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人物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章名家评价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钱理群(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枪,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温儒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朝花夕拾》在文体上别有创意,小说笔法与随笔韵致交融在一起,行文别是一番境地。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作者每每把回忆往事与抨击时弊结合起来,笔锋犀利,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战斗风格。
——柳斌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它(《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那么多的城乡风习。
——王景山(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部编版语文名著《朝花夕拾》人物点读精彩赏读示范人物点读藤野先生:山川异域亦师亦友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学生,没有民族偏见。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点读:一个来自弱国的子民,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是何其幸运。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质朴的语言传递的是治学的严谨、要求的严格,也有殷切的期待、满满的温暖。
藤野先生热爱工作,更热爱学生,尊重科学,更尊重学生,“我”心里的“不安和感激”“不服气”均从侧面体现了藤野先生公平公正、严谨认真、和蔼可亲的形象。
阿长:『哥儿』的心事我最懂粗俗守旧,迷信愚昧,心地善良,勤劳忠厚,乐于助人,关爱孩子。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朝花夕拾》----温暖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A.温暖的回忆:鲁迅以温情的笔触描述过往经历中快乐的事、善良的人,语言简洁明快。
B.理性的批判:成年的鲁迅理性审视过往的经历,用犀利的笔锋揭露旧社会的种种丑恶面目。
一、人物概述:(1)人物:阿长(长妈妈):性格:愚昧无知、庸俗、迷信、关爱孩子情节:①喜欢切切察察、搬弄是非;②固守人死要说“老掉了”、元旦说“恭喜”的繁文缛节③信服长毛攻城的方法④隐瞒自己踩死隐鼠的事实并嫁祸给花猫⑤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⑥主动为“我”买来念念不忘的《山海经》作者态度:陪伴了少年鲁迅的成长的长妈妈虽饶舌多事,不拘小节,但她淳朴热情,有着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成年鲁迅对她始终充满深切的怀念,是鲁迅生活中温馨的回忆。
(2)人物:无常性格:有人情味,爽直公正情节:①哭笑在脸上;②看到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悲伤,便放儿子“还阳片刻”作者态度:无常“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深受少年鲁迅的喜爱。
成年鲁迅借此理性地批判生活中虚伪的知识分子,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丑恶现象。
(3)人物:寿镜吾性格:方正、质朴、博学、略有古板、迂腐情节:①对学生和蔼答礼,戒尺和罚跪的规则都不常用;②循序渐进地教“我”功课③“我”问“怪哉”虫的问题时脸有怒色作者态度:寿镜吾老先生是鲁迅的启蒙恩师,他严格要求学生,循序渐进教鲁迅习字、对课。
寿镜吾老先生连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都是成年鲁迅生活中温馨的回忆。
(4)人物:衍太太性格:自私虚伪、多嘴多舌、心术不正情节:①对自己孩子严格却怂恿其他孩子吃冰、“打旋子”,孩子摔倒了又推卸责任;②教唆“我”变卖母亲首饰并散布谣言③催促“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让父亲不能安心离世作者态度:少年鲁迅曾被衍太太和蔼的表面所迷惑,成年后的鲁迅对其充满鄙视,并借此理性地批判了这种处心积虑陷害别人,把他人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精神废料”。
(5)人物:叶天士、陈莲河等庸医性格:故步自封、情节:①陈莲河见自己的医术治不好父亲的病,便建议用“巫术”治。
读《朝花夕拾》中的鲁迅我一向不是很钟情于鲁迅的作品,但打开《朝花夕拾》,我发现蒙在鲁迅头上的面纱不知不觉中已揭开,露出来的,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写照,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生涩难懂,反而让我觉得是位长辈娓娓地给我们讲述着他肚子里不为我们所知道的故事,随和又亲切。
我喜欢鲁迅描述“我”小时候的样子。
那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却没猜到他竟藏着这么多的秘密:百草园里的蟋蟀、覆盆子、木莲、何首乌;迎神赛会上的活无常;自己又爱又恨的阿长和当时爱不释手的小人书《山海经》;可爱的“隐鼠”和不带好感的猫------这些小孩子们特有的童趣和天真,将一个儿童的天性毫无保留地勾勒出来,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鲁迅原本有些低沉的语言顿时都活泼起来,仿佛就是那个生长小男孩在绘声绘色地跟我们聊着他的故事。
我欣赏青年的“我”那份深藏不露的志气,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他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尤其令我敬佩的,是他在学业的选择上从不犹豫不定;在日本留学是,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虽然这一切他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一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熊熊的烈火把每个中国人的心都从寒冷的冬天中解脱出来。
这是我以前所接触过的所有作家中都找不到的感觉。
难怪一位日本学者说:“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位鲁迅。
”对于中年的“我”,淡然处之也许就是他的生活原则。
在当时黑白混淆、不辩是非的“铁屋子”里,要能有个位置却又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靠的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支撑着包括鲁迅在内的所有爱国志士。
面对外界的冷嘲热讽,他既不视而不见,又总能为自己摆脱那些旋涡。
“我”,是所有像鲁迅先生的人的合影。
在书中,活无常、范爱农、《二十四孝经》等在当时社会俯拾皆是的神、人和物,在鲁迅先生的锤炼之下,摇身一变成为了他独特风格的代表。
人教版部编版七上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二、作品简介“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散文集,书中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或可憎,或可爱,或可怜,或可敬,它们在文字间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中的几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母亲形象在《朝花夕拾》中,母亲形象是最为鲜明和感人的。
鲁迅先生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描绘,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妇女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与伟大。
在《母亲》一文中,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母亲。
她是一位默默无闻、清贫而坚忍的母亲,她身上的点点哀愁成了我们心头难以磨灭的印记。
母亲为了供他读书而省吃俭用,尽己之力帮助他度过了艰苦与困顿。
母亲的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承载着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二、许泰钧形象许泰钧是《朝花夕拾》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位知识分子,曾是我国革命的旗手之一,但后来因为一系列原因,逐渐迷失了自我。
他的形象是一个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怀疑和不满的代表,也是一个深思熟虑、内心矛盾的人物。
许泰钧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冷漠。
他的遭遇引发了对国家现状的反思,让我们意识到不能被现实所迷惑,要保持自己的良知和人性。
三、小李形象小李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青年形象,他是作者在梦中遇到的一个人物。
小李是一个年轻而聪明的人,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然而,小李的形象也透露出他对人世间的迷茫和彷徨。
他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和无助,认为人类的命运是被命运所支配的。
小李的形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正视社会现实,努力寻求改变和解决问题的出路。
四、阿Q形象在《阿Q正传》中,鲁迅刻画了一个最为典型的形象——阿Q。
阿Q是一个具有极强个性特点的人物,他是懦弱与勇敢的结合体。
阿Q 的形象象征着一种愚昧而自欺欺人的心态,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他经常自嘲自讽,试图通过扭曲事实来安慰自己的自尊心。
阿Q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复杂的人性,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重要知识点整理及练习《朝花夕拾》重要知识点整理(附练习)一、内容精要主要篇目:共十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无常》《范爱农》《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