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五单元第9课《家》祖孙之间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9《家》祖孙之间巴金曾说:“要是没有我的最初二十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但《家》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对中国当年典型的旧父权制家庭败落史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选文主要写了祖孙之间的冲突,其中对祖父高老太爷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肖像描写起到了巨大作用。
如:“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
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
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
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
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
”这里对封建势力的代表——高老太爷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显示出他衰颓、行将就木的迹象。
[技法点拨]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因此,认清人物的外部特征,就可能有助于了解人物性格的特征。
本文对高老太爷的外貌描写,对塑造其封建家长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1.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2.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3.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
⊙精彩运用请你就熟悉的人物,运用外貌描写一段短文。
【示例】他——拥有着犀利的眼睛、黑豹似的目光、手指宽的眉毛、粗大的鼻子与黝黑色的脸颊和一把白色的卷胡须。
这是一张多么普通的脸啊,混在人群中都不会很突出,人们也不会知道在他们中间拥有着一张不同的脸的人竟然是一位身份地位都很高贵的天才,不,应该说是一位天才的灵魂,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看着他那犀利的眼睛真是惊人,这是一双真正能够透视人心的眼睛,他看着别人的时候就像在透视别人和窥伺别人的灵魂,直击别人的要害让别人冷不丁地想倒退一步,我想避开他那黑豹似的目光,可是却无法成功。
《家·祖孙之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巴金以及《家》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3、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预习了解家族小说、巴金、《家》的基本情况。
2、通过阅读、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内涵、塑造方法,理解祖孙间的矛盾冲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思封建大家庭的专制与腐朽,感知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二、教学重点1、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形象内涵和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探究法五、教学资源:导学案、、课文六、课型:新授课七、安排:1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家”的联想温暖、幸福、爱、思念……对比高老太爷的典型语言,体会《家》中封建大家庭的专制,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巴金以及《家》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3、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学习重难点:目标3、4(三)自主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女佣颔下檀郎校书大吹大擂挨打颧骨一瞥强辩2、解释词义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
(四)情节梳理1—7段高老太爷假寐,觉慧观察、回忆祖父8—17段高老太爷训斥觉慧,觉慧分辩18—末段高老太爷吩咐觉新看管觉慧(五)形象解读高老太爷在《家》整部小说中,高老太爷的第一次正式出场就是在我们节选的这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把他作为一个重点形象来解读。
1、速读1—7段。
用原文词语概括假寐时和觉慧记忆中高老太爷的特点,明确人物描写手法。
答案:(假寐时)衰弱(记忆中)相貌庄严凛然不可侵犯完全不亲切古板不近人情道貌俨然讲道德说仁义顽固荒唐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2、品读8—17段。
第9课《家》——祖孙之间 (对应学生用书P45)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假寐.(m èi) 2.凛.然(l ǐn) 3.颔.下(h àn) 4.檀.香山(t án) 5.窘.住(ji ǒng) 6.瞥.见(pi ē) (二)多音字1.佣⎩⎪⎨⎪⎧ 女佣.y ōng 佣.金y òng 2.遗⎩⎪⎨⎪⎧ 遗.老y í遗.之千金w èi 3.露⎩⎪⎨⎪⎧ 露.水l ù露.丑l òu 4.藏⎩⎪⎨⎪⎧ 收藏.c áng 宝藏.z àng5.悄⎩⎪⎨⎪⎧ 静悄.悄qi āo 悄.然qi ǎo 6.颤⎩⎪⎨⎪⎧ 颤.巍巍ch àn 颤.栗zh àn 二、写准字形 1.⎩⎪⎨⎪⎧ b ào 爆破b ào 暴动2.⎩⎪⎨⎪⎧ hu āng 荒唐惊hu āng 慌3.⎩⎪⎨⎪⎧ 干z ào 燥烦z ào 躁4.⎩⎪⎨⎪⎧ 严l ì厉鼓l ì励5.⎩⎪⎨⎪⎧ 迟y í疑n íng 凝结6.⎩⎪⎨⎪⎧ bi àn 辨析bi àn 辩论7.⎩⎪⎨⎪⎧ chu í捶背tu ò唾沫三、用对词语1.陈规 成规例句工作要敢于创新,要善于打破陈规陋习;那些墨守成规,不能灵活处理问题的作风,也要改进。
辨析陈规:指陈旧的规矩;已经不适用的规章制度。
成规:指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
2.偶尔偶然例句①主教练迪马特奥说:“切尔西今夜发挥失常只是偶然现象。
”②他星期天常在家看书,偶尔也到公园走走。
辨析“偶尔”和“偶然”都是副词。
“偶尔”指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偶然”指事情发生意外,跟“必然”相对。
“偶然”还有形容词用法,如“偶然的机会”。
四、积累成语1.道貌俨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俨然,高傲、严肃的样子。
《家·祖孙之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祖孙之间》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第五单元。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两篇小说(另有陈忠实《白鹿原·家族的学堂》)。
这两篇小说都属于家族小说,主要讲述家族兴衰的故事,反映一个特定时代中几代人的关系,从他们各自的活动中认识他们所选择的命运。
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族发展的历史,增进对家族题材小说的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鉴赏小说的能力。
但对家族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缺乏切实的感受,对封建大家庭更缺乏了解。
鉴于此,课前我印发了本课的导学案,介绍巴金生平及作品《家》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封建大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及反映的时代背景,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并在导学案上预设了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祖孙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把握文章主旨,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在充分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祖孙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节选的重要段落,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
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祖孙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批判以高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歌颂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节选的重要段落,把握人物形象及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祖孙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和方法】1.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析点拨法、合作探究法2.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9课《家》——祖孙之间(对应学生用书P45)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 1.假寐.(m èi ) 2.凛.然(l ǐn ) 3.颔.下(h àn ) 4.檀.香山(t án ) 5.窘.住(ji ǒng ) 6.瞥.见(pi ē) (二)多音字 1.佣错误!2.遗错误! 3.露错误!4.藏错误!5.悄错误!6.颤错误!二、写准字形 1.错误!2.错误!3.错误!4.错误!5.错误!6.错误!7.错误!三、用对词语1.陈规 成规2.偶尔 偶然《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钩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九章。
在此之前,觉民、觉慧兄弟积极参加学校的演剧活动,热心地阅读《新青年》等杂志,从心底里对新文化产生了热切的渴望,就连他们的大哥觉新也受到了感染。
但作为高家这一封建大家族的长子长孙,觉新背负着继承家族发展的重负,他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包括婚姻。
当地的督军无故殴打学生,引发了学潮。
在交涉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开始罢课。
觉慧是其中的积极分子。
这时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训话,不许他参与外面的“胡闹”,并派人把觉新喊来,让他约束觉慧,不许他再出去。
被囚禁在家的觉慧万分苦闷,只有婢女鸣凤的淳朴与真情给他以安慰。
但鸣凤在听到他的表白之后却在有意地躲着他,因为她心中充满恐惧,害怕被太太知道。
觉慧靠读报与写日记打发着这一段寂寞的生活。
过年了,学潮渐渐地平息了。
觉慧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常态。
四、积累成语1.道貌俨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俨然,高傲、严肃的样子。
形容神态庄重,外貌严肃正经。
2.大吹大擂:比喻大肆宣扬。
第9课《家》——祖孙之间(对应学生用书P45)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假寐.(m èi) 2.凛.然(l ǐn) 3.颔.下(h àn) 4.檀.香山(t án) 5.窘.住(ji ǒng) 6.瞥.见(pi ē) (二)多音字1.佣⎩⎪⎨⎪⎧ 女佣.y ōng 佣.y òng 2.遗⎩⎪⎨⎪⎧ 遗.y 遗.w èi 3.露⎩⎪⎨⎪⎧ 露.l 露.l òu 4.藏⎩⎪⎨⎪⎧ 收藏.c áng 宝藏.z àng5.悄⎩⎪⎨⎪⎧ 静悄.qi āo 悄.qi ǎo 6.颤⎩⎪⎨⎪⎧颤.ch àn 颤.zh àn 二、写准字形 1.⎩⎪⎨⎪⎧ b ào b ào2.⎩⎪⎨⎪⎧ hu āng 惊hu āng 3.⎩⎪⎨⎪⎧ 干z ào 烦z ào 4.⎩⎪⎨⎪⎧ 严l 鼓l 5.⎩⎪⎨⎪⎧ 迟y n íng 6.⎩⎪⎨⎪⎧ bi àn bi àn 7.⎩⎪⎨⎪⎧ chu tu三、用对词语1.陈规 成规2.偶尔 偶然四、积累成语 1.道貌俨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俨然,高傲、严肃的样子。
形容神态庄重,外貌严肃正经。
2.大吹大擂:比喻大肆宣扬。
3.并存不悖:形容同时进行,互不抵触。
4.哑然失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哑然,形容笑声。
(对应学生用书P46)中国现代文坛巨匠——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笔名为巴金。
生于四川成都,5岁进私塾,16岁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后来离开四川赴上海,1927年至1928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年底回到上海后,从事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品:小说有《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有《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其中《家》是其代表作。
评价: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叛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巴金创作《家》的特定历史时空就是“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
巴金使用讲故事的方式,成功地表达了他“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腐败、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的想法。
课文通过整整两代人的思想与观念的巨大分歧,即祖孙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社会上新旧两种力量的激烈冲突,唤醒了人们要有“人”的意识,要有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告诉青年要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决心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1.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觉慧的?请写出其心理表现过程。
[明确] 神情与心理:惶恐——不敢——非常不安——静静地立——感觉拘束——不了解——解不透——奇怪——红着脸——迟疑——坚定的眼光——很不舒服——抖动着身子——想表示反抗。
2.文章开始对高老太爷的肖像刻画,说明了什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 显示了他衰颓、行将就木的迹象。
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3.你认为觉慧这一形象是否具有象征意义?[明确] 有。
觉慧代表着或象征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办反封建的刊物,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4.文中写陈姨太,对塑造高老太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 《家》中的陈姨太也是受害者,也是一个受尽摧残和凌辱的女人。
文中的陈姨太是高老太爷生活腐化、道貌岸然的有力体现。
5.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老太爷?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6.试从不同侧面分析本课的写作技巧。
[明确](1)典型恰当的外貌描写选文主要写了祖孙之间的冲突,其中对祖父高老太爷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肖像描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文中细致的外貌描写,显示出高老太爷衰颓、行将就木的特点。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选文主要通过觉慧的心理活动,描写出祖孙之间那种微妙的既充满对立又充满关爱的亲情关系,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丰满鲜明的人物性格文中觉新的善良仁爱、忍辱负重、怯懦自私交织在一起,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心态的概括,使人物形象免于脸谱化和概念化。
所谓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
高老太爷和觉慧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种代沟。
你认为产生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哪一方?如何最大限度地填充代沟?观点一: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代沟通常产生于青春期。
环境的影响使当代青少年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认为父母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子女从小不为生计担忧,很少体味人间疾苦,时间长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
而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却又不被子女所理解。
这种痛苦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子女长期处于父母的教育下,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代沟也因此形成。
观点二: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
就代沟的产生而言,本身就是由于不平等、不理解和不尊重,尽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旧观念早被人否定,但它在那些为人父母的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不重实质的教导,才使两代人的心灵逐渐有了距离,爱逐渐有了距离。
这就是代沟。
再说,父母与孩子相比,思维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宽,应该比孩子更具有包容能力,他们应该对代沟负主要责任。
(对应学生用书P47)1.巴金谈《家》《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取材于感受至深的老家生活经历,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
《家》通过对美丽生命被封建制度摧残的艺术再现,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和罪恶,同时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寄托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期望。
《家》叙写了大家族三代中的四类人物: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第二类是封建大家庭的败家子,像吃喝嫖赌、荒淫无耻又极端不孝的叔叔辈克安、克定;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第四类则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梅、瑞珏(jué)和鸣凤等。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
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
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
”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
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
”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和《秋》。
(选自《和读者谈谈〈家〉》,《巴金研究资料》上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2.学者谈《家》(1)汪太伟(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巴金的《家》从“家”这一独特视角出发,热切关注封建专制和礼教制度下青年男女的命运,并把奋斗性的人格理念同青年的人格建构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和思考,表达了积极的反封建主义立场和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作用。
(2)黄小珍(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巴金在其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有文化意味的当属封建家庭中的长幼子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思想中对传统文化无意识的接纳和继承。
(3)郭广兰(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觉新矛盾复杂的性格是受了封建思想的桎梏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所以才造成了他诚实、善良、懦弱、驯顺、屈从、忍受、反抗等的性格混合体。
(4)曹书文(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校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头人)觉慧的性格并非清一色的单纯,而是复杂的多元组合,觉慧性格的复杂内蕴的形成,既是特定时代、社会、家庭所致,又是个人的历史选择。
《论觉新、觉慧性格与思想上的“血缘”关系》发现觉新、觉慧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个性,同时又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相似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人类天性中的二元对立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
(5)张慧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觉慧形象有巴金青少年时期的影子,但又是广阔社会生活的概括。
通过对觉慧思想和言行的分析,可以看到巴金深深的忧患意识,既恨“吃人”的礼教,也忧麻木不仁的国民。
《家》中的人物1.地位特殊的觉新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
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的“责任”帮长辈们的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
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且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
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等本质。
2.无力自拔的觉民觉民虽然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
他在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在默默地受着煎熬罢了,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最后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
3.血气方刚的觉慧觉慧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
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
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唯有他敢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因为冲撞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