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3记忆与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7
心理学中思维的名词解释
思维是指人类通过感知、记忆、推理和创造等心理过程来处理信息、形成观念和思想的能力。
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涉及到知觉、记忆、注意、概念形成、语言思维、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等多个方面。
思维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包括了不同的类型和方式。
其中,概念形成是思维的基础部分,它是通过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归类到同一概念中来理解和处理世界。
通过概念,人们能够将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
推理是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逻辑思维和推理规则来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出新的结论。
推理可以是演绎的,即从一般原则推导具体结论;也可以是归纳的,即从具体实例中推断出一般规律。
记忆也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存储和回忆过去经历和知识的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不同类型。
通过记忆,人们可以回忆过去的经历、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注意是思维中的关键过程,它是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于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和控制对于有效地处理信息和解决问
题至关重要。
除了以上提到的基本过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思维,例如语言思维、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
语言思维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
问题解决是通过分析和评估信息,找出解决方法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则是产生新观念、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思维是人类独特的智力活动,涉及到感知、记忆、推理和创造等多个方面。
通过思维,人们能够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知识和观念。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感知阶段感知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它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刺激的过程。
感知阶段主要包括感觉、知觉和注意三个方面。
1. 感觉感觉是人类接收外界刺激的基本过程,它涉及到各种感觉器官的参与,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觉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形成感觉经验的过程。
2.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进行加工、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从而使人们能够对刺激进行有效的辨别和识别。
知觉的过程是主观的,它受到个体经验、认知偏见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3. 注意注意是人类在感知阶段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性加工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注意可以分为自主注意和强制注意两种形式。
自主注意是个体自主选择注意的对象,而强制注意是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和指导。
二、思维阶段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它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推理的过程。
思维阶段主要包括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三个方面。
1. 概念形成概念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概念形成是个体通过对感知到的具体事物进行归类和抽象,从而形成一般性的概念和概念网络的过程。
2. 判断判断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和决策的过程。
判断的过程涉及到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等多个方面,它是个体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推理推理是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基础上,通过逻辑规则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和演绎的过程。
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形式,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能够帮助个体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
三、记忆阶段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它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阶段主要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方面。
1. 感知记忆感知记忆是个体对短暂的感觉和知觉信息进行短时存储的过程。
感知记忆的容量有限,持续时间较短,主要用于对即时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对于长期记忆并不起作用。
心理学知识-思维1.思维的特征【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其特征是:1、概括性。
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3.想象的功能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
想象的功能有: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4.想象的过程和种类1、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一下几种形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2、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附: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
幻想和理想都是指向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
但是,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
心理学记忆的三种策略
心理学中,记忆的三种策略如下:
- 识记意识强:记忆力强的人通常具备积极意识,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
强烈的愿望造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整个人也变得积极乐观。
从大脑神经科学分析,识记意识强的人,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形成大脑皮层的兴奋迅速形成神经连接,进而极其容易对外在信息进行识记。
- 识记过程与过往经验相联系:记忆力强的人,会将当下面对的信息内容与过往知识经验比对,梳理,进行知识的存储。
这些组织策略包括把所要识记的内容转化为大脑中的无形的图像、进行归类、与原有知识联系等。
- 使用元记忆方法:元记忆指的是对记忆的直觉,即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元记忆的本质是“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记忆”。
思维名词解释心理学思维是指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对事物的认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总称。
它是指人脑在处理信息、思考问题、形成观点、推理论证等方面的能力和过程。
思维是人类高级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理学上对思维的研究主要包括思维过程、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三个方面。
思维过程指的是人的思维活动的进行方式,包括感知、记忆、联想、思维等过程。
思维内容指的是思维的对象,包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观念、知识以及对概念和判断的理解等。
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推理方法、逻辑思维等。
感知是思维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的过程。
感知过程包括感觉、注意和知觉等。
记忆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将所接收到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够进行回忆和使用的能力。
记忆过程包括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等。
联想是指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将不同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认识和观念的能力。
联想过程起到了扩展我们的思维范围和培养创造力的作用。
思维是指基于已有知识和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推理和解决的能力。
思维过程包括归纳、演绎和创造性思维等。
归纳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通过从具体实例中归结出普遍规律和概念。
演绎是指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通过已有的普遍规律和概念来推导出具体实例。
创造性思维是指超越传统思维模式,独立思考,发现新的观点、解决方法和创意的能力。
思维内容是指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人的思维内容是在接受教育、学习经验和接触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思维内容的多寡和广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思考方法和逻辑推理。
思维方式既受到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个人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的影响。
优秀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全面和迅速地处理问题,提高思维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思维是人类心智活动的核心能力,是人脑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表达的过程。
心理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感知、情感、思维、记忆等方面。
作为一门学科,心理学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一些实用的技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掌握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素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一、心理学的知识1.人格与自我认识人格是指个人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它包括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性。
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的抑制与反省。
人格与自我认识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我们深入认识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拥有更高的自我满足感和生活质量。
2.情绪与情绪管理情绪是指个体内部对外部刺激的评价或反应,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
情绪管理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以达到情绪稳定和积极情绪体验的目的。
情绪与情绪管理是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情绪管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达到更好的生活效果。
3.学习与思维学习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考和经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思维则是指个体对所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加工、转化和综合的过程。
学习与思维是心理学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深入理解学习和思维的原理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
二、心理学的技能1.情绪管理技能情绪管理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
情绪管理技能涉及到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需要我们克服过度的消极情绪,以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
2.有效沟通技能有效沟通是指双方均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达成共识并避免冲突的沟通方式。
有效沟通技能包括倾听技巧、问问题技巧、表达技巧等,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效率。
普通心理学第3课《思维&想象》第2页:1.李小明同学今天参加物理考试时,对于一些简单而熟悉的力学公式,却怎么也想不起。
其中涉及的遗忘理论主要是()。
A.衰退理论B.干扰理论C.动机性遗忘理论D.提取失败理论2.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致使学过的一些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
这种遗忘现象最合适的解释是()。
A.衰退说B.干扰说C.压抑说D.提取失败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防止遗忘应该()。
A.分散复习B.集中复习C.及时复习D.过度复习【解析】1.D项指话到嘴边想不起来,提笔忘字,缺乏线索。
【选D】2.题干中,“情绪过分紧张”关键词,所以选压抑说(动机说),弗洛伊德。
【选C】3.【选C】第3页:【解析】三、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良好记忆的特点,怎么样防止遗忘。
1.良好记忆的特点(1)敏捷性:强调速度的快慢,过目成诵。
过目不忘更强调敏捷性。
(2)持久性:强调时间上的持久,如记忆的快,记忆的久这样就是记忆的品质很高,持久性好,终身不忘。
(3)准确性:强调记忆的正不正确准,如“倒背如流”。
(4)准备性:应用的时候运用准备性,是敏捷性、持久性和准确性的综合体现,如“出口成章”,有些人记忆的很好,但是考试的时候就会把知识忘记,考完才会想起来,这就是准备性的欠缺,准备性不足。
【注意】客观题出现,常用成语对应记忆的特点。
过目不忘:过目,更强调敏捷,不忘强调持久。
准确性:倒背如流。
准备性:是综合体现。
准备性:出口成章,体现了准备性。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简答题备考。
1.与现实相关,应该有目的的去记忆。
(目的)2.在记忆的时候要多去理解,运用意义记忆。
(意义)3.在记忆的时候,要进行深度的加工,即精加工。
(精加工) 4.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把信息分为一组一组会记忆的比较快,运用记忆编码和组块记忆。
5.口诀:目的、意义、精加工、组块、编码、重复习。
【解析】防止知识遗忘:简答题备考。
心理学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原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索着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研究,心理学为我们解开了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的奥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一、感知与认知感知与认知是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过程。
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
认知是指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在感知过程中,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到大脑的感觉区域进行初步的处理。
随后,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加工,形成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这一过程中,注意力的分配和记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动机与情绪动机和情绪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动机是指人们在追求满足感和避免负面情绪的驱使下,产生并维持一定行为的心理状态。
情绪则是短暂的、情感化的反应,对特定刺激产生强烈的感受和体验。
人类的动机多种多样,包括生理需求、社会需求、成就需求等。
这些动机驱使着人们去追求目标、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情绪的产生受到情境、认知以及个体的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情绪的体验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反应和思维方式。
三、学习与记忆学习和记忆是人类行为和思维发展的重要基础。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训练和观察等方式,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以后的情境中应用。
记忆是指对学习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条件反射、观察学习、认知学习等。
学习的效果受到激励和反馈的影响,激励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而反馈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学习策略和改善学习效果。
记忆的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其中编码是将学习的信息转化为大脑能够处理的形式,存储是将信息储存在记忆系统中,检索是从记忆系统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四、社会影响与个体差异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原理受到社会影响和个体差异的调节。
社会影响是指来自他人或社会环境的观念、行为和期望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在行为和思维方面的差异,包括基因差异、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等。
记忆记忆的概念对不在眼前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记忆的分类经验形象记忆曾感知过的据图形象,包括声像记忆和图像记忆重点是像逻辑记忆定理公理概念等情绪记忆对经历过的情绪的记忆动作记忆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保持时间长短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容量极大明形象鲜明信息原始口诀:断打名媛短时记忆/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清晰可操作性强易受干扰时间很短容量有限口诀:青草绕短线长时记忆时间长容量无限图尔文将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事件的过程的记忆重点是过程语义记忆用语言表达的记忆,与时空/特定事件无关加工方式陈述性记忆语言知识,公式定理等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程序性记忆动作性记忆解决实际怎么做的问题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有意识参与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记忆)无意识参与记忆的过程识记(存储)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无意识记识记方法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编码)保持遗忘遗忘的原因(学说)遗忘的规律影响因素再现(提取)回忆是否借助中介联想直接回忆间接回忆联想的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从属律再认()记忆的品质准备性输出准确性敏捷性持久性输入口诀:准备劫持主观题如何有效组织复习复习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合理安排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口诀:法官技师两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运用组 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增强学习主动性理解材料的意义(意思),少用机械记忆,多用意义识记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信息输入/识记)的质量注重复习方法,防止遗忘口诀:快加工牡蛎和蝙蝠是综合体现。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记忆与学习(三)一、单选题1.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这种对遗忘的原因的解释是______A.干扰理论B.消退理论C.强化理论D.抑制理论答案:B[解答] 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答案为B。
2. 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称为______A.情境依存性记忆B.状态依存性记忆C.情绪依存性记忆D.形象依存性记忆答案:A[解答] 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叫做情境依存性记忆。
这些环境特征在以后的回忆中就成为有效的提取线索。
答案为A。
3. 在校园中有一条由书店到图书馆的路线,你非常熟悉,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识记一系列东西,这种记忆法叫______A.地点法B.韵律法C.记笔记D.闪光灯法答案:A[解答] 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答案为A。
4. 人们常常利用顺口溜、歌诀等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材料,这种记忆方法是______A.地点法B.韵律法C.记笔记D.特征法答案:B[解答] 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忆内容,也称口诀法。
例如顺口溜和歌诀等在民间和在教学中都广泛应用。
答案为B。
5. 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是______A.地点法B.韵律法C.记笔记D.特征法答案:C[解答] 记笔记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
记笔记的最好方法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答案为C。
6. 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包含了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的名字。
这种记忆方法是______A.地点法B.复述法C.韵律法D.记笔记。
《心理学》选择题-记忆想象思维1.记忆过程包括()A.识记、保持和遗忘B.识记、再认和回忆C.识记、保持和联想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2.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是()A.编码B.提取C.保持D.加工3.学生回答选择题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4.学生在做问答题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5.奥运会期间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C.程序性记忆D.陈述性记忆6.对弹琴、骑车等活动的操作步骤的记忆是()A.陈述性记忆B.长久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语词性记忆7.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是()A.有意记忆B.无意记忆C.意义记忆D.机械记忆8.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是()A.意义识记B.机械识记C.有意识记D.不随意识记9.储存量大而时间短的记忆是()A.长时记忆B.瞬时记忆C.短时记忆D.声像记忆10.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为0.25~2秒之间的记忆,属于()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形象记忆11.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时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A.幻觉B.感觉记忆C.静止运动D.错觉12.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是()A.图像记忆B.言语听觉编码C.语义编码D.情境编码13.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B.20~40C.2~60D.70~8014.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注意的广度是一样的,都是()组块A.3~6个组块B.5~9个组块C.6~8个组块D.7个组块15.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B.想象C.注意D.复述16.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斯柏林D.弗洛伊德17.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时快时慢D.均匀递减18.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识记与回忆的干扰是()A.单一抑制B.双重抑制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19.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
《心理学》选择题-记忆想象思维1.记忆过程包括()A.识记、保持和遗忘B.识记、再认和回忆C.识记、保持和联想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2.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是()A.编码B.提取C.保持D.加工3.学生回答选择题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4.学生在做问答题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5.奥运会期间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C.程序性记忆D.陈述性记忆6.对弹琴、骑车等活动的操作步骤的记忆是()A.陈述性记忆B.长久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语词性记忆7.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是()A.有意记忆B.无意记忆C.意义记忆D.机械记忆8.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是()A.意义识记B.机械识记C.有意识记D.不随意识记9.储存量大而时间短的记忆是()A.长时记忆B.瞬时记忆C.短时记忆D.声像记忆10.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为0.25~2秒之间的记忆,属于()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形象记忆11.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时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A.幻觉B.感觉记忆C.静止运动D.错觉12.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是()A.图像记忆B.言语听觉编码C.语义编码D.情境编码13.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B.20~40C.2~60D.70~8014.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注意的广度是一样的,都是()组块A.3~6个组块B.5~9个组块C.6~8个组块D.7个组块15.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B.想象C.注意D.复述16.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斯柏林D.弗洛伊德17.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时快时慢D.均匀递减18.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识记与回忆的干扰是()A.单一抑制B.双重抑制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19.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
心理学知识-思维1.思维的特征【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其特征是:1、概括性。
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3.想象的功能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
想象的功能有: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4.想象的过程和种类1、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一下几种形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2、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附: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
幻想和理想都是指向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
但是,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
心理学里的记忆名词解释记忆是人类思维和认知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世界和自身交互的基石之一。
通过记忆,我们能够存储和回忆起过去的经历、观念、知识和技能。
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对记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中的一些记忆名词以及对其的解释。
1.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短期记忆指的是人们在接收外界信息后的短暂存储和处理能力。
在信息进入短期记忆之前,需要通过注意力的选择和编码才能够被保持。
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只能同时保持5-9个信息单元。
短期记忆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如果不进行维持性回忆,信息会很快消失。
2. 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长期记忆是相对于短期记忆而言的,用来指代人们从过去获取的持久的回忆和知识。
长期记忆的容量相对较大,能够存储海量的信息,可以持续数小时、数天、数年甚至是终身。
长期记忆可以进一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3. 显性记忆(Explicit memory)显性记忆也称为意识记忆,是人们有意识回忆和表达的记忆。
显性记忆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语义记忆和时空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特征、概念和知识的记忆,例如我们对水是液态的、需要喝才能消除口渴等的记忆。
时空记忆则是指人们关于过去事件的记忆,例如我们昨天吃了什么、参加的哪个活动等的回忆。
4. 隐性记忆(Implicit memory)隐性记忆也称为无意识记忆,是与意识无关且难以直接表达的记忆。
隐性记忆包括多种形式,如条件反射、潜在学习和程序化学习等。
条件反射是指通过环境刺激和行为反馈建立起来的反射性联结,例如当我们闻到烧烤的香味时,口水会自然分泌。
潜在学习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学会骑自行车时的平衡感。
程序化学习是指反复练习后形成的习惯性动作,例如开车时的方向盘掌握。
5.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是一种关于在短期记忆中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