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抗体检测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0.47 KB
- 文档页数:1
免疫为何失败?谈影响免疫效果的九大因素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猪场反映搞过防疫的猪发病了,有猪瘟、有五号病、有传染性胃肠炎等,使人们开始怀疑防疫的效果。
我们分析了防疫的整个过程,发现防疫不理想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工作不细致造成的,因为以下几种情况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1、免疫剂量许多猪场在20天左右为哺乳仔猪免疫猪瘟时,多数比较保守,只注射1头份或2头份。
前阶段我们对产后18天和注射两头份猪瘟苗的保育猪作了一次抗体监测,结果是18天的仔猪的抗体指数反而高于注过苗的保育猪,个别保育仔猪的抗体指数近乎为零,以后改用20天注射四头份后,保育猪的抗体指数提高。
这也验证了专家提出的20-25天注射四头份,而在60-65天注射两头份是合理的。
所以建议各猪场不要随便更改免疫程序,自行其是。
2、母源抗体的影响一些资料上介绍,母源抗体可以保护仔猪一定时期的免疫能力,有的十几天,有的二十几天等,但这些只是部分统计资料的数据,而且是比较正常情况下的数据。
在生产上,由于母猪自身抗体水平不一,通过乳汁传递给仔猪的抗体也有很大差别,仔猪的免疫抗体也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一些猪场在产仔前段也现猪瘟感染的原因,其中一个猪场因注射疫苗推迟而导致大面积发生猪瘟。
3、初产母猪的影响在作抗体检测时,发现初产母猪的抗体指数明显低于经产母猪,这样,初产母猪所仔猪的母源抗体也就低于相同日龄的其它仔猪。
我曾想过初产母猪在产前三十天左右再次注射一次猪瘟疫苗,这样可增加初生仔猪的抗体指数,可能和经产母猪所产仔猪更接近,便于以后注苗时统一进行。
4、疾病的影响资料上明确过猪在发病期间不能注射疫苗,因这时的猪处于应激状态,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但实际上许多猪场都没有按这个要求去做,有的是不懂,有的是为了省事(因未注苗的猪需要记耳号,会影响其它疫苗的注射计划等),这样这些病弱猪将是受危协最大的群体。
我们曾对一些猪场的弱小仔猪进行剖检,不少猪有明显的猪瘟感染迹象(肾脏、喉头、膀胱等有出血点,回盲口附近有纽扣状溃疡等),这就需要怀疑这些猪在注苗时是不是处于患病或亚健康状态。
生猪免疫抗体水平低的原因及对策作者:王晓银来源:《兽医导刊》 2013年第6期王晓银(商洛市商州区街道办事处农牧综合服务站,陕西商洛726000)商洛市商州区街道办事处生猪防疫每年抗体检测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2012 年商州区畜牧兽医中心检查我办秋防工作期间,实验室检测猪瘟和口蹄疫的抗体未达到规定标准,有的甚至为零。
笔者根据多年的动物防疫实践,现就生猪防疫工作中可能造成免疫失败的一些原因分析如下。
一、免疫失败的原因1. 疫苗质量的原因。
由于生产环节中造成疫苗质量的不稳定,如疫苗内含的抗原数量低于规定的标准;所用油剂、佐剂质量不合格等的问题。
2. 疫苗的运输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
各种疫苗的保存方法不同,活苗需要冷冻保存,有的则需要在液氮中保存,灭活苗需要冷藏保存。
如若气温较高,或保存不符合要求条件,极易造成疫苗效价降低,或者疫苗运输中间没有按照疫苗的保存条件运输,会造成疫苗效价降低或者失效,导致机体不会产生足够的免疫抗体。
3. 免疫程序不合理。
一是生猪饲养期短,许多养殖户对猪只只注射一次疫苗,使生猪免疫抗体减低;二是有些疫苗相互产生拮抗,导致免疫效果差,或者免疫失败。
从实际监测中也可以发现,经过加强免疫两次的生猪抗体水平较高,维持时间也较长。
4. 免疫操作不规范。
一是冻干疫苗稀释时浓度计算失误或稀释不匀导致计量不准确,或稀释液在防疫过程中受到污染。
特别在养殖量较小且较分散的地域,疫苗开启稀释后不能在规定的时间用完;在稀释和吸取药物时不避光等等导致疫苗效价降低或失效,从而形成免疫失败。
二是免疫注射操作不规范。
接种时针头不合适,疫苗注射过浅,或者不更换针头,针头针管不消毒,打飞针;有的注射部位不准确,没有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进行,导致免疫失败。
三是免疫剂量不足或过大。
一般情况下,动物的抗体水平随着接种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在防疫过程中,由于个别生猪接种疫苗后形成应激反应,防疫员担心引起反应死亡,接种时有意的减少注射剂量,造成免疫剂量未能达到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从而形成免疫失败。
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在我国,有猪场的地方就有猪瘟,虽然在目前高密度免疫下并不是常发病,但种猪带毒成为猪场的主要传染源,母猪繁殖障碍、死胎增多,后备母猪隐性感染或带毒问题越来越严重。
实践证明,猪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猪场发生蓝耳病或圆环病的死亡率会低很多。
本文就影响猪瘟免疫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影响因素1、免疫程序:目前我国大多数养猪场一般采用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和超前免疫三种免疫程序。
由于不做免疫检测,很难考虑到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
比如有的猪场母猪免疫很好,仔猪母源抗体能持续到30日龄甚至40日龄,而我们按常规20日龄免疫仔猪。
这样母源抗体对仔猪的疫苗免疫产生干扰作用,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也造成浪费。
2、疫苗问题:猪瘟疫苗本身质量存在抗原含量低、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而影响免疫的效果。
3、猪瘟持续感染:持续性感染病猪接种猪瘟疫苗,疫苗毒和病猪体内抗体中和,使原来处于相持状态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使带病毒且免疫的猪只潜在病毒得到扩大增殖的机会。
4、免疫抑制疾病:动物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时对其它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对疫苗的免疫应答降低,有的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比如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
蓝耳病毒在猪肺泡巨噬细胞内繁殖影响巨噬细胞的免疫能力。
5、饲养管理和饲料质量:集约化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猪体免疫力下降。
饲料变质发霉,比如黄曲霉、褐曲霉等产生毒素抑制免疫应答。
饲料中营养物质缺乏,影响免疫抗体生成速度和数量。
6、药物使用:通常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得使用抗菌药物。
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