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12.76 MB
- 文档页数:56
二年级古诗两首上册二年级古诗两首上册:1.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墙角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傲然开放。
远看就知道它是花而非雪,因为有一阵阵幽香传来。
2.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远处的高山渐渐下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远处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必须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3.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雾,从远处看,瀑布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奔而下,让人怀疑是银河水从天而降。
4.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层层群山中鸟儿已不见踪影,所有的小路上都看不见人的足迹。
只见孤独的小船上有个渔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冒着风雪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5.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6.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美丽辽阔的敕勒大草原啊,铺展在阴山脚下多么广阔。
天空好似一顶巨大的圆帐篷,笼罩在大草原的四周。
蓝蓝的天空广阔无边,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风儿吹过,草弯下腰,显现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7.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早春二月,小草长了出来,黄莺在天上飞翔,杨柳的枝条轻拂堤岸,仿佛沉醉在春天的雾霭中。
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趁着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8.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译文:茫茫原野上的野草多么繁茂,一年一度枯萎了又茂盛。
设计意图: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
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风光。
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仰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感人的山秋色图。
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
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历,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触感染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方针: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放置: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请看图。
[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风光?为什么?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师〞之一。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
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教师带读生字。
[ 出示生字]〔3〕再读诗句。
〔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⑴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⑴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⑴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⑴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李白李百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词句注释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⑴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⑴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⑴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⑴不及:不如。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