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758.00 KB
- 文档页数:23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一、题型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二、名词解释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地震解释基础 复习题1.为什么并非每一个地质界面都对应一个反射同相轴?子波有一定的延续长度,若地层很薄,相邻分界面的信号可能会重叠到一起形成复合波,导致无法分辨界面。
所以一个反射同相轴可能包含多个地质界面。
2.影响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分辨率的实质是什么?1)激发条件——激发宽频带子波—-井深、药量、激发岩性、虚反射、激发组合2)接收条件——检波器类型、地表岩性、检波器耦合、组合方式、仪器响应3)近地表低降速带的影响4)大地滤波作用、地层速度实质:提高主频,拓宽频带3.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提高横向分辨率?偏移是提高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的根本方法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核心是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菲涅尔带的极限 : 要想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就要减小h ,偏移将地表向下延拓到地下界面,使h=0,所以菲涅尔带减小到极限L=λ/4,所以偏移能提高横向分辨率。
4.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在对比之前,要收集和分析勘探区的各种资料。
研究规律性的地质构造特征,用地质规律指导对比解释。
了解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因素,以便准确识别和判断出剖面假象。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在一个工区有多条地震剖面,应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延伸到其他测线上去.(主测线: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
它还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3)重点对比标准层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射层,应重点对比目标层(或称为标准层,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油层、储油层).4)相位对比反射波的初至难以辨认,采用相位对比.若选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同相轴进行追踪,为强相位对比。
在各个剖面上对比的相位应一致,否则会造成错误的解释。
地震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几何地震学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的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当炸药在岩层中爆炸后,应变形成三个区域(破坏圈,塑性带,弹性形变区。
地震波――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波的传播2.1.1 地震波的描述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
波面: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
波线:在适当的时候,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路线传播,这条路线称为波线,或射线。
地震记录中常用的现实方式:波形显示变面积显变密度显示波形加变面积波形加变密3、描述波的几个基本特征:振幅:在振动图形上极值的大小称为振幅。
视周期:在振动图形上相邻极大值间的间隔称为视周期。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叫视频率。
视波长:在波剖面上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叫视波数。
视速度:沿着观测方向测得波的速度值称为视速度,与真速度值有差别。
地震子波:振动图的形状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60~100ms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
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路径――费马(时间最小)原理。
按质点的震动方向分: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所传播的空间范围又将波分为:体波是指在介质的内部传播的波,而面波是指在自由表面(岩石和空气接触面)或岩层分界面附近观测到的波。
3、地震波的衰减(1)波前扩散(2)吸收衰减4.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双曲线(共炮点接收)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最小时间t=t0:(自激自收时间);双曲线以t=X/V为渐近线,直达波是反射波的渐近线,(直达波总是先到达接收点);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
1.一维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傅里叶变换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学基础。
它不仅是地震道、地震记录分析和数据滤波的基础,同时在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采样定理:设x(t)是连续的时间函数,x(t)的最高截止频率为fn,则可用采样间隔为Δt=1/2fn的离散序列X(nΔt)唯一的确定。
采样过程:从模拟地震信号到数字地震信号的过程。
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
3.数字滤波: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
4.频率域滤波的步骤:①对已知地震道进行频谱分析;②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为了滤去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应当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保留有效波频率,把干扰波频率成分滤掉;③进行滤波运算;④对输出信号谱X(w)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5.相位性质:最小相位也叫相位滞后或最小能量延迟,实际上最小相位滞后是指频率域,而最小能量延迟则是指时间域而言。
最小能量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最大能量延迟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混合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中部。
6.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测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
也称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书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7.数字滤波的特殊性质:离散性:数字滤波是对离散的信号进行运算,这是所谓的离散性;有限性: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时,滤波因子不可能无穷项,而是取有限项,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
8.产生“伪门”原因:由于对A离散采样造成的,可以证明“伪门”在频率域出现的周期为A,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A,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
地震复习基础知识名词1.假频:某⼀频率的连续信号在离散取样时,由于取样频率⼩于信号频率的两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个周期内取样不⾜两个,取样后变成另⼀种频率的新信号,此乃假频。
2.频谱分析:利⽤傅⽴叶⽅法来对振动信号进⾏分解并进⽽对它进⾏研究和处理的⼀种过程。
3.多次波:海⽔表⾯和海底⾯之间或地表与强反射⾯之间产⽣的多次反射。
4.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受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5.亮点技术:利⽤反射波振幅法检测油⽓的⼀种⽅法技术。
亮点:指地震剖⾯上振幅明显增强的同相轴。
6.A VO技术:Amplitude Versus Offset 利⽤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间距的变化规律,估算界⾯的弹性参数伯松⽐,进⼀步推断底层的岩性和含油⽓情况。
7.相对振幅保持处理:保持反射波的相对振幅关系不变进⾏资料处理的过程。
8.真振幅恢复:从地⾯检波器记录到的振幅中消去波前扩张和吸收因素的影响,使其恢复到仅与地下反射系数⼤⼩有关的真振幅值。
9.剩余时差:将某个波按⽔平截⾯⼀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点处的⾃激⾃收时间之差。
10.菲涅尔带(下P25):若在界⾯上O点(激发点)两侧的C、c点产⽣的绕射⼦波与在o点产⽣的绕射⼦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c以内的点产⽣的绕射⼦波在O点是加强的,Cc以外的不再互相加强,则以O为圆⼼,Oc为半径在反射界⾯上作出的圆的范围即为O点产⽣在波界⾯上的(第⼀)菲涅尔带。
菲涅尔带半径|Oc|=(0.5λh)1/211.速度谱:某时刻地震波能量扫描相对速度的变化关系曲线为该时刻的⼀条速度谱线,将所有的谱线按时间集中在v-t坐标系中得到该道集的速度谱线集合即为速度谱。
12.地震组合法:⼀种利⽤有效波和⼲扰波在传播⽅向上的差别来压制⼲扰波的⽅法,有检波器组合、震源组合和室内混波。
13.共反射点叠加法:野外采⽤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室内处理采⽤⽔平叠加法,最终得到⽔平叠加剖⾯,这⼀整套⼯作即为共反射点叠加法。
地震复习重点地震复习重点第一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振动与波动,地震子波,波面,波前,波后,射线,波动图,振动图,视速度,波阻抗,虚震源,滑行波,折射波,体波,面波,纵测线,非纵侧线,垂直地震剖面2.要点1.反射、透射定律,snell定律、费马、惠更斯原理2.时距曲线定义,水平界面、倾斜界面推导过程及其特点3.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和动校正的定义及其计算4.折射波产生条件、特点5.视速度Va定义及其计算方法6.时距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7.平均速度Vav 定义及其计算8.连续介质的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的形状、圆心位置,半径第二章复习要点1.频谱分析2.主频和频宽3.各种波的频谱特征4.时间采样定理和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假频?第三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炮检距,偏移距,观测系统,排列,多次覆盖,规则干扰,随机干扰,侧面波,多次波,空间采样定理,低速带,降速带,2.要点1.几种主要干扰波的特点。
2.观测系统、作图方法、四种线3. 多次覆盖、计算方法。
4. 低降速带参数的确定。
第四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组合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2.要点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别2、组合方法的基本原理,类型,作用。
3、简单线性组合特性曲线的主要特点4、组合方向效应定义及结论。
5、随机过程的主要参量、组合的统计效应的结论6、了解组合的平均效应7、确定组合参数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多次覆盖、水平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剩余时差。
2.要点1.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异同点2.多次波的类型及其特点3.讨论全程多次波时距关系的思路及其方程特点.4.多次波剩余时差的特点5.讨论多次叠加特性的思路以及多次波的叠加振幅特性曲线特点6.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7.多次叠加的振幅效应和统计效应等。
8.组合与多次叠加的主要差别9多次叠加参数对叠加的影响第六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Gardner公式、Wyllie方程、平均速度;等效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叠加速度,速度谱、射线平均速度、Dix公式2.要点1.地震波岩层速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2.各种速度的引入、基本计算公式、适用范围3.速度谱求取叠加速度的基本原理4.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与射线平均速度三者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得到的主要认识、射线平均速度的特点、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的关系。
地震数据处理重点整理(个人观点)一、题型判断题20分/10个名词解释30分/5个简答题30分/3个计算题20分/2个二、名词解释1、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2、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后,在地震数据中仍然残留有各种剩余静态时移,对这些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3、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4、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5、视波数:k=f/v,由于地震勘探是沿测线观测的,因此可以用视波长、视速度、视波数来描述地震波特征,可表示为k*=f/v*,其中k*为视波数。
6、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P(w)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7、子波整形反褶积:将不同相位的子波转变为最佳子波的反褶积。
8、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的方法。
9、静校正:存在地形起伏、低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此时时距曲线发生畸变,对这些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1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相当于自激自收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做动校正。
11、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跑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自激自收观测的旅行时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12、拉伸畸变: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13、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将CMP道集记录经NMO动校后叠加起来,目的是压制随机噪音,提高地震信噪比。
14、速度谱:把每一种速度所得的叠加结果并排显示在速度-双程零炮检距时间平面中,称此为速度谱。
15、速度扫描: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在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并将结果并列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NMO速度的速度分析方法称为速度扫描。
地震数据解释知识点总结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
地震的发生给地球表面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至关重要。
而地震数据的解释更是地震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地震数据的收集、处理、解释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总结和讨论。
一、地震数据的收集地震数据的收集是对地震研究的基础工作。
地震数据主要来源于地震台网、地震观测站、卫星遥感等多个渠道。
其中,地震台网是最主要的数据来源之一,通过地震台网可以获取到地震的发生时间、震源位置、震级大小、震中距等重要信息。
地震观测站主要负责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以及地震时的实时监测。
卫星遥感则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震发生后地表的变化状况,为地震灾害的后续监测和救灾提供重要数据。
地震数据的收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来完成。
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地震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地震数据的处理地震数据的处理是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
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了数据清洗、数据质量评估、数据解译等内容。
数据清洗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的清洗和整理,以去除噪声和错误信息。
数据质量评估是对数据进行评估和检查,以确定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数据解译是对清洗和评估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得出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特征。
地震数据的处理需要依靠专业的软件和算法来完成,同时还需要考虑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三、地震数据的解释地震数据的解释是对地震数据进行解析和研究,寻求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
地震数据的解释主要包括了地震活动的特征分析、震源机制的研究、地震危险性评估等内容。
地震活动的特征分析是指对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能量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变化趋势。
震源机制的研究是对地震源的形成机制和运动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地震活动的物理本质和机理。
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
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子波A :(4,0,-1) 子波B :(2,3,-2)子波C :(-2,3,2) 子波D :(-1,0,4)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k fV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勘查2011级复习重点总结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1、地震信号的特点:1)实信号2)离散3)有限长4)能量有限5)非周期2、采样定律内容:一个连续信号,如果其最高频率小于尼奎斯特折叠频率,即信号的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则利用离散采样后的信号可以恢复原始信号。
3、采样定律的应用条件:信号的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即:最高频率至少要在一个周期内采到两个样点4、采样频率、折叠(尼奎斯特)频率、信号最高频率定义:5、假频的定义:高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高频成分以尼奎斯特频率为中心向低频方向折叠,形成假的频率成分,称为假频。
6、假频的判断和计算:7、地震信号的频谱特点:1)有限带宽(带限)2)有一定主频(主频越高,分辨能力越强)8、判别相位性质的三种办法:1)相位延迟(不常用)2)能量延迟3)Z变换的多项式求根(根都在单位圆外,为最小相位(延迟)信号)9、一维数字滤波实现方法、具体步骤:1)频率域:实现方法:(以零相位为例,翻译略)具体步骤:a、地震频谱分析:确定分析有效频率范围b、设计滤波器:压制噪声保留有效信号c、地震记录FFT变换:标准化变换长度d、进行滤波运算:振幅谱相乘相位谱相加e、滤波结果IFFT2)时间域:(也叫褶积滤波)实现方法:(以零相位为例,翻译略)具体步骤:a、地震记录频谱分析:确定中心频率、带宽b、设计滤波器:确定滤波算子长度(频带越宽,长度越短)c、确定滤波因子离散值:双边对乘实参数d、进行滤波运算:地震记录与滤波因子褶积10、伪门的定义:对连续的滤波因子用时间采样间隔离散采样后,得到离散的滤波因子,若再按离散的滤波因子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的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连续的滤波因子的频率特性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很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产生“伪门”的原因:由于对滤波因子离散采样。
11、吉布斯现象:当对滤波因子用有限项代替无限项时,在原始信号突变点(间断点)处,通过信号出现的明显的振荡现象。
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
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子波A :(4,0,-1) 子波B :(2,3,-2)子波C :(-2,3,2) 子波D :(-1,0,4)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k fV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因而数字滤波出现伪门现象和吉布斯现象。
实际滤波器设计时,通常对频谱曲线进行镶边,目的是减弱吉布斯现象。
空间变量的付里叶变换定义为空间频率,即单位距离内的波数。
折叠波数Nyq K 为:其中:△x 为空间采样间隔。
下图为六个道集,倾角范围为0、3、6、9、12、15(ms/道)的36Hz 单一频率同相轴,道间距为25m ;计算这六组信号的波数,并说明,是否会出现假波数。
xK Nyq ∆=21f xt V f VT k ∆∆====11λx∆F12K图2如图2所示,在f-k平面上有两条直线1、2,判断其初速度的相对大小。
如图所示:六个相同倾角的同相轴(左)在频波域(右)由于视速度相同,聚焦在一直线上。
互相关公式:21()()()T xy i T r x i y i ττ==+∑,M ±±±=Λ,,,210τ褶积公式()()()y n h x n τττ+∞=-∞=-∑互相关和自相关地震处理常常需要测定两个道的相似性及时间对齐的情况。
相关是另一种时间算子,它用来进行以下测定。
假设下面两个子波:子波1:(2,1,-1,0,0)子波2:(0,0,2,l ,-1)子波1和子波2的互相关2 1 -1 0 0 输出 延迟0 0 2 1 -1 2 -40 0 2 1 1 1 -30 0 2 1 -1 6 -20 0 2 1 -1 1 -10 0 2 1 -1 -2 00 0 2 1 -1 0 10 0 2 1 -1 0 20 0 2 1 -1 0 3 0 0 2 1 1 0 4表 1-8 子波2对子波1的互相关0 0 2 1 -1 输出 延迟2 1 -1 0 0 -0 -42 1 1 0 0 0 -32 1 -1 0 0 0 -22 1 -1 0 0 0 12 1 -1 0 0 2 02 1 -1 0 0 1 12 1 -1 0 0 6 22 1 -1 0 0 13 2 1 -1 0 0 -2 4地震子波(1,- 21)与反射系数序列(1, 0, 21)对的褶积 震源子波 输出响应 1 -21 21 0 1 1 21 0 1 21- 21 0 1 21 21 0 1 41-一次反射波在地震记录上的特征:反射时间、大小、极性各不相同,一般假设为平稳随机的,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预测性。
多次波在地震记录上的特征:出现有规律,波形与一次反射波相似,可预测。
简单说明预测反滤波的应用在子波不满足最小相位时,必须先对子波进行处理,然后再做反褶积。
把这时的反褶积,称为子波整形反褶积。
3、简述静校正处理的一般流程答: (1) 对于井下震源应用井深校正;(2)将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与地质表面平缓形态对应的浮动基准面上(3) 进行初步的速度分析,并应用时差校正;(4) 应用基准面从浮动基准面移动炮点和接收点到CMP道集所参照的平的基准面(5) CMP道集应用剩余静校正;(6)将平坦参考基准面的炮点和接收点移动回浮动基准面;(7)用步骤(3)中得到的速度进行反时差校正;(8)进行速度分析和应用时差校正;(9)应用基准面校正,将炮点和接收点从浮动基准面移动到参考平坦基准面,(10)对数据进行切除和叠加,叠加剖面是指的平坦基准面反褶积讨论:1.相同振幅谱的子波,期望输出为零延迟脉冲反褶积时最小相位子波的误差最小;2.非最小相位子波,要得到合适的反褶积效果,期望输出的相位应作延迟,与子波相位匹配;3.若反褶积因子可取时间负轴值,则仍然可得到较好的褶积效果(a(t)非因果反褶积影响因素:1、计算出的反因子,不是真正期望的反因子,一般是最小平方意义下并加上白噪声计算出来的;2、反射系数不是平稳的随机序列;3、地震道中包含有规则噪声,影响了反因子的计算;4、反因子长度的截断效应.反Q滤波由岩石的固有衰减引起的频率衰减使传播中波形的高频成分随旅行时的增加而损失。
地震波的衰减通常可以用一个无量纲的因子Q 来描述。
反Q 滤波是一种频率衰减补偿的方法。
例 设输入子波已知,)21,1()(-=t b ,试求反子波。
解:(1)用Z 变换法子波的Z 变换 Z Z B 211)(-= 反子波的Z 变换 ΛΛ+++=-=2)41()21(12111)(Z Z Z Z A 由此,得到反子波为:),41,21,1()(ΛΛ=t a 所以子波)21,1()(-=t b 的反子波为最小相位子波,且是无穷序列。
若取前两项,即)21,1()(=t a ,则两项反褶积输出为)41,0,1(-,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161。
例 设输入子波已知,)21,1()(-=t b ,试求反子波。
解:最小平方反褶积 子波的自相关为)21,45(-,b(0)=1,所以滤波方程为 ⎥⎦⎤⎢⎣⎡=⎥⎦⎤⎢⎣⎡⎥⎥⎥⎦⎤⎢⎢⎢⎣⎡--01)1()0(45212145a a 解得 )218,2120()(=t a ,褶积输出为)214,212,2120(--, 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211。
从中可看出最小平方反褶积比两项反褶积的精度要高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ωP 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0()()0()()(2xx xx xx r R r X P λωλωω+=+=λ称为白噪系数。
λ的选取原则:1, λ太小,对方程求取稳定解帮助不大2,λ太大,反褶积的作用变小。
当,时∞→λ则反褶积输出就等于输入。
3,实际处理中,白噪系数一般取0.5%~5%,最大不超过10%。
地震剖面中什么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是可预测的.反褶积假设条件:●假设1:地层是由具有常速的水平层组成。
●假设2:震源产生一个平面压缩波(P波),法向入射到层边界上,在这种情况下,不产生剪切波(S波)。
( 假设1在复杂构造区和具有巨大横向相变的区域是不成立的。
假设2隐含着我们的地震道正问题模型是基于零偏移距记录成立的,而零偏移距记录是永远无法得到的。
)●假设3:震源波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不变,即它是稳定的。
●假设4:噪音成分是零。
●假设5:震源波形是已知的。
●假设6:反射系数序列是一个随机过程。
这意味着地震记录具有地震子波的特征,即它们的自相关和振幅谱是相似的。
第四章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
动校正-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消除地表起伏和低降速带的变化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正常时差依赖于反射层以上以的速度、偏移距、与反射同相轴有关的双程零偏移距时间、反射层的倾角、炮点-检波器方向与真倾角方向的夹角、近地表的复杂程度和反射层上的介质。
定义:为校正正常时差所用的速度称为动校正速度。
1.单个水平反射层:NMO速度等于该反射层上部介质的速度。
2.单个倾斜反射层:NMO速度等于该反射层上部介质速度除以反射层倾角的余弦。
若考虑三维空间倾斜反射层,还需考虑方位角因素。
3.多层水平反射层:小炮检距时,某个水平反射层的NMO速度等于该反射层上覆介质的rms速度。
4.多层任意倾斜反射层:只要倾角不大,分布不广,仍可用双曲线近似。
NMO速度与叠加速度的差别:NMO速度是依据小排列双曲线形状分布旅行时间(Taner和Koehler,1969; Al-Chalabi,1973);而叠加速度则是依照与整个排列长度数据拟合最好的双曲线。
如果所用速度高于介质速度,双曲线不能完全拉平,称为欠校正。
所用速度低于介质速度,双曲线上翘,称为过校正。
动校拉伸—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
动校拉伸畸变:炮检距越大拉伸畸变大,目的层越浅拉伸畸变大。
解决动校拉伸的办法:切除。
正常时差依赖于反射层以上以的速度、偏移距、与反射同相轴有关的双程零偏移距时间、反射层的倾角、炮点-检波器方向与真倾角方向的夹角、近地表的复杂程度和反射层上的介质。
定义:为校正正常时差所用的速度称为动校正速度。
自动统计静校正方法假设条件(1)同一炮点在低速带中入射的时间与入射角无关,即可认为在低速带中都是垂直入射的。
(2)炮点(或接收点)由于地形起伏及低速带变化所引起的静校正量时差是随机的,其均值为零。
如图所示(为动校正前的CDP道集,为不同速度动校正后的道集,分析效果与产生的原因。
速度分析有哪些常用方法:22x t 法、速度扫描、常速叠加法(CVS)、速度谱五.影响速度估算的因素下述因素会限制地震资料速度估算的精度和分辨率[伊尔马滋(Yilmaz ),1993]:(1)排列长度:缺乏大炮检距信息意味着缺乏辨别速度所需要的重要时差;但大炮检距区域的资料有拉伸问题。
(2)叠加次数:叠加32次甚至16次对速度谱没有影响,但再低使峰值发生严重位移。
(3)S/N 比:存在高幅随机噪音时也可识别有效信号,但S/N 不高时精度要受限制。
(4)切除:会减少浅层叠加次数,导致切除带位置的同相轴振幅减弱,它对速度谱有副作用;校正方法是用切除带中有效叠加次数比例乘叠加振幅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