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书课本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47 KB
- 文档页数:3
初一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第一单元家的变迁课文理解题1.答案:家世代相传,是一个家族在同一地方连续生活和繁衍的意思。
2.答案: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3.答案:他决定为了家族传统,留在村中并继续守护。
4.答案:20195.答案:村子的房屋拆迁,以及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工作,导致了村庄的空心化。
词语解释题1.心甘情愿:形容情愿而且心里情感愿意。
2.回想:回忆。
3.传承:传统的发扬和继续。
4.诀别:道别,告别。
5.空心村:形容村庄人口减少或大部分房屋无人居住的现象。
问题解答题1.解答:你觉得村子会变成什么样子?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根据故事中的描述,村子面临房屋拆迁和年轻人外出工作的情景,可能会导致村子的人口减少,房屋空置,村庄变成空心村的情况。
因此,未来村庄可能变得荒凉,不再繁华。
2.解答:你认为家族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答案:家族传统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家族的精神支柱。
而现代发展则强调时代性和个人利益。
家族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也可以相互融合和平衡。
在遵循家族传统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保持家族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第二单元姨妈的礼物课文理解题1.答案:表现在妈妈对姨妈的态度有些疏远。
2.答案:苏珊,妈妈的妹妹。
3.答案:妈妈没有像把姨妈当成家庭的一员来关心和尊重。
4.答案:妈妈为人处事比较时尚,注重外表。
5.答案:大人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词语解释题1.羞耻:因为自己的错误或者某些事情感到难堪。
2.不快:不舒服或者不痛快。
3.灰心:由于不如愿或有所失望而感到无精神,气馁。
4.原谅:接受对方的过错或者错误后,不再追究或记恨。
5.惭愧:因为自己干得不好或者亏欠他人而感到不好意思。
问题解答题1.解答:姨妈为什么送给苏珊一个礼物?答案:姨妈知道苏珊在学校里面有些受伤,对自己没有什么自信心,所以想要用这个礼物鼓励她,让她重新振作起来。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题答案第一单元成长足迹学习目标1.阅读(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结构特点。
(3)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短语、句子,进行揣摩、品味,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明确整体阅读的步骤,学习整体把握课文的方法。
(5)阅读时注意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进一步感悟生活。
2.写作(1)阅读、摘抄、背诵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仿写练习。
(2)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写作文前要列出作文的写作提纲。
(3)学习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
3.口语交际(1)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地复述课文。
(2)按写作提纲在小组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
学法指导1.单元聚焦本单元的课文题材都是以成长为主,内容主要讲述的是自己的经历。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自己从游戏孩童到小读书郎的成长过程。
作品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往事的回忆,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学习本文可以了解插叙的巧妙作用。
安徒生的《丑小鸭》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
“丑小鸭”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文学典故,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诗两首——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从一个长者劝慰的角度,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是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这两首诗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
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叙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文章阅读建议(1)熟悉相关知识,适当了解历史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部编七年级下语文《老王》课后题答案【思考探究】一、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示例:老王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但在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可贵的平等观念和尊重他人的思想。
在倡导创建文明、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更要从小树立平等和尊重的意识。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们只有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才能创造和谐、友爱的生活、学习环境,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相关语①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②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2)钱的作用作者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经济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鸡蛋和香油)。
“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三、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答案:因为这部分内容记叙的是集中体现作者一家与老王珍贵友情的一幕,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令作者既感动又愧作的一幕。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答案:阅读前文,读者印象中的老王应该是一个面容和善的老人。
而当作者“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镍嵌在门框里”,画风突变,令人不由得联想到“相框中的遗像”;“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这副恐怖的面容,令人不由得联想到“僵尸”。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后练习题集(附答案)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3题。
(18分)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9、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20、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
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及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及答案Section targeting七年级(下)语文练习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积累·感知】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确凿___油蛉___觅食___倜傥___菜qí___ jiàn___赏蝉tuì___kuī___甲二.形似字注音组词躁()___博()___瞪()___燥()___搏()___澄()___澡()___膊()___蹬()___臊()___薄()___橙()___三.先解释加点字,再解释词语1.人迹罕至:2.人声鼎沸:3.高枕而卧:4.朝花夕拾:四.用下列句式造句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视觉的:写听觉的:写味觉的: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1.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2.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实践·拓展】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给美丽做道加法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响声,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1.读名著让人受益匪浅,学校组织名著推荐活动,请选择名著《骆驼祥子》或《格列佛游记》中的一本,完成问题。
①选择推荐的书名。
②此书的作者。
③概括其中一个让你难忘的情节。
④写出推荐本书的理由。
【答案】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主人公因海难,漂流到小人国。
在小人国被小人用锁链锁住,小人们每天供应他的吃喝,导致物资消耗太大,小人国与其帝国对战,主人公帮助他们获胜,但释放了俘虏,他被嘉奖,后来王宫起火他用一泡尿救了火,导致往后的不满……推荐的理由:一般推荐名著,推荐的是名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格列佛游记》一书,深刻剖析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这就是思想价值。
运用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这就是艺术价值。
【解析】【分析】首先要根据你对名著的日常积累,从题干所给的两个名著中选出你最熟悉、印象最深、对你影响最大、最有话说的一部。
然后答出作者,概括一个情节,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主人公因海难,漂流到小人国。
在小人国被小人用锁链锁住,小人们每天供应他的吃喝,导致物资消耗太大,小人国与其帝国对战,主人公帮助他们获胜,但释放了俘虏,他被嘉奖,后来王宫起火他用一泡尿救了火,导致往后的不满……写明推荐的理由:一般推荐名著,推荐的是名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格列佛游记》一书,深刻剖析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这就是思想价值。
运用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这就是艺术价值。
推荐一本经典。
要么关注于经典有价值的思想内容,要么关注于精彩的艺术形式。
推荐缘由要准确无误。
本题的开放性较大,可根据自身的日常阅读积累,阐释自己的观点。
符合经典阅读的主要思想,合情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主人公因海难,漂流到小人国。
在小人国被小人用锁链锁住,小人们每天供应他的吃喝,导致物资消耗太大,小人国与其帝国对战,主人公帮助他们获胜,但释放了俘虏,他被嘉奖,后来王宫起火他用一泡尿救了火,导致往后的不满……推荐的理由:一般推荐名著,推荐的是名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及答案11 .邓稼先【积累·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可歌可泣___鲜为人知___鞠躬尽瘁___锋芒毕露___热泪满眶___马革裹尸___层出不穷___风悲日曛___二.据拼音写汉字至死不xiè___妇rú___皆知平沙无yín___péng ___断草枯家喻户xiǎo___兽tǐng___亡群燕然lè___功常fù___三军三.词语填空当之无___死而后______然不同知人之___盖世无___德高望___公而忘___两___清风四.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例:“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仿写: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有哪些?4.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体验·探究】六.课内语段阅读“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是许多初中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常用的辅助资料。
它包含了全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重要练习及答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
以下是一篇关于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适用于七年级学生使用的辅助教材。
它按照课程内容的顺序,详细列出了每个单元的学习要点、习题和答案,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这本学案书的编写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它包含了多种类型的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题等,涵盖了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
通过学案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学案的答案部分是学生进行自学和自我评估的重要参考。
学生可以在做完练习后,对照答案进行检查,并找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通过自我评估,学生可以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使用学案及答案有助于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按照学案的指导,自觉地独立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可以在家自己做习题,然后对照答案进行自我检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学案及答案还具备一定的启发作用。
学案中的习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各种类型题目的练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总的来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是一本辅助教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
学生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学习课本内容,提高语文水平。
同时,学生也应该正确使用学案及答案,将其作为自学和自我评估的工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注:本文章为人工智能生成,仅供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邓稼先》练习说明思考探究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思想,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格。
参考答案:1.略。
要求学生根据阅读体会找到那些感动人、体现全文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并字斟句酌地揣摩、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2.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
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
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8课土地的誓言【生字生词】碾:niǎn 把东西轧碎或压平的器具。
誓言:shì yán誓师时所说的话。
约誓;以言相约胸膛:[ xiōng táng ]躯干的一部分,在颈和腹之间。
嗥鸣:[ háo míng ](野兽)大声嚎叫。
山涧:jiàn山间的水沟。
高粱:liáng一年生草本植物。
叶和玉米相似。
但较窄,花序圆锥形,生在茎的顶端,子实红褐色。
斑斓:bān lán灿烂多彩。
缠绕:chán rào萦绕。
亘古:[ gèn gǔ ]整个古代;终古默契:[ mò qì ]1.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配合~。
2.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田垄:[ tián lǒng ]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
埋葬:mái zàng掩盖。
镐头:gǎo刨土用的工具。
土壤:rǎng泥土。
禾稻: dào稻谷。
丰饶:fēng ráo形容词,富饶。
污秽:wū huì肮脏的东西。
【同步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cuàn_______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niǎn______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粗的字注音。
cuàn_______出来 niǎn________着埋葬()镐()头(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
初一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第一课《打问号》1.宇文奕弈的成绩为:数学86分,英语92分,语文79分,总分 257 分。
2.“有关部门”是指负责调查和处理此类事件的政府部门。
3.在文章中,划线词语“甲壳虫演唱会”表达的意思是“甲壳虫举办的演唱会”。
4.文中提到的“第三方”的观点是指独立于纸媒和电媒之外、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媒体。
5.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位年轻小伙子不断奋斗、实现梦想的故事。
6.门头沟区是北京市的一个行政区,距离市中心较远。
7.从文中的叙事内容可以推断出,杨洪涛儿时家境贫寒,但通过努力拼搏取得了成功。
8.“不拘一格”的意思是指不受限制、不拘泥于一种风格或格式。
第二课《学文阐幽》1.根据文章内容,中国古代文人经常采用字画相配、一字多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与理念。
2.在文章中的“杂感”一词的下面空格处填入:同览人间万象尽、一番麻木事非心。
3.文章中的“喜闻乐见”的意思是指常见而受人喜欢的事物或现象。
4.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由许多音符发出音响。
5.中国的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以水墨为主要材料。
6.文章中的“壮心不已”的意思是指壮大的心灵无限向前。
7.门外“寒鸦万点”的意思是指门外有很多乌鸦。
8.中国古人讲究通过文学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这让人们的情感更加丰富。
第三课《忆故乡》1.文章的开头描写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通过描绘美丽的风景和家乡的乡土风情,体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2.文章中“再次迎来春风”的意思是指又一次迎来温暖的春天。
3.作者在诗中借助原野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4.诗中的“梦醒时分”指的是一个人从梦中苏醒的时刻。
5.杨洪涛在文章中通过对乡村田园的描绘,诉说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6.作者希望通过这首诗,让人们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感受到故乡的美好与温馨。
7.文章中的“再好的都市”指的是无论其他城市多么繁华美丽,也无法取代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8.作者在文中通过描述故乡中的水田、小溪和青山等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美丽景色的向往。
初一下册语文课外书知识点及答案这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初一下册语文课外书的知识点及答案。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
下面分别从《平凡的世界》、《夏洛的网》和《中国文化常识读本》三本书的知识点入手,为大家详细解读。
一、《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当代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历史和社会变革。
该书主要围绕着农村普通人的命运展开,以鲁滨孙为主线,刻画了他从农村到城市的人生经历。
知识点1:人物形象《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塑造得细腻又饱满。
其中,鲁滨孙是书中的主角,通过他身上的遭遇和奋斗,作者展示了一代人的命运。
另外,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如郝淑雯、田润叶等也有各自的个性和生活故事。
知识点2:历史背景该书以农村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准确地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所展示的情节和意义。
知识点3:社会变革与个人命运《平凡的世界》将社会变革与个人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鲁滨孙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他的人生遭遇和奋斗体现了整个时代的变革与个体的命运。
二、《夏洛的网》《夏洛的网》是美国作家E.B.怀特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小猪威尔伯和巴尼农场其他动物之间的故事。
这本书中充满了友情、勇气和善良的力量,是一本感人肺腑的童话故事。
知识点1:友情与勇气《夏洛的网》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之间的友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夏洛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威尔伯躲过了被屠宰的命运,展示了友谊和勇敢的重要性。
知识点2:善良的力量本书通过夏洛的行动和其他动物的帮助,强调了善良的力量。
夏洛用自己的行动挽救了小猪威尔伯,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于善良和真诚的重视。
知识点3:人与动物的关系《夏洛的网》中描绘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动物们和人类之间的互动,呼吁人们关注和尊重动物,并传递了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意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新课程自主学习资源》七年级(下)《语文》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záo línɡ cuán hǎn jì畦窍鉴敛鼎2、主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主要成就,若学生积累丰富,可鼓励他们谈鲁迅的思想。
鲁迅,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主要成就在小说、杂文,代表作有《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等。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主要是回忆往事。
3、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这一系列动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
4、(1)从表面看,两个词是相互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
“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都记忆犹新,所以用肯定的语气。
(2)形象的描绘出先生读得入神的神态。
5、描述了百草园春夏秋的美丽景色和无限的趣味。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从整体写到局部,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有从动物写到植物;对每一样景物,都抓住了特点,又从形、声、色、味等多角度描写,显得多姿多彩。
7、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活泼,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乐于探索。
8、品味语句时,可从修辞、用词、情感等方面展开。
9、略。
10、百草园;可从“老桑树”以及“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等处的描写。
11、苍翠葱茏;扶疏摇曳的竹子、伸开巴掌的棕榈、苍劲傲然的老桑树、青葱的菜田。
12、略2 《爸爸的花儿落了》1、辫、肿胀、圃、骊。
2、英子遵爸爸要求,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3、可从情感、语言等方面谈感受。
梗概关注内容重点是否突出。
4、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5、“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样”、“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那垂落的夹竹桃”借花写爱花的父亲,以花的败落暗示父亲的离世,又富有含蓄而浓郁的抒情味,营造出伤痛的氛围。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词八首习题解答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答:白居易。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答:描写了作者离别古原草场的情景。
3. 诗中的“古原草”指的是什么?- 答:指的是古代的草原。
4. 诗中的“送别”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作者要离开这片草原。
5. 诗中作者对古原草的感情如何?- 答:作者对古原草充满了眷恋之情。
第二首:《静夜思》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答:李白。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答:描写了作者在深夜思念亲人的情景。
3.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床前有一轮明亮的月光。
4. 诗中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如何表达?- 答: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写作背景可能是李白在旅途中思念家人。
第三首:《登鹳雀楼》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答:王之涣。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答:描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的景色和感受。
3.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答:意味着白天的阳光逐渐西沉,黄河水流注入大海。
4. 诗中作者对登高远望的感受如何表达?- 答: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登高远望的兴奋之情。
5.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写作背景可能是王之涣游览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感。
第四首:《望江南》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答:杜牧。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答:描写了作者对江南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3. 诗中作者对江南的景色有何描绘?- 答:作者描绘了江南的水乡、山色和花草。
4. 诗中作者对江南的思念如何表达?- 答:作者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5.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写作背景可能是杜牧在北方思念故乡江南的景色。
第五首:《悯农》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答:李绅。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答:描写了农民的辛劳和生活困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邓稼先》练习说明思考探究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思想,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格。
参考答案:1.略。
要求学生根据阅读体会找到那些感动人、体现全文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并字斟句酌地揣摩、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2.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
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
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把握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黄河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
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参考答案:
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
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参考答案: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
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举例:闻一多的《太阳吟》属于直接抒情,上学期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则属于间接抒情。
三、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
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1.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2.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
批注。
参考答案:
字词作用的批注,第三处是在提示诗歌的内容层次,第四处是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第五处是对结尾特点的评价。
【批注示例】语句: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批注: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四、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
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
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
五、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七年级下语文书课本答案
土地的誓言
木兰诗
邓稼先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答: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
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答:“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
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
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宄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
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这些优秀的成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
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
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
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
的伟大之处。
二、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答: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3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
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昱得活泼,节奏快。
结
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同学们要进行加工、处理,大胆取舍,撷取最能表达主题的资讯,然后成文或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