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电影
- 格式:ppt
- 大小:9.03 MB
- 文档页数:65
谈西部电影:中国西部审美空间的盛与衰(一)从“两部片”来谈论中国电影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西部电影”的旗号就被打起,而到近年还有杂志专门组织讨论中国西部电影,但是纵观近二十年来有关的论述,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进步。
人们常常想当然地使用“中国西部电影”这个概念,以浮光掠影式的影评方式,分析所谓西部影片的艺术特色。
观察视野狭窄,常以三两部影片去概括所谓中国西部片的特质,并且常常是就电影论电影,很少去整体性地思考西部空间的审美建构与转型期中国电影的整体关系,更鲜有人去探索西部审美空间的建构与当代中国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①。
我们认为,所谓中国西部电影,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存在,无论是其概念,还是具体的西部审美空间的建构,都是不确定且多变的。
所以,从所谓特定的中国西部自然、文化的特点出发,进而论述相关影片的表现和西部影片自身的特质,是没有意义的。
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从西部视角考察中国电影的意义。
“西部审美空间”的确是转型期中国电影最为突出的空间意向。
当然不应该被忽视,但是这里的西部并不是某个或整体中国西部地区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客观反映和艺术再现,西部在此没有、也不可能指向某个固定、确切的地理方位。
所以,我们只是以“西部”这一模糊的指称为入口,以“西部审美空间”的建构为焦点,进行历史的考察。
因此,影像西部不是天然的、固定的,而是不同力量关系的意识形态的场域、集结、表征;它不只是艺术家个人天才的创造,更是个体/群体、土地、民族、国家、世界等复杂关系在电影文本中的符号凝结,正是中国乃至全球复杂多样的关系,决定了近二十年来中国电影中西部审美空间建构的走向。
概括而言,近二十年来中国电影西部审美空间建构的历史大致可以分成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里,中国新一代电影人(即所谓的第五代导演)发现并创造了富于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西部审美空间,这一创造,不仅为中国电影的重生与步入世界优秀电影之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为刚刚冲破封闭走向世界的中国,建构起了某种既昂扬又不无冲突的主体精神。
维度中国西部电影的拓荒者:吴天明电影美学初探孙萌吴天明(1939~2014)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他导演的《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变脸》等影片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他以《人生》《老井》两部影片为中国电影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西部电影,他塑造的盘老五、高家林、刘巧珍、孙旺泉、变脸王等形象丰富了中国电影人物画廊。
吴天明在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的深化、电影语言形式的探索与民族风格特色的融合、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诗性传统的回归等方面,为中国电影做出了杰出贡献。
据笔者的研究,中国电影史除了惯常的代际划分,也可划分为祖父电影、父亲电影与儿子电影。
以郑正秋、张石川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导演的电影,蔡楚生、郑君里、孙瑜、费穆、吴永刚、桑弧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导演的电影,可视作祖父电影;以水华、谢铁骊、成荫、崔嵬、凌子风、谢晋、李俊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三代导演的电影,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颜学恕、黄蜀芹等为代表的中国第四代导演的电影,可视作父亲电影;以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张建亚、黄建新、吴子牛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以及路学长、贾樟柯、娄烨、管虎、张扬等为代表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便是儿子电影。
父亲电影是有担当有情怀的电影,是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电影,是有信仰的电影,它体现着执着、进取、顽强、正直、勇敢、坚韧、自信、自强的文化精神。
从《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变脸》等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精神。
吴天明以开放的视野、宏伟的韬略、广纳144All Rights Reserved.百川的胸怀,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电影艺术的特性。
他在电影创作中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关联,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从他多部直面人生、反映现实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影片中人物的行动。
论中国西部题材电影的民族化特征摘要:中国西部题材电影是一个独特的电影类型,影片主要以展现中国西部地区风土人情为主。
其中民族化的影像风格为这一类影片增添了别样的趣味。
影片中最为突出的两点民族化特征是民族化物象的使用以及银幕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有赖于电影艺术综合元素的表现,中国西部题材电影中“西部精神”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也是独特影像风格的一部分。
关键词:西部题材电影;民族化特征;民族文化一、具体物象所体现的民族特色(一)“井”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井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有着极强的文化代表性。
整个故事都围绕着村里的一口井发生。
井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象,同时它也具备着潜在的意义象征。
老井,在表意上看,是老井村村民几代赖以生存的水源。
为了一口井,可以牺牲掉些许人的性命,为了一口井可以和邻村人拼的头破血流。
井是生存必要的基础,老井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
村子里的人不断的打井,即使一次次失败也没有放弃,老井代表历史和古老的文化。
从深层意义上来说,井象征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并且成为了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撑,影片最后喜凤说“就是真打不出水来,也甭赌气说那要走的话,几百年了,看谁走出去了。
咱们这茬人不行,还有下一茬,总会打出水来的,老天爷长着眼呢。
”在这里,井又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片中多次展现井内深邃而悠长的景象,就好像从前愚昧的人在神秘而古老的井下一次次的迷茫探索,一眼望去满是黑暗。
井就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一个目标。
直到孙旺泉这个具有先锋色彩的人物,去学习了新的知识,才又一次打通了井,打通了村里人的希望。
影片中角色的名字,万水,旺泉,以及后来旺泉儿子取名段孙井,可以看出世世代代人对井的渴望,也体现出他们对生命的执着精神。
(二)“腰鼓”所体现的民族传统文化鼓的声音干脆利落,有着独特的威严感和震慑力。
陈凯歌的《黄土地》称得上是典型的“黄土电影”有着别样的西部趣味。
它带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北方的风土人情,描绘了黄土高原的色彩。
中国西部电影和中国现代性高字民从艺术反映生活、文化折射时代的角度而言,“西部电影作为一种电影艺术思潮,它是由民族现代化这个时代大潮所催生的”[1]。
自1984年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先生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率先提出“立足大西北,开拓新兴的…西部片‟的理论倡导至今,中国西部电影已走过了近26年的历程。
在这20多年间,西部电影不仅以曾经的辉煌和不断的求索取得了自身长足的发展,而且以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镜头形象地记录了一个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深刻的精神嬗变。
由于西部在地域风貌、生活习俗和心性气质方面鲜明的独特性及其与中部、东部之间的明显差别,中国西部电影因而特别习惯于从传统与现代、守旧与革新、封闭与开放、乡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多种元素的二元对立来结构戏剧冲突,展开影像叙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诸种二元对立不仅是一种戏剧化结构的策略,而且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它们恰好也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时代命题所在。
由此,中国西部电影就成为了中国现代性体验最真切的艺术表征。
一、现代性的中国特色和西部电影的主题变奏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说:“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其文化之间紧张的历史”[2]。
依此逻辑,不少学者认为,现代性一方面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为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指出,社会现代化必然引发文化的显著变迁,带来世俗化和以自我为中心所导致的现代性认同[3]。
作为现代条件下人们社会体验、精神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凝聚,现代性标志了一种谋求与过去决裂、并把这种决裂作为自己起点的新型时代意识[4],同时又表现为一种以既见延续、又见断裂的特定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意识形态和态度[5]。
历史地看,无论是作为学术概念还是作为文化体验,现代性都经历了一个从西方到东方、从地方到全球的扩张过程。
对于西方人而言,“土生土长”的现代性主要是一种时间性的体验。
“中国西部电影”的概念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
1984年,我国著名电影美学家、评论家钟惦棐先生就提出了“中国西部电影”这一概念。
钟惦棐在当年西影厂的年度创作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的讲话。
钟惦棐在讲话中指出,大西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雄浑、厚重、开朗、巍然”的自然风貌,以及“纯朴、坚毅、爽直而绝少虚饰”的人民性格,号召电影工作者,“用电影销售犁头耕种大西北这块正待开发的处女地”,建立属于中国的“西部电影”[1]。
于是,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第一阵地,以第五代导演为中心群体的中国西部片,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峰。
以《人生》为先声,《老井》《黄土地》《红高粱》等一批掷地有声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
基于此,在《电影艺术词典》中,也将“中国西部电影”定义为:以我国大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厚实的人文底蕴为底色的,中国电影的一种类型[2]。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创作以新的创作思维为中国西部片注入了新的美学内涵。
进入21世纪之后,以《无人区》《追凶者也》《一个勺子》《让子弹飞》为代表的一批“新”中国西部电影大放异彩,中国西部片在现实的土壤中逐渐培育出新的美学风貌。
一、边缘地域与边缘人群的共振回顾传统的中国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研究系统,“时间性研究”一直占领统治地位,“时间线”成为建构电影研究的主线。
而与之相对的“空间性”“地缘性”却在中国电影研究中体现不足,这无疑是中国电影研究的缺陷。
从现实的创作上来说,电影艺术的“地缘性”不可忽视,如钟惦棐先生所说,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地理风貌,孕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它们作为电影艺术的土壤,也和电影艺术相互反应,呈现出地缘文化的多样性[3]。
电影作为一种源于真实、反映真实的影像艺术,它的生产发展与地域风貌、地缘文化呈现一种“共生”状态,同时也深受地缘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地缘关系是电影艺术的生成、发展、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创作实践的分析中,不仅对某一地区的电影以及整体艺术创作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对电影艺术在特定文化语境下自身发展的历史走向的总结。
中国西部电影概论读书笔记中国西部电影概论读书笔记中国西部电影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四川、云南等西部地区拍摄制作的电影。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不断发展,西部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中国开始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许多电影公司和电影人开始将目光投向西部地区。
起初,西部电影的发展速度较慢,主要以拍摄生活片和爱情片为主。
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不断发展,西部电影开始逐渐呈现出崛起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中国西部电影开始迎来快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加入了西部电影的行列,如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
他们不仅带来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还推动了西部电影的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电影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期。
尽管电影产量仍然相对较少,但西部电影在影片类型、制作水平以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同时,西部电影也开始向国际化发展,与国外的电影公司合作制作电影,逐渐走出了国门。
二、中国西部电影的特点1. 地域特色鲜明中国西部电影的特点之一是地域特色鲜明。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与东部地区有所不同,因此西部电影也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例如,西部电影往往注重情感表达和人物刻画,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的描述。
2. 注重人文关怀中国西部电影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注重人文关怀。
由于西部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与东部地区有所不同,因此西部电影也更加关注人性、情感和社会现实等方面。
许多电影都呈现出了对西部地区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描绘,以及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思考。
3. 注重创新中国西部电影也注重创新。
西部电影不仅在制作水平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故事、题材等方面也越来越多样化。
许多电影都探索了新的故事类型、新的拍摄手法以及新的叙事方式,推动了西部电影的创新和发展。
三、中国西部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1. 多元化发展中国西部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元化发展。
中国西部电影类型研究报告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迅速,电影类型也日益丰富。
本报告将着重研究中国西部电影类型的发展和特点。
一、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国西部电影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敌后片和沙漠片,这些片子以西部地区的军旅生活和战斗故事为主题。
然而,真正的中国西部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特别是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的《黄河青山》、《黄土地》等作品,塑造了西部地区的沧桑和英雄主义。
二、中国西部电影的主要类型1. 英雄传奇:这是中国西部电影最重要的类型,讲述了英雄人物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和牺牲。
其中,黄河系列电影塑造了一系列西部地区的英雄形象,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杨靖宇将军。
2. 民族题材:民族题材是中国电影中一个重要的类型,西部地区的多民族共存给民族题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例如,《巴山夜雨》刻画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3. 乡土风情:中国西部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导演的目光,因此乡土风情成为了西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
《黄土地》就是一部以陕北地区农民生活为主题的乡土风情电影。
4. 西部音乐剧:西部音乐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类型,结合了西部地区的历史背景和音乐元素,以音乐和舞蹈展示了西部地区的风情和故事。
三、中国西部电影的特点1. 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西部地区的高山、雪山、戈壁、草原等自然景观成为影片中的背景,并为电影增加了豪情壮丽的氛围。
2. 强烈的民族特色:中国西部地区多民族共存,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和风俗,因此西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具民族特色。
3. 对人性的思考:中国西部电影常以英雄主义为主题,同时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问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四、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前景中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为电影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预计中国西部电影将会继续发展壮大,并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上取得更多的成绩。
中国“西部电影”与“新西部电影”之融合与发展第一篇范文中国“西部电影”与“新西部电影”之融合与发展自古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电影艺术家们前来寻找创作的灵感。
在电影艺术领域,西部题材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早期的“西部电影”到如今的“新西部电影”,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社会变迁、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
而“西部电影”与“新西部电影”的融合与发展,更是为我国电影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西部电影的兴起与发展西部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类型,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时的西部电影以讲述西部边疆故事为主,强调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展现了我国西部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如著名导演成荫执导的《边寨火光》,以我国西南边疆为背景,讲述了汉、傣、彝三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与爱情故事。
此外,还有《草原英雄》、《天山的红花》等作品,它们共同构成了西部电影的早期风貌。
二、新西部电影的崛起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部电影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了新的春天。
以张贤亮、陈道明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影人,将西部电影的创作视角拓展到了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领域,使得西部电影在艺术表现上更加丰富多元。
如电影《红高粱》,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西部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同时展现了那个时代西部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变迁。
此外,《霸王别姬》、《活着》等作品,也在国际影坛产生了广泛影响,使新西部电影成为我国电影的一张亮丽名片。
三、西部电影与新西部电影的融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西部电影与新西部电影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我国西部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方面,新西部电影在创作上更加注重对西部地区历史、文化的挖掘,使得电影更具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西部电影在艺术表现上不断尝试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电影市场。
如近年来,导演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就将西部电影与新西部电影的特点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大气磅礴、唯美细腻的电影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