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大唐时期,文学繁荣,众多才子佳人涌现。
在这群文人之中,白居易被誉为“诗鬼”,他的诗作流传千年,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大林寺桃花》被誉为爱情诗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您带来《大林寺桃花》的原文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原文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林寺桃花》的赏析如下:本首诗共计四十二句,以七言绝句为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整首诗以“桃花”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桃花的开放和凋落,抒发了作者对光阴流失和人生寂寞的思考。
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四月桃花盛开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接着,作者表达了对春归的长恨,以及对桃花盛开处的一种迷惘。
作者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
接下来的几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描绘黎明时分的景色,突出了桃花的艳丽。
此处运用对比手法,更加凸显了桃花的美丽和璀璨。
接着,作者运用“不尽长江滚滚来”来描绘长江奔腾之势,同时抒发了自身对岁月流逝和无法停留的悲伤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自身身体状况的感慨。
而后几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则是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忧愁的思考。
人生就像繁霜染白了鬓发,同时也使得新停浊酒杯,表达了岁月不饶人,及时抓住当下的态度。
【导语】⽩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的⼤诗⼈,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居易⾃⼰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类体现着他 “奉⽽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的⽂学主张:“⽂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
”⽽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发。
下⾯是为⼤家带来的⽩居易《⼤林寺桃花》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林寺桃花唐代:⽩居易⼈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
译⽂在⼈间四⽉⾥百花凋零已尽,⾼⼭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处寻觅⽽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来。
注释⼤林寺:在庐⼭⼤林峰,相传为晋代僧⼈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
⼈间:指庐⼭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
尽:指花凋谢了。
⼭寺:指⼤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的寺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817年)四⽉。
⽩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六。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只不过是把“⼭⾼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平淡⾃然的⼩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登⼭时已届孟夏,正属⼤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古寺之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的“长恨春归⽆觅处”⼀句可以得知,诗⼈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怨恨,⽽恼怒,⽽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春景冲⼊眼帘时,该是使⼈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句的“芳菲尽”,与第⼆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中遥相呼应的。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
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原文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写作背景】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为是闲职,没有实际公事可办,因此得以在闲暇中几次漫游庐山。
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偕同友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影小品,重点描绘了大林寺景色气候的优美。
文中附有绝句-首,就是这首《大林寺桃花》,也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注释】
大林寺:名,在庐山香炉峰顶,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芳菲: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这里指花草。
尽:指花已凋谢。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觅:寻找
【赏析】
这是一首文辞优美的写景小诗。
该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两句写诗人登山时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的发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禁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
后两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
本诗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珍品之一。
诗中通过客观真实的描述,将"人间”与“山寺”风光予以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便栩栩如生地在读者面前铺展开来。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如果没有对春天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写不出来的。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翻译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春天又来了。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抵化城(指大化城寺),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即此诗)。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大林寺桃花的全诗意思【注释】:大林寺:在庐山西北麓,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桃花:寺庙里种植的桃花,当时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
诗人为什么单用一个“放”字,而不用其他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呢?这是因为“僧”、“俗”都是佛门中人,有修养的人,用“僧”、“俗”指代自己也就是用以代表佛门中人了。
在这首诗中,又为什么偏说是“人间”而不说是“天上”呢?因为作者是按照“我”在旅途中的所见来写的。
他看到的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海市蜃楼”,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神仙境界”。
“天上”、“人间”是不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
与上两句不同的是,下两句叙事写景,自然得多,把读者引入更广阔的境界之中。
诗的前两句采用白描手法,写了“桃花”的颜色和形态。
它红得那么热烈,红得那么耀眼,仿佛天边的晚霞,云霞可以染红,云霞可以燃烧。
这样,诗人便给予它一个“红”字,而这个“红”字,又跟后两句的“青山”、“绿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桃花”的繁盛。
至于桃花的颜色,诗人虽然只用了一个“艳”字,但是那种浓浓的红色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青”和“绿”则是绿水、青山本来的颜色,无需再用其他颜色去描绘,所以说“山色无重数”。
如果说第二句只写了桃花的一个特征,那么第三句则是把桃花跟它的生长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写了桃花周围的自然风光,因此,诗人才说:“桃花流水窅然去”。
“僧”、“俗”见面就问候,并且都由衷地发出赞叹:“这里的景色真好!”这话实际上就是向桃花表白:这里的环境太美妙了,你还是另外找一处地方居住吧。
谁知桃花听了,却反而安慰起它们来:“不要担心,你们快回去吧,我也要走了。
”这句话很有情趣,很有个性,把桃花拟人化了,把桃花对山寺的感情也像人一样具体化了。
在这两句中,“桃花”仍然是写景,但是已经进入了状物的层次,跟前两句完全不同了。
至于“桃花”为什么不跟诗人一起走,诗人没有交代;但是,我们不妨想象,或许“桃花”对山寺的景色很满意,舍不得离开吧。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植物,是由根、茎、叶、花等器官组成的,离开了土壤就活不了。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全诗意思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翻译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大林寺桃花》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无实际公事可办,闲暇中结伴漫游庐山,写有《游大林寺序》一文以记其事,此诗为当时即景口吟的一首绝句。
《大林寺桃花》赏析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作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古诗词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古诗词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简介: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
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
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
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虽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大林寺桃花年代:唐体裁:七绝类别:山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注释】: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
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
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
《大林寺桃花》少儿唐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设计、教师心得、教学总结、教学计划、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作文大全、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design, teacher feedback, teaching summary, teaching plan,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lesson plan collec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大林寺桃花》少儿唐诗《大林寺桃花》少儿唐诗导语:《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鉴赏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大林寺桃花古诗讲解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白居易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经验,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大林寺桃花》是其代表作之一。
诗歌描绘了作者在赏桃花时心中所生的感慨和情绪,将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相互融合,表达出人生短暂、自然恩惠珍贵的思想感悟。
下面是《大林寺桃花》的全文及注释。
大林寺燕尾寺前溪水,
沿溪路上几千家。
九楼宾馆梦不到,
黄昏独坐斜阳下。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近来笙歌夜不停,
惊破霓裳羽衣曲。
注释:
大林寺:在唐代的西安市境内,为名寺。
燕尾寺:在唐代的西安市境内,为名寺。
桃花:指大林寺内的桃树花。
几千家:指大林寺前溪水两边居民的数量。
九楼宾馆:大林寺中的一座住宅,有九层,故称为九楼。
黄昏:傍晚的时候。
杳然:消失不见的样子。
别有天地非人间:形容美景如世外桃源,感叹这样的桃花景象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景。
笙歌夜不停:形容大林寺内夜间笙歌声不断,热闹异常。
霓裳羽衣曲:唐代的一首著名乐曲,多在宴会上演奏,其曲乐风格优美婉转,曲调高亢热烈,音乐意境象征华丽和欢乐。
笙歌声与霓裳羽衣曲共现,显得更加热闹和繁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运用了淡泊诗境、双重意境和顿挫抑扬的手法,表达了唐代人对大自然景色和人间悲欢离合的情感抒发和精神追求。
这首诗开拓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被后人广泛传诵和借鉴。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注释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林寺桃花》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浓艳欲滴,妩媚动人。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鉴赏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唐代诗人白居易七绝大林寺桃花《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如果你想更了解白居易这首佳作,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我一起来了解这首作品吧!作品简介《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作品原文大林寺桃花⑴人间四月芳菲尽⑵,山寺桃花始盛开⑶。
长恨春归无觅处⑷,不知转入此中来⑸。
词句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白话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作品鉴赏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