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性别角色发展过程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性别角色发展包括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两个方面。
1、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儿童性别概念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三个成分: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稳定性的发展和性别恒常性发展。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的时间在1岁半到2岁之间。
儿童和成人在性别认同的线索上存在差异,成人主要依据生殖器官、身体的轮廓和服饰等线索来确定性别,而儿童主要是根据头发的长短以及服饰的特点来确认被观察者的性别。
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影响其性别行为,能够进行性别认同的儿童的性别行为显著地多于不能进行性别认同的儿童,性别认同早(27个月以前)的儿童的性别行为好于性别认同晚的儿童。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识不随其年龄、情景等的变化而改变。
有学者通过问题形式考察了儿童性别认知稳定性:“当你是个婴儿时,你是个男孩或是女孩?”,“当你长大后你是当爸爸或是当妈妈?”。
结果发现,直到4岁儿童才能对以上问题作出正确回答,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在一生中是稳定不变的。
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人的性别不因其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是儿童性别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儿童一般要到6、7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在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出现最迟,大约到9 岁左右,儿童才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2、儿童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性别角色知识是指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应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
考察儿童性别角色知识通常采用向儿童列举一些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活动的方法,如打架、玩洋娃娃、骑马、烧饭等,让儿童说出哪些活动是适合男孩干的,哪些活动是适合女孩干的。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发现,儿童很早就形成了一些对男性行为特点和女性行为特点的认识。
库恩等人为考察儿童角色出现的年龄,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
两性关系性别角色及其发展一、性别角色的定义与分类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性格、能力等特点的期望。
根据性别角色的不同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传统性别角色、非传统性别角色和混合性别角色。
传统性别角色主要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拥有不同的角色、职责和期望;非传统性别角色则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表现出更加平等和自由的角色;混合性别角色则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表现出相互融合、交替和能够适应各种场合的角色。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历史、教育等。
传统的性别角色是由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性别角色的分配和期望所塑造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非传统性别角色逐渐兴起,女性开始进入男性传统领域,男女之间的角色和职责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种趋势加速了混合性别角色的出现,男女的交流变得更加平等,彼此之间的能力和贡献被更加重视。
三、性别角色的影响性别角色对于男女的人生轨迹、心理健康和成就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性别角色往往会限制女性的发展,许多职业和社会地位都被认为只适合男性担任,这对于女性的职业选择和发展造成了挑战。
非传统性别角色的发展则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奋斗空间,许多女性涌往政治、企业和科技等领域,成为越来越多的领导人和专家。
在混合性别角色的发展中,男女之间的平等和妥协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合作更加密切。
四、性别角色的重构性别角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为我们打破性别界限、解放心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性别角色的重构,重新审视传统的性别角色,重塑新的性别角色。
同时我们应当积极拥抱非传统性别角色和混合性别角色,将其视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拥抱变革,尝试新的路径。
性别角色的重构不仅是个体的价值实现,也是社会前进的基础。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性别平等,在实现自己的事业和幸福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这种期望与时间、文化、历史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相关。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指的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内化性别角色的模式和解释。
这些理论探讨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塑造和表达,以及与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的他人来学习性别角色。
主要关注的是家庭、学校、媒体和同伴群体等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是社会角色期望和压力的结果。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按照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行事。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识别自己为男性或女性,以及与社会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之间的一致性。
4.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构建的现象,不是生物或天性决定的。
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其多样性的影响。
5. 性别模式理论:性别模式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化社会对于什么是"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形成性别认同和角色。
强调个体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接受和符合程度。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来习得性别角色,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塑造和表达性别。
需要指出的是,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家庭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3日报道:“日前,《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实践研究》课题校的一本小学校本教材《成长的脚步》,因其性教育内容被认为‘过于大胆’,引来铺天盖地的争议。
《北京日报》报道,这本名为《成长的脚步》的性教育试点教材,按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三大块内容。
第一学段课程包括“我的身体”、“我是从哪里来的”、“可爱的男孩、女孩”、“你会保护自己吗”;第二学段课程包括“青春期身体的变化”、“青春美少女”、“小小男子汉”、“学习与父母交流的技巧”;第三学段课程包括“悦纳自我”、“同学交往”、“预防艾滋病”、“做个健康小网民”。
2011年10月25日的《新闻晚报》发文:“昨天,上海市首套中小学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进课堂。
在首次媒体公开课上,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将红绿灯搬到了孩子的身上,不能碰的部位‘亮红灯’,能碰的部位‘亮绿灯’,用生动的例子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大声说‘不’。
”这套教材分为三册,分别用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以及5、6年级。
第一册内容包括:生命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男孩和女孩、身体小秘密、你我碰碰车、不当“小红帽”。
第二册内容包括:生日赞歌、性别密码、我爱我家、不同的爱、身体红绿灯、勇敢说“不”。
第三册内容包括生命如歌、走近花季、性别名片、亲密有“间”、远离诱惑、加强自我防范。
我们可以注意到,北京和上海的这两套教材分别用了性教育教材和性别教育教材两种不同的提法,而从教材内容来看,显然既有性教育的内容,又有性别教育的内容,那么,两者有何异同呢?本文拟从性教育与性别教育的异同切入,着重对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作一综述。
一、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厘定与性别角色教育概念相关,有很多概念,如:性教育、性别教育,为此有必要先对这几个相关概念加以厘定。
1、性教育与性别教育性教育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方面的教育。
性别角色探索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发展性别角色探索: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们性别角色认知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探索和塑造自己的性别身份,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发展,并分析其中的因素和影响。
1. 性别角色认知的理论背景在性别角色认知方面,社会学家巴比特·比鲁迪(Babbitt Bealludy)提出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
根据该理论,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和与家庭、学校、同伴和媒体等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形成的。
青少年从早期的性别意识发展到对性别角色的思考和认同,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身份。
2. 社会因素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成员的性别行为和角色扮演对青少年的性别认知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影响,学校教育活动和教材往往会传递出一定的性别角色观念。
此外,媒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上性别角色的表现对青少年的认知有深远影响。
3. 个体认同与性别角色塑造青少年个体的认同感也对性别角色的塑造有重要影响。
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些人对于自己的社会性别和性别角色是完全认同的,他们身体特征的性别与自我认知的性别一致。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性别认同不一致的情况,他们不满足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期待,可能出现对性别的探索和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4. 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青少年时期,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会对青少年的性别认知和发展产生影响。
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包括男性应该强壮、坚强,女性应该温柔、细腻等。
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会限制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使其在性别角色认知上产生固定化的观念。
5. 青少年性别角色认知的个体差异尽管青少年普遍经历性别角色认知和发展的阶段,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个体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因素都会对其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影响。
社会学中的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探究社会中性别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这一角色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将介绍性别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历史、学派、研究方法,以及该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性别角色是人类在基于生理特征的性别差异上,所赋予的社会文化期望和要求。
性别角色理论表明,性别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属性,而是在孩子的家庭和社会中被灌输的。
二、历史性别角色理论有着长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发展了一种不同的婚姻和家庭模式。
男性被赋予公共场合主导的角色,女性则被定义为生育和照顾家庭的角色。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影响了家庭内部的治理关系,以及公共生活的平等对待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引起了全世界许多社会学家对性别角色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三、学派性别角色理论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功能主义派和社会建构主义派。
功能主义派认为性别角色是为了社会协调和性别分工而存在的,女性与男性的这种角色分工是由不同的生育与劳动能力等产生的。
“差异主义”这种立场倾向认为男女应该在特定的任务和行业中起主导作用,毕竟男性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比女性更适合。
相反,“同一化主义”则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应该平等地分配。
社会建构主义派则认为性别角色是人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建立的一种身份认同,女性和男性的行为,经验和态度受到与性别相关的年龄、种族、地理位置、性倾向、年代、阶级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性别角色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模型、调查、问卷、观察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调查和问卷。
调查和问卷可以帮助社会学家收集大量的数据,以便对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和偏见进行研究。
观察是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观察人们发起、执行和交流性别角色并验证假设。
五、应用性别角色理论在社会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家庭研究方面,性别角色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和探究夫妻在家庭中的角色分配问题。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性征( 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 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 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 ,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
如康斯坦丁诺普尔 Constantinople 曾对20世纪 70 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 ,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 ,“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 ,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 "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 .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 Gilbert 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 ,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 ,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1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 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
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性别恒常性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是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的基本观点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儿童能够对其自身发展水平和个人目标信息作出积极选择并运用,其性别恒常性对认识与了解性别起着组织和调节作用。
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
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
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性别恒常性由三种对性别理解的不同成熟度组成:即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
性别同一性是儿童获得性别概念的第一步,是对性别的初步理解。
2~3岁的儿童获得性别同一性,能够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随着对性别理解的成熟度提高,儿童在2~7岁期间获得性别稳定性概念,知道性别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即一个人的性别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保持一样。
6~7岁的儿童开始知道性别也不随一个人的外表、服饰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他(她)们已获得性别一致性概念。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并不存在严格的年龄界线。
认知发展理论集中于儿童对性别概念的理解和获得,没有很好关注儿童如何获得性别概念以及性别知识如何转化成性别行为的机制。
虽然该理论把性别恒常性作为控制性别发展的因素,视其为儿童进行仿效同性行为的先决条件,但缺乏充分的实验支持。
因为在获得性别概念以及理解偏好与性别联系之前,儿童就表现出了偏好。
显然,性别恒常性不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提,存在其他动机和调节机制调控着性别行为。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强调机会结构模式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向男女两性提供的机会不均等性是男女两性角色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源。
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Epstein。
他认为男人和女人在如何思维和行为上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两者的差异,不能把性别简单地二分为男性和女性。
与其把性别视作生物属性倒不如视作社会建构更为合适。
若夸大性别差异的本质,则会促进性别关系的社会等级对比。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
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
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
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
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
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资源,食物和保护,保证孩子存活的男性。
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竞争性,具有进攻性(工具性特征),这样才能提高获取食物、赢得伴侣的可能性。
这种解释只适应与在不同文化间的具有一致性的性别差异,却忽视了那些具有文化特异性,或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差异。
2.生物社会理论
玛尼和恩哈特(Marni和Earnhardt)
观点: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偏好。
这种理论也强调了早期生物因素怎样影响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并且提出社会反应方式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
赫尔本(Diane Halpern)提出了一种“心理-生物-社会模型”,用以解释先天和后天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性别特征的发展。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正如一堆有着共同心脏的连体婴儿,不可分离。
”---赫尔本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因素
遗传影响:基因决定生理性别,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性别特征的形成,但是男性化与女性化自我概念的变异至少有一半归因于环境的影响。
“青春期时间”效应,成熟较晚的个体比早熟的个体在一些视觉空间任务上有更好的表现。
激素的影响:睾丸女性综合征,男性化女性。
社会标签效应的影响:早期的社会标签和性别角色社会化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角色偏好具有最为关键的影响。
文化影响:米德(1935)对巴布亚岛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的经典研究。
阿拉佩什,男性和女性被教导要乐于合作、不侵犯他人、能敏感察觉他人的需要。
蒙杜鲁古,男性和女性都被期望成为坚强、好胜、对人际关系目不关心的人。
楚加蒙布拉部落,男性是被动的、情感以来的和敏感的,而女性是支配的、独立和坚强的。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形成。
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未得到研究支持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观点: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
第一,通过直接教导(不同的强化),当儿童进行适合性别的行为就受到奖励,而如果进行另外一种性别的活动就会受到惩罚。
第二,通过观察学习,儿童接受同性别榜样的态度和行为特点。
不足:儿童被描述为性别角色发展过程的被动承受着,忽略了儿童自身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贡献。
5.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L.Kohlberg)
观点:儿童是自我社会化者,(儿童)必须在建立基本性别认同,获得对性别稳定性的理解之后才能实现对性别恒长性的理解。
获得性别
恒长性的理解是儿童选择关注同性榜样和形成性别典型特征的开始。
但是,研究显示儿童性别特征形成的时间更早,性别恒长性不能预测性别典型特征的强度。
6.性别图式理论
马丁和哈弗森(Carol Martion和Charles Halverson)
一种新的关于性别特征形成的认知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
首先,儿童获得了一个人在群体内或者群体外的简单图式,这个图式分为部分对男性有用,部分对女性有用。
接着,寻找更多关于他们自己性别角色的精确信息,从而构建自己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