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 格式:ppt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17
法制史: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53年)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
始称春秋时期。
“国与国之相攻,家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墨子《兼爱中》)“子弑父者有之,臣弑君者有之”. (《孟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①政治上,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已经动摇。
权力下移,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②经济上,铁器应用,牛耕推广。
井田制破坏,私田出现。
突出特点:1.王纲解纽,“礼崩乐坏”;2.大国争霸,各领风骚。
春秋时期涌现了很多新事物: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秦楚晋);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禄(上承君命,下理庶政.仕官而不领土,任职食傣)。
而在法制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郑晋等国掀起的成文法运动。
(二)、春秋时期的颂成文法活动:夏商西周三代,中国法律尚处于习惯法时期。
此时期的一些法律虽经整理编纂,并有文字记录,已成为系统化的法律,但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文法。
真正的成文法要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得以问世。
1、郑国“铸刑书”。
郑国的执政子产是春秋时代的著名政治家。
他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之”。
郑国是一个小国,用论语的话说就是“千乘之国摄于大国之间”,处境十分艰难。
子产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从容周旋于秦晋大国之间。
外御强敌,内修政事,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治理郑国一年,手段比较强硬,郑国人恨他,编了一首歌谣:“孰杀子产,吾其与之”;三年以后,受到民众的拥戴。
郑国人又编了一首歌谣唱道:“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他死后,被孔子称作“古之遗直”;后人尊之为“春秋第一人”。
在礼和刑的关系上,子产主张礼刑并用,宽猛相济。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子产临死时,对他的继承人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约550年时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法治体系和法律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统治者的法治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的法治观念开始逐渐形成。
例如《礼记》中有“君上如父,臣下如子”的思想,即君主要像父亲一样爱护百姓,百姓要像孩子一样恭敬冠带之分分明。
同时,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子不言利”,强调法治和正义的重要性。
二、官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制对后世的官制有很大的影响。
此时期采用地方官、中央官、封建诸侯等多种形式。
同时,相对于先前的世袭制,官职制度也开始出现,这对于官吏的选拔和官职任命有了更严谨的程序。
三、刑律春秋战国时期的刑律多样,刑罚严苛,石季伟在《吕氏春秋》中写道:“杀人者,以义为贵;权谋者,以悍为贵;利害及公义,因时变易。
”这表示,当时社会上很少有法律规定,大多数刑罚都是依据一些传统习俗、权威实力和个人意志而定的。
然而,随着写法之术的逐渐完善,公义的作用逐渐加强,同时强调刑法的符合性和统一性。
四、私法春秋战国时期的私法较为简单和原始,但私法的重要性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例如学校、医院等等场合都需要借助法治力量去规范,并且一些城市的私法已经开始形成。
五、饮食礼仪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还包括饮食礼仪的规定。
在这个时期,社会开始向文明、文化发展。
中国先贤们认为饮食礼仪和家风可以反映一个贵族、官吏或者达官显贵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精神文化。
综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与现代法律体系有很大不同,但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这个时期,法治的观念开始逐渐形成,官制也开始体现出严谨的程序性,私法等其他法律体系也有所发展。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第一节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春秋之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从东周开始至公元前476年的240余年间,史称“春秋”。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
(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由于铁制工具的应用和牛耕的出现,为各诸侯国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使私有土地的数量不断增加。
(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相应地也发生变化。
这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出现的。
县的长官叫县令,郡的长官叫郡守。
(三)礼制的衰落礼制的主要原则是亲亲、尊尊。
所谓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所谓尊尊,就是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周天子和封国的国君。
二、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一)郑、晋、楚各国的立法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
到中叶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
1、郑国据史书记载,郑国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郑简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因而“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郑献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郑驷颛杀邓析(公元前545-前501年),而用其竹刑。
”2、晋国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
第一次是晋文公称霸时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63年),“作被庐之法。
”第二次是赵盾(既赵宣子)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第四次是把范宣子所作并未“宣示下民”的刑书予以公布。
3、楚国楚国在春秋时曾两次制定法制。
第一次是楚文王时“作仆区法”。
第二次是楚庄王时作茆(音毛,同茅)门法。
(二)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便遭到晋国以叔向(晋平公时的太傅)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
此后不久,晋国铸刑鼎,遭到孔丘的反对。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与刑罚具体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法律制度和刑罚。
一、法律制度1. 十二诸侯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这七个国家中的六个称为诸侯国,一个是中央王朝。
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81年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制度,叫做十二诸侯制度。
这个制度是由晋国领导的,晋国通过和其他国家的联盟,达成了一个互相扶持的关系,共同抵御外来侵略。
这个制度有助于保护各个国家的利益,也有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形势。
2. 户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制度,叫做户籍制度。
这个制度是由中央王朝颁布的,它规定了每个人的身份和居住地。
每个家庭都必须有一个户主,也就是家里最年长的男性。
户籍制度对于管理国家和稳定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 刑法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刑法制度比较严格,而且刑罚比较具体化。
刑法可以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律法、格、狱。
(1)律法律法是最重要的刑法,也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刑法。
律法根据不同的行为和罪名,规定了不同的刑罚。
律法主要分为十五条,它们是户口篇、刑罚篇、教民篇、指南篇、刑滥篇、狱讼篇、盗窃篇、刺客篇、吏治篇、减罪篇、佚名篇、刁民篇、无罪篇、诬告篇、姦淫篇。
(2)格格是集体治罪的方式,它是由晋国创立的。
格是一种比较严厉的刑法,主要针对的是领袖和高官。
格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诛和鞠。
诛是指处死罪犯,鞠是指截肢或打鞭子。
(3)狱狱是指审判罪犯的场所,也是刑罚执行的场所。
狱分为国狱和私狱两种,国狱主要处理重大的刑事案件,私狱主要处理普通的刑事案件。
二、刑罚具体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刑罚比较具体化,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刑罚。
1. 斩刑斩刑是指砍头处死罪犯。
斩刑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常见的刑罚之一。
2. 浸渍刑浸渍刑是一种比较残酷的刑罚,被执行者必须把身体浸泡在醋中,直到身体被醋溶解为止。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史称“春秋”;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历史阶段史称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法律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
学习本章,关键是要把握法律的变革,重点把握春秋时成文法的公布及战国时期的变法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一、立法活动公布成文法的原因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出现,尤其是大量私田的开发,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他们希望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秘密法的状态显然是无法保障其对新开垦土地的权益的,因为国家随时可以收回土地。
此时,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法律公开,将他们对新开垦的土地的权益以公开的成文法的形式予以确立,这是当时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这一趋势,各国开始了新的立法活动,并逐渐走上法律公开之路。
(一)楚国的立法活动:两次1.楚文王制定《仆区法》。
约公元前689年至公元前677年,楚文王制订《仆区法》,《仆区法》是有关隐匿逃亡之人及窝藏赃物的法律。
2.楚庄王制定《茆门法》。
约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楚庄王时期,制订了《峁门法》。
《峁门法》是规范有关进入宫廷的禁止事项的法律。
(二)晋国的立法活动:四次1.《被庐之法》。
晋文公四年,约公元前633年,晋文公称霸时,作“被庐之法”。
2.赵盾制“常法”。
是在约公元前621年,赵盾为晋国执政时,制定“常法”。
这部法典在当时并没有公布。
3.范武子之法。
是在约公元前593年,范武子执政时,制定“范武子之法”。
4.赵鞅、荀寅铸赵盾之法于鼎。
是在约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赵盾所作的法典铸在鼎上,公之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但遭到了孔子的反对。
(三)郑国的立法活动:两次1.子产铸刑书于鼎。
约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于鼎。
子产“铸刑书”意味着过去一直被神秘化的法律变成了公开的法律,过去奴隶主贵族“临事议制,不豫设法”的做法行不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时代结束了。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第一节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学习重点:1 、儒家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2 、法家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以后的社会变迁及其影响(一)经济上,春秋以后,铁器用于农业生产,井田制渐趋瓦解(二)政治上,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晋国:曾多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在晋文公4年(前633年),作“被庐之法”;第二次是晋国执政赵盾,于鲁文公6年(前621年)制定的“常法”;第三次在晋平公(前557—前531年)时,范宣子制定刑书。
楚国:曾2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在鲁昭公7年(前535年),楚文王作“仆区之法”,是有关禁止奴隶逃亡的法律规定;第二次是在楚庄王时制定的“茆门之法”,是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法律规定。
郑国也制定了成文法。
(三)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二、儒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一)“儒”的含义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最早形成、最有影响的一个最大的学派。
“儒”的本义,是指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精通周礼,并以从事教育、执掌礼仪为业者。
因孔丘早年曾从事这一职业,故其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
(二)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柯、荀况1.维护“礼治”---“克己复礼”---建立大一统的法律秩序即要求建立以家族为本位、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宗法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要求以“礼”作为指导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直躬父窃羊案:此案发生于春秋时期楚国。
据《论语》、《吕氏春秋》记载,楚国有个很坦率的人,其父偷了别人的羊,他便亲自到官府告发。
官府抓其父并要处以死刑,他请求代父受刑。
他说:“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不诛者乎?”楚王听后,下令免去其父死刑。
孔子听说后,很不以为然,以为父子相隐才是正直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