是影响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4]。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 )和蓝耳病(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属于烈性传染病,不仅在我国乃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蓝耳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通报的传染病之一;猪瘟已被国际兽医局列为成员国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两种疾病也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优先防治的国内16种动物疫病中的一类动物疫病[1,2]。
目前,疫苗免疫仍是有效预防和控制这2种疾病的主要方法。
为了解大理猪瘟、蓝耳病的群体免疫状况,于2020年6月对大理某规模化猪场进行抽血采样,血清检测抗体,并对其免疫情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猪场概况本次调查点选自大理某规模化养殖场,该场属于自繁自养二元母猪场,现母猪存栏212头,公猪6头,产房仔猪存栏386头,保育舍仔猪存栏702头,育成舍仔猪存栏916头。
1.2免疫程序本猪场猪瘟和蓝耳免疫都采用普免方式进行免疫。
猪瘟疫苗选用的是青岛易邦猪瘟脾苗,种公猪接种4次/年,剂量2头份肌注;经产母猪4次/年,剂量2头份肌注;仔猪21日龄接种一次,剂量1头份,55日龄加强免疫一次,剂量1头份。
蓝耳疫苗选用的是青岛易邦易蓝净(F92株),种公猪2次/年普免,剂量1头份肌注;经产母猪免疫2次/年,于秋冬两季进行免疫,剂量1头份肌注;仔猪28日龄免疫蓝耳疫苗一次,剂量1头份肌注,55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与猪瘟疫苗分点注射。
1.3血样采集随机抽取公猪6头、1~2胎次母猪9头、3~5胎次母猪7头、6胎以上的母猪6头、3周龄仔猪5头、7周龄仔猪6头,进行猪前腔静脉采血3~5mL ,按3,000rpm/min 离心10min ,分离血清。
1.4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方法检测抗体,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均参照试剂盒说明书(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厂家:美国IDEXX ;蓝耳病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厂家:美国IDEXX )。
养殖与饲料2018年第5期添加,到停喂时要由多慢慢减少,逐渐停止。
黄贮饲料应该与精料和其他优质的饲草按照比例进行饲喂。
9鉴别黄贮饲料质量贮存好的黄贮秸秆饲料颜色主要为黄色,其中夹杂着绿色,比较鲜艳,贮存差的黄贮秸秆饲料颜色发灰或深褐色;贮存好的黄贮秸秆饲料有浓浓的果香味,有果酒的味道,贮存差的黄贮秸秆饲料有较大的酸味或其他发霉的异味;贮存好的黄贮秸秆饲料手感好,质地柔软,湿度适中,贮存差的黄贮秸秆饲料攥在手里比较硬或比较黏。
摘要将仔猪随机分成6组,每组8头,分别采取不同免疫程序接种猪瘟疫苗;将母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8头,在母猪分娩前进行免疫接种,对比分析不同免疫程序下疫苗的免疫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饲养管理条件良好,营养充足的前提下,采取超前免疫2头份,45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4头份的免疫程序,或20日龄时首次免疫4头份,60日龄时二次免疫6头份的免疫程序,都能使仔猪体内的抗体水平较高。
在母猪配种前,接种4头份的疫苗,也是预防效果良好的一个免疫程序。
关键词猪瘟疫苗;免疫程序;免疫效果不同免疫程序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金福源1陶艳华1陆晓健2李成贵1徐国东1朱国良1彭会建1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苏州215200;2.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江苏苏州215200收稿日期:2018-02-23金福源,男,1982年生,高级兽医师。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对养猪业危害巨大的传染病。
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逐渐扩大,频繁的生猪交易和运输使该病的传播更为迅速。
免疫接种是预防猪瘟的基本措施,猪瘟疫苗选择的种类有很多,在免疫接种时要使用质量优异的疫苗,并且要正确使用。
猪群的猪瘟抗体检测对疫苗接种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才能使疫苗发挥最大的作用。
目前在猪瘟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上没有一定的标准,通常养殖场只重视接种的剂量,而忽略了不同剂量、不同接种时间对疫苗效果的影响。
猪场实施母猪分胎饲养的必要性母猪分胎次饲养的技术核心就是将相同胎次的母猪放在一起饲养,将不同胎次的母猪分开饲养,以减少各个胎次母猪疾病的交叉感染,使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一致,为仔猪的免疫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水平。
第一胎母猪一般带有较多的病原微生物,如对大肠杆菌的免疫力不强,且常常带有蓝耳病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等,所产仔猪更容易发生黄白痢。
第二胎母猪比第一胎母猪的免疫力、抗病力强。
第三胎母猪又比第二胎母猪的免疫力、抗病力更强。
由于更高胎次的母猪已经注射过疫苗,对一般疾病的免疫力、抗病力更强。
而且相同胎次的母猪养在一起,母猪与母猪之间的抗体水平一致性好,所产仔猪的抗体水平也一致,即获得对各种病原的免疫力、抗病力一致,仔猪不容易发病。
同时,这样的猪场容易清除各种病原微生物。
所以,分胎次隔离饲养的母猪健康状况较好,所产仔猪疾病感染率低,生产性能表现更优良。
养猪生产过程中,第一胎母猪面临的问题通常比较多:如产仔数不稳定、断奶发情延迟、对疾病的易感性强(包括其后代)等。
如果一段时间猪群中没有后备猪,猪群的生产就会相对稳定。
但是,为了维持猪群正常连续生产及合理的胎龄结构,生产者必须不问断且有计划地补充后备母猪,生产也因此容易出现波动。
举例如下:从所周知,TGE和PED(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每年冬春或梅雨季节都在威胁着我们的猪群,该病若发生在产房或保育舍,损失将是非常惨重的。
我们在生产上发现:同等环境条件下,一胎母猪和少部分二胎母猪发生TGE的机率是远远高于其他经产母猪的。
分胎次饲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经产母猪及其后代免受TGE年和PED的干扰和伤害。
PRRS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更是全球养猪行业的头号公敌。
实践告诉我们,分胎次饲养能有效地创造出一个PRRSV阳性稳定的环境,而不至于任PRRSV肆无忌惮地危害猪群的健康。
有了这个基础,再在综合管理上多下功夫,我们有信心将PRRS的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免疫为何失败?谈影响免疫效果的九大因素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猪场反映搞过防疫的猪发病了,有猪瘟、有五号病、有传染性胃肠炎等,使人们开始怀疑防疫的效果。
我们分析了防疫的整个过程,发现防疫不理想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工作不细致造成的,因为以下几种情况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1、免疫剂量许多猪场在20天左右为哺乳仔猪免疫猪瘟时,多数比较保守,只注射1头份或2头份。
前阶段我们对产后18天和注射两头份猪瘟苗的保育猪作了一次抗体监测,结果是18天的仔猪的抗体指数反而高于注过苗的保育猪,个别保育仔猪的抗体指数近乎为零,以后改用20天注射四头份后,保育猪的抗体指数提高。
这也验证了专家提出的20-25天注射四头份,而在60-65天注射两头份是合理的。
所以建议各猪场不要随便更改免疫程序,自行其是。
2、母源抗体的影响一些资料上介绍,母源抗体可以保护仔猪一定时期的免疫能力,有的十几天,有的二十几天等,但这些只是部分统计资料的数据,而且是比较正常情况下的数据。
在生产上,由于母猪自身抗体水平不一,通过乳汁传递给仔猪的抗体也有很大差别,仔猪的免疫抗体也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一些猪场在产仔前段也现猪瘟感染的原因,其中一个猪场因注射疫苗推迟而导致大面积发生猪瘟。
3、初产母猪的影响在作抗体检测时,发现初产母猪的抗体指数明显低于经产母猪,这样,初产母猪所仔猪的母源抗体也就低于相同日龄的其它仔猪。
我曾想过初产母猪在产前三十天左右再次注射一次猪瘟疫苗,这样可增加初生仔猪的抗体指数,可能和经产母猪所产仔猪更接近,便于以后注苗时统一进行。
4、疾病的影响资料上明确过猪在发病期间不能注射疫苗,因这时的猪处于应激状态,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但实际上许多猪场都没有按这个要求去做,有的是不懂,有的是为了省事(因未注苗的猪需要记耳号,会影响其它疫苗的注射计划等),这样这些病弱猪将是受危协最大的群体。
我们曾对一些猪场的弱小仔猪进行剖检,不少猪有明显的猪瘟感染迹象(肾脏、喉头、膀胱等有出血点,回盲口附近有纽扣状溃疡等),这就需要怀疑这些猪在注苗时是不是处于患病或亚健康状态。
猪瘟疫苗多久打一次,附猪瘟的症状1、猪瘟流行地区:新生仔猪出生后立即接种一次,35-40日龄进行二免,后备猪在仔猪二免后6个月接种一次,种公猪每隔6个月接种一次,种母猪在仔猪断奶后,空怀期时接种一次。
2、非猪瘟流行地区:仔猪出生后20-25天首免,60-65日龄时进行二免,后备猪在8月龄,配种前接种一次,种公猪和种母猪每隔6个月左右接种一次。
一、猪瘟疫苗多久打一次1、猪瘟流行地区(1)新生仔猪在出生后立即接种2头份的猪瘟疫苗进行超前免疫,1小时过后再吃奶。
35-40日龄时,进行二免,每头接种1头份。
(2)后备猪一般在仔猪二免后6个月左右,于配种前接种免疫一次,每头接种1头份。
(3)种公猪每隔6个月左右接种免疫一次,每次每头接种1头份。
(4)种母猪在仔猪断奶后,空怀期时接种免疫一次,每次每头接种1头份。
2、非猪瘟流行地区(1)仔猪在出生后20-25天左右进行首免,每头接种1头份。
60-65日龄时,进行二免,每头接种1头份。
(2)后备猪一般在8月龄时,于配种前接种免疫一次,每头接种1头份。
(3)种公猪和种母猪每隔6个月左右接种免疫一次,每次每头接种1头份。
种母猪一般在仔猪断奶后,空怀期时接种(配种前10-14天左右)。
二、猪瘟的症状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稽留(体温升高2°C以上),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处发绀,身体表面出现多处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猪很快死亡(病程不超过5天)。
2、急性型(1)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大幅度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厌食等情况。
(2)高热稽留,白细胞数量下降,病猪眼部的分泌物增加,同时伴发结膜炎导致病猪流泪。
严重时,病猪眼睑完全被黏住。
(3)在高温初期的时候,病猪往往会出现便秘,随后出现严重的黄褐色水样腹泻及呕吐,呕吐物为黄色含胆汁液体。
(4)病猪聚堆保暖,身体颤抖,嗜睡,被毛蓬松粗乱,身形迅速消瘦,走路摇晃或弯扭,后肢麻痹,呈犬坐姿势。
(5)腹部皮肤、耳鼻镜和四肢等部位出现红色或紫色出血点,并且逐渐扩大,连结成出血斑。
猪乳中猪瘟IgG、IgM抗体与仔猪猪瘟母源抗体变化规律张秀峰;牛伟;刘玉茹【摘要】研究了猪乳中猪瘟IgG、IgM抗体与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水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免疫组母猪乳清中IgG、IgM抗体效价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分娩后1d,随后抗体效价迅速降低,泌乳7d后免疫组母猪乳中各种抗体效价与常乳基本一致;初生仔猪猪瘟母源抗体在5~10日龄达到高峰,10日龄后开始下降,至25日龄保护率已不+到100%,抗体水平接近保护线.【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12【总页数】2页(P234-235)【关键词】猪瘟;母源抗体;免疫;仔猪【作者】张秀峰;牛伟;刘玉茹【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越北镇动物疾控中心,吉林吉林13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28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猪瘟疫情反弹现象,猪瘟疫情既有区域性大流行又有零散式发生,我国每年由猪瘟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解决猪瘟问题,提高猪场经济效益和猪肉质量,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调查发现,猪瘟发病率在5%左右,并多呈温和型,而断乳后仔猪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84%左右,因此提高仔猪免疫力,对有效控制猪瘟发生至关重要[1-2]。
国内控制猪瘟主要是依靠猪瘟疫苗的免疫预防,有关猪瘟的免疫程序研究很多。
免疫母猪的新生仔猪到16~20日龄时,母源抗体滴度为1 ∶32~1 ∶64,此时强毒攻击可获约100%保护;当滴度下降到1 ∶16~1 ∶32时,能保护80%;当滴度下降到1 ∶8时,则不能完全保护。
研究表明,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前立即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系疫苗,可获得保护。
研究者应用正向间接血凝及Dot-ELISA方法检测乳前免疫后20、30、40、50、60日龄仔猪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发现不同日龄抗体水平差异较大[3-4]。
本研究分析了猪乳中猪瘟IgG、IgM抗体与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水平变化规律,以期为防控猪瘟提供参考。
猪场批次生产常见问题解析曹旭,戴江河,王秀锦,张军(法国诗华动物保健公司,北京 100102)猪场批次生产是引入工业批次生产概念,将一段时间内对进行某种统一操作的猪只,比如一段时间内配种的猪,纳入同一个批次进行后续生产操作管理如背膘管理、孕检、疫苗免疫、转群、分娩、断奶等的一种生产方式。
批次生产模式一般以1周或周的倍数为批次时间段,常见的批次模式有1周批、3周批、4周批、5周批。
近年来,开展批次生产的猪场很多,然而能高效完成批次配种目标、产仔目标、断奶目标、销售目标的猪场并不多。
因为批次生产尤其是大周批批次生产,短期内配种、分娩等操作高度集中,对猪场硬件条件、团队和管理提出了挑战。
猪场开展批次生产前提条件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整理如下。
1 批次生产开展的前提条件理想的批次生产需要母猪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断奶,猪只全进全出。
这就需要尽量多的母猪在设定时间内配种并受胎,仔猪断奶转保育,保育转育肥能全进全出。
猪场现有断奶母猪和后备母猪发情率、发情集中度、受胎率不达标,大量猪只不能在批次时间段内配种、受胎、分娩,会导致批次生产运转出现困难,同时产房分娩不集中,仔猪初生重、均匀度不达标,母猪奶水不佳,仔猪断奶重、均匀度不达标等原因导致仔猪不能同一时间断奶,也会导致后续批次运转困难。
因此建议猪场通过加强猪群健康管理、后备母猪管理、规范并提高诱情、查情、配种、寄养、背膘管理等技术加强环境和营养管理,确保断奶发情率、受胎率、后备母猪发情率和集中度、仔猪初生重、均匀度、断奶重达到标准后,再开始调整批次生产。
2 批次模式选择不同批次模式各有优缺点。
以一个实际猪场为例(5个产房单元,每单元60个产床),对比不同批次模式可饲养母猪头数、批次配种头数、分娩头数、断奶仔猪数、栏位配置数,模式优缺点。
详细对比见表1。
4周批、5周批等大批次模式,大幅减少了猪只销售和流转频率,降低了疫病传入和舍内传播风险;同时,大批次模式批次间隔时间长,可进行清晰的生产计划和生产追踪,便于管理。
注射猪瘟疫苗的相关注意事项
猪瘟疫苗是用来预防猪瘟发生最有效的措施, 但目前农村存在着猪瘟疫苗注射方面的误区,造成生猪发病死亡。
1 、重复注射。
因为猪瘟疫苗是一种致病能力较弱的病毒,注射后,通过引发抗体产生而获得免疫力,具有一年以上的免疫期,如果在短期内,又重复注射此种疫苗,其抗体就会与致病病毒相互作用,使猪容易感染猪瘟,所以每年给猪只要注射一次猪瘟疫苗就行了。
2 、过早注射。
有些农户给刚生下几天的仔猪注射猪瘟疫苗,这样做不妥。
因为初生仔猪能从母奶汁中获得母源抗体,可预防猪瘟,如在这时注射猪瘟疫苗,就会干扰破坏母源抗体,容易使仔猪发生猪瘟,在仔猪断奶前40 45 日龄,当母源抗体开始消失时对仔猪注射猪瘟疫苗为最好。
3 、怀孕注射。
有些农户在母猪怀孕或临产时注射猪瘟疫苗,这样做是不符合规定的。
因为猪瘟疫苗是一种弱毒疫苗,能通过怀孕母猪的胎盘,引起仔猪死胎、流产或早产。
如果要补注猪瘟疫苗,也只能在母猪怀孕前或产仔以后进行。
4 、注射失效疫苗。
养猪户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格疫苗,并做到及时买疫苗及时注射,才能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5 、注射不换针头。
有些农户给猪注射疫苗时, 一个针头注射到底,从而造成相互感染猪瘟死猪的恶果。
母猪胎次对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属国际重点检疫动物疫病之一,我国将此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956年周泰冲等研制成功的中国系(C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我国一直使用的唯一疫苗株日。
而该疫苗是国际公认的最佳疫苗,很多欧亚国家采用了C系弱毒苗有效地控制了猪瘟流行,因此免疫接种仍是防治猪瘟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来控制猪瘟,这种以防为主的防制方针,大大降低了猪瘟的感染率和发病率。
但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猪规模的增加和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该病又有严重发生或流行的迹象。
许多猪场较合理的使用了猪瘟疫苗,但是由于免疫失败,猪瘟还是呈散发性流行,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出现持续性感染、胎盘感染、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表现为死亡、免耐受或无明显症状的带毒猪。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目前引起猪瘟免疫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首次成功地利用猪瘟野毒人工复制了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带毒母猪动物模型,证实了这种母猪带毒时间可持续750d,甚至终生带毒、排毒。
这些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免疫耐受猪,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不断向外界环境排毒,而本身并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导致猪瘟在猪场中形成反复恶性循环,即猪瘟亚临床感染一胎盘感染一母猪繁殖障碍一仔猪带毒一后备母猪一亚临床感染,使得带毒猪在临床中有3%~33%的带毒率。
研究还显示低水平的母源抗体不能抵抗猪瘟野毒感染,因此及时监测母源抗体滴度,结合群体抗体水平制定适合猪场的猪瘟免疫程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防止猪瘟恶性循环的核心是保证后备猪群和种猪群(包括种公猪)猪瘟抗体合格,培育出健康、合格的仔猪。
本研究为了评价母猪胎次对猪瘟疫苗免疫敖果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一个大型规模化猪场,对种用母猪逐头采血,分离血清,用IDEXXELISA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测定,结合检测结果对所检猪场猪瘟抗体不合格的种猪重新接种猪瘟疫苗,4周后再检测其猪瘟抗体,观察母猪胎次对猪瘟抗体合格率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血清来源与份数采集福建省大型规模化猪场全部种用母猪(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1290头,进行耳静脉采血,按常规方法分离血清,最后再用IDEXX ELISA猪瘟抗体试剂盒检测猪瘟抗体:随后对猪场猪瘟抗体不合格的350头种猪进行加强免疫猪瘟疫苗,28—30d后再次检测猪瘟抗体。
血清按常规方法分离血清,并及时进行检测,检测后置-20℃冰箱保存。
1.2试剂与仪器HerdChek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CSFV Ab),批号:99-43220,有效期:2010年12月31日,北京爱德士元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德国Eppendorf移液器;ExL800酶标仪和ExL50洗板机,美国宝特公司提供;恒温箱水浴锅;离心机等。
1.3操作步骤与判定标准首先将待检血清和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恢复到室温(18—25℃),将待检血清用样品稀释液作1:2倍稀释后加入到ELISA板内,然后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孵育和操作。
试验中设2孔阴性血清和2孔阳性血清对照,只有阴性对照的平均OD450>0.50,阳性对照的阻断率;50%,该检测结果才能有效:试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当种猪猪瘟抗体阻断率≥50%时,猪瘟抗体检测结果为合格,具有一定的猪瘟病毒抵抗力,判定结果详见表1。
参照杜希珍等日对假定猪瘟阴性场和阳性场的检测结果,认为猪瘟稳定场的猪瘟抗体合格率达90%以上,变异系数在25%以内时,无猪瘟的困扰,生产业绩也比较好,而对假定猪瘟阳性场一般认为猪猪瘟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变异系数在40%以下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2结果与分析
2.1种猪猪瘟抗体的检测情况按不同胎次对母猪猪瘟抗体的合格率进行统计,结果详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猪瘟抗体的合格率随着母猪胎次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而变异系数随着胎次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PO和Pl-P3母猪的猪瘟抗体的合格率都在80%以上,变异系数都控制在40%以内,但从P4开始猪瘟抗体合格率处于一个较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合格率介于50%—60%之间,变异系数也基本超过40%,到P9时抗体合格率仅为52.21%,变异系数则达到47.30%。
2.2加强兔疫后种猪猪瘟抗体的检测情况对加强免疫后的347头种猪进行猪瘟抗体的检测,其检测结果详见表3,结果显示:第一次检测结果为猪瘟抗体不合格的种猪加强免疫后合格率有所上升,即检测了347头不合格种猪(期间淘汰了3头),加免后合格129头,合格率为37.18%,其中加强免疫后,后备母猪PO的合格率最高,为7
3.81%,其次为Pl-P3经产母猪,为6
4.18%,P4 -P6的合格率仅为29.56%,合格率最低的为P7 -Pl0的母猪,为21.14%。
从变异系数来看,加强免疫后,后备母猪PO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8.68%,其次为Pl-P3经产母猪,为48.25%,而中老年母猪P4 -P6、P7-Pl0的变异系数则高达59.25%、68.36%。
3讨论
种猪是集约化猪场稳定生产与持续发展的前提,猪场猪瘟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种猪群的健康状况。
倘若猪瘟抗体水平低下,那么种猪带毒、排毒的可能性也比较高,仔猪先天性感染猪瘟的概率也较大:同时新生仔猪得不到母源抗体的充分保护,很容易感染包括猪瘟在内的各种病原,成为猪场健康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猪场后备母猪(PO)和膏年母猪(Pl、P2、P3)的猪瘟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变异系数均小于40%,我们认为这样的群体猪瘟免疫合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中年母猪(P4、P5、P6)的猪瘟抗体合格率均小于70%,变异系数在40%左右,一般认为这样的群体猪瘟免疫不合格,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老年母猪(P≥7)的猪瘟抗体合格率均小于70%,变异系数基本大于40%,一般认为这样的群体猪瘟免疫不合格,处于不稳定状态。
对猪场猪瘟抗体不合格母猪加强免疫后,后备母猪(PO)的合格率最高,达
73.81%( 31/42),青年母猪(Pl、P2、P3)次之,达64.18%(38/67),老年母猪最低(P≥7),仅为
21.14%( 26/123)。
因此,本研究认为猪场猪瘟抗体的合格率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
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后备母猪和青年母猪,免疫器官和免疫系统已经完全发育成熟,猪只对疫苗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较强;对一些高胎次母猪(P≥7),在猪场生活时间长,接触了猪场中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共同攻击,如果期间感染了蓝耳病(PRRSV)、圆环病毒病(PCV-2)、伪狂犬病(PRV)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会千扰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免疫抑制性疾病不仅能引起猪只出现特征性病变,也能通过破坏猪体的免疫系统而使其失去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功能,李华等 (2001)的研究表明PRRSV感染能严重破坏猪的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给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生产性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司兴奎等 ( 2009)研究表明PCV-2的感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机体对猪瘟疫情的体液免疫应答。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规模化猪场种猪进行猪瘟抗体的检测,证实了母猪的胎次对猪瘟抗体存在较大的影响,及时淘汰生产性能不稳定的高胎次母猪对维持猪场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规模化猪场实行分胎次饲养提供了实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