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政府。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
十月革命原因(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
(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全国有一千多万人被拉去当兵,伤亡数百万人。
前线很多士兵没有鞋子,甚至几个人共用一支枪。
国内大片耕地荒芜,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食物极度短缺,首都彼得格勒有一天甚至连一个面包都买不到(其实,面包的短缺另有原因,而且是二月革命发生直接原因之一,即沙俄政府因兵源短缺而将面包师也征入部队,造成首都面包脱销)。
(三)经济濒于崩溃。
(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五)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较强(六)广大农民是同盟军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客观原因:1,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国内社会矛盾却是日益激化。
资产阶级不满意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广大人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糟糕的表现成为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催化剂。
主观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
2,无产阶级先锋队——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于1903年成立。
3,列宁创造性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4,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雄才大略、呕心沥血。
5,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革命力量易于集中、发动,形成局部范围内的我强敌弱的有利态势。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
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作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
十月革命的发生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场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新成果也层出不穷。
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问题1.十月革命有其历史必然性。
这一观点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可。
如傅树政认为,当时俄国是先进与落后两重性并存的国家,它的工业高度集中,某些工业部门高度发展,但同时也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国;俄国是世界列强之一,但在经济上却依赖更发达的国家。
正是俄国经济中的先进部分,即进入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成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前提。
夏景才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在特殊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在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战略和策略武装起来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下,把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汇合在一起,集中在比较软弱的俄国资产阶级身上,用革命的暴力手段”取得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667.‘历史的偶然性’”马书芳也指出,20世纪初,俄国“不仅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前提,而且其社会政治条件也已形成”,这就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充分的社会历史条件。
有学者把十月革命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所孕育的产物,也是世界历史发展合乎规律的结果”,简言之,“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的产物。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和新方法的运用,对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的探讨更上新台阶。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及评价班级:学号:姓名: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不是一个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胜利的原因。
1.1十月革命胜利的客观原因(1)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英法等外国资本的大量输入使俄国帝国主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侵略压迫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本性,另一方面又有因实力不足而依赖于西方强国的懦弱性。
(2)阶级上: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
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低,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政治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满足民众要求,继续参加世界大战,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当时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以及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异常尖锐,俄国已具备了革命的各种条件。
20 世纪初,俄国既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又有农民同封建主阶级的矛盾,既有大俄罗斯民族与国内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有俄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等等。
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
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俄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
1.2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观原因(1)有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工兵联合《四月提纲》制定了正确的策略方针。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成为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制度由理想成为现实。
极大地鼓舞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高涨。
其胜利原因主要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一)客观原因①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
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
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十月革命前的一百余年,是俄国急剧变革的时代: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其他复杂的社会矛盾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定,曾经盛极一时的俄罗斯帝国风雨飘摇。
俄国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严重冲突,在社会生活领域具体表现为各种社会矛盾的异常尖锐复杂, 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集合点。
20 世纪初, 俄国既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又有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 既有大俄罗斯民族与国内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有俄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 等等。
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灾难, 使俄国的“‘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战对俄国的影响:沙俄参加“一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
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
俄国十月革命基本问题解析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及胜利的原因1、根本原因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
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
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尽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没有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原因在于“二月革命”后,掌握实际权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原有的国内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俄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2、胜利原因(1)客观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利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的革命时机,俄国反动军队集中前线后方薄弱。
(2)主观原因:①事业的正义性,得到人民的支持,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③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一、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
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
二、在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
毛泽东提出了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胜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三、从太平天国起义开始我国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但是太平天国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都不是中国最具革命性的阶级,中国共产党由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充分发动了农民阶级,具有强大的革命性与广阔的群众基础,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四、以亨廷顿的理论,在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中,农民占了国家的大多数,政党要取得政权就必须进行乡村动员,能够取得成功的政党诞生在城市而成熟在农村。
回首十月革命(姓名:袁宇学号:1200901937学院:信息学院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1917年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这次革命导致了1918年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胜利的客观原因(1)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有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英法等外国资本的大量输入使俄国帝国主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侵略压迫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本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因实力不足处于对西方强国的依赖地位。
(2)阶级上: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
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3)政治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满足民众要求,继续参加世界大战,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各种矛盾: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沙皇专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东方殖民地的矛盾。
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腐朽、反动的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已经陷入深刻的危机,革命出现高潮。
大战爆发后,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革命形势迅趋成熟。
②1917年2月,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起义的工人和士兵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但是,俄国资产阶级窃取了二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班级研四班学号 2011102215 姓名尚磊摘要: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十月革命并不是偶然事件,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十月革命; 原因; 意义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然而十月革命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一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场具有深刻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1)客观原因:当时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以及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异常尖锐,俄国已具备了革命的各种条件。
比如在20 世纪初,俄国既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又有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既有大俄罗斯民族与国内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有俄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等等。
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
其次,俄国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冲突严重, 这是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十月革命之前,俄国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但已经是一个中等发展程度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浓厚的农奴制残余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禁锢,严重阻碍了社会化生产发展。
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迫切要求冲破落后、反动的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将生产力解放出来,使之在新的生产关系中获得发展。
再次,作为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无产阶级政党已经成熟,成为变革的社会力量。
新型的布尔什维克是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先进分子组成,代表俄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组织程度高、战斗性强,且极富斗争性和革命性,是一个能顺应时势变化、反映和代表工农兵政治愿望的坚强而成熟的革命组织。
他们能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并能抓住历史机遇,使革命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条件。
试述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布尔什维克党根据自身条件与当时形势,团结了以工人阶级为主的,最广大的工农群众的支持,以夺取重要城市为基础逐步将影响发展到农村。
2、不是发生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
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独特地结合起来。
3、不是发生在小国,而是发生在幅员辽阔的大国。
俄国的地理条件使它比其他国家更能长久地对抗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优势。
4、不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而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并且一战的爆发使国外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无暇顾及俄国。
5、有军队的支持。
6、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
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特殊关系便利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便利了从城市无产者去影响农村半无产的贫苦劳动阶层。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分析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制度由理想成为现实。
极大地鼓舞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高涨。
其胜利原因主要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一)客观原因①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
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
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十月革命前的一百余年,是俄国急剧变革的时代: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其他复杂的社会矛盾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定,曾经盛极一时的俄罗斯帝国风雨飘摇。
俄国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严重冲突,在社会生活领域具体表现为各种社会矛盾的异常尖锐复杂, 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集合点。
20 世纪初, 俄国既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又有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 既有大俄罗斯民族与国内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有俄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 等等。
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灾难, 使俄国的“‘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战对俄国的影响:沙俄参加“一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
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
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是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夺取政权,为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新的时代。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领导者、胜利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
一、历史背景俄国革命前的时期,沙俄社会存在着封建地主、资产阶级、农民和工人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经济的落后、政治的腐败、社会的不公等问题逐渐引发了广泛的不满情绪。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俄国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经济压力,民众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二、领导者和策略布尔什维克党由列宁领导,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坚信无产阶级应该领导革命并建立社会主义。
在革命的策略上,列宁提出了“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苏维埃”、“全土土地归农民、全权政府归苏维埃”的口号,这一策略非常成功地将广大民众的力量凝聚在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周围。
三、胜利原因1. 党的领导和组织优势:布尔什维克党在组织结构和纪律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使得在政治斗争中能够高度统一行动。
2. 广泛的群众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的支持,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渴望改变现状,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3. 策略的巧妙运用:列宁提出的“乘时机”、“组织建设”等策略使得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恰到好处地抓住时机,合理安排党的力量,从而取得胜利。
四、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俄国社会主义构建的开启:布尔什维克党的胜利使得苏维埃政权建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2. 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者: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成为了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3.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十月革命在国际上触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动荡,从而影响了整个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偉大历史意义?缉光
【期刊名称】《史学月刊》
【年(卷),期】1960()3
【摘要】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廿五日)偉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十月革命在俄国比較容易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在国际方面: 1、十月革命是在帝国主义大战正酣,兩个基本帝国主义集团拼命斗爭时期开始的,当时这兩个集团彼此忙于战爭,沒有时間和力量来認真干涉俄国革命的进行,俄国工人阶級有可能利用帝国主义内部冲突来巩固和組織自己的力量。
2、十月革命是在帝国主义战爭过程中开始的,当时广大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形势迫使他們把进行無产阶級革命作为摆脫战爭的唯一出路。
【总页数】1页(P39-39)
【关键词】十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帝国主义战争;历史意义;俄国革命;劳动人民;被压迫民族;形势;同盟者;中国人民
【作者】缉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
【相关文献】
1.试论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规律r——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 [J], 朱妙宽
2.十月革命开启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 [J], 余金成
3.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 [J], 吴芳;
4.繼續学習苏联先进經驗,坚持高等教育的阶級路綫和社会主义方向——紀念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四十周年 [J], 胡锡奎
5.苏联經济学家对“人民資本主义”反动理論的批判——为庆祝偉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而作 [J], 吳大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反革命势力的分化瓦解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援助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意义;中国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
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作者:邬春红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24期摘要:2017年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一百周年,在这百年之际,认真总结其胜利的原因,不仅有理论价值,更有时代意义。
文章从正确的理论基础、坚强的领导组织、坚实的革命后盾、合适的时机选择以及软弱的革命对象五个方面浅谈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正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的东方。
他们认为“只要俄国一发生革命,整个欧洲的面貌就要改变”。
当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时代的变化引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条件的重大变化,革命形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了处在帝国主义总链条薄弱环节的国家。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新的历史特点——更加突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并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科学地分析了国际状况和本国实际,从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列宁“一国胜利论”是保证落后国家能够在帝国主义时代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也是俄国十月革命最终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
2.坚强的领导组织——布尔什维克党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最坚定的革命力量,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考验,已经成为坚强的领导组织。
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十月革命的坚强核心力量,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提供了组织保证。
他们在工人、农民、士兵中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他们的觉悟,成了革命的重要力量。
列宁以其坚强的意志,带领布尔什维克党走出各种困境,排除各种干扰,使党转危为安、由弱转强,最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坚实的革命后盾——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二月革命虽然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但是,俄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没能得到解决:经济崩溃,政局混乱,战争持续,食品短缺。
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2017年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一百周年,在这百年之际,认真总结其胜利的原因,不仅有理论价值,更有时代意义。
文章从正确的理论基础、坚强的领导组织、坚实的革命后盾、合适的时机选择以及软弱的革命对象五个方面浅谈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正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的东方。
他们认为“只要俄国一发生革命,整个欧洲的面貌就要改变”。
当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时代的变化引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条件的重大变化,革命形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了处在帝国主义总链条薄弱环节的国家。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新的历史特点——更加突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并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科学地分析了国际状况和本国实际,从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列宁“一国胜利论”是保证落后国家能够在帝国主义时代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也是俄国十月革命最终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
2.坚强的领导组织——布尔什维克党
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最坚定的革命力量,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考验,已经成为坚强的领导组织。
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十月革命的坚强核心力量,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提供了组织保证。
他们在工人、农民、士兵中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他们的觉悟,成了革命的重要力量。
列宁以其坚强的意志,带领布尔什维克党走出各种困境,排除各种干扰,使党转危为安、由弱转强,最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坚实的革命后盾——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二月革命虽然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但是,俄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没能得到解决:经济崩溃,政局混乱,战争持续,食品短缺。
在当时,广大民众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停止战争,找回和平;战胜饥荒,保证面包供应;农民获得土地。
然而临时政府却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因为它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俄国的广大农民和无产阶级实行专政,置民众的要求于不顾。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和平、土地、面包、自由”的口号,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革命实践中,布尔什维克更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由此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无比信赖。
革命期间,群众情绪普遍高涨,广大贫苦农民更是成为革命的同盟军,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4.合适的时机选择——1917年局势动荡不安
1917年的俄国,局势动荡不安。
俄历2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结束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之后,俄国又经历了4月、6月和7月三次政治危机,人民饱受苦难,冲突和危机始终笼罩着整个国家。
七月危机后,俄国内右翼势力出没,克伦斯基任命科尔尼洛夫为俄军总司令,而8月科尔尼洛夫却针对克伦斯基政府发动军事政变。
此后,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占据优势,夺取政权的时机即将来临。
10月中旬,临时政府陷于瘫痪,起义队伍开始集结,群情激昂。
列宁认为,必须立即准备起义,“放过了时机,那就是犯了滔天的大罪”。
从1917年2月到10月的8个月间,各种政党政派斗争不断,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历史赋予布尔什维克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大好时机和良好机遇。
5.软弱的革命对象——俄国资产阶级
在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后,俄国资产阶级也就显露出自身经济政治发展的极端不平衡:一方面,它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厂和银行;另一方面,许多地区和许多部门尚处在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状态。
正是由于俄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同贵族地主等封建势力、沙皇政府以及国外资产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软弱性。
在十月革命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不堪一击,且孤立无援,必定会失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朱炳元.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光辉典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