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读书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喀斯特森林---林隙特征与更新》读书报告

1.作者简介

1.1 作者简介

龙翠玲,女,1973年7月生,侗族,“九三”学社社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 1999年贵州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从事《植物生态学》、《植物地理学》、《生态学》、《自然资源学》、《环境科学原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进行喀斯特植被生态、物种多样性保护及喀斯特区生态环境退化机理与恢复机制的研究。主持贵州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迄今发表论文20余篇。

1.2 写作背景

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全球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面积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之一,在全球物种基因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喀斯特原生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林隙更新作为森林自然演替的一种重要机制已被现代生态学研究所认识,林隙更新对研究处于演替成熟阶段的森林生态系统尤为重要。喀斯特森林顶级群落的更新演替规律、过程和机制等相关理论是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目前对于喀斯特森林林隙的干扰状况、更新机制和过程的研究十分稀少,因此研究喀斯特森林的干扰状况和林隙的更新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贵州省茂兰地区尚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生性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喀斯特森林的林隙更新规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退化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方面提供了物质基础。茂兰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经营问题是有关专家学者长期以来所探索的重要课题,作者也致力于喀斯特森林的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等的研究,对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较深的研究、对喀斯特森林的更新能力、人为干扰后恢复的程度、速度、水平等有较深的认识,为更好地掌握自

然干扰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更新的影响及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作者开展了有关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特征及更新情况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本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

1.3 本人及他人的相关著作

作者于2005至2007年间发表了许多与本文相关的文章,如“茂兰喀斯特森林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1]、“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植物多样性与更新”[2]、“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特征的研究”[3]、“为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植被恢复的物种组成及生活型特征”[4]、“不同地形部位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例”[5]、“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更新及数量特征”[6]、“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种子雨、种子库空间变异”[7]、“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幼苗出现的时空格局研究”[8]等文章。

2.本书内容概要

2.1 本书内容概要

《喀斯特森林---林隙特征与更新》全书共有5章,第1章主要概述了干扰的类型和干扰的时空尺度、林隙的基本特征、林隙对森林环境的影响、林隙对群落更新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作用、林隙与森林动态理论、干扰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的理论研究和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特征及其研究现状等。

第2章介绍了研究区域的概况,包括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生物资源及调查样地的概况等;相关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林隙特征的调查、林隙种子雨、种子库观测与试验方法、林隙小气候观测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和数据分析的相关内容。

第3章主要介绍了林隙的基本特征包括林隙干扰特征、林隙形成木的特征、林隙成因的相关性分析、不同腐烂等级林隙形成木的分布格局、不同小生境类型林隙形成木的分布格局和林隙边缘木的特征等内容;还介绍了林隙的环境特征,如林隙环境因子的季节性变化、林隙环境因子的日变化、林隙光能动态模型等内容;林隙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包括林隙植物多样性的时间、空间动态、水平梯度变化等内容;林隙的更新特征,包括林隙与非林隙斑块中主要乔木树种的种类组成、群落中主要乔木的生态种组划分、不同生态种组在林隙与非林隙中的更新、灌木对林隙的反应、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幼苗、幼树和小径木的分布、林隙水平梯度上主要树种优势度的变化、林隙发育过程

中群落结构的变化、林隙更新过程中不同性质树种多样性的变化和不同时期林隙物种多样性变化;林隙物种的组成结构与动态,主要有林隙植被发育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度的变化、物种科属组成、物种生活型的变化,林隙物种中间关系分析,喀斯特主要树种的种群结构特征及更新模式探讨,林隙发育过程中物种的更替模式;林隙特征对植物更新的影响,阐述了林隙面积、年龄对林隙内树种数量的影响、不同大小的林隙中主要树种更新密度和优势度的变化等内容;林隙土壤种子库及幼苗库动态,包括林隙种子雨的时空格局、林隙土壤种子库的特征、林隙幼苗库的动态等;林隙植物的更新生态位特征,主要有主要树种高度生态位分析和林隙更新生态位分析等内容。

第4章主要论述了林隙对喀斯特森林树种更新及物种组成的作用、林隙与喀斯特森林动态循环及茂兰喀斯特森林的营林措施等;第5章对本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2.2 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基础生态位是指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物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这种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即物种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9]。作者指出,实际上很少能有一个物种能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能够为物中实际所占有的生态位,就称之为实际生态位,不同树种在相同的生境下其生态宽度值不同;同一树种在不同生境下,其生态位宽度也不同。作者在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中的10种主要树种的高度生态位宽度值进行分析发现,椤木石楠和巴东荚蒾在林隙内、外以及整个林分内生态位宽度值都占据首位,每个资源位都有出现,说明椤木石楠和巴东荚蒾在林隙内、外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在林冠下和林隙中均得到良好更新。不同树种的高度生态位宽度值在林隙与非林隙中不断变化,说明森林生态系统随着林隙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在不断循环变化,从而认为森林生态系统是通过林隙干扰来维持其动态平衡的。

各树种的高度生态位宽度表明了它们利用随高度变化的以光为主导因子的生态资源的能力。生态宽度大,表明它们适应的幅度相对较大,不同高度的个体在各个资源单位内的分布也较为均匀。反之,生态宽度小,表明了它们利用随高度变化的以光为主导因子的生态资源的能力或适应幅度相对较小,不同高度的个体在各个资源单位内的分布也较不均匀。

3.心得评论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得到了许多的启发与反思。作者分析问题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大家借鉴的。作者能够通过一件事的表面现象,通过自己的推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