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本色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黄厚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特征与启示标签:语文教学;高效课堂;黄厚江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也改变了过去固步自封的局面,开始做出一定的改变,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语文教学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起着阻碍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语文的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黄厚江提倡语文本色教学,即用语文的方式教授语文;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这给现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示。
一、黄厚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特征黄厚江长期担任语文教学以及研究一线工作,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有着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风格。
他提倡的“本色语文教育”以及“语文共生教学”都曾在全国语文教育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并且,他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四个原则,即和谐原则、节奏原则、适度原则和整体原则,这在语文教育体系中都形成了广泛影响。
首先,黄厚江语文教学是本色的,他提倡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
以阅读教学为例,他在其中阐述了“本色语文”的相关主张。
他认为阅读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学习阅读,通过阅读丰富知识积累,并在阅读中对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行提高。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以文本资料作为基础,以问题研究为引导,以实际的语言活动为学习主要形式。
其次,黄厚江语文教学大中见小,强调以课本为基础。
他认为阅读教学总是依靠一定文本作为载体的,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细微处着眼,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细致体会。
二、黄厚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对于高效课堂的启示1.注重对文中内容的挖掘。
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注重对文中的细节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
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书本上的细节内容予以充分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的挖掘。
如,在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对文章的某一个词语、某一句话、某一段文章进行细致的提问,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本的细节之处。
这种细节问题不仅会让学生对文章的细节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还能使学生在把握细节的同时,对文章的语境有了充分的把握,使得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有了充分了解,从而使语文阅读达到教学效果。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典案例
黄厚江老师是一名著名的语文教师,在湖南岳阳市第二中学任教已有二十多年。
他的教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并被称为“本色语文教学法”。
黄老师在教学中极力推崇“融入、驱动、引导”的本色语文教学法,把学生当作主体,把老师放在教学的辅助位置。
他的课堂气氛宁静舒适,没有任何压抑感。
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们尽情投入。
黄老师力求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真正体会到语文的美。
他以最本质的文字教育学生,学生们情投意合,热情投入,尽情自由地欣赏文字之美,体会到书写的韵味和情趣,获取文字的营养。
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学习到的不只是文字的书写规律,还注重文学方面的知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针对“红楼梦”的分析,他会带着学生们去深入分析它的文学形式特点,用现代的文学方法来体现出它的文学价值。
此外,他也会结合文学史研究中的经典观点,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文学作品,以便学生们理解经典作品的文学精髓。
黄老师的语文教学应该成为一种榜样。
他的本色语文教学确实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理念。
他鼓励学生们以自我发现的方式接受文字文化的熏陶,并及时反映学生在文学领域探索中的成果。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充分展示自我风采,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探索语文之旅中更深入地体会到文学之美。
以《老王》教学为例浅析黄厚江的本色语文作者:何欣刘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1期纵观诸多名师的公开课,黄厚江老师的独特之处,直指朴质,归于本真。
这种朴质的追求,以平淡为表象,在漫不经心的“闲谈”中“撕扯”,于诙谐幽默的“应答”中承转,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源于本真而归于本真。
一、依体而教,平淡入文黄老师本色语文的要义之一即“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落实在具体教学之中可以理解为依体定教。
而散文作为土生土长的文学样式,以其自身的多样性为优势在统编教材中占有相当大一份比重,作为杨绛先生经典之作的《老王》,更是因耐人寻味的语言和饱含哲理的内涵成为各位老师探究的对象。
纵观当前语文教育界众多名师的示范性教学,抑或深入其文字背后的奥义,抑或执着于横亘收尾的主线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推进教学;其间不乏巧思,也不忘炫技,而难免失去了本真的味道、原生态的意蕴。
就在这繁不胜数如大浪淘沙一般的洗礼中,黄厚江老师心意如初,撷一词一句,烹一课一理,清脆舒爽,回味悠长。
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铺垫的前缀,就这么一句“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徐徐揭开了课文讲解的序幕。
看似简单实则简捷,直截了当、郑重其事地申明教学重点,点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1]。
简明的导入,一改长期以来将视线聚焦在“形散神聚”的解读方式,侧重“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的视角,从作家散文艺术思维的活动特点上作深层探究”[2];着重从文体的角度区别于小说教学,更多地关注作者而非人物,让学生“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3],从而凸显散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并进一步勾勒人文性的内涵。
看似无味,实则妙趣横生,肆意泼洒亦难掩其精雕细刻。
二、机智发问,自然衔接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
黄厚江“本⾊语⽂”与语⽂教师的本⾊-最新⽂档资料黄厚江“本⾊语⽂”与语⽂教师的本⾊前⼀段时间,去苏州参加“黄厚江本⾊语⽂研讨会”,会场济济⼀堂,连过道上都坐满了⼈,有的教师实在没有坐的地⽅,就站着听课。
即便如此,主办⽅还多次表⽰歉意,因⼈太多,本地教师都通知了⼜被谢绝了。
黄厚江⽼师魅⼒在哪⾥,就在于他的“本⾊语⽂”。
本⾊语⽂的愿景就是——把语⽂课上成语⽂课,⽤语⽂的⽅法教语⽂。
这句话很通俗,简单朴实,返璞归真,却抓住语⽂教育的本质,让⼈有醍醐灌顶之感。
听了黄⽼师的⼏节课,我最⼤的感受是,这样的课才象语⽂课,语⽂课就是要解决学⽣的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
不过纵观现在的语⽂课堂,深感要实现这样⼀个愿景,作为语⽂教师来说,提⾼⽂本解读能⼒,守住语⽂教师的本⾊,这对于⼀堂真正的语⽂课是⾄关重要的。
所以,⽂本解读能⼒是语⽂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也是其专业知识、⾔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素养的综合外显。
⽂本解读是语⽂教师进⾏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前提,是语⽂阅读教学厚重与饱满的关键,是实现语⽂课堂教学有效乃⾄⾼效的保障,是回归语⽂教育本⾊的必由之路。
黄厚江⽼师⽤他的课堂为我们⽣动地阐释了这个基本道理。
解读出“真”。
这个真就是本真、本⾊。
这就要求教师不依靠教参、教辅等书籍,能读明⽩⼀篇⽂章,理解把握⽂章的要义、内涵。
教师能够提纲挈领,能把厚书读薄,能把长⽂读短。
《阿房宫赋》是语⽂教材中的⼀篇经典⽂章,黄⽼师把他变成了80字的填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
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哀之⽽不鉴之,亦可()矣!”这就是长⽂读短。
其实进⼀步浓缩,就是空格中要填上的“雄、⼤、众、多、靡、极、速、悲”⼋个字。
最后黄⽼师让学⽣对照他对课⽂的缩写,在这段话⾥挑三个字,概括全⽂内容。
《阿房宫赋》⼏近千⾔,其实三字⾜矣,黄⽼师如是说,⼤家想想,哪三字呢?学⽣⾃然归纳“奢、亡、鉴”。
例谈黄厚江“本色语文”作者:何勇峰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11期摘要:在语文课改的路上,语文课堂教学不时出现了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等一系列问题与弊端,把语文课堂教学弄成四不像,把语文学习弄得大而无当,甚至面目全非。
为此,黄厚江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和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本色语文”成为语文界在冷静反思课改后发出的强烈的呼声。
本文以黄厚江老师课例为依据,对其“本色语文”作以简单的阐释,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案例;语文课堂教学;本色语文黄厚江老师在他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原则、适度原则、节奏原则和整体原则是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语文课程的教材观、过程观、知识观和训练等许多系统的语文课程理论,是他的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和鲜明的教学风格。
他的“本色语文”正是“让语文回家”呼声的回应。
一、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是黄老师《孔乙己》教学片段——师: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人物的什么?生:脸。
师:脸,肖像描写,对吧。
还有什么,你还记得?生2:衣服。
生3:动作。
生4:语言。
师:对。
孔乙己的话语还能记得两句?能说出一句来吗?生5:多乎哉,不多也。
师:对,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话语很有个性。
还有吗?……以上片段只是整堂课的一个截面,但从切口到解读以及取舍,看似随心所欲,没有章法,实则极富匠心,返朴归真,非常生动地演绎了“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的教学思想。
所谓“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诵读、背诵、造句、填空、复述、想象、描述、讨论、品味、听写、批注等方法授业解惑。
仅从教师角度而言,即有讲解、提问、板书、范读、引导、点拨、评点、领读、激趣、激疑等多种方法。
譬如文言文教学时,断句、翻译、借助工具书加注就是很语文化的学习方法。
就词语教学来讲,黄老师在《黔之驴》的教学对“庞然大物”这一成语采用造句的处理,我想比起很多老师与其热衷于让学生一遍遍地抄,甚至罚抄,还不如让学生用词造句来得有效。
读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感语文是以文字为元素,以语言为媒介的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语文以掌握文字为重点,在文字的基础上来掌握语言,这是对初中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
通过五六年的语文教学,带走了两届学生,然而给我的感觉就是语文越教越难,越来越不好上,上语文课压力越来越大。
上课的目的就是为考试而服务,所以教师的教学成果反映在学生的成绩上。
用“学生成绩决定论”来评价授课教师,学生考得好,说明老师上课上的好,很有教学成果。
当然用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成绩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完全用成绩给教师定性。
近来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孙教授有些话给我深深的感触。
黄厚江老师说,语文失去了本真,被严重异化了。
细想来,这真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却越来越不知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了,学生只是成了考试的工具,老师仅有的任务就是教。
以前的课堂,先生讲授,学生笔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诵读、识记,从拼音开始,字、词、句、段、文,一样也不落下,虽枯燥单调了些,但学到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要考我们这一代人,除非是不想学的,语文的基本素养大都是没有问题的。
而今,条件好了,教学形式多样化了,课堂教学也生趣了,但学生却变得不懂语法、不会标点,甚至连个拼音都拼不来、写不像了,真是怪哉、怪哉!记得刚带初一时,第一次布置学生抄写第一课的生字词并注音,在我看来几等于小学一年级水平的作业,他们却着实将我整了个焦头烂额——有不会写拼音的,有不分四声的,还有不知把音调标在何处的……这让我很讶异,这六年他们竟都是鹦鹉学舌过来的吗?后来我知道,他们学英语也不再学音标了,全跟着老师、录音机读单词,我不禁感慨:看来他们是要将鹦鹉学舌进行到底了!于是,在教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的时候,我也就不再抱怨一个“定语后置”句式花费了整整一节课来讲解——因为要讲“定语后置”,必得先知道什么是“定语”,又得先把词性分类也讲一遍。
本色:黄厚江的“语文品质”
黄厚江,常常让我们想起大树的叶子。
他说,他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
叶子,在阳光下透出最鲜亮的色彩,那是叶子最本真的色彩。
于是,说起黄厚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叩开他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的大门,倾听本色语文发出最质朴然而是最生动的声音。
本色语文是一个概念的建构。
建构一个概念意味着理念的凝聚、见解的整合、理论的成熟。
我倾向把建构的概念叫作教育主张或曰教学主张。
其实,透过概念抑或主张,我们应当寻觅主人的品质。
主人的品质好比是概念、主张的精灵,又是概念、主张诞生的关键,建构概念必须首先培植自己的品质,建构概念的过程也是培植品质的过程。
我怀着好奇心,做一番考量和思索想使黄厚江的品质“显现”出来。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所使用的“显现”最能准确、最能传神地表达我对黄厚江的认识)品质的显现,可以帮助我们去耙梳黄厚江的研究、实践的历程,捕捉本色语文最深处的东西。
而且,我以为,不妨把黄厚江的这些品质叫作“黄厚江语文品质”。
正是因为黄厚江的品质铸就了他的本色语文,显现了语文的品质。
这样,我们就在“本色语文”和“语文品质”中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这是一种研究的方式,也是建构的方式。
也许这正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总结自己小说创作时所说的,“让写作方式成为小说的主角,作品的结构比内容重要”。
用探究的方式,可以梳理出黄
厚江本色语文内隐性结构,从中显现黄厚江的“语文品质”。
一、理性批判的品质:内心的忠诚、视野的开阔
当下,我们缺少批判精神。
殊不见,公开课的评课几成“评功摆好”,连一些学术高层论坛的思想锋芒也无形中消遁,有的甚至成了低俗的搞笑。
若如此下去,教学研究、学术批评将会远离我们而去,剩下的只能是一种声音,平庸苍白进而大家附会趋同,而批判与研究荡然无存,发展与创造?就无从谈起。
黄厚江可不,他保持着一种沉着的理智,在深入观察后,发出一种质疑式的追问:当强调语文具有人文性,语文就成为人文的时候,当强调语文是文化,文化就成为语文的时候,当强调不能不关注生命,语文就成了生命教育的时候,当强调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生活成了语文的时候……黄厚江都会这么问自己: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样?这种发自内心的质疑与追问,表达了他内心的忠诚——忠诚于真正的声音,忠诚于真正的语文,忠诚于真正的研究。
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了梁实秋。
梁实秋评论莎士比亚,从他的导师、18世纪英国著?批评家塞缪尔?约翰逊那里学到了批评的原则,即要像莎士比亚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人性那样,“不沾染某一地点的特殊风味”,“也不受偶然的时髦或暂时的风尚之影响”,而是“忠实地把生活反映出来给读者看”。
黄厚江忠诚,比如,关于“诗意语文”(当然我是支持这一命题的)的评说:有人在“诗意语文”的口号下追求语文教学的无功利,黄厚江的反问是:“语文真的无功利吗?”他认为,如果语文真的除了给人一点诗意外便不再有什么功利价值,那么语文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黄厚江这种内心的追问固然表现了他内心对于事物本真与实质的忠诚,固然是他的良知和道德标准使然,此外,这与他的学术功底与开阔的视野分不开。
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判断十分重要,决策往往以判断为前提。
假如,他的判断只是出于他的直觉,只是出于他的情感,判断可能会有偏差甚或有失误。
黄厚江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品质来自他学术视域的开阔。
他一直在读书、学习,读书、学习为他洞开了一扇又一扇窗;他一直在追问、思考,追问、反思让他从事物的表层走向内核;他一直在研究,研究让他在拥抱灿烂感性的同时,拥抱深刻的理性,锻就了理性思维的品质和习惯。
正因为此,在雾里看花、涛飞云走时,他才会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也正因为此,他的本色语文才会呼之而出,瓜熟蒂落,像是透过云雾后一次美丽的日出。
理性批判的品质让黄厚江保持了本真的自我,黄厚江首先是本色的。
二、追根寻源的品质:“元”的思索、“道”的遵依本色语文反映的是黄厚江追根寻源的品质。
语文的被萎缩、语文的被夸大、语文?被拔高、语文的被虚化,黄厚江以简约然而辛辣的语言点了语文教学之穴。
他点穴时的自我提问是:语文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哲学式的提问触及到语文的本质与走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喜欢用原点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常常从最初的问题开始思考”。
的确,我们需要回溯,回到本质处去追问,寻找并明晰语文的“身份”。
语文不应该有多种身份,换个角度说,语文可以有多
种身份,但必须认定它本真的、独特的身份,否则,多种身份必然产生职责、功能的冲突,在冲突中迷乱,直至迷失“语文自我”。
语文的身份来自?“最初的”规定性。
寻找语文最初的规定性,必须回到语文“最初的地方去”。
这就是“元”的思索追寻与“道”的遵依把握。
元者,万物之始。
在汉语中,“元”的主要含义是:本原的、根本的、首位的,还有大的。
在追根寻源中,黄厚江对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一是“语文本原”——其基本定位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二是“语文本真”——“教师按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即语文的本真在于语文规律的把握;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即语文本位在于本身价值与特点的坚守。
最终,黄厚江对本色语文的回答是:“语文就是语文”。
语文“就是”关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就是”按语文本身规律教学的语文,“就是”回到语文的本质上去,也“不是”另一种语文,更“不是”语文。
这样,本色语文显现了语文最根本的、最基本的、最稳定的特性,因而可以理解本色语文是“首位”的,也是最“大的”。
黄厚江不仅在“元”上思考,而且在“道”上追寻。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但,道应该是可以领悟的。
我?可以把“道”理解为道路,引申出规律,还可以引申为规则,但是,“道”最为重要的是指生命的创造力。
形而上之为道。
之于黄厚江而言,“道”就
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唤醒语文本身的活力。
本色语文本身就显现了黄厚江的创造力,而且,他进一步地说,“本色语文并非没有追求: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也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更好的追求。
”他说:“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
你可以走的很远,但这是出发地。
”这是一种真诚的重要的提醒,因为,我们走得远了,常常忘掉出发的地方。
其实,回到出发的地方,是为了新的?发,在归来与归去中,我们走远了,也走好了,走高了。
这就是“语文之道”、“语文教学之道”。
黄厚江依循这一“道”。
“元”与“道”的统一,显现了黄厚江不忘“本”的品质。
这一品质让他永远站在出发的地方,又在遥远的地方,永远在起点,又永远在追寻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