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23
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性别恒常性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的基本观点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儿童能够对其自身发展水平和个人目标信息作出积极选择并运用,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
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
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
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性别恒常性由三种对性别理解的不同成熟度组成:即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
性别同一性是儿童获得性别概念的第一步,是对性别的初步理解。
2~3岁的儿童获得性别同一性,能够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随着对性别理解的成熟度提高,儿童在2~7岁期间获得性别稳定性概念,知道性别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即一个人的性别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保持一样。
6~7岁的儿童开始知道性别也不随一个人的外表、服饰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他(她)们已获得性别一致性概念。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并不存在严格的年龄界线。
认知发展理论集中于儿童对性别概念的理解和获得,没有很好关注儿童如何获得性别概念以及性别知识如何转化成性别行为的机制。
虽然该理论把性别恒常性作为控制性别发展的因素,视其为儿童进行仿效同性行为的先决条件,但缺乏充分的实验支持。
因为在获得性别概念以及理解偏好与性别联系之前,儿童就表现出了偏好。
显然,性别恒常性不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提,存在其他动机和调节机制调控着性别行为。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强调机会结构模式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向男女两性提供的机会不均等性是男女两性角色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源。
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pstein。
他认为男人和女人在如何思维和行为上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两者的差异,不能把性别简单地二分为男性和女性。
与其把性别视作生物属性倒不如视作社会建构更为合适。
若夸大性别差异的本质,则会促进性别关系的社会等级对比。
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eory)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分别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了。
5~6岁时,他们喜欢玩似乎属于他们自己性别的游戏,并且喜欢和同性伙伴一起玩耍。
发展心理学家把这种分化称作“性别定向过程”。
这个过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发展心理学中已经有所反映。
以往关于性别定向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是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出现的第四个性别定向理论。
一、性别定向的三大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个研究儿童是怎样向男性化或女性化发展的是S·弗洛伊德。
因此,过去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著作,大多从精神分析理论开始来讨论性别定向问题的。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性别定向的主要机制是儿童与同一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儿童发现自己生理形态上性别差异的结果,发现性别差异过程中“阴茎羡慕”和“阉割焦虑”的结果,也是成功地解决恋母情绪的结果。
然而,在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看来,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心理学领域之外仍有很大市场,但在心理学领域内,已经不再那么流行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理论难以用实验方法进行检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单凭经验是不能简单地作出评价的。
一个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是,性别定向的决定因素,究竟应该是儿童自己发现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还是儿童与同性父、母的认同呢?2、社会学习理论。
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反,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因适合性别或不适合性别的行为而得到的奖励或惩罚,强调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供学习条件。
所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定向是起源于社会中的“性别——分化”实践。
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将我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用于心理性别的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性别问题不需要受到任何特殊对待,也就是说,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心理机制(或过程)来解释儿童是怎样被性别定向的。
心理学家S·L·贝姆认为,尽管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儿童是怎样获得一系列适合于他们性别的行为的,但它把儿童当作相对被动的环境影响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地去理解外部世界。
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性别恒常性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的基本观点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儿童能够对其自身发展水平和个人目标信息作出积极选择并运用,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
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
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
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性别恒常性由三种对性别理解的不同成熟度组成:即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
性别同一性是儿童获得性别概念的第一步,是对性别的初步理解。
2~3岁的儿童获得性别同一性,能够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随着对性别理解的成熟度提高,儿童在2~7岁期间获得性别稳定性概念,知道性别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即一个人的性别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保持一样。
6~7岁的儿童开始知道性别也不随一个人的外表、服饰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他(她)们已获得性别一致性概念。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并不存在严格的年龄界线。
认知发展理论集中于儿童对性别概念的理解和获得,没有很好关注儿童如何获得性别概念以及性别知识如何转化成性别行为的机制。
虽然该理论把性别恒常性作为控制性别发展的因素,视其为儿童进行仿效同性行为的先决条件,但缺乏充分的实验支持。
因为在获得性别概念以及理解偏好与性别联系之前,儿童就表现出了偏好。
显然,性别恒常性不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提,存在其他动机和调节机制调控着性别行为。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强调机会结构模式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向男女两性提供的机会不均等性是男女两性角色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源。
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pstein。
他认为男人和女人在如何思维和行为上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两者的差异,不能把性别简单地二分为男性和女性。
与其把性别视作生物属性倒不如视作社会建构更为合适。
若夸大性别差异的本质,则会促进性别关系的社会等级对比。
两性关系性别角色及其发展一、性别角色的定义与分类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性格、能力等特点的期望。
根据性别角色的不同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传统性别角色、非传统性别角色和混合性别角色。
传统性别角色主要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拥有不同的角色、职责和期望;非传统性别角色则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表现出更加平等和自由的角色;混合性别角色则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表现出相互融合、交替和能够适应各种场合的角色。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历史、教育等。
传统的性别角色是由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性别角色的分配和期望所塑造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非传统性别角色逐渐兴起,女性开始进入男性传统领域,男女之间的角色和职责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种趋势加速了混合性别角色的出现,男女的交流变得更加平等,彼此之间的能力和贡献被更加重视。
三、性别角色的影响性别角色对于男女的人生轨迹、心理健康和成就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性别角色往往会限制女性的发展,许多职业和社会地位都被认为只适合男性担任,这对于女性的职业选择和发展造成了挑战。
非传统性别角色的发展则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奋斗空间,许多女性涌往政治、企业和科技等领域,成为越来越多的领导人和专家。
在混合性别角色的发展中,男女之间的平等和妥协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合作更加密切。
四、性别角色的重构性别角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为我们打破性别界限、解放心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性别角色的重构,重新审视传统的性别角色,重塑新的性别角色。
同时我们应当积极拥抱非传统性别角色和混合性别角色,将其视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拥抱变革,尝试新的路径。
性别角色的重构不仅是个体的价值实现,也是社会前进的基础。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性别平等,在实现自己的事业和幸福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这种期望与时间、文化、历史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相关。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指的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内化性别角色的模式和解释。
这些理论探讨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塑造和表达,以及与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的他人来学习性别角色。
主要关注的是家庭、学校、媒体和同伴群体等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是社会角色期望和压力的结果。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按照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行事。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识别自己为男性或女性,以及与社会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之间的一致性。
4.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构建的现象,不是生物或天性决定的。
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其多样性的影响。
5. 性别模式理论:性别模式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化社会对于什么是"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形成性别认同和角色。
强调个体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接受和符合程度。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来习得性别角色,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塑造和表达性别。
需要指出的是,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家庭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3日报道:“日前,《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实践研究》课题校的一本小学校本教材《成长的脚步》,因其性教育内容被认为‘过于大胆’,引来铺天盖地的争议。
《北京日报》报道,这本名为《成长的脚步》的性教育试点教材,按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三大块内容。
第一学段课程包括“我的身体”、“我是从哪里来的”、“可爱的男孩、女孩”、“你会保护自己吗”;第二学段课程包括“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青春美少女”、“小小男子汉”、“学习与父母交流的技巧”;第三学段课程包括“悦纳自我”、“同学交往”、“预防艾滋病”、“做个健康小网民”。
2011年10月25日的《新闻晚报》发文:“昨天,上海市首套中小学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进课堂。
在首次媒体公开课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将红绿灯搬到了孩子的身上,不能碰的部位‘亮红灯’,能碰的部位‘亮绿灯’,用生动的例子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大声说‘不’。
”这套教材分为三册,分别用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以及5、6年级。
第一册内容包括:生命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男孩和女孩、身体小秘密、你我碰碰车、不当“小红帽”。
第二册内容包括:生日赞歌、性别密码、我爱我家、不同的爱、身体红绿灯、勇敢说“不”。
第三册内容包括生命如歌、走近花季、性别名片、亲密有“间”、远离诱惑、加强自我防范。
我们可以注意到,北京和上海的这两套教材分别用了性教育教材和性别教育教材两种不同的提法,而从教材内容来看,显然既有性教育的内容,又有性别教育的内容,那么,两者有何异同呢?本文拟从性教育与性别教育的异同切入,着重对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作一综述。
一、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厘定与性别角色教育概念相关,有很多概念,如:性教育、性别教育,为此有必要先对这几个相关概念加以厘定。
1、性教育与性别教育性教育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方面的教育。
性别与发展的理论方法是如何演变的首先,性别二元论是最早且最为传统的性别与发展理论方法之一、这种理论方法认为,性别是生物性别的自然产物,分为男性和女性,而且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可更改的。
在这种观点下,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期望,他们的个人发展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和期待。
然而,性别二元论的主张已经受到了批评,人们认识到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不仅仅是生物因素的结果。
接下来,社会建构主义成为了性别与发展领域的主流理论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性别是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而产生的。
性别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特征,而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建构和重塑的。
社会建构主义重视研究性别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分工等方面的影响。
这种理论方法促使人们对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意识不断提高。
最后,后现代主义对性别与发展理论方法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和批评。
后现代主义强调性别是一种力量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和文化权力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关注性别政治,并重视权力、差异和不平等。
这种理论方法呼吁探讨性别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关注边缘群体的性别体验和社会政治。
总之,性别与发展的理论方法从性别二元论到社会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演变,反映了对性别认知和性别平等问题的新认识和新理解。
这些不同理论方法的出现,推动了人们对性别和性别平等问题的研究,在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期望在深化对性别与发展关系理解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创新理论方法,为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探究社会中性别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这一角色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将介绍性别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历史、学派、研究方法,以及该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性别角色是人类在基于生理特征的性别差异上,所赋予的社会文化期望和要求。
性别角色理论表明,性别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属性,而是在孩子的家庭和社会中被灌输的。
二、历史性别角色理论有着长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发展了一种不同的婚姻和家庭模式。
男性被赋予公共场合主导的角色,女性则被定义为生育和照顾家庭的角色。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影响了家庭内部的治理关系,以及公共生活的平等对待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引起了全世界许多社会学家对性别角色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三、学派性别角色理论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功能主义派和社会建构主义派。
功能主义派认为性别角色是为了社会协调和性别分工而存在的,女性与男性的这种角色分工是由不同的生育与劳动能力等产生的。
“差异主义”这种立场倾向认为男女应该在特定的任务和行业中起主导作用,毕竟男性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比女性更适合。
相反,“同一化主义”则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应该平等地分配。
社会建构主义派则认为性别角色是人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建立的一种身份认同,女性和男性的行为,经验和态度受到与性别相关的年龄、种族、地理位置、性倾向、年代、阶级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性别角色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模型、调查、问卷、观察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调查和问卷。
调查和问卷可以帮助社会学家收集大量的数据,以便对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和偏见进行研究。
观察是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观察人们发起、执行和交流性别角色并验证假设。
五、应用性别角色理论在社会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家庭研究方面,性别角色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和探究夫妻在家庭中的角色分配问题。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夏小燕(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
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收稿日期:2006-10-17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1.性与性别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
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
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
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
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
心理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性别角色理论。
该理论基于对性别认同的研究,探讨了人们是如何形成和构建自己的性别身份的。
本文将介绍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 理论概述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别认同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遗传、生理和社会因素。
她认为,性别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生变化。
2. 文化意义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对于理解不同文化中性别角色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她指出,不同社会和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期望有所不同,这会对性别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男性被期望具备决策和领导能力,而女性则被期望扮演照顾和支持的角色。
这些性别期望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认同的构建。
3. 社会化过程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还探讨了性别认同的社会化过程。
她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性别角色行为来学习和构建自己的性别认同。
例如,孩子们会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老师和其他社会化代理人的行为来学习什么是适合自己性别身份的行为方式。
4. 性别认同的发展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还提出了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
她认为,性别认同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点。
在儿童时期,孩子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属的性别,并且与同性别的孩子们建立联系。
在青春期,性别认同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调整,个体会开始对自我性别身份产生更为深入和复杂的思考。
5. 性别认同的后果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强调了性别认同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她指出,拥有强烈和稳定性别认同的个体更容易适应并遵守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期望,而对于性别认同不稳定或不明确的个体来说,可能面临更多的困惑和挣扎。
在应用层面,珍妮特的性别认同理论为心理学实践提供了指导。
例如,该理论可以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性别认同,并减轻由于性别认同困惑所引发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