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司马光好学》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19 KB
- 文档页数:1
中考文言短文阅读训练设计参考答案一.惜时劝学篇1.学者有四失【译文】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
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
(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
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答案】1.(1)有的人 (2)补救 (3)把……看轻(4)发扬2.C3.见译文。
2.程门立雪【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zuò)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答案】1. (1)离开;(2)睡醒。
2.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3.示例:我们应该对老师尊重,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虚心真诚的态度。
如“韦编三绝”。
3.董遇“三余”读书【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答案】1.①背②背弃,辜负③见同“现”④拜见 2.C 3. 见译文。
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司马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司马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司马光传》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司马光好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忆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作品注释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2:患:担忧,忧虑。
3:不若:比不上。
若:如。
4:众:众多。
5:既:已经。
6:迨:到;等到。
7:倍诵:背诵。
倍:通“背”,背诵。
8:乃:于是,就,才。
9:尝:曾经。
10:或:有时11:咏:吟咏。
12: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13: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14:中夜:半夜。
作品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司马光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所以)他精心背诵过的内容,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
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韵,收获就会非常大了!”作品启示我们应该学习司马光勤能补拙,多吟诵,多思考的学习特点。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揭示了一个人是否成才不是先天的聪慧,而是后天的努力。
学习特点勤能补拙,刻苦,多思考,抓紧时间。
文言知识释“俟”上文“俟能讽诵乃已”中的“俟”,指等候,句意为等候能够熟练背诵为止。
又,“有人俟于东城”,意为有人在东城墙下等候我。
又,“俟主人出,盗则入室”,意为等候主人出门,小偷便入室偷窃。
又,《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意为用来等候那观察民风的人得到了这篇文章。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5分)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文中“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中“患”的意思是。
(1分)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
②邓坎:地名。
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1.“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句中的“征”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
(2分)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司马光好学的文言文翻译及拓展司马光好学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
下面是店铺想跟大家分享的司马光好学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浏览。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司马光好学宋代:朱熹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光好学的文言文翻译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司马光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所以)他精心背诵过的内容,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
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韵,收获就会非常大了!”司马光好学的字词解析: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2、患:担忧,忧虑。
3、不若:比不上。
4、众:众多。
5、既:已经。
6、迨:到;等到。
7、倍诵:“倍”通“背”,背诵。
8、乃:于是,就。
9、尝:曾经。
10、或:有时。
11、咏:吟咏。
12、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13、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14、终夜:半夜【拓展】1、朱熹(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1)简介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
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
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
”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
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
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
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
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
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
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帝问光,光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
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
”光曰:“然。
陛下当论其是非。
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
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
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
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元祐元年复得疾。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B.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C.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D.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20XX年司马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司马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司马光传》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1/ 2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朱熹《司马光好学》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
①下帷绝编: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这里指读书刻苦。
①迨dài:等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乃.终身不忘也乃:________(2)思.其义思:______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3.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答案】1.才思考/想2.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
3.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两句都可以,任选一句)理由:(1)整篇文章都围绕着“诵”写,司马光担心自己诵诗不如人,别的兄弟会诵了就有了更多的玩耍时间,司马光苦读终有收获。
(2)本句照应了前文的内容。
(3)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乃终身不忘也”的句意是:才能做到终身不忘。
乃:才。
(2)“思其义”的句意是:想想它的意思。
思:思考。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既(已经)、成(完成,达到)、游(玩耍、游戏)、息(休息)”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写作思路分析。
本文讲的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幼年时,在“患记不若人”的情况下,严以律己,争分夺秒,独自苦读,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
《司马光勤学》阅读练习及答案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四、课外阅读课外文言文司马光勤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解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
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②俟:等到。
③讽诵:背诵。
④志:记,记住。
7.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忆不若人(2)及长9.用现代汉语解释划线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10.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答案:7.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8.①若,比得上,如;②及,等,等到。
9.示例:(因为)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
10.C 译文司马光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专心读书,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
(司马光)自己说:“(读书时)花费精力多的,收获就长远,他所精心背诵的书籍,是一辈子也不会忘的。
”等到(司马光)长大了,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
他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初二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1.①dàn;吃。
②zhé;往往,总是。
《送东阳马生序》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送东阳马生①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②书以观,每假借③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
录毕,走⑤送之,不敢稍逾约⑥。
以是⑦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⑧,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⑨名人与游,尝趋⑩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⑪。
先达德隆望尊⑫,门人弟子填⑬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⑭。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⑮,俯身倾耳以请⑯;或遇其叱咄⑰,色愈恭,礼愈至⑱,不敢出一言以复⑲;俟⑳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注】①选自《宋濂全集》卷三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东阳,今属浙江。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
浦江(今属浙江)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
②[致]得到。
③[假借]借。
④[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⑤[走]跑。
⑥[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⑦[以是]因此。
⑧[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古时候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
表示已经成年。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⑨[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⑩[趋]疾走,跑。
⑪[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叩问,请教。
⑫[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⑬[填]挤满。
⑭[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⑮[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⑯[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专心而恭敬。
⑰[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⑱[至]周到。
⑲[复]回答,答复。
这里指辩解的意思。
⑳[俟]等待。
参考译文: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从有书的人家借来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定日归还。
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都结成了冰非常坚硬,虽然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读书。
司马光阅读答案司马光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光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司马光阅读答案1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答案: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2.D3.C4.韦编三绝答案:1.D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司马光阅读答案2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六)(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中表:指的是亲戚. 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②既通,前.坐()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④人以其语语.之()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3.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了结论。
请你把它补写出来。
4.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请你写出一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司马光勤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司马光勤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
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尝:曾经;(2)为:担任;(3)若:如;(4)既:已经;
(5)俟:等到;(6)已:停止;(7)及:等到;(8)或:有时
2.翻译: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译文:(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译文: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发奋苦读勤学,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康德涵救李梦阳狱,必死之。
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
”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
”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
”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
明日辄赦出之。
(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注释]①康海:字德涵。
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文化常识]太监。
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
至唐朝,统称为宦官。
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
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
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
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亲②脱③致2.翻译:①海不与通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译文】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
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
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
”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
”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
”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
明日辄赦出之。
(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康海和太监刘瑾同乡,刘因为他的文才,想和他亲近,康海不与之来往。
刘瑾把梦阳拘禁,想置死他。
有宾客跟梦阳说,非康海不能救他。
梦阳说:“我死不足惜,怎么能连累德涵?”宾客强迫梦阳给康寄去两句话:“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高兴地说:“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于是上门求刘瑾,第二天就放了梦阳。
【参考答案】1.①接近②使……摆脱③转达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画蛇添足》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
1 / 2【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II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I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有时晚上疲惫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②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 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_揭示主题—的作用。
(2分) 6•翻译全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 家中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 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三)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 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担心 ②众兄弟既成诵已经③迨能倍诵乃止等到才 ④咏其文吟咏2•与 迨能倍诵乃止”中 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 ( 2分) A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 •才美不外见 C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 •京中有善口技者3.划分句子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拓展延伸--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曾主编过《资治通鉴》。
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③迨(dài):等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众兄弟既成诵()
③温公尝言()④乃终身不忘也().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迨能倍诵乃止蒙乃始就学
B、患记问不若人卿言多务,孰若孤?
C、或在马上或以钱币乞之
D、其所精
诵咏其文、思其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4、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
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2分)。