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3-记忆
- 格式:ppt
- 大小:589.50 KB
- 文档页数:23
记忆在心理学的解释记忆在心理学的解释为:个体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的心理过程。
人类通过感知觉器官和大脑进行感性认识,将这些信息转化成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文字等,从而使人们具有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但要想真正成为主观的我们还必须借助于另一个工具――记忆。
在心理学上的记忆,指的是人们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的心理过程。
人类通过感知觉器官和大脑进行感性认识,将这些信息转化成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文字等,从而使人们具有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但要想真正成为主观的我们还必须借助于另一个工具――记忆。
关于记忆,学者们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说”。
他认为记忆是学习的结果,遗忘是由于试误过程中的错误所致,人们在尝试回忆某些材料时,常常把先前学习过的内容又重新编码而呈现出来。
二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并且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开始遗忘很快,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如果在刚刚遗忘之后,及时予以复习,记忆效果就会很好。
三是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说。
这一学说认为,在学习中被获得的知识,经过与新学习的刺激进行同化或顺应作用,形成一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神经细胞建立起暂时的和稳固的兴奋与抑制的联结,产生了对这种刺激的需求,这种刺激如再次出现,将会引起相同的反应。
按照这一理论,若反复强化某一条件刺激,就会增强这种联结,使需要的强度逐渐加大,从而形成了某种暂时神经联系,即形成了所谓的条件反射。
最近看过一本书叫《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讲述的是不久前有一位学生考了50分,老师批评了他,然后给他讲了道理,最后还表扬了他,之后没几天他又考了80分。
他觉得老师批评过他,但过两天后他竟然也能考80分。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老师的教育方式很有智慧。
其实教育中就是这样的,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给孩子讲道理,更多的是要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记忆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1.记忆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1)概念: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基本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基本过程。
①识记:同学们可以把识记理解为“学会了”,“记住了”。
比如今天学会了一个单词,记住了一句话,这个就是识记的过程。
一个反复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始。
②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
③再认和回忆:是过去经验恢复的两种形式。
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认出来就是再认。
所以再认和回忆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再认需要有刺激的出现,回忆不需要。
举个例子,一个小学同学出现在面前才能记起来是再认,回忆是不需要小学同学出现在面前也能回想起来。
记忆记忆的概念对不在眼前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记忆的分类经验形象记忆曾感知过的据图形象,包括声像记忆和图像记忆重点是像逻辑记忆定理公理概念等情绪记忆对经历过的情绪的记忆动作记忆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保持时间长短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容量极大明形象鲜明信息原始口诀:断打名媛短时记忆/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清晰可操作性强易受干扰时间很短容量有限口诀:青草绕短线长时记忆时间长容量无限图尔文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事件的过程的记忆重点是过程语义记忆用语言表达的记忆,与时空/特定事件无关加工方式陈述性记忆语言知识,公式定理等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程序性记忆动作性记忆解决实际怎么做的问题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有意识参与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记忆)无意识参与记忆的过程识记(存储)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无意识记识记方法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编码)保持遗忘遗忘的原因(学说)遗忘的规律影响因素再现(提取)回忆是否借助中介联想直接回忆间接回忆联想的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从属律再认()记忆的品质准备性输出准确性敏捷性持久性输入口诀:准备劫持主观题如何有效组织复习复习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合理安排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口诀:法官技师两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运用组 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增强学习主动性理解材料的意义(意思),少用机械记忆,多用意义识记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信息输入/识记)的质量注重复习方法,防止遗忘口诀:快加工牡蛎和蝙蝠是综合体现。
心理学:记忆一、名词解释1、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现。
2、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再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3、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牢固保存,无法再认与重现,或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4、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5、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6、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7、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8、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9、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二、填空题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 )、(再现)。
3、根据记忆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4、记忆的三个子系统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5、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时间界限为(1分钟)。
6、短时记忆信息量(5到9个组快)。
7、只有(短时记忆)有(清晰意识)。
8、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具有(先快后慢)的特征,要求我们要。
(及时复习)。
9、过度学习150%最经济、最合理。
10、动作记忆的保持时间最长,其次是形象记忆,最后的抽象记忆。
11、提取的方式有提取和回忆。
12、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13、分类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部分遗忘和全部遗忘)14、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23、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后摄抑制)。
15、研究发现,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 形象)词的记忆优于(抽象)词的记忆。
16、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他自己为被试,最早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发现了保持和遗忘的规律。
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的曲线叫(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引言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绪的科学,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还可以指导我们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人际关系和提升自我。
在心理学中,记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获取、存储和回忆信息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关于记忆的知识,并分析记忆的五个主要方面。
正文内容一、感知记忆1.感知记忆的定义和作用感知记忆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存储,它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
感知记忆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识别、辨别和分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2.感知记忆的类型感知记忆包括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触觉记忆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感知记忆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和存储机制也有所不同。
3.感知记忆的影响因素感知记忆受到注意力、情绪和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和意识清醒有助于增强感知记忆的存储和回忆能力。
二、短时记忆1.短时记忆的定义和特点短时记忆是指能够在短时间内保持一段信息的能力,它有限容量且容易受到干扰。
短时记忆帮助我们进行暂时性的信息加工和处理。
2.短时记忆的工作原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通过重复记忆、组块化和关联等方式来进行存储和维持。
短时记忆的信息会逐渐转移到长时记忆中,或者在没有被转移的情况下逐渐消失。
3.短时记忆的提高方法利用组块化和编码策略可以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和稳定性。
避免干扰和集中注意力是提高短时记忆表现的有效方法。
三、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定义和类别长时记忆是相对较持久的记忆,它包括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两种类型。
显性记忆又可分为语义记忆和回忆记忆。
2.长时记忆的建立过程长时记忆的建立需要多次重复记忆和深层次的加工。
意义相关性、情境特征和情感体验等因素对于长时记忆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3.长时记忆的提取和回忆提取是指通过已存储的信息来找回和重新激活原有记忆的过程。
回忆是指主动地搜索和重构已存储的信息。
四、记忆的遗忘和干扰1.遗忘的类型和原因遗忘可以分为主动遗忘和被动遗忘,原因包括干扰、衰老和神经损伤等。
心理学——记忆记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理能力之一,也是我们获取、储存和回忆信息的关键过程。
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回忆过去的经历,都依赖于我们的记忆系统。
因此,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提高记忆力对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记忆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一些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一、记忆的类型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短期记忆主要负责暂时存储信息,保持信息在大脑中的活跃状态。
比如,当我们听到电话号码时,需要在短期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以便能够记住并拨打。
然而,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重复,这些信息很快就会被遗忘。
与短期记忆不同,长期记忆用于存储信息的长期储存。
长期记忆是通过重复学习和加强记忆进行形成的。
长期记忆又可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我们有意识地回忆和意识到的记忆,比如你的生日、名字等。
隐性记忆是指那些无意识地形成的记忆,无需特意回忆即可表现出来,比如骑自行车或弹奏乐器的技能。
二、记忆的形成过程记忆的形成过程可以大致分为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阶段。
首先是编码阶段,这是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可储存形式的过程。
编码可以通过注意力、意义和情感等因素来实现。
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或者与自己的经历相关,那么我们更容易记住它。
接下来是存储阶段,这是将编码的信息储存到大脑中的过程。
长期记忆的存储主要依靠海马体和额叶等脑区。
事实上,记忆的形成是由脑内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强度的改变所实现的。
经过重复学习和回顾,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结会变得更强,从而加强记忆。
最后是检索阶段,也就是将存储的记忆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检索过程可能受到干扰和忘记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记忆检索需要有恰当的提示和提醒。
比如,当你回忆不起某个人的名字时,看到他们的照片或者听到他们的声音可能会帮助你恢复记忆。
三、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如何提高记忆力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1. 注意力集中:要想将信息编码到记忆中,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
记忆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研究和理解个体和群体的思维、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科学,从而揭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规律的学科。
本文将对记忆这一心理学术语进行解释。
记忆是指人类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能够回忆起过去所经历的事件、情感和知识等的心理能力。
它是一个个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忆可以大致分为三个过程:编码、存储和检索。
编码是指获取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被大脑处理的方式,例如通过看、听或感觉等渠道获取信息。
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存储在大脑中的过程,这可以是短期存储还是长期存储,取决于信息的重要性和个体的关注程度。
检索是指在需要的时候取回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的过程,这可以是主动的,例如回忆,也可以是被动的,例如在特定场景下地识别和回忆。
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感觉记忆是指我们对环境中感官刺激的暂时存储和传输,例如我们对味觉、触觉和听觉等的感受。
工作记忆是短期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允许我们在短时间内保持和操作一些信息。
事实记忆是对事实、概念和知识等的记忆。
过程记忆是关于如何执行特定任务或技能的记忆。
情境记忆是关于特定事件或经历的记忆。
自传体记忆是个体关于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包括自我意识、个人身份和自述,它是个体个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个体的情感状态、注意力和意识状态等都会影响记忆的编码和存储。
学习和反复练习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
情境和情感因素也会对记忆的检索和回忆产生影响,例如我们经历的情景、触发的情绪以及相应的联结等。
记忆研究在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了解和研究记忆的机制,人们可以应用这些知识来改进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并开发出相关的训练和治疗方法。
记忆研究也有助于了解和预防与记忆相关的疾病和障碍,例如老年痴呆症。
总之,记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和研究记忆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规律,并应用这些知识来改进自身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