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皇家园林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7
感性与理性之美——中法古典园林艺术比较初探摘要: 中国与法国的古典园林作为东西方园林艺术的代表,经历了各自的发展阶段,并最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哲学理念和设计手法造就了两种风格不同的艺术。
而在后来两国频繁的文化交流中,两个国家又同时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园林艺术珍品。
从古至今,在中法两国文化的交流中,园林艺术的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中法古典园林;差异;交流The difference and communication in traditionalgarden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Abstra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is the symbol of the eastern garden,while the French garden is the symbol of the western garden. It is because the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ulture and design manner that they appeared to be two different art styles at last. Communication in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French leads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rt style in land scape architecture,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Key words: Chinese and French traditional garden;difference;communication中国古典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作为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对世界各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法建筑的比较中法建筑的比较避暑山庄与凡尔赛宫的比较研究公元1700年前后,在东西方各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两大帝国几乎同时为他们的皇帝修建一处大型皇家园林。
清王朝在康熙、乾隆的统治下国力日趋强盛,选址建成了避暑山庄,法兰西帝国为法王路易十四建造了凡尔赛宫。
这两座园林分别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在国家极其强盛的时期修建的,它们充分体现了两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世界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苑类型的典范之作,两座皇家园林交相辉映,成为园林史上的一段佳话。
1.避暑山庄的建筑特色及其优缺点避暑山庄的建筑特色共有以下几点:1.南北艺术建筑完美结合2.单体建筑和建筑群落和谐组合3.园林建筑和周围景观自然融合山庄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他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
山庄宫殿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
山庄融南北建筑的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
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的融为一体。
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2.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及其优缺点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
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凡尔赛宫也存在一些建筑方面的问题,由于整个建筑是建在细软的沙泥地上,所以有些地基会下沉,同时,过分追求宏大奢华使得居住功能极不方便。
宫中没有一处厕所或盥洗设备,它虽然宽敞豪华,却不保暖。
这是凡尔赛宫的弊端所在。
3.避暑山庄与凡尔赛宫的比较凡尔赛宫含有巨大的建筑物、强烈的主轴线、众多的副轴线、丰富的小林园以及平坦的地势和辽阔的水面,这些都与避暑山庄在园林营造手法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题 目: 浅析中法古典园林艺术差异 ——以避暑山庄、凡尔赛宫为例班 级: 园林技术10-2班学 号: 100605233学生姓名: 林青霞指导教师姓名: 夏丽芝成 绩:二○一二年六月十八日评分内容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摘要世界造园艺术中,中法园林古典艺术一直是艺术界模仿和探究的对象,其研究价值十分重大。
以中国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法国皇家园林凡尔赛宫为例,通过运用分析比较法、实例分析法、文献搜索法等手法,针对避暑山庄和凡尔赛宫的园林形式的不同,从地形要素、水体要素、植物要素、建筑要素、小品要素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中法园林在设计理念上的差异,进一步揭示中法园林艺术的不同。
通过对中法园林艺术的比较,有助于把握传统园林的真实面貌,发掘更多的自然之美,揭示如何用自己的创造来表现或再现自然,为当今园林的创新发展找到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法园林概况设计要素艺术差异第一章中法园林概况1.1中国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总面积大约为560公顷,是清朝修建的离宫别苑最大的一个「1」。
现今坐落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北部,距北京约250公里。
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开始建设,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初步建设36景,雍正时期暂建。
从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增加了乾隆36景并在山庄外修建外八亩,用地也扩大到560多公顷「2」。
避暑山庄的建设继承了我国古代园囿,园林、池沼、山居建设的传统,集中和融合了我国南北园林艺术的特色,具有很高的建设成就和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
1.2法国凡尔赛宫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
1627年,路易十三下令建造凡尔赛宫,为砖砌的城堡式建筑,四角有亭,围以壕沟,外观朴实无华。
其后,路易十四决定把它改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于1661年开始建宫,动用4万名劳工,6千多头马匹,历时28年落成。
1、中国、法国自然美学观的比较园林是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集中反映出人们的自然美学观。
中国园林的美学观念是艺术既要客观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从中提炼、提高,更典型更具普遍性的表现生活和自然。
在艺术中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寄情于景,移德于物,使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鹊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意境。
而法国的自然美学观深深的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影响,理性的能力在这里是至关重要的,自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赞美不再是由于它的色彩与媚丽,而是在于它“永恒的秩序”。
2、中国、法国园林文化的比较这个主要体现在中国程朱理学和欧洲理性主义之间的差异。
中国清王朝的造园艺术在继承完整以往模式的基础上,更注重追求蕴涵于审美主体和客体的深层韵律,追求事物物融入宇宙本体,反映出宋代理学的影响。
在造园时利用自然山水,融会传统风景名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颐和园除模拟“一池三山”的仙境之外,因为园林基地颐和园除模拟“一池三山”的仙镜之外,因为园林基地的山水地貌与杭州西湖相似而规划出昆明湖仿照西湖的方案,还有类型繁多的建筑物构成人文景观的主体,如寺庙、园林、集镇、山村、野居、亭、台、楼、阁、塔、码头、桥梁等,成为整个社会体系的浓缩。
所有这些人工意匠与天成山水浑然一体,犹如山水长卷,呈现一派万物适性、生机盎然的白然景象,使人感受到永恒而和谐的宇宙规律。
法国17世纪文化是文艺复兴文化的延续,崇尚理性、肯定人生、尊重科学的人文主义观念依然是社会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唯理论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浓厚的理智色彩和规范化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其艺术准则主张清晰简洁、对称均衡。
凡尔赛宫苑的主体建筑凡尔赛宫,立于高坡之上,舒展开阔,表现了古典主义对整体美、均衡美的追求。
宫殿外形方正,垂直的线条和水平的线条构成平稳的节奏,石头材质的基础和对称构图更增加了稳重感。
以历史和神话为题材的雕塑使建筑显得古朴雅致,门楣、窗楣以及装饰性的柱体又使整个建筑在庄重中富于变化。
从凡尔赛宫与避暑山庄的比较看中法园林的异同班级:建筑1301 姓名:张林学号: 20130603047相同之处:1.出现时期相同:公元1700年前后,在东西方各出现了一个强大地帝国,两大帝国几乎同时为他们地皇帝修建一处大型皇家园林。
清王朝在康熙、乾隆地统治下国力日趋强盛,选址建成了避暑山庄,法兰西帝国为法王路易十四建造了凡尔赛宫。
这两座园林分别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在国家极其强盛地时期修建地,它们充分体现了两国造园艺术地最高境界,是世界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苑类型地典范之作。
2.最初功能性质相同:都为狩猎行宫。
凡尔赛宫原本是为酷爱狩猎地路易十三国王修建地一座狩猎行宫,当路易十四委任著名地造园家勒诺特尔(Le Notre),设计建造一座具有空前规模地皇家庭院时,他首先想到地便是这座行宫。
凡尔赛宫在1661年前后开始修建,到1665年初步完成了庭院地主体轮廓,以后陆续建成了镜池、巴克司喷泉、柱廊、柑橘园等部分,到1688年庭院基本完成,在以后地一百多年时间里,凡尔赛宫经历了四代王朝地不断增建,而逐渐演变成为今天所见地规模。
避暑山庄从本质上讲也是一座狩猎行宫,它最初是供皇帝去木兰围场狩猎时,用于途中休息地二十一座行宫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地夏季行宫,其建设大致经历了“热河上营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三个大地历史发展阶段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开始建设,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初步建成36景,雍正时期暂停修建,从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增加了乾隆36景并在山庄外修建了外八庙,用地也扩大到560多公顷。
不同之处:1.建造目的不同:避暑山庄建立有其深刻地政治目地,与凡尔赛只是为满足“太阳王”路易十四地虚荣心有所不同。
满清入关以后,骁勇善战地八旗军迅速腐化,战斗力下降,统治阶层鉴于唐宋政权衰亡地历史教训,从顺治开始,就不断进行巡狩之典,试图用满族传统地围猎行为振作军队地精神与士气。
第34卷第8期 2021年04月Vol.34 No.8April 2021艺术科技园林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提升城市形象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作用,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而作为封建社会时期的君主彰显威严与享乐游赏的皇家园林,更是集结了当时的能工巧匠与最好的材料。
在17、18世纪,中国正处于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而同一时代的法国也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来到了一个繁荣的时代,东西方两大王朝不约而同地选择修筑自己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苑。
对比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苑艺术风格的不同,并分析其成因,深入了解两国皇家园林风格及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为我国园林艺术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苑艺术风格对比1.1…园林选址颐和园地处北京西郊,园中万寿山原名瓮山,是北京西部燕山山脉的余脉,而昆明湖的前身则是瓮山脚下的瓮山泊,由于瓮山泊位于北京城西,因此时人也称它为“西湖”。
由于这里的风景如同江南一般,所以人们经常选择到此处领略江南美景。
可见,在颐和园修筑之前,此地便已经是北京城有名的游览胜地,对于建造园林而言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颐和园的选址为之后的修筑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而作为法式古典主义园林的凡尔赛宫苑并未如此。
一般情况下,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都会选择修建在地势平坦且有丰富水源的地方,因为法国古典园林要制造开阔的视觉感受,同时又有运河、喷泉、人工湖等大量水景。
但凡尔赛宫苑的所在地曾经是一片沼泽,没有活水,而且地势并不平整,这无疑为凡尔赛宫苑的修筑增加了困难。
1.2…园林布局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皇家园林的典型特征,呈山水环抱之势,山居北而水居南。
原本的瓮山和瓮山泊呈西南与东北之势,在颐和园修建之时,乾隆皇帝命主管大臣拓宽瓮山泊,于是就形成了如今的局面[1]。
此外,在拓宽水面的过程中,有部分土地得以保留,分别是原先位于湖东岸的龙王庙和西岸的两块区域,这便成为后来昆明湖中的三座岛屿,与昆明湖一同形成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具有代表性的源于秦汉求仙思想的“一池三山”的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之差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伏尔泰说:“美往往是相对的。
在日本是文雅的,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
”其实,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一、人工美与自然美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提到造园,当然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
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
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
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
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
浅谈中法传统园林间的差异中国园林与法国园林的差异是由于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哲学思想造成的。
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园林艺术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哲学思想的支配。
在中国,千百年来意境是园林艺术设计的名师巨匠们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
“意境”即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某种内在的神韵,这种神韵又要建立在对自然景色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描绘的基础上,重视整体境界给人的情绪的感染效果。
这也恰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正是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强调“曲径通幽”、“形散神聚”,在模拟自然地基础上人为地制造曲折,然后再通过“气”巧妙地联结各部分,以达到“虽由人做,宛如天开”的效果。
所以,“道法自然”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中国人探索和欣赏自然美并将其用于园林设计的方式。
西方的审美思想和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希腊人自古以来便在研究比例,其中尤以黄金比例最为有名,雅典帕特侬神庙屋顶的高度与屋梁的长度便具有黄金比例,米洛的维纳斯雕像的重要尺寸的比例中亦含有黄金比。
欧洲文艺复兴则是理性伸展,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穷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为和谐是美。
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认为几何学和数学是无所不包的,一成不变的,适用于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
他还认为,应当指定一些牢靠的、系统的、能够严格地确定的艺术规律和标准,它们是理性的,不完全依赖于经验、感觉、习惯的。
他的唯理主义思想是十七世纪流行在欧洲,特别是法国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有力的哲学基础,艺术审美也被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认为艺术需要像数学一样有清晰地规范和规则,以及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
法国的几何形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不求曲折,因为要欣赏这种讲求良好比例、构图均衡的园林只有看清它的全貌才能发现它的美。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比较分析——以法国凡尔赛宫园林和中国颐和园为例摘要:园林诞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但是由于其起源、功能、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的园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中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中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文脉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法国凡尔赛宫苑;中国颐和园;园林艺术;风格;1、园林的定义及分类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孕育而生的,与人类的发展相伴相生,中外园林中,都包含着土地,水,植物和建筑这四个要素,不同的布局也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园林。
由此可以将园林类别分为以下四种:规整式园林、风景式园林、混合式园林、庭园。
2、中西园林造园艺术风格比较概述2.1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其“伟大风格”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时代、地域的烙印。
水有源,树有根。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可以追溯到意大利 16 世纪中叶以后的园林,它继承了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的造园要素和手法。
如在构图原则上主张规则式造园、几何布局、中轴对称,造园要素包括水池、水渠、喷泉、雕塑、修剪植物和建筑等。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王权大盛。
路易十四时代,绝对君权达到顶峰,标榜“理性”的古典主义文化成为路易十四的御用文化,并成为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总潮流。
2.2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背景白居易有诗云:“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
描绘的景象气韵生动,充分体现出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和曲折的造园思想。
“曲折”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园林道路中,一反宽畅、简便、捷达等常规,经常是宽窄多变,曲折有致,追求、迂回、幽深的变化,使园林道路成为导景、观景、品景、赏景的媒介。
东方和西方的园林艺术发展久远,其中,以两大世界名园—中国北京颐和园和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为代表的中国、法国古典园林,是17--18世纪造园艺术的巅峰,下面我通过比较这两大园林,浅析中国和法国古典园林的差异。
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总体布局遵循“宫苑分置”的规制。
宫廷区相对独立,按轴线对称展开布局。
园林区则依山、水、地形而布置,以万寿山为界划分为两个景区::以广阔水景为主、山景为辅的前山前湖景区和以山地景观为主、兼有小型水景的后山后湖景区,全园占地2 900hm2。
凡尔赛全址占地面积约1500 hm2,宫园的中轴线长3 km,其中一半是十字形水渠,与主楼垂直联系。
中轴两侧对称布置了花坛、喷泉、池沼、雕像及各类园林小品。
凡尔赛宫园内一系列的对景安排,宽敞空间,用斜坡代替台阶和细部的巧妙经营,显示出法国的王权、财富以及人能超越自然的思想,由此发展成法兰西独特的简约豪放的园林风格。
1、中国、法国自然美学观的比较园林是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集中反映出人们的自然美学观。
中国园林的美学观念是艺术既要客观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从中提炼、提高,更典型更具普遍性的表现生活和自然。
在艺术中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寄情于景,移德于物,使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鹊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意境。
而法国的自然美学观深深的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影响,理性的能力在这里是至关重要的,自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赞美.不再是由于它的色彩与媚丽.而是在于它“永恒的秩序”。
2、中国、法国园林文化的比较这个主要体现在中国程朱理学和欧洲理性主义之间的差异。
中国清王朝的造园艺术在继承完整以往模式的基础上,更注重追求蕴涵于审美主体和客体的深层韵律,追求事物物融入宇宙本体,反映出宋代理学的影响。
在造园时利用自然山水,融会传统风景名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颐和园除模拟“一池三山”的仙镜之外,因为园林基地的山水地貌与杭州西湖相似而规划出昆明湖仿照西湖的方案,还有类型繁多的建筑物构成人文景观的主体,如寺庙、园林、集镇、山村、野居、亭、台、楼、阁、塔、码头、桥梁等,成为整个社会体系的浓缩。
浅析中法园林艺术异同乔丽丽内容题要:园林是在一定空间内,由山、水、动物、植物和建筑物等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因此园林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体。
关键词:中国园林 法国园林 艺术特点 异同作者简介:乔丽丽 女 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学院2002级环境艺术设计(2)班引言: 就风格而言,中法园林无高低之分,但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远远早于法国人。
十八世纪末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兴起,法国人才开始重视自然风景美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园林的影响下,出现了布局随意、自然的英国风景画庭院。
园林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无论是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是西方的近代园林艺术,无不在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中,体现出园林艺术的画龙点睛之处。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内,由山、水、动物、植物和建筑物等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因此园林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体。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其又可分为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
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是具有自然风趣的建筑、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环境的艺术再现。
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变迁,园林的设计也体现了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独有的手法。
而中国国典园林与法国近代园林正是中西方造园艺术的杰出代表,本文将具体从造园手法上试分析两者的异同。
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点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园林,它们之间都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点。
1.崇尚自然“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是两千年来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缺位的结晶。
要研究它,还得主要从自然美的发现和田园生活的已经两方面入手,而田园生活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容是决定性的。
十七八世纪中法皇家园林比较研究
在十七、八世纪,东方的中国清朝正处于一个盛世时期——“康乾盛世”,
与此同期的西方法兰西王国也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进入一个极盛繁荣的时代,皇家园林作为统治阶级威严与享乐的奢侈场所,同样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
通过分析中法两国在同一时期的传统皇家园林代表——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苑,对比两国不同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地理条件等因素下形成的不同园林风格和不同的审美取向,采取前往法国凡尔赛长期实地考察和研究的方式,感受法国传统园林、建筑环境和当地人民生活文化,进而更准确地分析两国在园林艺术差异性所形成的原因,从而深入了解与我国园林风格反差最大的异域园林文化,也有助于
推动我国现代园林文化朝新的方向发展。
中西园林比较——颐和园与凡尔赛宫殿的比较法国的凡尔赛宫苑与中国的颐和园虽然诞生于相近的年代并且都是皇家园林,但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两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园林形式,成为各自领域中经济基础、文化积淀以及审美意识的呈现者、承载者和集大成者。
法国的凡尔赛宫苑于1709年建成。
法国的财政总监富凯在“子爵山庄”事件被捕后,路易十四在权臣高尔拜讨好下决定修建一座比子爵山庄更大、更豪华的王宫,于是成就了后来的凡尔赛宫。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为乾隆年间所修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为庆其母六十大寿将,将原翁山改名万寿山。
颐和园的“颐”字为“保养”的意思,如“颐神养性”,意为保养精神元气;而“颐和”意为颐养天和。
颐和园作为中国传统造园的精华,在其烟波浩淼的宽阔水域上点缀着三座小岛,分别取意于神话中美丽东海上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以实现“人间仙境”的意味,于此遥相辉映,万寿山上的建筑多以赋予禅宗意味为中心,而象征、点缀等造园手法的运用又烘托出了周围其他景致的幽静闲雅气质,这样的布置很容易使游人借观景达到“修身养性”的意图。
下面我将通过造园体系、审美形式、审美概念这三方面对凡尔赛宫与颐和园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是造园体系。
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远景建筑家联合会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家杰利克吧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这三大造园体系是由于所处不同地理位置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积淀、思想意识的不同而形成的。
㈠中国体系:中国园林的出现于游猎、种植有关。
由人们最初围猎的原始生活到种植农业生产的出现,园林也经历了有土丘苑囿到菜圃果园的发展过程。
自然风景园圃是中国园林的雏形,苑囿中有天然的植物和水池以及土丘等,有很少的人工设施,如土台、人工开凿的池、沼,还有专供天子、诸侯游猎的动物;自然山水园林由自然园圃发展而成,是以自然山林、河流、湖沼为主题,配以建筑、古代文化、文物等的一类园林,现在人们称之为风景名胜;写意山水园林是是中国造园发展到完全自觉创造阶段而出现的神灭境界中最高的一类园林,中国园林作为一种艺术达到了典雅精致、情景交融、自然与人工融糅趋于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