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皮下及肌内注射
- 格式:ppt
- 大小:5.02 MB
- 文档页数:39
皮内注射是指将药液注入皮肤的表皮之间与真皮之间。
主要用于三种目的:①为了预防过敏而进行的药物试验,如青霉素皮试;②手术局部麻醉之前的准备工作,如普鲁卡因皮试;③疫苗接种,如卡介苗。
如果你注意观察,进行皮内注射时有三小:针头小,注射器小,进针角度小。
另外,注射的药液一般也是少量的。
由于皮肤神经末梢丰富,皮内注射时你会感觉到比较痛,实际上,它确实比其他几种注射方式感觉要痛一些。
皮内注射常打在前臂内侧,因为那里皮肤薄,注射后的局部反应容易辨认。
皮内注射后,在皮肤表面会形成隆起,这是正常现象,多数会在半个小时内消失。
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
它与皮内注射的区别在于:皮内注射是打在皮肤组织内;皮下注射是穿过皮肤,打在皮肤与肌肉之间。
因而,皮下注射进针比皮内注射深,角度稍大,与皮肤表面约为45度角,针头也稍大一些。
哪些情况需要皮下注射呢?①需要迅速达到药效或药物不能口服时使用,如胰岛素、肾上腺素等;②为手术进行局部麻醉;③疫苗接种,例如麻疹疫苗、水痘减毒疫苗、流脑多糖体菌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皮下注射通常打在上臂,必要时也打大腿外侧或腹部,例如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仅打在上臂是不够用的,因而增加大腿外侧或腹部的部位,轮流注射。
皮下注射目的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
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
用物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法
相关知识:
1.青霉素皮试阳性如何判断?
答: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2.皮内注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皮试前仔细询问病人的过敏史,如病人对皮试药物有过敏史,禁止皮试。
②皮试不可使用碘酊消毒,拔出针头后勿按揉,以免影响观察。
③皮试药液要现用现配,剂量准确,备有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及物品。
④皮试结果阳性时,应告知医师、病人及家属,并予以注明。
3.皮下注射的部位有哪些?
答:皮下注射部位有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
4.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能否皮下注射?
答: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尽量避免应用皮下注射,以免刺激损伤皮肤。
5.肌肉注射部位有哪些?臀大肌定位的方法有几种?
答:肌肉注射的部位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及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的定位方法有两种:①“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②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6.肌肉注射常用的体位有哪些?
答:①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②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③仰卧位: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④坐位:为便于操作座位要稍高。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法考核评分标准。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法
④皮试结果阳性时,应告知医师、病人及家属,并予以注明。
3.皮下注射的部位有哪些?
答:皮下注射部位有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
4.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能否皮下注射?
答: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尽量避免应用皮下注射,以免刺激损伤皮肤。
5.肌肉注射部位有哪些?臀大肌定位的方法有几种?
答:肌肉注射的部位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及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的定位方法有两种:①“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②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6.肌肉注射常用的体位有哪些?
答:①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②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③仰卧位: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④坐位:为便于操作座位要稍高。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法考核评分标准。
皮内、皮下、静脉注射部位、目的、及注意事项(一)皮内注射法(ID)是将少量无菌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1.目的:(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2)用于预防接种;(3)是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2.部位:(1)药物过敏试验:取前臂掌侧下段。
因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皮肤颜色较淡,易于判断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常选择在上臂三角肌下缘。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选在需要局部麻醉的部位。
3.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原则。
(2)做药物过敏试验前,应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备0.1%盐酸肾上腺素;如对所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能做皮试,应与医生联系,并做好标记。
(3)消毒皮肤忌用安尔碘,以免影响结果判断。
(4)拔针后切勿按揉局部,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5)如需做对照试验,应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9%氯化钠容易0.1ml,20分钟后,观察对照反应。
(二)皮下注射法(H)是将少量无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1.目的(1)不能或不宜口服给药,而需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药效时采用。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用药。
2.部位:常用的有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后背、大腿前侧及外侧。
3.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原则;(2)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应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剂量准确;(3)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如病人过瘦可捏起局部皮肤,并适当减小进针角度;(4)如病人需长期进行皮下注射,应建立注射部位的使用计划,经常更换,轮流注射,以利药物的吸收。
(三)静脉注射法(IV)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1.目的:(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肌内注射时,需迅速发生药效,可采用静脉注射法。
(2)由静脉注入药物,用于作诊断性检查。
(3)用于输液或输血。
(4)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2.部位:常用的有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手背、足背、踝部等处的浅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