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六章 散文(二)
- 格式:ppt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3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2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质。
第三章小说(一)1 简述“问题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1 谴责小说的特点?2 什么是鸳蝴─礼拜六派文学?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艺术特征?2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1 早期白话诗的意义?2 湖畔诗人的风格?3 前期新月派诗歌特点?4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第七章散文(一)1 早期各刊物“随感录”的主要作家?2 “言志派”散文特征?3 朱自清散文特色?4 现代评论派散文特色?第八章戏剧(一)1 什么是“文明新戏”?2 何谓“爱美剧”?3 “小剧场运动”的含意?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 简述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产生过程。
2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第十章茅盾1 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2 茅盾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何贡献?3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第十一章老舍1 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 《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3 简要说明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十二章巴金1 简述巴金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2 高觉新形象的复杂性在哪里?3 简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第十三章沈从文1 沈从文小说乡村叙述的独特视角?2 请说明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第十四章小说(二)1 左翼小说的特点?2 京派小说的特点?3 海派小说的特点?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1 张恨水小说的特色?2 武侠小说的想象与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1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特点?2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特点?第十七章鲁迅(二)1 鲁迅杂文的意义?2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3 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2、新⽂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学新思潮(1921——1927) ⼀、⽂学研究会:——第⼀个新⽂学社团 成⽴时间:1921年1⽉ 成⽴地点:北京 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郑振铎、朱⾃清、冰⼼、 许地⼭、王统照、庐隐、⽼舍等 主要刊物、《⼩说⽉报》、《⽂学旬刊》(后改为《⽂学周报》)等 ⼆、简评⽂学研究会“为⼈⽣”的⽂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学的主要贡献: 1、⽂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的现实主义⽂学流派的。
在其《宣⾔》中,提出三点:⼀是联络感情;⼆是增进知识;三是建⽴著作⼯会的基础。
第三点中说到:“将⽂艺当作⾼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
我们相信⽂学是⼀种⼯作,⽽且⼜是于⼈⽣很切要的⼀种⼯作。
” 2、强调真精神与写实主义,⽂学是⼈⽣的反映,⽂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活。
“实地观察”、“客观描写”。
3、承接了“五四”⽂学⾰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学占主流地位的⽂学思潮。
三、创造社 成⽴时间:1921年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刊》、《洪⽔》等 四、简评创造社的⽂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学的主要贡献: 1、强调艺术是⾃我表现、内⼼⾃然流露;强调⽂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
2、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学流派。
3、浪漫主义⽂学在青年中产⽣很⼤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学发展产⽣重⼤影响。
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学名著,和⽂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学第⼀个⼗年双峰并峙的两⼤新⽂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学的⼀股强⼤⽂学思潮。
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学社团。
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产阶级⾰命⽂学。
“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命⽂学。
五、新⽉社: 成⽴时间:1923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教材: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版。
考点:鉴于时间关系,第四章、第十五章、二十四章和二十九章不详细讲授也不考,只是简单梳理。
教学大纲(第一学期)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说不尽的阿Q/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第五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像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六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第七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教学大纲(第二学期)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十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十一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第十二章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二《家》的杰出成就/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第十三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三文学理想的寂寞一“左联”和左翼小说/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三海派小说第十六章新诗(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第十七章鲁迅(二)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第十八章散文(二)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四报告文学与游记第十九章曹禺一从《雷雨》到《原野》/二《北京人》与《家》/三曹禺剧作的命运第二十章戏剧(二)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一1949年9月)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三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暴露与讽喻/二体验与追忆/三通俗与先锋/四现实与民间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二独特意象与主题/三忧郁的诗绪/四诗的艺术与形式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报告文学的勃兴/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十六章40年代诗歌:走向综合与平衡第一节“崇高的山”:七月诗派名词解释:抗战中期国统区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受艾青的创作和胡风的文艺理论影响,阵地主要包括《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呼吸》《泥土》等杂志,以重庆、成都为活动中心。
成员:绿原、鲁藜、冀汸、彭燕郊、邹荻帆、牛汉、曾卓……创作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
继承和发扬了鲁迅所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主张“更直接地与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注重将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与战斗任务联系起来。
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与时代的紧密结合,追求诗歌与人民融为一体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
胡风认为,诗人“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
七月派的诗被誉为“时代激情的冲击波”,直接继承了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七月诗派的两个基本的诗学命题:生活态度和诗人的主体性问题。
生活态度上,主张正视现实并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反对无原则的对生活的追随态度和“卖笑的态度”。
认为,人的力量是决定的东西,将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以及光有牢骚、不平而没有行动,成为小市民的犬儒主义并加以贬斥。
文艺观上,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疏于复杂的形式探求。
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坚持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的统一,反对亦步亦趋地描摹生活现象的本身,而主张借正确把握了的历史力量,突入生活的底蕴,开掘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
但是,倾心于生活深度的表现影响了他们对复杂艺术形式的探求。
他们认为“人、生活、风格,是一元的”,一元论揭示了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七月派诗人重生活而不重技巧表现。
主体性:七月诗派高扬诗人的主体性,反对客观主义,反对冷淡地摹写生活,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将诗人的人格、情感、血肉、审美趣味强烈地渗透到客观对象上去,达到主客观的拥抱和融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 学分。
课时分配如下:引言(2课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4课时)第二——三章20年代小说(4课时)第四——五章20年代新诗(4课时)第六章20年代戏剧(2课时)第七章20年代散文(2课时)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九——十三章30年代小说(10课时)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2课时)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2课时)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2课时)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8课时)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2课时)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2课时)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2课时)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2课时)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2学时,共36学时。
课时分配如下: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课时)第一节“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0.5课时)第二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端(0.5课时)第三节文学观念的变革(0.5课时)第四节问题叙述的创新(0.5课时)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12课时)第一节“人的文学”与白话文学(2课时)第二节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确立:鲁迅(2课时)第三节人生写实与浪漫抒情:郁达夫(2课时)第四节诗体解放与诗美探寻:郭沫若、徐志摩(2课时)第五节性灵发现与散文勃兴:周作人(2课时)第六节话剧的舶来与初创:田汉(2课时)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重要收获(14课时)第一节人文主义的深化与左翼的兴起(1课时)第二节小说流派与群落的竞起:沈从文(2课时)第三节风格多样的长篇体式:老舍、巴金、茅盾(3课时)第四节雅俗交融的现代通俗小说:张恨水(2课时)第五节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2课时)第六节现代诗学的标志:戴望舒、卞之琳(2课时)第七节犀利、幽默与独语:林语堂(2课时)第三章 20世纪40年代:战时背景下的文学嬗变(10课时)第一节战争状态与文学的区域分化(2课时)第二节解放区的文学方向与实践:赵树理(2课时)第三节都市、消费与文学的现代性:张爱玲、钱锺书(2课时)第四节凝目现实与诗学的综合:艾青、穆旦(2课时)第五节感应时代的历史剧(2课时)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网络学习答案(优选.) rd中国现代文学史-阶段测评11.单选题1.12.0何其芳的代表作《画梦录》是(A)a散文集b诗歌集c短篇小说集d长篇小说1.22.01929年春香港成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是(D)a“银铃会”b新民会c启文社d“岛上社”散文《往事(一)(二)》、《笑》、《山中杂记》的作者是(B)a朱自清b冰心c徐志摩d周作人1.42.0强调“带着镣铐天舞”的诗歌理论的诗派是(B)a现代派b新月派c七月派d九叶派1.52.01935年1月在东京《文学评论》上发表成名作《牛车》的台湾作家是(C)a吴浊流bc侣伦d李育中1.62.0叶绍钧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A)a冷静客观b明丽典雅c感伤悲哀d古朴晦涩1.72.0“甲寅派”代表人物是(C)a林纾b梁启超c章士钊d严复艾青不属于抗战初期的诗作是(A)a《大堰河》b《北方》c《旷野》d《他死在第二次》1.92.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积极地参加了党的组建与宣传工作的作家是(C)a鲁迅b巴金c茅盾d老舍1.102.0四、五十年代有一些山西作家在赵树理小说经验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学流派是(B)a山西派bc西北风派d农村派1.112.0新月诗派的代表是(A)a徐志摩、闻一多b李金发、汪静之c潘漠华、冯雪峰d俞平伯、康白情1.122.0在20年代民众戏剧社积极提倡“爱美剧”是(B)a商业剧b非职业的c“写实的社会剧”d歌剧下列作品中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是(C)a《高干大》b《小二黑结婚》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种谷记》1.142.0下列不符合徐訏小说特点的说法是(D)a异域情调b传奇情节c雅俗共赏d客观写实1.152.0最能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诗篇或诗集是(C)a胡适的《尝试集》b周作人的《小河》c郭沫若的《女神》d朱自清的《毁灭》1.162.0下列不符合《白毛女》创作情况的一项是(B)a根据民间故事加工、改编b阮章竞、丁毅执笔c贺敬之、丁毅执笔d采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1.172.0方鸿渐是下列哪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A)a钱钟书《围城》b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c沈从文《八骏图》d曹禺《北京人》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D)a洗星海b艾青c田汉d光未然1.192.0“巴金”是哪部小说开始使用的笔名(A)a《灭亡》b《寒夜》c《家》d《激流》1.202.0“好一记鞭子”指的是(C)a三篇杂文bc三个街头剧d三首枪杆诗1.212.0以翻译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文学社团是(B)a浅草社b未名社c语丝社d新月社1.222.0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是(D)a李金发b殷夫c臧克家d戴望舒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C)a反帝国主义b反对国民党统治c反封建d阶级斗争1.242.0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A)a《长河》b《八骏图》c《月下小景》d《绅士的太太》1.252.0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之说的是(B)a陈独秀bc鲁迅d李大钊1.262.0夏衍创作的历史剧《自由魂》又称(B)a《赛金花》b《秋瑾传》c《都会的一角》d《上海屋檐下》1.272.0写人们在古都北平沦陷后,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是(C)a《激流三部曲》b《子夜》c《四世同堂》d现代文学史上誉为“融汇新旧、雅俗共赏的典范文本”的小说作家是(B)a张恨水b张爱玲c萧红d吴组缃1.292.0鲁迅以“这诗属于别一世界”来赞赏的诗人是(C)a冯至b郭沫若c殷夫d胡适1.302.0穆旦诗所表现的“自我”的特点是(D)a夸饰c感伤、自怨d分裂、痛苦2.多选题2.14.0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有(ABCDE)a反对国粹主义b批判迷信落后思想c反对封建礼教d揭示国民性的弱点e对欧化绅士的批判2.24.0具有散文化诗化风格的小说有(BCD)a朱自清《荷塘月色》b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小城三月》d孙犁的《荷花淀》e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2.34.0下列属于洪深所编导或创作的剧本有(ABE)a《五奎桥》b《赵阎王》c《丽人行》d《回春之曲》e《少奶奶的扇子》2.44.0下列均属于创造社作家的有(ABD)a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b田汉、郁达夫、穆木天cd郭沫若、田汉、张资平e郁达夫、许地山、田汉2.54.0下列属于“湖畔诗人”的有(ADE)a冯雪峰b穆旦c徐志摩d汪静之e应修人2.64.0郭沫若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有(ABE)a《叶罗提之墓》b《残春》c《蚀》三部曲《沉沦》e《喀尔美罗姑娘》2.74.0决定30年文学基本面貌的,较为重大的论争有(ACE)a文艺与政治的关系b“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c“文艺自由”d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e关于“大众语”的论争2.84.0陈白尘作品中的“讽刺喜剧”有(BCDE)a《岁寒图》b《乱世男女》c《未婚夫妻》de《升官图》2.94.020世纪30年代崛起于诗坛,以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著称,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作家有(ACD)a艾青b殷夫c田间d臧克家e李广田2.104.0台湾光复之后大陆作家来到台湾的有(ABD)a台静农b梁实秋c林海音d胡秋原张我军中国现代文学史-阶段测评21.单选题1.12.01945年至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源于(B)a对民族危机与民族解放b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c“深入工农兵群众与深入实际斗争”,d“主观战斗精神”和“艺术创造的源泉”1.22.0赵树理的反映农村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问题小说是(C)a《李有才板话》b《地板》c《小二黑结婚》d《我的两家房东》支持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的是(B)a周作人、沈雁冰b钱玄同、刘半农c鲁迅、王敬轩d沈雁冰、叶绍钧1.42.0属于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的一组是(D)a郑敏、唐祈b辛笛、陈敬容c阿垅、唐湜d曾卓、牛汉1.52.0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a周朴园、侍萍、愫方b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d周萍、蘩漪、方达生1.62.01940年后艾青创作表现灾难深重的民族命运,风格忧郁深沉的诗组是(B)a《人民诗组》b《北方诗组》c《土地诗组》d《太阳诗组》1.72.0抗战时期文学同时并存过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A)a国统区文学b敌后区文学c敌占区文学d民族救亡文学老舍创作的童话体小说是(D)a《二马》b《离婚》c《猫城记》d《小坡的生日》1.92.0象征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的作者是(B)a冯至b李金发c艾青d戴望舒1.102.0贯穿了鲁迅文学创作活动始终的文体是(D)a小说bc戏剧d杂文1.112.0冰心早年散文中有一个鲜明而一贯的宗旨“爱的哲学”,代表作品是(D)a《两个家庭》b《春水》c《斯人独憔悴》d《笑》1.122.0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会刊的是(B)a《语丝》b《小说月报》c《创造》季刊d《新青年》在早期创作中,巴金自己所喜爱的三个中篇《雾》、《雨》、《电》的总题为(B)a《激流三部曲》b《爱情三部曲》c《漂流三部曲》d《农村三部曲》1.142.0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的长篇小说是(A)a《倪焕之》b《校长》c《抗争》d《夜》1.152.0贯穿闻一多《红烛》、《死水》两部诗集的思想线索是(B)a唯美主义c人道主义d个性解放1.162.0田间抗战后出版的诗集是(B)a《未明集》b《给战斗者》c《中国牧歌》d《中国农村的故事》1.172.0展示了上海普通弄堂房屋的横断面,五户人家灰色、压抑而充满矛盾痛苦的生活,(B)a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b夏衍的《上海屋檐下》c陈白尘《征婚》d解放区最早出现的表现新的人民英雄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B)a《高干大》b《吕梁英雄传》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暴风骤雨》1.192.0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发起的是(A)a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b中国左翼作家联盟c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d丁玲1.202.0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是(A)a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c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d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212.0以下符合张天翼《华威先生》创作特色的是(A)a批判锐利、讽刺冷峭b有浓厚的怀乡情调c慷慨激昂的革命文学d有浓厚的避世思想1.222.0朱自清散文的题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a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b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c“清幽”、“清秀”、“秀丽”、“隽永”d徐志摩表达了为自由恋爱勇于向旧礼教挑战的决心,斥责“容不得恋爱”的世界的一组作品是(A)a《决断》、《翡冷翠的一夜》b《这是一个懦怯的的世界》、《沙扬娜拉》c《再别康桥》、《康桥再会吧》d《云游集》《去罢》1.242.0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很快出版了诗集《恢复》是(C)a典型的象征诗b典型的古典式c典型的政治抒情诗d典型的现实主义诗1.252.0“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B)a杨骚c穆木天d任钧1.262.0借鉴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形式的民族新歌剧经典作品是(D)a《逼上梁山》b《赤叶河》c《兄妹开荒》d《白毛女》1.272.0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的作家是(B)a丁玲b沈从文c吴组缃d三十年代作家群体除了“左翼作家群”、“东北作家群”还有(A)a京派作家群b乡土作家群c现实主义作家群d浪漫主义作家群1.292.01943年2月《财子寿》获首届“台湾文学奖”作者是(D)a吴浊流b张文环c龙瑛宗d吕赫若1.302.0在孙犁诸多塑造妇女形象的小说中,写得最传神、最动人的是他的代表作(A)a《荷花淀》《荷塘月色》c《新儿女英雄传》d《王贵与李香香》2.多选题2.14.0鲁迅的小说集有(ADE)a《呐喊》b《野草》c《朝花夕拾》d《彷徨》e《故事新编》2.24.0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有(ABCDE)a旁征博引b舒展自如,娓娓而谈平和冲淡,恬适淡远d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e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2.34.0192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收录了(ABC)a《银灰色的死》b《沉沦》c《南迁》d《春风沉醉的晚上》e《屐痕处处》2.44.03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的特点有(ABCD)a剖析中国社会b探究人生c长篇小说形式日趋成熟d现代主义崭露头角e言情武侠小说盛行2.54.0徐志摩诗集有(ABCD)a《志摩的诗》b《翡冷翠的一夜》c《猛虎集》d《云游集》e《再别康桥》2.64.0下列关于老舍创作特色的正确表述有(ABCD)a是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和批判者b将西方语言的特点有机地融入日常语c讽刺与抒情相渗透d幽默以悲喜剧相交融e善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2.74.0《子夜》反映的中国社会内容有(ABE)a民族斗争b阶级斗争c兄弟之争d家庭之争e农民暴动2.84.0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的内容是(CDE)a曰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b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c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d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e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2.94.0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BC)a赵树理b徐訏c无名氏d路翎e张天翼2.104.0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是(ABCDE)a力图反映出“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b全书分上下两部c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激荡下的摸索挣扎d史诗般地记录了我国抗战期间重大的历史变迁e是路翎代表作现代文学史试卷31.单选题1.12.0田汉历史剧创作的顶峰的作品是(C)a《丽人行》b《咖啡店之一夜》c《关汉卿》d《蔡文姬》1.22.0“朦胧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作《大雁塔》作者是(C)a北岛bc杨炼d顾城1.32.01954年10月,由张默、洛夫、痖弦等为核心成员的的诗社是(B)a“蓝星”诗社b“创世纪”诗社c“现代派”诗社d好望角诗社1.42.0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作是(C)a《三里湾》b《山乡巨变》c《创业史》d《不能走那条路》编入郭小川50年代中期发表组诗《致青年公民》的诗作是(D)a《白雪的赞歌》b《团泊洼的秋天》c《将军三部曲》d《向困难进军》1.62.0获得1980年度“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勇于创新奖”是(C)a《血,总是热的》b《高粱红了》c《屋外有热流》d《街上流行红裙子》1.72.0新时期,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A)a《随想录》b《巴金新声集》c《巴金散文集》d《巴金回忆录》1.82.0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作者是(B)a茹志鹃b王蒙c高晓声d冯骥才1.92.0第三代诗人中常以“麦地”、“村庄”、“母亲”、“太阳”为意象表现的是(C)a翟永明b于坚c海子d顾城老舍发表的作品中被批评家称为文艺界“惹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D)a《龙须沟》b《关汉卿》c《胆剑篇》d《茶馆》1.112.0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B)a反思小说b伤痕小说c改革小说d寻根小说1.122.0苏童作品中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是(D)a《车站》bc《红高粱》d《妻妾成群》1.132.0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由(C)创作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六章中国新诗在两个10年中的发展脉络:(1)第一个10年:开创新诗传统;进行形式探索;形成各种流派。
A.蒋光慈无产阶级诗派:诗的大众化(非诗化);B.李金发象征诗派:诗的贵族化(纯诗化)。
(2)第二个10年:A.中国诗歌会派(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B.A 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B 现代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第一节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一、中国诗歌会派的性质与特点直接承续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又是本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
成立于1932年9月,它本身就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
中国新诗与革命政党、政治建立如此密切的联系,由此发端。
二、中国诗歌会派的文学主张与诗歌观诗会派一开始就自觉地与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相对立,要求诗歌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而不是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亦即诗的意识形态化。
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创作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三、中国诗歌会派的创作特色:(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具有一种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美和昂扬的激情。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必然使诗歌的主体由诗人自我而变成无产阶级群体。
小我在大我中融合。
(3)直接描摹现实,采取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歌形式提出歌谣化。
四、代表作家与作品(1)殷夫(1909-1931):《1929年的5月1日》(2)蒲风(1911-1943):《茫茫夜》、《六月流火》。
附:殷夫《1929年5月1日》五、中国诗歌会派诗歌的局限(1)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物质,使诗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